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02 阅读:113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一种输送系统,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沿轨道行驶的车辆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人员输送装置。在该人员输送装置中,轨道具有车辆加速区域和车辆自动行驶区域。车辆加速区域是具有上坡和下坡的山形状。在车辆加速区域中,在上坡中由提升装置提升后的车辆在下坡中加速。车辆自动行驶区域为大致水平状。在车辆自动行驶区域中,车辆主要以无驱动的方式自动行驶。
3.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人员输送装置中,轨道中的提升装置的设置部位需要设置成山形状,因此难以根据地形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
4.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2002-29414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容易根据地形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的输送系统。
6.本公开所涉及的一形态的输送系统具备:环状的轨道;驱动用导轨,沿上述轨道延伸;多个车辆,在上述轨道行驶;以及环状的牵引部件,遍及上述轨道的全长地配置,并与上述多个车辆的每一个连结。上述多个车辆包括:动力车,具有能够夹着上述驱动用导轨的多个驱动轮;和附属车,不具有上述驱动轮。上述附属车被上述牵引部件牵引从而在上述轨道行驶,上述牵引部件被上述动力车拖拽而移动。
附图说明
7.图1是概略性地表示本公开所涉及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8.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同上的输送系统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9.图3a是概略性地表示同上的输送系统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3b是概略性地表示同上的输送系统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10.图4是表示同上的输送系统所具备的动力车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11.图5是表示同上的动力车的俯视图。
12.图6a是表示同上的动力车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6b是表示同上的动力车的另一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一实施方式)
14.1.概要
15.在图1、图2、图3a、图3b以及图4中示出有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输送系统1具
备:环状的轨道2;驱动用导轨22,沿轨道2延伸;多个车辆3,在轨道2行驶;以及环状的牵引部件4,位于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并与多个车辆3的每一个连结。多个车辆3包括:动力车3a,具有能够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多个驱动轮30;和附属车3b,不具有驱动轮30。附属车3b被牵引部件4牵引从而在轨道2行驶,该牵引部件4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
16.在具备上述结构的输送系统1中,动力车3a能够通过由多个驱动轮30夹着驱动用导轨22而行驶,附属车3b能够通过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该牵引部件4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因此,在该输送系统1中,不需要为了设置提升装置而将轨道2的一部分设置成山形状,容易根据地形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2。
17.2.详细
18.接着,对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输送系统1是通过沿轨道2行驶的多个车辆3输送人的交通系统。此外,输送系统1并不限定于交通系统,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多个车辆3搬运物体的运送系统。以下,将多个车辆3的行进方向定义为前方,将与多个车辆3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19.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除了具备轨道2、驱动用导轨22、多个车辆3以及牵引部件4,还具备引导壳体5。引导壳体5位于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收容牵引部件4,并引导牵引部件4的移动。
20.2-1.轨道
21.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轨道2为环状路。多个车辆3能够在环状的轨道2单向行驶并循环。轨道2包括:第一区间2a,具有上坡;和第二区间2b,具有下坡。以沿轨道2的周向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有供使用者乘降附属车3b的车站(未图示)。
22.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2中的在行进方向上上坡的区间2c和以夹着区间2c的方式定位的两个水平的区间2d为第一区间2a,轨道2中的在行进方向上下坡的区间为第二区间2b。轨道2具有一个第一区间2a和一个第二区间2b。轨道2中的除了第一区间2a以外的剩余的区间整体为第二区间2b。区间2c在全长范围内为上坡,第二区间2b在全长范围内为下坡,区间2d在全长范围内为水平。
23.如图4所示,轨道2具有对车辆3进行导向的左右一对导轨20。左右一对导轨20位于在左右方向(水平且与车辆3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左右一对导轨20平行。
24.车辆3沿左右一对导轨20行驶。即,车辆3的行进方向是各导轨20延伸的方向。各导轨20遍及轨道2的长度方向的全长。
25.各导轨20是圆筒状的钢管。各导轨20的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状为圆形。此外,各导轨2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筒状。例如,各导轨20的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外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状或矩形状等。另外,各导轨20也可以由钢以外的金属形成。
