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12
阅读:115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各种电子产品在办公、科研、医疗、车载及航天等各个领域越来越普及,但在恶劣的条件、特别是北方冬季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电子产品的显示屏中的液晶自传会受到严重影响(液晶体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为0~50℃),以至于出现电子设备无法开机、显示屏不亮、或者显示屏出现异常,例如显示屏容易在低温的影响下出现响应时间长、残像、对比度等光学方面的损失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4.背板;
5.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承载于所述背板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层;
6.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可见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及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或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所述可见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设置,所述可见光组件发出的可见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入光面入射至所述导光板内,并由所述出光面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
7.红外光组件,所述红外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设置,所述红外光组件发出的红外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入射至所述导光板内,并经由所述出光面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
8.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邻近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
9.所述背板包括主体部及边框部,所述主体部具有邻近所述出光面的第一内表面,所述边框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弯折相连的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且所述边框部还具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光组件。
10.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背设置;
11.所述边框部还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弯折相连,所述承载面承载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凹槽的开口至少部分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周侧面设置。
12.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弯折相连;
13.所述边框部还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包括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面邻近并承载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承载面相较于所述第一
承载面背离所述背板的外周缘,所述第二承载面承载所述光学膜片,且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弯折相连。
14.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棱镜条及扩散条,所述棱镜条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组件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棱镜条用于收束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
15.所述扩散条设置于所述棱镜条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扩散条用于均匀扩散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
16.其中,所述红外光组件包括基板及红外发光单元,所述红外发光单元具有红外出光面,所述基板具有收容口及扩散口,所述收容口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发光单元,所述扩散口用于透过所述红外发光单元出射的红外光线,所述扩散口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邻近于所述红外发光单元设置,所述第一端面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背离所述红外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端面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
17.其中,所述第一端面具有尺寸范围d1,所述第二端面具有尺寸范围d2,所述第一端面的尺寸范围d1与所述第二端面的尺寸范围d2满足:d1≤d2。
18.其中,所述扩散条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之间具有间距范围h1,所述间距范围h1满足:0.1≤h1≤0.3mm。
19.其中,所述凹槽具有深度范围h2,所述背板具有厚度范围h3,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围h2与所述背板的厚度范围h3满足:h2≤0.5
×
h3。
20.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21.所述显示装置;
22.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并得到反馈信号;及
23.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并用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还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光组件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选择是否开启红外光组件,所述红外光组件开启时出射红外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并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加热。
24.其中,所述传感器侦测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当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传输第一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开启,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并所述显示面板进行加热,当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传输第二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关闭。
2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有红外光组件,所述红外光组件发出的红外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入射至所述导光板内,经由所述出光面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并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进行加热。且所述导光板可以将所述红外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显示面板,提升所述红外光线的光线利用效率的同时,可以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在有限的红外光组件的设置下,对所述液晶层具有均匀、高效的加热效果,进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及所述电子设备在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运行。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红外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可见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红外光组件出射红外光线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红外光组件出射红外光线的传播路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8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7.图11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电子设备,10-显示装置,20-传感器,30-控制芯片,11-背板,12-显示面板,13-背光模组,14-红外光组件,15-棱镜条,16-扩散条,111-主体部,112-边框部,121-液晶层,131-导光板,132-可见光组件,133-光学膜片,141-基板,142-红外发光单元,151-第一子棱镜条,152-第二子棱镜条,1111-第一内表面,1121-第二内表面,1122-凹槽,1123-承载面,1131-出光面,1132-第一入光面,1133-第二入光面,1411-收容口,1412-扩散口,1421-红外出光面,1314-第一网点,1315-第二网点,112a-第一承载面,112b-第二承载面,141a-第一端面,141b-第二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4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4.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及图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
