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谈商录》超级好看

增长 06-03 阅读:359 评论:0

bba1cd11728b4710ef9fa34285cc03f6fd03239d.webp


第三章 商道二设定坐标,力争上游


李嘉诚从创业开始,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以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跟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只有从创业之初开始就要树立良好的目标,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并且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机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有目标的人生才有希望


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的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李嘉诚


我们不管干什么,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从属于他的目标感。试想一下,盲人骑瞎马,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怎么会理解价值、实现自我价值观呢?


要干就要争第一


李嘉诚从李嘉茂的五金厂辞职后,进入了王东山的塑胶公司。刚进公司,一开始,李嘉诚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他在推销员当中最年轻,资历也最浅。其他的推销员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固定客户。


面对在短时期内的销售压力,李嘉诚暗自下决心,要干就要争第一。他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在3个月内,取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的成绩,然后在半年内全面超越他们。


这个目标对于新来的李嘉诚来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因为他当时没有任何客户以及相关资源。他知道,要想完成自己所订的目标,就必须比其他的推销员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打开销售的局面。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李嘉诚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奋发搏命。当时他的公司位于港岛西北角的坚尼地城,而目标客户又多位于港岛中区以及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得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乘巴士或坐轮渡来到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四处推销。当时的李嘉诚十分瘦弱,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勉为其难。


但在这段时间里,李嘉诚每天拼命工作16至20小时。公司规定早上9点上班,但他在上班之前就早早地到其他地区去开发新客户。人家喝下午茶或是休闲的时候,他则继续努力工作。晚上,他还会跑到工厂视察“跟单”。由于他的尽心尽责,李嘉诚开始有了自己的熟客。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当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时,瞬时公司所有人都惊呆了,连李嘉诚本人都有些不敢相信,因为他的销售额后来居上,排名不仅是第一,更重要的是花红竟然是第二名的7倍。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的推销秘诀,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的一次演讲会上,曾有人问他的推销成功的诀窍时,他当场就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让他摸摸自己的脚板。提问者才发现原一平的脚底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李嘉诚讲完之后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比别人多走路,跑得比别人勤快,这就是李嘉诚推销成功的秘诀。之后,老板十分器重李嘉诚。不久,他就提拔李嘉诚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李嘉诚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对于推销方面,李嘉诚非常熟练了,但生产和管理对于他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李嘉诚知道自己的弱项,于是每天都身装工装,出现在工作现场,和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每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尝试。


凭借着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李嘉诚就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管理方面他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额的生意先是通过他完成洽谈,至于一些具体的事情,他则让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就这样,塑胶工厂的生产势头越来越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李嘉诚也成为了公司的顶梁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此时的他仅20出头,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实在是令旁人羡慕。初出茅庐的李嘉诚懂得以把任何事做到最好的态度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找到了成功的门径。


不要满足于现状


在旁人看来,此时的李嘉诚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他却不这么想,他认为给别人打工再有成就也不如自己创造一番事业。


其实早在进入五金厂之时起,李嘉诚就有了某天自己创业的想法,因为五金厂的老板李嘉茂给了李嘉诚一个很好的榜样。李嘉诚认为李嘉茂创办五金厂是一个奇迹,而他也想创造出一个这样的奇迹。


当时所处的时代也给李嘉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正值香港转出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之时,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在这个转轨时期,李嘉诚敏捷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决定以塑胶业为自己创业的方向。对于这种选择,首先,是由于他的职业经历,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其次,他看到了塑胶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在当时,塑胶业还属于新兴产业,而且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


于是,李嘉诚毅然向给了他许多恩惠的老板王东山提出辞职。王东山虽然对李嘉诚能否久留在他的公司不是很乐观,但是当他听到李嘉诚的辞职请求时,他还是不免为之愕然。因为在此之前不久,他破格起用了李嘉诚出任公司总经理,这一职务以往都是他最为信任的亲属才能担任的。


王东山有些不解地问:“现在公司除了我就属你的职位高了,难道你觉得职务还不如意?”