26.轨道2还具有支承左右一对导轨20的支承部件21。支承部件21为金属制。支承部件21具有沿车辆3的行进方向延伸的主梁210、和在主梁21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连结部件211。主梁210位于比左右一对导轨20靠下方的位置。主梁210例如为圆筒状的钢管。主梁210例如经由支柱等固定于地面。
27.各连结部件211连接主梁210和左右一对导轨20。连结部件211的下端部与主梁210连接。连结部件211具有从主梁210分支成两股并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臂部212。左右一对臂部212与左右一对导轨20分别一对一地对应。各臂部212的上端部与对应的导轨20连接。
28.驱动用导轨22沿轨道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用导轨22是从主梁210或多个连结部件211朝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部件,且沿主梁210在车辆3的行进方向上延伸。驱动用导轨22的长度方向与导轨20的长度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用导轨22位于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驱动用导轨22在全长范围内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恒定。
29.轨道2还具有设置于驱动用导轨22的上端的支承部23。支承部23是与驱动用导轨22的上端一体的板状的部件。驱动用导轨22与支承部23连接成t字状。在驱动用导轨22的上端,遍及驱动用导轨22的全长地设置有板状的支承部23。支承部23遍及轨道2的全长地配置。在支承部23上设置有引导壳体5。
30.轨道2还具有向动力车3a供给电力的供电部25。供电部25例如为滑接线。供电部25与外部的商用电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部25安装于驱动用导轨22的下部。供电部25在驱动用导轨22的全长范围内设置。此外,供电部25并不局限于安装在驱动用导轨22,也可以设置于主梁210或连结部件211。
31.2-2.车辆
32.如图1、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输送系统1具备多个车辆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车辆3位于在行进方向上大致等间隔的位置。输送系统1所具备的车辆3的数量根据轨道2的长度以及在行进方向上相邻的车辆3间的间隔等而适当地设定。
33.多个车辆3具有多个动力车3a和多个附属车3b。动力车3a是能够自动行驶的车辆。动力车3a具有用于自动行驶的多个驱动轮30和多个原动机31(参照图4、图5、图6a)。附属车3b不具有用于自动行驶的驱动轮、原动机等机构,而是与动力车3a经由牵引部件4连结,能够利用动力车3a的动力行驶的车辆。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动力车3a与在其后排列的5个附属车3b的组在行进方向上排列多组。
34.如图4、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动力车3a具有基座32、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多个驱动轮单元34、连结部35以及受电部(未图示)。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多个驱动轮单元34、连结部35以及受电部安装于基座32。
35.基座32具有:第一安装框架320,沿左右方向延伸;和第二安装框架321,与第一安装框架3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一体,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框架320、321例如为钢制。此外,安装框架320、321也可以由钢以外的金属形成。
36.在第一安装框架320的左右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位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且位于相同的高度。
37.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与轨道2的左右一对导轨20分别一对一地对应。各导轮单元33沿对应的导轨20行驶。动力车3a在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沿左右一对导轨20的状态下行驶。
38.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的每一个具有多个导轮330~332。动力车3a通过多个导轮330~332限制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移动。
39.各导轮单元33具有前后一对上导轮330、前后一对下导轮331、以及前后一对横导
轮332共计6个导轮,来作为多个导轮330~332。
40.导轮330~332的每一个由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此外,各导轮330~332也可以由聚氨酯以外的合成树脂形成,也可以由合成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41.此外,在轨道2在全长范围内为大致水平的情况下,前后一对上导轮330优选为金属制。在该情况下,与由具有聚氨酯等弹性的材料形成上导轮33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上导轮330与导轨20之间产生的行驶阻力。
42.前后一对上导轮33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各上导轮330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旋转轴与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平行。各上导轮330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上方。各上导轮330与对应的导轨20从上方接触,由对应的导轨20从下方支承。
43.各上导轮330将施加到动力车3a的向下的载荷传递给导轨20。为了提高上导轮330的强度,上导轮330的直径大于下导轮331的直径,且小于横导轮332的直径。
44.前后一对下导轮331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各下导轮331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旋转轴与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平行。各下导轮331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下方。前侧的下导轮331的旋转轴与前侧的上导轮330的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后侧的下导轮331的旋转轴与后侧的上导轮330的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各下导轮331与对应的导轨20从下方接触。由此,限制了动力车3a向上方的移动
