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6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属于空调风道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轨道车辆(包括智轨列车),为了防止外界环境的气温和司机室电气部件散热因素带来的降温效果不佳问题,会在车头顶部配置单独的司机室空调系统,由于空间局限,空调系统吹出来的风无法达到静压状态,直接从风道中输入到司机室室内,各个出风口存在风速不均匀的问题,司机体验效果差。另外,空调系统最理想的状态时动压为0,由静压来形成压差送风,设计出风口时,如果出风口截面积相同,风量、风速就会相同。然而实际情况中,空调风在风道中无法达到完全静压效果,并且在本轨道车辆上,由于空间小导致送风距离过短,空调吹出来的气流较大,也就是动压较大,导致不同位置的出风口,由于动压的影响,出风速度不均匀现象严重,虽然可以通过在风道中设置挡风板、导风板来调整风量分布,但是由于风道中流场较复杂,多次调整会带来开发周期的延长和调整的工作量增大问题。
3.通过检索,获得以下两篇与解决上述出风速度不均匀问题相关的专利文献:1、申请号为202121728250.9,名称为一种空调风道及轨道车辆;2、申请号为202110849547.9,名称为一种轨道车辆送风道结构及轨道车辆。
4.以上文献都涉及解决各个出风口风速不均匀的问题,但都不是针对司机室做出的改进,而且根据其技术方案一经制作成产品,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很难保证会如其描述的一样具有均匀的效果,在各个出风口不能保持风速均匀时,却也没有后期可供调节的技术措施。也就是,上述专利文献实际很难真正实现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司机室风道各个出风口风压不均匀的问题。
6.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包括设在静压箱本体内的静压空腔和设在静压箱底部的多个出风口,静压箱具有顶盖板,顶盖板设有与空调送风口对接的入风口,在静压空腔内设有气流分导结构,在出风口设有风速调整装置,由气流分导结构在静压空腔内对流向各出风口的气流实施等压控制,由风速调整装置对出风口进行风速调整。
7.进一步地,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静压空腔内用于将风导出出风口的风筒,风筒的下端口在静压箱底部与出风口对接,风筒的上端具有用于调节风量的顶盖,顶盖上设有上下相通的引风孔,所述顶盖与静压箱的顶盖板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一。
8.进一步地,所述引风孔有多个,通过填塞或开通部分引风孔实现进入风筒风量的
控制。
9.进一步地,所述引风孔设置在顶盖中央,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引风孔下方可升降的锥形塞,由锥形塞升起时占据引风孔空间的大小实现进入风筒风量的控制。
10.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下方设有外周固定在风筒内壁的匀风板,匀风板上设有多个上下相通的匀风孔。
11.进一步地,所述匀风板的中央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有能够向上向下旋进的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上端在匀风板上方与锥形塞连接,下端向匀风板的下方伸出。
12.进一步地,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套在风筒下端内的集风套,集风套上方的风筒内空间为气流混匀空间,进入风筒的气流经气流混匀空间混匀后,经集风套的套孔向司机室排出。
13.进一步地,所述静压箱为翼形,其静压空腔包括主空腔、左翼空腔和右翼空腔,多个出风口对称布设在主空腔、左翼空腔和右翼空腔所在位置的静压箱底部。
14.进一步地,所述主空腔后部设有多个出风口及与出风口对接的风筒,所述气流分导结构包括设在风筒上方由后向前向下倾斜至前端向下垂落的斜坡导流板,所述斜坡导流板前端与静压箱底部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二。
15.进一步地,所述左翼空腔和右翼空腔分别设有多个出风口及与出风口对接的风筒,所述气流分导结构还分别包括设在主空腔与左翼空腔之间和主空腔与右翼空腔之间的左导流立板和右导流立板,所述左导流立板和右导流立板与静压箱底部之间分别具有过风间隔三和过风间隔四。
有益效果
16.1、能够真正实现各出风口风速相等;2、能够根据需要适度加大或减小某出风口的风速;3、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所述静压箱的立体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静压箱的上顶面;图2为所述静压箱的立体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静压箱的下底面;图3为实施例一所述静压箱的静压空腔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所述静压箱的静压空腔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相对于图3去掉了斜坡导流板;图5为图4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一所述风筒及其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二所述静压箱的静压空腔内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二所述风筒及其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18.图中:1、静压箱;101、顶盖板;102、入风口;103、出风口;2、静压空腔;201、主空腔;202、左翼空腔;203、右翼空腔;3、风筒;301、顶盖;302、引风孔;4、锥形塞;5、匀风板;501、匀风孔;502、螺纹孔;6、调节螺栓;601、起刀口;7、集风套;8、气流混匀空间;9、斜坡导流板;