“不是,我现在已经是被破格重用了,我岂能再有其他奢望?”李嘉诚回答道。


“那么就是嫌给你的薪水过低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马上让会计给你提高薪水。”


面对老板的诚恳挽留,他道出了实情:“老板,你是我的恩人,我并不是想背叛你。现在工厂已经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了,但是对于我来讲,我所尽的力量也就只能如此了。可是,毕竟不可能在别人的工厂打工一辈子。所以我想拥有自己的厂子。”


辞工后,李嘉诚对自己的母亲说:“我已经是20多岁的人了,如果我再不能建一家自己的厂子,那么我今生也可能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既然决定要做,就决心一定要做好。所以,他希望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工厂有一个响亮的招牌。他从辞工起,就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最终,他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长江。他说:“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也正是李嘉诚有着自己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业道路,以致在日后不断取得成功,成为华人首富。


明确的目标能够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它使得我们的努力凝聚到一处,并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因而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稳重有力,都是朝着目标迈进了一步。


对于那些不甘平庸的人来说,养成时刻检视自己抱负的习惯并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是完全必要的。要知道,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抱负。一旦它变得苍白无力,所有的生活标准都会随之降低。我们必须让理想的灯塔永远点燃,并使之闪烁出熠熠的光芒。


不积极向上的人只能是逐步倒退,甚至走向堕落;同样地,不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注定只能是匍匐在地。


一块手表可能有着最精致的指针,可能镶嵌了最昂贵的宝石,然而,如果缺少发条的话,它仍然一无用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管一个年轻人受过多么高深的大学教育,也不管他的身体是多么的健壮,如果缺乏远大的志向的话,那么他所有其他的条件无论是多么优秀,都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着最良好的装备,具备一切最理想的条件,而且也似乎是正在整装待发,然而,他们行动的脚步却是迟迟不能挪动,他们并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在他们身上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远大的抱负。


自然界中有一条定律,只有那些被经常使用的东西,才能长久地焕发生命力。一旦我们停止使用我们的肌肉、大脑或某种能力,退化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而我们原先所具有的能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我们。


如果你没有去注意倾听心灵深处“努力向上”的呼声,如果你不给自己的抱负时时鞭策加油,如果你不通过精力充沛的实践有效地对其进行强化,那么,它很快就会萎缩死亡。


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他现在的处境是多么恶劣,或者先天的条件是多么糟糕,只要他保持了高昂的斗志,热情之火仍然在熊熊燃烧,那么他就大有希望。但是,如果他颓废消极,心如死灰,那么,他人生的锋芒和锐气也就消失殆尽了。


理想和抱负是需要由众多的不同种类的养料来进行滋养的,这样才能使之蓬勃常新。但是,空虚的、不切实际的抱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坚强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充沛的体力,以及顽强的忍耐力的支撑下,我们的理想和抱负才会变得切实有效。


培养兴趣和事业心


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


——李嘉诚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另外,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其实,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以兴趣为动力


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还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它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196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曼弗雷德·艾根说:“兴趣是探索事物发展的动力。”他1927年5月9日出生在德国西部鲁尔工业区的不大知名的波鸿小镇。他的父亲是波鸿室内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在这样一个音乐家庭中熏陶成长起来的艾根具有天赋的音乐才能,从6岁起他就开始学习弹钢琴,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的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然而一个儿童的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渐渐地,他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一天,他终于向父亲说出了要放弃学习钢琴。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艾根的父亲对于儿子要放弃学习钢琴的请求很不满意,这不仅因为在一个音乐世家里出了一个不爱音乐的人,更主要的是父亲考虑到:不论学习什么,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都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只凭一时的好恶而轻率作出决定是很危险的。艾根的父亲决定审慎地处理这件事,想通过这件事使小艾根成熟起来。


经过反复地考虑,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但提出了两条十分苛刻几乎是不近人情的规定:既然不想学习钢琴,就必须完全放弃钢琴;省下的时间必须用于从事严肃的事业。


父亲的这两条决定是颇费心机的:让艾根彻底断绝与钢琴的联系,或许这一强刺激能重新激起艾根对弹钢琴的兴趣。最初这两条决定并没有使少年艾根感到困扰,他认为从紧张而千篇一律的钢琴练习中“解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自由”。


然而,家乡定期举行的室内音乐会使得艾根不仅能在音乐会的舞台上看到那些演奏大师们,而且可以在住地附近结识这些艺术家,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不能没有音乐!”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开始折磨着艾根,艾根强烈地感到他需要钢琴。他开始偷偷地练习钢琴。为了展示秘密练习的成就,他向父亲提出了出人意料的生日活动建议,与家人一起演奏锡伯特村钢琴奏鸣曲二重奏。演出非常成功,父亲被儿子出色的音乐才能打动,决定把他送到一流的老师那里学习。此后,艾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继续练习钢琴中,并多次参加钢琴音乐会。