2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红外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可见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红外光组件出射红外光线的传播路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红外光组件出射红外光线的传播路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背板11、显示面板12、背光模组13及红外光组件14。所述显示面板12承载于所述背板11上,所述显示面板12包括液晶层121。所述背光模组13包括导光板131及可见光组件132,所述导光板131具有出光面1131、第一入光面1132及第二入光面1133,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或与所述出光面1131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设置,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发出的可见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并由所述出光面1131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所述红外光组件14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设置,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发出的红外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并经由所述出光面1131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
45.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10(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或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 led)显示装置10、或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显示装置10等,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装置10也可以为其他架构的显示装置10。
46.所述显示面板12承载于所述背板11上。所述显示面板12与所述背板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泡沫胶条(foam tape)进行固定。所述显示面板1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液晶层121、基板141、盖板等。所述液晶层121在电场的控制下产生旋转来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画面显示。
47.所述背光模组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导光板131、可见光组件132、光学膜片133及反射板等。所述导光板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具有出光面1131、第一入光面1132及第二入光面1133等。其中,所述出光面1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正对于所述显示面板12设置,换言之,所述显示面板12在所述背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覆盖于所述导光板131在所述背板11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不规则的面。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不规则的面。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与所述出光面113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
°
或大致为90
°
,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与所述出光面1131的弯折角度也可以为其他角度。
48.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由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构成、或由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 led)构成、或由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构成,可以理解地,所述可见光组件132也可以由其他类型的发光元件构成。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设置,具体地,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出光面1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于、或全部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一入光面1132设置。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发出可见光线,所述可见光线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或全部经由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入射至所述导光板
131内,并由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为所述显示面板12提供可见光源。
49.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用于发射红外光线。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驱动板及红外发光单元142。其中,所述驱动板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驱动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工作运行的电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的工作运行。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红外灯珠、或其他能够出射红外光线的元件。
50.所述红外光组件14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设置,具体地,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发光面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于、或全部正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设置。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发出的红外光线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或全部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并经由所述出光面1131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所述红外光线可以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进行加热。具体地,所述红外光线又称红外辐射,所述红外光线为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它是频率比红光低的不可见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可加热周围物体。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所述液晶层121中液晶体的自传会受到严重影响,在所述红外光线的辐射波数为2700cm-1
到3100cm-1
(波长2325nm~2026nm)时,为所述液晶层121的强吸收带。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出射辐射波数为2700cm-1
到3100cm-1
(波长2325nm~2026nm)的红外光线,并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2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正常工作运行。
51.所述背光模组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直下式或侧入式背光模组13。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以所述背光模组13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3为例进行示意。具体地,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于所述背板11的边缘处。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发出的可见光线经所述导光板131扩散后从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出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所述显示面板12。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导光板131扩散后从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出射,以加热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13的工艺制造成本较低且同时能够打造比较轻薄的显示装置10机身。
52.在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以所述背光模组13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3为例进行示意。具体地,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出光面1131相背设置,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设置,换言之,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31背离所述出光面1131的一侧。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弯折相连。相较于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13增加了所述导光板131的设计,从而便于将所述红外光线均匀扩散至显示面板12,提升所述红外光线的光线利用效率的同时,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对所述液晶层121具有均匀的加热效果。且所述导光板131还可以提升所述可见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减少所述可见光组件132中发光元件的数量设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且使得所述可见光灯珠与所述显示面板12之间的间距可以进行缩短,从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更加轻薄化。
53.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一入光面1132邻近所述显示面板1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网点1314。所述第一网点13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仅允许波长范围为390nm~
780nm的光波透过,即所述第一网点1314允许所述可见光线透过,而对照射至所述第一网点1314处的所述红外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从而减少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的所述红外光线自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出射,从而减少所述红外光线的浪费,保障了所述红外光线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加热效果。