10、左导流立板;11、右导流立板;12、过风间隔二;13、过风间隔三;14、过风间隔四。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20.如图1—6所示,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包括设在静压箱1本体内的静压空腔2和设在静压箱1底部的多个出风口103,静压箱1具有顶盖板101,顶盖板101设有与空调送风口对接的入风口102,在静压空腔2内设有气流分导结构,在出风口103设有风速调整装置。应用时,静压箱1安装在司机室的上方,入风口102朝向司机室内空间,由静压空腔2内的气流分导结构对流向各出风口103的气流实施初步的等压控制,最终由风速调整装置对出风口103进行风速调整。由于气流在静压空腔2内的流动形式复杂,各个出风口103与入风口102的距离各不相同,因此,仅仅依靠气流分导机构来实现流向各个出风口103的气流的压强完全相等是不可能的,而本技术采用在各个出风口103设置调整装置对出风流速进行风速调整,则完全可以实现使各个出风口103的出风的流速一致,还可以通过调整使某一出风口103的出风根据需要实现适度的风速加强或减弱。
21.上述的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静压空腔2内用于将风导出出风口103的风筒3,风筒3的下端口在静压箱1底部与出风口103对接,风筒3的上端具有用于调节风量的顶盖301,顶盖301上设有上下相通的引风孔302;为便于静压空腔2内气流分导机构的等压调节,设置风筒3的顶盖301与静压箱1的顶盖板101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一(图中未示出),使所有经风筒3输出的风都要从风筒3的顶盖301上方进入风筒3。
22.顶盖301上的引风孔302有多个,通过填塞或开通部分引风孔302实现进入风筒3风量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当检测到各个出风口103风速不一致时,我们只需要将风速过大的出风口103的风筒3的引风孔302用泡棉堵住一个或几个就能进行有效的风速调整。在出风口103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减出风风量,就能实现对风速的调节。
23.作为一种选择,是在顶盖板101的中央设置一个大的引风孔302,在大的引风孔302的周围设置若干小的引风孔302,在控制风速时,可以填堵一个小的引风孔302或等间距填堵两个以上小的引风孔302。
24.进一步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套在风筒3下端内的集风套7,集风套7上方的风筒3内空间为气流混匀空间8,进入风筒3的气流经气流混匀空间8混匀后,经集风套7的套孔向司机室排出。这样,就能够实现流经同一集风套7套孔的气流在同一截面的不同位置的流速均相等。
25.作为优选,集风套7由泡棉材料制作。
26.根据司机室的空间布局将静压箱1设置为翼形,其静压空腔2包括主空腔201、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多个出风口103对称布设在主空腔201、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所在位置的静压箱1底部。
27.同样,根据司机室的空间布局需要,在主空腔201后部设有多个出风口103及与出风口103对接的风筒3。前述气流分导结构包括设在风筒3上方由后向前向下倾斜至前端向下垂落的斜坡导流板9,斜坡导流板9前端与静压箱1底部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二12。应用时,
通过斜坡导流板9,将进入主空腔201的空调风导至下方的过风间隔二12,经过风间隔二12后升起,再从风筒3的顶部进入风筒3内。这样,可以避免从入风口102进入的气流直接以强大的动压进入该区域的风筒3。
28.在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分别设有多个出风口103及与出风口103对接的风筒3。前述气流分导结构还分别包括设在主空腔201与左翼空腔202之间和主空腔201与右翼空腔203之间的左导流立板10和右导流立板11,左导流立板10和右导流立板11与静压箱1底部之间分别具有过风间隔三13和过风间隔四14。应用时,通过左导流立板10和右导流立板11,将进入主空腔201的空调风分别导至左右下方的过风间隔三13和过风间隔四14,经过风间隔三13和过风间隔四14后升起,再从风筒3的顶部进入风筒3内。这样,可以避免从入风口102进入主空腔201的气流直接以较大的动压进入这两个区域的风筒3。
实施例二
29.如图7—9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引风孔302设置在顶盖301中央,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引风孔302下方可升降的锥形塞4,由锥形塞4升起时占据引风孔302空间的大小实现进入风筒3风量的控制,从而实现对风速的控制。