45.前后一对横导轮33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各横导轮332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旋转轴与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平行。各横导轮332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侧方,与对应的导轨20从侧方接触。前侧的横导轮332的旋转轴与前侧的上导轮330的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后侧的横导轮332的旋转轴与后侧的上导轮330的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46.左侧的导轮单元33的各横导轮332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左侧方,与对应的导轨20从左侧方接触。右侧的导轮单元33的各横导轮332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右侧方,与对应的导轨20从右侧方接触。即,左右一对导轨20位于左右一对横导轮332之间。
47.动力车3a具有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各导轮单元33具有多个导轮330~332,该多个导轮330~332从上方、侧方以及下方这三个方向分别相对于对应的导轨20接触。因此,通过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能够限制动力车3a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动,能够提高安全性。另外,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导轨20分散地承受施加到动力车3a的扭转载荷,能够抑制动力车3a变形。
48.此外,各横导轮332也可以相对于对应的导轨20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内侧。即,也可以为,左导轮单元33的各横导轮332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右侧方,且右导轮单元33的各横导轮332位于对应的导轨20的左侧方。
49.各导轮单元33所具有的导轮330~332的位置、朝向以及数量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位置、朝向以及数量。例如,下导轮331也可以位于导轨20的下斜侧方。
50.动力车3a具有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来作为多个驱动轮单元34。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每一个具有左右一对驱动轮30、对所对应的驱动轮30进行驱动的左右一对原动机31、以及支承驱动轮30和原动机31的左右一对支承壳体340。
51.前侧的驱动轮单元34可旋转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框架321的前端部,后侧的驱动轮
单元34可旋转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框架321的后端部。第一安装框架320位于前侧的驱动轮单元34与后侧的驱动轮单元34之间。
52.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位于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之间。具体而言,各驱动轮单元34的左右一对驱动轮30位于左右一对横导轮332之间。
53.各驱动轮单元34的左右一对驱动轮30的每一个分别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该旋转轴与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平行。驱动轮30例如包括实心的无穿孔轮胎。前侧的两个驱动轮30的旋转轴位于比前侧的横导轮332的旋转轴靠前侧的位置,后侧的两个驱动轮30的旋转轴位于比后侧的横导轮332的旋转轴靠后侧的位置。
54.左右一对支承壳体340的每一个为筒状。在各支承壳体340的上端固定有原动机31,将驱动轮30的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于各支承壳体340的内侧。在各支承壳体340的内部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承驱动轮30的旋转轴的轴承。驱动轮30的旋转轴与原动机31的旋转轴在支承壳体340内连接。左右一对支承壳体340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框架321。
55.原动机31位于各驱动轮30的上方。各原动机31为电动机,详细而言为齿轮马达。在各原动机31搭载有不具有反转防止功能的减速机。各原动机31对所对应的驱动轮30进行旋转驱动。各原动机31例如由动力车3a所具备的控制装置控制。控制装置从设置于地上的管理施设的管理装置接收控制信号,而控制各原动机31。各原动机31由从设置于基座32的受电部(未图示)得到的电力驱动。
56.各原动机31具有制动功能。各原动机31例如为带电磁制动的马达。在左右两个驱动轮30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状态下,控制各原动机31的转速,由此能够控制动力车3a的速度。另外,在多个驱动轮30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状态下,对各原动机31施加制动,由此能够使动力车3a停止。此外,也可以在动力车3a设置有与原动机31分开的制动装置,在该情况下,各原动机31也可以不具有制动功能。
57.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每一个还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臂36、和连接左右一对支承臂36的上端部的调整部37。
58.左右一对支承臂36的每一个的下端部固定于左右一对支承壳体340。在左右一对支承臂36的上端部连接有调整部37。
59.调整部37是能够调整左右一对支承臂36的上端部的间隔的部分。通过对调整部37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左右的支承壳体340旋转来调整左右的驱动轮30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调整由左右一对驱动轮30夹住驱动用导轨22的力。
60.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部37被调整为在动力车3a在轨道2的第一区间2a和第二区间2b中的任一个行驶时,左右一对驱动轮30都夹住驱动用导轨22。