这一小小的波折使少年艾根懂得了人的兴趣不仅多种多样,而且也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要把某一种兴趣发展成为一种技能或一项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其实,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考,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兴趣成就事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兴趣成就事业的事例,数不胜数。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仔成为世界华人首富,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


李嘉诚当年开办长江时,他预算只做三年,然后像他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李嘉诚曾说,最初他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本来是两回事,慢慢地,他就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后来,当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兴趣,他才一路不停地将事业发展到今天。


李嘉诚说:“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好。要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保持这样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是没有困难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养出对哪一行的兴趣,否则,要成功,要出人头地不容易。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两年的发展前景有了预测,那么你面对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其实,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事业更加成功。有这样一个创业的故事:


福建益成实业董事长王向东,他的创业路已走了20多年。从建筑装饰到汽车贸易公司再到4S店,他每一次的迈步都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哪怕是时至今日,他也仍然在寻找着新的项目、新的机遇。人生有无限可能,但对年轻时的王向东的最大诱惑却是车。


他年轻时飙过车,迷恋过速度,在夜风里,在宽阔的厂区里。有几个人能幸运到事业与兴趣相一致,但更幸运的是,他还在这一行业里获得了人生最大的满足感:“很难的时候,还是做到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很快乐的感受。”


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王向东从事的是建筑装饰行业。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怀揣着少年的踌躇满志,独自到深圳去闯天下。特区的开放和活跃加上年轻人的激情和闯劲,点燃了他此后不曾熄灭的创业火焰。四年后他回到泉州,相继成立了两家装饰工程公司,这在泉州尚属新潮行业。一直到现在,他的装饰事业依然稳步成熟地发展着,如磐石般坚定地支撑起他事业的半边天。


或许令人很难想象,如今看起来低调沉稳的王向东,当年是个迷恋速度的追风少年。从1987年买了第一辆车——丰田皮卡后,他就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车迷,半年换一次车在他来说是习以为常。而对汽车的热爱也逐步引领他开拓了另一番事业。


对于王向东而言,装饰行业不仅仅是他人生第一桶金的起点,而且给了他开拓新事业的契机。年轻的他在跟高端客户的交往中,敏锐地觉察到了汽车市场的黄金机会,加上自己对汽车的热爱,1995年,他在泉州市区成立泉州源兴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汽车行业。


其实,面临再次创业的艰难与风险,很多人劝王向东另作选择。但他说别无选择,因为热爱所以不轻言放弃,“喜欢就不会去考虑对与不对。走在最前面,面临最大的风险,但也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可见,能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自己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要想获得成功,你就要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或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


勤奋、节俭才能成事


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


——李嘉诚


勤奋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奋节俭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香港某杂志曾这样评价李嘉诚:“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儿,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


以勤补拙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奋至成功的真实写照。


当你羡慕别人坐拥巨富享受高品质生活时,当你看到机会总是让别人遇到时,你也许会抱怨世界不公平。但是,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够努力了吗?”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


李嘉诚在父亲去世后因为要养家糊口,只得放弃自己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勤奋,他很快成为了业绩最好的“推销冠军”。18岁,他成为部门经理;19岁,他成为销售公司总经理。


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打工仔”,而是全情投入工作中,以“立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他从不把自己的工作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多年以后,他还这么谈起自己当时的想法:“14岁,穷小子一个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赚取足够一家勉强存活的费用。我知道没有知识我改变不了命运,我知道当天的我没有本钱好高骛远,我也想飞得很高,在脑海中常常记起我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我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一样,凭仗蜡做的翅膀翱翔而堕下。我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我当时只是小工,但我坚持每样交托给我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然机遇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勤奋的李嘉诚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巅峰。


每个精英的故事都有类似的描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期间,在一次与中国网友网上讨论时,接受了近两万名网友的提问。其中,大家向比尔·盖茨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工作勤奋,我对自己要求很苛刻。”


在微软创业初期,比尔·盖茨就异常勤奋努力。微软老员工鲍伯·欧瑞尔说出了他1977年进入微软公司时比尔·盖茨的工作状态:“那时候比尔满世界飞。他会亲自跑到各个公司跟人家谈,比如得州设备、施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公牛机器公司。那些公司会有一大帮技术、法律、销售及业务人员围着他,问他各种问题。比尔经常单枪匹马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会,推销产品。比尔整天都在销售产品,有时他刚出差回来就连续上班24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睡一小会儿。”