54.优选的,所述第一网点13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网点13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在邻近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位置进行稀疏地排布,在远离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位置进行密集地排布,即在邻近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位置进行较少数量的所述第一网点1314的设置,在远离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位置进行较多数量的所述第一网点1314的设置,从而保障了所述可见光线可以充足地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进而保障所述显示装置10的显示品质。
55.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二入光面1133邻近所述可见光组件132的一侧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有第二网点1315。所述第二网点131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仅允许波长范围为2325nm~2026nm的光波透过,即所述第二网点1315允许所述红外光线的透过,而对照射至所述第二网点1315处的所述可见光线进行反射或散射,从而减少入射至导光板131内的所述可见光线自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出射,从而减少所述可见光线的浪费,保障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显示品质。
56.优选的,所述第二网点131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网点131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在邻近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位置进行稀疏地排布,在远离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位置进行密集地排布,即在邻近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位置进行较少数量的所述第二网点1315的设置,在远离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位置进行较多数量的所述第二网点1315的设置,从而保障了所述红外光线可以充足地射入到所述导光板131内,从而保障了所述红外光线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加热效果。
57.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10设置有红外光组件14,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出射辐射波数为2700cm-1
到3100cm-1
(波长2325nm~2026nm)的红外光线,所述红外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经由所述出光面1131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并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液晶层121进行加热。且所述导光板131可以将所述红外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显示面板12,提升所述红外光线的光线利用效率的同时,可以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在有限的红外光组件14的设置下,对所述液晶层121具有均匀、高效的加热效果,进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在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运行。
58.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5。所述背光模组13还包括光学膜片133,所述光学膜片133邻近于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设置。所述背板11包括主体部111及边框部112,所述主体部111具有邻近所述出光面1131的第一内表面1111,所述边框部112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111弯折相连的第二内表面1121,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且所述边框部112还具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的凹槽1122,所述凹槽1122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光组件14。
59.所述光学膜片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设置,从而使得入射至所述显示面板12的光源更加均匀,提升显示品质。
60.所述主体部1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31设置,且所述主体部
111具有邻近所述出光面1131的第一内表面1111。所述边框部11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主体部111一体成型。所述边框部112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111弯折相连的第二内表面1121,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111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
°
或大致为90
°
。
61.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承载所述导光板131及所述光学膜片133。具体地,所述导光板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所述光学膜片133承载于所述导光板131的出光面1131上,且所述光学膜片133的周侧面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于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进行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可以更多地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及所述光学膜片133内,提升所述红外光线的光线利用效率。
62.在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承载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及所述导光板131。具体地,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所述导光板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支柱承载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且所述导光板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可见光组件132间隔设置,从而防止所述导光板131对所述可见光组件132挤压而引起所述可见光组件132损坏。所述光学膜片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承载于所述边框部112上、部分承载于所述导光板131上,从而减轻所述光学膜片133受到按压时而对所述导光板131产生的重力作用,进而防止所述导光板131产生变形而对所述可见光组件132产生挤压。
63.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具体地,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所在的平面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于、或正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所述边框部112还具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的凹槽1122。具体地,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于、或正对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可以更加充分地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所述凹槽1122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或两个、或多个。所述凹槽1122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喇叭状、或近似于喇叭状,从而便于将所述红外光线扩散至所述导光板131。
64.所述红外光组件14设置于所述边框部112的凹槽1122内,相较于所述边框部112不设置所述凹槽1122而将所述红外光组件14直接贴附于所述边框部112的侧壁而言,所述红外光组件14收容于所述边框部112的凹槽1122内,可以扩大所述显示装置10的显示区域的占比,减小所述显示装置10的非显示区域的占比,进而满足所述显示装置10窄边框设计的需求。且相较于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凸出设置于所述边框部112而言,所述红外光组件14收容于所述边框部112的凹槽1122内,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可以从所述背板11的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所在的平面直接射出,使得所述红外光线的覆盖面更完全,即所述边框部112形成所述凹槽1122的侧壁可以对所述红外光组件14进行收束,使得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可以更多地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从而减少所述红外光线的浪费,提高所述红外光线的利用效率。
65.请参阅图2、图3、图7及图8,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1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相背设置。所述边框部112还具有承载面1123,所述承载面1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弯折相连,所述承载面1123承载
所述显示面板12,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至少部分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133的周侧面设置。
66.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相背设置,换言之,所述导光板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具有与出光面1131弯折相连的周侧面,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及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邻近于所述周侧面设置,且所述可见光组件132与所述红外光组件14可以为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31相背的两侧。可以理解地,在本技术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在所述导光板131的其他周侧面也进行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设置,从而增强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加热效果。