61.此外,调整部37也可以由致动器构成,该致动器由气缸、液压缸等构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由动力车3a所具有的控制装置控制调整部37来调整左右的驱动轮30的间隔,使左右的驱动轮30选择性地与驱动用导轨22抵接。另外,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也可以不可旋转地固定于第二安装框架321,使得动力车3a的左右一对驱动轮30始终夹住驱动用导轨22,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支承臂36以及调整部37。
62.如图5、图6a所示,连结部35设置于第一安装框架320与第二安装框架321交叉的部分。连结部35与牵引部件4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连结。
63.受电部设置于基座32的一部分。受电部例如为集电器。从供电部25向受电部供给电力。动力车3a通过受电部与轨道2的供电部25接触,而从轨道2被供给电力。此外,动力车3a也可以还具有蓄电池,该蓄电池储存从供电部25供给的电力。
64.动力车3a不具有用于供乘客乘坐的座椅,与附属车3b相比是轻型的。
65.如图1所示,附属车3b具备前后两组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b和用于供乘客乘坐的车身38。附属车3b不具有相当于动力车3a的驱动轮单元34的机构,不能自己产生推进力而行驶。附属车3b通过被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该牵引部件4由行驶的动力车3a拖拽。
66.左右一对导轮单元33b安装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安装框架(未图示)的两端部。在安装框架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与牵引部件4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连结的连结部(未图示)。在前后的安装框架上安装有车身38。
67.导轮单元33b的构造与动力车3a的导轮单元33大致相同。导轮单元33b具有前后一对上导轮330、一个下导轮331、以及前后一对横导轮332共计5个导轮。
68.车身38具有:底板380;设置于底板380的前部上的前侧主体381;设置于底板380的后部上的后侧主体382;由后侧主体382支承的座椅383;以及设置于前侧主体381上的扶手384。前侧主体381和后侧主体382位于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前侧主体381与后侧主体382之间的空间为车身38的出入口。
69.座椅383被设置成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就坐2名或3名使用者的大小。扶手384位于座椅383的前方。使用者能够在抓住扶手384的同时坐在座椅383。
70.2-3.引导壳体
71.引导壳体5是位于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收容牵引部件4,并引导牵引部件4的移动的箱体。如图4所示,引导壳体5向上方开口。引导壳体5例如为金属制。引导壳体5沿着轨道2。
72.引导壳体5具有:底壁50;从底壁50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侧壁51;安装于左右一对侧壁51的上端,并堵塞引导壳体5的上端开口的一部分的盖52。引导壳体5还具有多个滑动部件,该多个滑动部件分别安装于底壁50的上表面、左右一对侧壁51中的至少一个的左右方向内侧的面、以及盖52的下表面。
73.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50是沿轨道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带板状。底壁50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件固定于轨道2的支承部23。左右一对侧壁51位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左右一对侧壁51的每一个是沿轨道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带板状。左右一对侧壁51相互平行。底壁50和左右一对侧壁51的每一个遍及轨道2的长边方向的全长。
74.盖52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件固定于侧壁51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盖52为板状。盖52安装于左右一对侧壁51中的任一个,使左右一对侧壁51间的上端开口变窄。盖52防止牵引部件4从引导壳体5内脱离。由此,引导壳体5以不可脱离的方式收容牵引部件4。
75.多个滑动部件的每一个由摩擦系数比底壁50、侧壁51以及盖52低的材料形成,例如为树脂制,由高密度聚乙烯等形成。多个滑动部件的每一个为带板状。各滑动部件例如通过小螺钉等固定件安装于底壁50、侧壁51以及盖52的每一个。
76.引导壳体5由轨道2的支承部23支承,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右一对导轨20之间。引导壳体5位于比连接左右一对导轨20的假想直线靠上方的位置。
77.2-4.牵引部件
78.如图6a所示,牵引部件4是具有相互连接的多个环状部件40的环链41。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链41是环状的链,换言之为无端的链。
79.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链41除了具有多个环状部件40,还具有多个被连结部件42,该多个被连结部件42连结动力车3a的连结部35或附属车3b的连结部。
80.多个环状部件40的每一个为长圆状。多个被连结部件42的每一个具有周向的一部分断裂的长圆状的部分、和从该部分的周向的两端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两个被连结部分。该两个被连结部分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件与动力车3a的连结部35或附属车3b的连结部连结。
81.被连结部件42以位于环链41中的与动力车3a的连结部35或附属车3b的连结部对应的部位的方式与多个环状部件40连接。
82.2-5.其他
8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具备:索部件6,将多个车辆3中的在行进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车辆3彼此连接;和多个索支承部件7,安装于环链41的一部分,并支承索部件6。
84.索部件6例如为具有挠性的线材。索部件6构成为,长边方向的一端与前侧的车辆3连接,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与后侧的车辆3连接。在行进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车辆3之间,索部件6由索支承部件7支承。