30.在顶盖301下方设有外周固定在风筒3内壁的匀风板5,匀风板5上设有多个上下相通的匀风孔501。这样,从上方引风孔302进入的气流就能够通过匀风板5上的多个匀风孔501较均匀的向下方的气流混匀空间8输出。
31.匀风板5的中央设有螺纹孔502,螺纹孔502内有能够向上向下旋进的调节螺栓6,所述调节螺栓6的上端在匀风板5上方与锥形塞4连接,下端向匀风板5的下方伸出。为便于用螺丝刀调节,在调节螺栓6的下端面开设起刀口601。这样可以将螺丝刀从集风套7的套孔伸入,使螺丝刀的刀口插入调节螺栓6下端开设的起刀口601转动调节螺栓6使锥形塞4升降,十分方便地对风速进行调节。
32.上述实施例只用于更清楚的描述本发明,而不能视为限制本发明涵盖的保护范围,任何等价形式的修改都应视为落入本发明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包括设在静压箱(1)本体内的静压空腔(2)和设在静压箱(1)底部的多个出风口(103),静压箱(1)具有顶盖板(101),顶盖板(101)设有与空调送风口对接的入风口(102),在静压空腔(2)内设有气流分导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出风口(103)设有风速调整装置,由气流分导结构在静压空腔(2)内对流向各出风口(103)的气流实施等压控制,由风速调整装置对出风口(103)进行风速调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静压空腔(2)内用于将风导出出风口(103)的风筒(3),风筒(3)的下端口在静压箱(1)底部与出风口(103)对接,风筒(3)的上端具有用于调节风量的顶盖(301),顶盖(301)上设有上下相通的引风孔(302),所述顶盖(301)与静压箱(1)的顶盖板(101)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孔(302)有多个,通过填塞或开通部分引风孔(302)实现进入风筒(3)风量的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孔(302)设置在顶盖(301)中央,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设在引风孔(302)下方可升降的锥形塞(4),由锥形塞(4)升起时占据引风孔(302)空间的大小实现进入风筒(3)风量的控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01)下方设有外周固定在风筒(3)内壁的匀风板(5),匀风板(5)上设有多个上下相通的匀风孔(5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匀风板(5)的中央设有螺纹孔(502),螺纹孔(502)内有能够向上向下旋进的调节螺栓(6),所述调节螺栓(6)的上端在匀风板(5)上方与锥形塞(4)连接,下端向匀风板(5)的下方伸出。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调整装置包括套在风筒(3)下端内的集风套(7),集风套(7)上方的风筒(3)内空间为气流混匀空间(8),进入风筒(3)的气流经气流混匀空间(8)混匀后,经集风套(7)的套孔向司机室排出。8.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1)为翼形,其静压空腔(2)包括主空腔(201)、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多个出风口(103)对称布设在主空腔(201)、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所在位置的静压箱(1)底部。9.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空腔(201)后部设有多个出风口(103)及与出风口(103)对接的风筒(3),所述气流分导结构包括设在风筒(3)上方由后向前向下倾斜至前端向下垂落的斜坡导流板(9),所述斜坡导流板(9)前端与静压箱(1)底部之间具有过风间隔二(12)。10.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翼空腔(202)和右翼空腔(203)分别设有多个出风口(103)及与出风口(103)对接的风筒(3),所述气流分导结构还分别包括设在主空腔(201)与左翼空腔(202)之间和主空腔(201)与右翼空腔(203)之间的左导流立板(10)和右导流立板(11),所述左导流
立板(10)和右导流立板(11)与静压箱(1)底部之间分别具有过风间隔三(13)和过风间隔四(14)。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司机室多孔等压输出的静压风道,包括设在静压箱本体内的静压空腔和设在静压箱底部的多个出风口,静压箱具有顶盖板,顶盖板设有与空调送风口对接的入风口,在静压空腔内设有气流分导结构,在出风口设有风速调整装置,由气流分导结构在静压空腔内对流向各出风口的气流实施初步等压控制,由风速调整装置对出风口进行最终的风速调整。其优点在于:能够真正实现各出风口风速相等;能够根据需要适度加大或减小某出风口的风速;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节方便。调节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伟 吕文丽 周洲 周心怡 袁利康 林立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2
技术公布日:2023/6/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