67.所述边框部112还具有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弯折相连的承载面1123。所处承载面1123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
°
或大致为90
°
。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面112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12。
68.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或全部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133的周侧面设置。换言之,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或全部正对于所述光学膜片133的周侧面进行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可以更多地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及所述光学膜片133内,提升所述红外光线的光线利用效率,进而增强所述红外光组件14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加热效果,使得所述显示面板12可以快速升温。
69.请参阅图5、图6及图9,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出光面1131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弯折相连。所述边框部112还具有承载面1123,所述承载面1123包括第一承载面112a及第二承载面112b,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邻近并承载所述显示面板12,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相较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背离所述背板11的外周缘,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承载所述光学膜片133,且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弯折相连。
70.在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出光面1131相背设置。换言之,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31背离所述出光面1131的一侧。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一入光面1132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
°
或大致为90
°
。
71.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与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连接面弯折相连。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邻近于所述显示面板12设置,即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与所述显示面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与所述显示面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
72.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背离所述背板11的外周缘,即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与所述背板11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与所述背板11的外周缘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与所述第二内表面112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
°
或大致为90
°
。
73.所述第一承载面112a可以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12。所述第二承载面112b可以用于承载所述光学膜片133,从而减轻所述光学膜片133受到按压时而对所述导光板131产生
的重力作用,进而防止所述导光板131产生变形而对所述可见光组件132产生挤压,从而避免所述可见光组件132发生损坏,保障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光学品质。
74.请再次参阅图2。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棱镜条15及扩散条16,所述棱镜条15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组件14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的一侧,所述棱镜条15用于收束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所述扩散条16设置于所述棱镜条15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的一侧,所述扩散条16用于均匀扩散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
75.所述棱镜条1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调节红外光线的出射角度。所述棱镜条15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组件14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的一侧。所述棱镜条1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覆盖于所述凹槽1122的开口设置,所述凹槽1122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光组件14,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均可以通过所述棱镜条15的调节再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内,从而大幅度提高所述红外光线的利用效率。
76.所述棱镜条1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子棱镜条151及第二子棱镜条152,所述第一子棱镜条151与所述第二子棱镜条15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子棱镜条15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规格为0
°
的棱镜条15,所述第一子棱镜条15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邻近于所述红外光组件14设置。所述第二子棱镜条15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规格为90
°
的棱镜条15,所述第二子棱镜条15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邻近于所述导光板131设置,从而收束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使得更多的红外光线可以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31。
77.所述扩散条16设置于所述棱镜条15邻近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二入光面1133的一侧。所述扩散条16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贴合于所述棱镜条15设置。所述扩散条16可以用于将透过所述棱镜条15的红外光线进行均匀扩散,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可以均匀扩散至所述导光板131,从而大幅度提高所述红外光线的利用效率,且有利于所述显示面板12实现快速升温。
78.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红外光组件14包括基板141及红外发光单元142,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具有红外出光面1421,所述基板141具有收容口1411及扩散口1412,所述收容口1411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所述扩散口1412用于透过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出射的红外光线,所述扩散口141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41a及第二端面141b,所述第一端面141a邻近于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设置,所述第一端面141a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第二端面141b,所述第二端面141b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41a背离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端面141b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二入光面1133。其中,所述第一端面141a具有尺寸范围d1,所述第二端面141b具有尺寸范围d2,所述第一端面141a的尺寸范围d1与所述第二端面141b的尺寸范围d2满足:d1≤d2。
79.所述基板14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红外光组件14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驱动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工作运行的电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的工作运行。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红外灯珠、或其他能够出射红外光线的元件。所述红外出光面1421可以用于出射红外光线。
80.所述收容口14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所述扩散口1412可以连通于所述收容口1411并用于扩散所述红外光线。所述第一端面141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于所述红外出光面1421,从而使得更多的红外光线可以
透过所述扩散口1412。所述第二端面141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31的第二入光面1133,从而使得更多的红外光线可以扩散至所述导光板131。