虽然微软的员工们工作非常卖力,但都勤奋不过他们的老板比尔·盖茨。事实上,比尔·盖茨至今依然如此勤奋努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中有这样的说法:“比尔·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后,就一直待到半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吃比萨饼外卖的这几分钟,吃完后他又继续忙开了。”


勤奋成就事业的例子数不胜数。提到欧亚琴行,很多人都很熟悉,它不仅是成都也是四川省内经营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乐器连锁机构,现已在云南、贵州、重庆开有直属店。而这家大型乐器连锁机构的老总就是钟琳华。


钟琳华原在成都百货大楼负责乐器专柜,那时在国有单位,尤其是在成都百货大楼这种比一般都好的国有单位上班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但钟琳华却不以为然,在乐器专柜工作多年的他早已发觉公司的销售机制不灵活。


很快,一些国有单位开始走下坡路。早有预感的钟琳华果敢地辞职,决定自己做老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开一家乐器行。然而,决定与行动之间也是有很大差距的。钟琳华行动起来,发现困难重重,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20世90年代中期,个人贷款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钟琳华只好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资金依然不够。迫不得已,一直瞒着父母辞职的钟琳华在一个月后才告诉父母此事,并从父母那里借了3万元。于是,1996年,在盐市口的东御街,这家只有20平方米的欧亚琴行诞生了。


说到开始创业,钟琳华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在当时的成都,私人开的琴行几乎为零,老百姓买乐器都去成都百货大楼,但那里的乐器价格贵,而且品种也少。钟琳华开了自己的琴行后,看到了市场的巨大商机,但店内人手少,更让他苦恼的是由于不熟悉厂家,难以引进新的乐器品种。


于是,除了总是最早一个开门进店最晚一个关门回家外,钟琳华还要只身一人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寻找生产厂家,因为“引进品种,扩大内需”是当时的上上策。就在这样数次的来回奔波中,琴行引进了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来琴行买乐器的顾客也开始增多了。


生意开始兴隆起来,但钟琳华并没有满足于乐器的零售。他决定要改变经营方式。“商场就是优胜劣汰,不可能永远停在一个位置。”单做零售,并不是钟琳华想要的经营方式。于是,他开始跑二级市场,除了成都市内,他还去了省内不少市县,拜访当地的客户,开始做乐器的批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川的琴行市场被他拿下了。但接下来,钟琳华又开始实施他的新目标了,进军云南、贵州、重庆。现在,他在昆明已有四家店,贵阳和重庆的乐器市场也正在开拓之中。


富于戏剧性的是,从国有单位辞职后的第三年,钟琳华就承包了成都百货大楼的乐器柜。在他的经营下,这里的乐器销售迅速好转。欧亚琴行的电子键盘类乐器的销售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古筝销量也排在西南第一位。直到2007年,他才全部退出了在成都百货大楼的销售。


乐器行成立之初,钟琳华既是老板,也是财务,更是销售和采购。钟琳华说:“没有认真和努力,不会成功;没有坚持,就丧失了机会。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做大做强。”当问到有没有机遇的因素时,钟琳华说:“我的机遇就是做得比较早,市场空间大。但我的创业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勤奋和坚持。”


当我们以为自己很努力、很辛苦,付出了很多时,应该扪心自问,真的足够努力了吗?真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吗?即使我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我们真的做得足够快、足够完美吗?如果你要不断地胜任工作和职位,你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改进。


要不断地胜任你的工作,就一定要用勤奋来作为你的保障。勤劳本身就是财富,如果你是一个肯干、刻苦的员工,就能像蜜蜂一样,釆的花越多,酿的蜜就越多,因此你享受到的甜蜜也越多。


以节俭守事业


清初的教育家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就是告诉我们,衣食均来自辛勤的劳作,不能轻易浪费。其实,我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懂得“成由节俭破由奢”的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身着一件褪色外套、一双磨损旧鞋,戴着一副老式眼镜,这名81岁的老翁看起来就像是靠养老金勉强过日子的“穷汉”。而他的真实身份是瑞典宜家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如今以约314亿美元身价排名世界富豪榜第七位。


坎普拉德的家乡近日建起了一座坎普拉德的雕像。在出席剪彩仪式时,坎普拉德竟把彩带工整地折好后递给市长,告诉他彩带还能继续使用。


在一次参加一个商业晚会时,坎普拉德被保安人员挡在了门外,因为他们看见坎普拉德从一辆公交车上下来。这名亿万富翁甚至把他的“吝啬”发扬到伦敦的旅行中。在那里,他出行只乘公交车或地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