85.索支承部件7例如由上下两个分割体、和将上下两个分割体结合的螺栓、螺母等固定件构成,安装于环链41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的环状部件40。索支承部件7具有位于比环链41靠上方的位置的索支承部。
86.2-6.输送系统的动作
87.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动力车3a的每一个构成为,由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4个原动机31进行驱动,4个驱动轮30在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动力车3a行驶。
88.位于第一区间2a的位置的多个附属车3b通过被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该牵引部件4由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动力车3a拖拽。
89.另外,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动力车3a的每一个构成为,由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4个原动机31进行驱动,4个驱动轮30在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动力车3a行驶。
90.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附属车3b通过被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该牵引部件4由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动力车3a拖拽。
91.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车辆3也通过由各车辆3的重量以及各车辆3的乘客的重量等得到的推进力而行驶。此外,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动力车3a也可以被控制成以设定速度行驶。
9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通过停止位于第一区间2a以及第二区间2b的各动力车3a的驱动轮30的旋转,从而能够将多个车辆3全部停止。在停电时,在紧急停止时电源供给停止的情况下,各动力车3a的原动机31的电磁制动器工作,由此,能够使多个车辆3全部当场停止。
93.在附属车3b乘车的使用者能够在以沿轨道2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的车
站(未图示)上下。
94.2-7.作用效果
95.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多个车辆3经由牵引部件4连结,能够通过多个动力车3a的推进力,使多个车辆3全部行驶。
96.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作为牵引部件4,使用变形自如的环链41,并在轨道2设置有引导壳体5,该引导壳体5收容并引导环链4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容易使被牵引的附属车3b的牵引方向与行进方向一致,容易使被牵引的附属车3b顺利地行驶。
9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不需要为了设置提升装置而将轨道2的一部分设置成山形,容易根据地形等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即使在轨道2包括在俯视观察和正面观察这两种情况下都弯曲的复合曲线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多个车辆3沿轨道2行驶。
9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位于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的多个车辆3与位于具有上坡的第一区间2a的多个车辆3经由牵引部件4以吊桶式相互平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能够抑制为了使多个车辆3全部行驶所需的推进力,能够实现装载于各动力车3a的原动机31的小型化,其结果,能够实现输送系统1整体的节能化。
9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能够通过多个动力车3a所具有的原动机31使多个车辆3全部行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不需要在轨道2的一部分设置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与牵引部件4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啮合而使牵引部件4移动。
100.这里,在通过设置于轨道2的一部分(例如在倾斜地的路线中为顶点部分)的驱动装置使牵引部件4移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牵引部件4向相反方向移动,驱动装置需要反转防止蜗杆减速机。在该情况下,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车辆3以及各车辆3的乘客的重量由反转防止蜗杆减速机支撑,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车辆3以及各车辆3的乘客的重量由反转防止蜗杆减速机支撑。即,在该情况下,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车辆3和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车辆3不能以吊桶式相互平衡,为了使多个车辆3全部行驶所需的驱动力变大,而产生驱动装置的大型化等问题。
10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不需要在轨道2的一部分设置带反转防止蜗杆减速机的驱动装置,位于第一区间2a的多个车辆3与位于第二区间2b的多个车辆3以吊桶式相互平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能够避免上述问题,能够实现输送系统1整体的节能化。
10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在各动力车3a的原动机31搭载有不具有反转防止功能的减速机,因此,实现原动机31的小型化,并实现节能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为了实现节能化,而成为适应于低碳社会(脱碳社会)的输送系统。