81.所述第一端面141a具有尺寸范围d1,且所述尺寸范围d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第一端面141a在横向方向上间隔最大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范围,所述第一横向方向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端面141a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端面141b具有尺寸范围d2,所述尺寸范围d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第二端面141b在第二横向方向上间隔最大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范围,所述第二横向方向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端面141b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端面141a的尺寸范围d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端面141b的尺寸范围d2,即满足:d1≤d2。且所述第一端面141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于所述第二端面141b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扩散口1412具有喇叭状、或近似于喇叭状的设计,从而便于进行所述红外光线的扩散,使得更多的红外光线可以出射至所述导光板131,减少所述红外光线的浪费,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所述红外发光单元142的数量设置下,实现对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均匀、高效地加热。
82.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扩散条16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之间具有间距范围h1,所述间距范围h1满足:0.1≤h1≤0.3mm。
83.所述间距范围h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扩散条16邻近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1133之间的最小距离的两点之间的间距范围。所述间距范围h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0.1mm、或0.15mm、或0.2mm、或0.25mm、或0.3mm等,可以理解地,所述间距范围h1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只要所述间距范围h1满足0.1≤h1≤0.3mm即可。所述间距范围h1满足0.1≤h1≤0.3mm,一方面可以避免所述导光板131在发生形变时与所述扩散条16之间碰撞,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红外光线可以全面地发散到所述导光板131,从而起到对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高效的加温效果。
84.请再次参阅图11。所述凹槽1122具有深度范围h2,所述背板11具有厚度范围h3,所述凹槽1122的深度范围h2与所述背板11的厚度范围h3满足:h2≤0.5
×
h3。
85.所述凹槽1122具有深度范围h2,所述深度范围h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凹槽1122在纵向延伸方向上的最大深度的数值范围,所述背板11具有厚度范围h3,所述厚度范围h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背板11在所述凹槽1122的纵向延伸方向上的厚度的数值范围,可以理解地,所述背板11在其他没有设置所述凹槽1122的位置还可以具有其他厚度范围,所述背板11在其他位置的厚度范围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10的限定。
86.所述凹槽1122的深度范围h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等于0.2
×
h3、或0.3
×
h3、或0.4
×
h3、0.5
×
h3等,只要满足h2≤0.5
×
h3即可。所述凹槽1122的深度范围h2与所述背板11的厚度范围h3满足:h2≤0.5
×
h3,使得所述凹槽1122具有足够扩散所述红外光线的空间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因所述凹槽1122的深度过深而影响所述背板11的承载能力,防止背板11发生断裂不稳等现象,从而保障了所述显示装置10的产品良率。
87.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所述显示装置10、传感器20及控制芯片30等。所述传感器20用于侦测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并得到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30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20并用
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30还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光组件14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选择是否开启红外光组件14,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时出射红外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12并对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加热。
88.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智能电话、便携式电话、导航设备、电视机(tv)、车载音响本体、膝上型电脑、平板电脑、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89.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侦测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引脚或其他温度检测组件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进行检测。所述传感器20还可以包括其他任何具有温度传感的功能器件,例如热敏电阻等。可以理解地,所述传感器20的结构组成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的限定。所述传感器20用于侦测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并得到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电流信号、或电压信号等。
90.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引脚、或转接电路板等方式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20。所述控制芯片30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20并接收所述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反馈信号,推算出所述传感器20具体识别的温度。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存储有设定的温度阈值。当所述传感器20识别的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高于所述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关闭。当所述传感器20识别的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时出射红外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12并对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加热,从而保障了所述显示面板12的正常工作运行。
91.请再次参阅图12。所述传感器20侦测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20传输第一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30,所述控制芯片30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所述红外光组件14出射的红外光线并所述显示面板12进行加热,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20传输第二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30,所述控制芯片30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14关闭。
92.在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预设温度阈值,所述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5℃、0℃、或-5℃、或-10℃、或-20℃等。可以理解地,所述预设温度阈值也可以根据所述电子设备1的实际应用场景的不同、及实验仿真模拟计算进行调整,所述预设温度阈值的具体数值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的限定。
93.当所述传感器20侦测到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传输第一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30,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反馈信号,推算出所述传感器20具体识别的温度。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存储有设定的温度阈值。当所述传感器20识别的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
94.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再次侦测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并传输第二
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30,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根据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判断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是否已经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当所述控制芯片30判断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依旧低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则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不发出控制信号,即令所述红外光组件14保持开启状态,且所述控制芯片30控制所述传感器20再次重复执行对所述显示面板12温度的侦测操作,直至所述控制芯片30判断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95.当所述控制芯片30判断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关闭。从而实现对所述显示面板12工作温度的精准控制,保障了所述显示面板12的正常工作运行。
96.在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当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时,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进行实时侦测并得到第三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三反馈信号进行计算得知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上升速率,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存储有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温度上升速率阈值。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上升速率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输出第三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进行工作功率的增加。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上升速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输出第四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进行工作功率的降低。
97.在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当所述红外光组件14开启时,所述传感器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进行实时侦测并得到第四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四反馈信号进行计算得知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存储有第三预设值,所述第三预设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区间、
…
、第n温度区间等。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处于不同的温度区间时,所述控制芯片30可以输出第五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在不同的功率下工作运行,例如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处于较低温的温度区间时,可选择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在较高功率下工作运行,当所述显示面板12的温度处于较高温的温度区间时,可选择控制所述红外光组件14在较低功率下工作运行,从而避免了所述显示面板12在所述红外光组件14关闭后依旧持续升温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实现对所述显示面板12工作温度的精准控制,保障了所述显示面板12及所述电子设备1的安全正常工作运行。
98.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各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又一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的实施例。
9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板;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承载于所述背板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液晶层;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可见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及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或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所述可见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设置,所述可见光组件发出的可见光线经由所述第一入光面入射至所述导光板内,并由所述出光面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红外光组件,所述红外光组件对应所述第二入光面设置,所述红外光组件发出的红外光线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入射至所述导光板内,并经由所述出光面出射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液晶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邻近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所述背板包括主体部及边框部,所述主体部具有邻近所述出光面的第一内表面,所述边框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弯折相连的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且所述边框部还具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光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弯折相连,且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相背设置;所述边框部还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弯折相连,所述承载面承载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凹槽的开口至少部分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周侧面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弯折相连;所述边框部还具有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包括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一承载面相较于所述第二承载面邻近并承载所述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承载面相较于所述第一承载面背离所述背板的外周缘,所述第二承载面承载所述光学膜片,且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弯折相连。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棱镜条及扩散条,所述棱镜条设置于所述红外光组件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棱镜条用于收束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所述扩散条设置于所述棱镜条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扩散条用于均匀扩散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组件包括基板及红外发光单元,所述红外发光单元具有红外出光面,所述基板具有收容口及扩散口,所述收容口用于收容所述红外发光单元,所述扩散口用于透过所述红外发光单元出射的红外光线,所述扩散口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邻近于所述红外发光单元设置,所述第一端面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背离所述红外发光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端面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入光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具有尺寸范围d1,所述第二端面具有尺寸范围d2,所述第一端面的
尺寸范围d1与所述第二端面的尺寸范围d2满足:d1≤d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条与所述第二入光面之间具有间距范围h1,所述间距范围h1满足:0.1≤h1≤0.3mm。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深度范围h2,所述背板具有厚度范围h3,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围h2与所述背板的厚度范围h3满足:h2≤0.5
×
h3。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侦测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并得到反馈信号;及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并用于接收所述反馈信号,所述控制芯片还电连接于所述红外光组件并根据所述反馈信号选择是否开启红外光组件,所述红外光组件开启时出射红外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并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加热。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侦测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当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传输第一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开启,所述红外光组件出射的红外光线并所述显示面板进行加热,当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所述传感器传输第二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并驱动所述红外光组件关闭。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包括:背板;显示面板,显示面板承载于背板上,显示面板包括液晶层;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可见光组件,导光板具有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及第二入光面,第一入光面与出光面弯折相连或与出光面相背设置,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弯折相连,可见光组件对应第一入光面设置,可见光组件发出的可见光线经由第一入光面入射至导光板内,并由出光面出射至显示面板的液晶层;红外光组件,红外光组件对应第二入光面设置,红外光组件发出的红外光线经由第二入光面入射至导光板内,并经由出光面出射至显示面板的液晶层,红外光线可以对液晶层进行加热,使得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在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运行。够正常工作运行。够正常工作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陈青林 李荣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3
技术公布日:2023/8/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