10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具备将在行驶方向上相邻的车辆3彼此连接的索部件6、和安装于环链41的一部分的多个索支承部件7,索部件6由多个索支承部件7沿轨道2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即使在环链41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断裂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索部件6将相邻的车辆3彼此连接,所以也能够抑制由各车辆3的自重引起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索部件6能够由安装于环链41的多个索支承部件7支承,因此能够利用环链41沿轨道2支承索部件6。
10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中,在轨道2单向行驶的多个附属车3b一台一台连续地通过沿着轨道2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的车站,因此人、物的输送能力非常高。
105.3.变形例
106.接着,对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变形例能够适当地组合。
107.轨道2并不局限于包括具有上坡的第一区间2a和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的情况,也可以在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是水平的。
108.另外,轨道2并不局限于图3a以及图3b所示的构造,也可以包括在俯视观察和正面观察这两种情况下都弯曲的复合曲线部。另外,轨道2也可以包括仅在俯视观察、或仅在正面观察时弯曲的曲线部。
109.另外,轨道2也可以在轨道2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例如水平的部分)具有能够沿轨道2的长边方向伸缩的链张紧机构。在该情况下,即使环链41因老化等延伸,也能够通过链张紧机构对环链41赋予张力,能够使与环链41连结的多个车辆3顺利地行驶。另外,在该情况下,输送系统1不需要环链41的更换等大规模整修,能够成为更适合于降低了寿命周期成本的低碳社会的系统。
110.输送系统1也可以不具有安装于引导壳体5的滑动部件,也可以具有安装于环链41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的多个滑动部件。多个滑动部件的每一个具有例如安装于环状部件40的两个矩形的块状的分割体、和将两个分割体结合的螺栓和螺母等固定件。
111.动力车3a也可以与附属车3b同样具有座椅383,也可以用作供使用者上下的客车。
112.附属车3b所具备的车身38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例如,车身38也可以具有前后两列座椅383,也可以具有包围座椅383的箱型的主体。
113.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每一个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的构造。前后两个驱动轮单元34的每一个例如也可以不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臂36,调整部37也可以连接到驱动轮单元34的两个原动机31之间。
114.另外,也可以在驱动用导轨22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在与轨道2的具有上坡的第一区间2a对应的部分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得比驱动用导轨22的其他部分宽的宽幅部。在该情况下,位于轨道2的具有上坡的第一区间2a的动力车3a通过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宽幅部而得到推进力。位于轨道2的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的动力车3a不与驱动用导轨22接触,在与驱动用导轨22之间得不到推进力。在该情况下,位于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的动力车3a和附属车3b通过由自重产生的推进力和由在其他区间(第一区间2a)行驶的动力车3a拖拽的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另外,在该情况下,在轨道2中的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不需要设置供电部25,从而能够抑制设置成本。
115.另外,驱动用导轨22也可以不位于轨道2的全长范围内,也可以仅位于轨道2中的具有上坡的第一区间2a,而不位于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在该情况下,在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行驶的动力车3a以及附属车3b通过由自重产生的推进力和由在其他区间(第一区间2a)行驶的动力车3a拖拽的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另外,在该情况下,在轨道2中的具有下坡的第二区间2b不需要设置供电部25,从而能够抑制设置成本。
116.4.总结
117.如以上说明的一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那样,第一形态的输送系统(1)具备下述
结构。
118.即,第一形态的输送系统(1)具备:环状的轨道(2);驱动用导轨(22),沿轨道(2)延伸;多个车辆(3),在轨道(2)行驶;以及环状的牵引部件(4),遍及轨道(2)的全长地配置,并与多个车辆(3)的每一个连结。多个车辆(3)包括:动力车(3a),具有能够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多个驱动轮(30);和附属车(3b),不具有驱动轮(30)。附属车(3b)被牵引部件(4)牵引从而在轨道(2)行驶,牵引部件(4)被该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
119.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一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动力车(3a)能够通过由多个驱动轮(30)夹着驱动用导轨(22)而行驶,附属车(3b)能够通过牵引部件(4)牵引而行驶,该牵引部件(4)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因此,在第一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不需要为了设置提升装置而将轨道(2)的一部分设置成山形状,容易根据地形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2)。
120.另外,如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那样,第二形态的输送系统(1)除了第一形态的结构以外,还附加地具备下述结构。
121.即,在第二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轨道(2)包括:第一区间(2a),具有上坡;和第二区间(2b),具有下坡。多个车辆(3)包括在第一区间(2a)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3)、和在第二区间(2b)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3)。在第一区间(2a)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3)与在第二区间(2b)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3)经由牵引部件(4)以吊桶式相互平衡。
122.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二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位于上坡的车辆(3)与位于下坡的车辆(3)以吊桶式相互平衡,因此能够抑制为了使多个车辆(3)全部行驶所需的推进力。因此,在第二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能够实现搭载于动力车(3a)的原动机(31)的小型化,并实现输送系统(1)的节能化。
123.另外,如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那样,第三形态的输送系统(1)除了第一或第二形态的结构以外,还附加地具备下述结构。
124.即,第三形态的输送系统(1)还具备引导壳体(5),该引导壳体(5)遍及轨道(2)的全长地配置,收容牵引部件(4),并引导牵引部件(4)的移动。牵引部件(4)是具有相互连接的多个环状部件(40)的环链(41)。
125.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三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能够利用遍及轨道(2)的全长地配置的引导壳体(5)引导变形自如的环链(41)的移动。因此,在第三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容易使附属车(3b)的牵引方向与行进方向一致,容易使附属车(3b)顺利地行驶。
126.另外,如上述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第四形态的输送系统(1)除了第三形态的结构以外,还附加地具备下述结构。
127.即,在第四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轨道(2)包括在俯视观察和正面观察这两种情况下都弯曲的复合曲线部。
128.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第四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在引导壳体(5)中的与轨道(2)的复合曲线部对应的部分中,环链(41)能够与引导壳体(5)对应地自如变形。因此,在第四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即使在轨道(2)的复合曲线部中,牵引车辆(3)的牵引部件(4)也容易使车辆(3)沿轨道(2)顺利地行驶。
129.另外,如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那样,第五形态的输送系统(1)除了第一~第四中任一形态的输送系统(1)的结构以外,还附加地具备下述结构。
130.即,在第五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附属车(3b)具有座椅(383),动力车(3a)不具有
座椅(383)。
131.在具备上述结构的第五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动力车(3a)不具有座椅(383),因此实现动力车(3a)的轻型化,并实现用于使动力车(3a)行驶的原动机(31)的小型化。另外,在第五形态的输送系统(1)中,动力车(3a)不具有座椅(383),因此动力车(3a)的修理、更换等维护性优异。
132.以上,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本公开意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133.附图标记说明
134.1...输送系统;2...轨道;22...驱动用导轨;2a...第一区间;2b...第二区间;3...车辆;3a...动力车;3b...附属车;30...驱动轮;383...座椅;4...牵引部件;40...环状部件;41...环链;5...引导壳体。

技术特征:
1.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环状的轨道;驱动用导轨,沿所述轨道延伸;多个车辆,在所述轨道行驶;以及环状的牵引部件,遍及所述轨道的全长地配置,并与所述多个车辆的每一个连结,所述多个车辆包括:动力车,具有能够夹着所述驱动用导轨的多个驱动轮;和附属车,不具有所述驱动轮,所述附属车被所述牵引部件牵引而在所述轨道行驶,所述牵引部件被所述动力车拖拽而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第一区间,具有上坡;和第二区间,具有下坡,所述多个车辆包括在所述第一区间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和在所述第二区间行驶的至少一个车辆,在所述第一区间行驶的至少一个所述车辆与在所述第二区间行驶的至少一个所述车辆经由所述牵引部件以吊桶式相互平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系统还具备引导壳体,该引导壳体遍及所述轨道的全长地配置,收容所述牵引部件,并引导所述牵引部件的移动,所述牵引部件是具有相互连接的多个环状部件的环链。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包括在俯视观察和正面观察这两种情况下都弯曲的复合曲线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属车具有座椅,所述动力车不具有所述座椅。

技术总结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根据地形自由自在地配置轨道的输送系统。输送系统(1)具备:环状的轨道(2);驱动用导轨(22),沿轨道(2)延伸;多个车辆(3),在轨道(2)行驶;以及环状的牵引部件(4),与多个车辆(3)的每一个连结。多个车辆(3)包括:动力车(3a),具有能够夹着驱动用导轨(22)的多个驱动轮(30);和附属车(3b),不具有驱动轮(30)。附属车(3b)被牵引部件(4)牵引从而在轨道(2)行驶,该牵引部件(4)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被动力车(3a)拖拽而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三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泉阳兴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10.22
技术公布日:2023/6/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