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直升机人的创新梦想:中航工业吴希明
吴希明,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直10、直19两型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研究员。他曾4次荣获部级型号研制一等功,4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防科工委511人才,荣获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首届“航空航天月桂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特等金奖。
2013年,吴希明荣获“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直10武装直升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攻击直升机,是陆军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重要装备。以吴希明为首的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团队历经十余年艰辛努力,坚持“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方针,突破了总体、气动、结构、隐身、抗弹、耐坠、信息化作战一体化综合优化设计、三大动部件地面联合试验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申请专利212项的丰硕成果,其中获发明授权专利64项、实用新型授权专利86项。
直10的研制成功,全面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测绘仿制、参考设计到自主创新的飞跃,为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等一系列后续直升机型号井喷式发展铺平了道路,为加快推动我国直升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而其总设计师吴希明身上则集中体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工作者“航空报国”的理想信念、激情进取的奋斗精神。
坚定的航空报国信念
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所长邱光荣说,如果没有吴希明这样的技术领头人,我们就很难突破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他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我们就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
对于直升机科技战线广大员工来说,吴希明如同他们心中的一杆旗帜,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榜样力量。
吴希明在学习笔记里曾这样写道:“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不能没有精神;直升机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业的竞争者,更不能失去精神。”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到直升机所,当时所里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极为简陋,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的志向在航空,他觉得直升机远比喧哗的街市更令人沉迷。 他最初的岗位是总体研究室设计员,当时的室主任丁仪回忆当初的情景说:“吴希明讲话风趣,办事认真,接受力强,思维敏捷,踏实肯干。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这小伙子不仅帅气,而且有发展前途,所以我就重点培养他。” 参加工作的头10年,吴希明参与了直8、直9、直11等各系列型号的设计,逐渐成为担当重任的技术骨干。 1995年,所领导为了重点培养吴希明,把他派往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他专程到伦敦游览大英博物馆。当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画面前,发现眼前的壁画竟然是被一块块铲下来再拼接起来的。看到被窃取的来自祖国的古老文明,那一刻他不禁百感交集,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激烈地冲击着胸膛,他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之后,虽然英国某大学向他发出了进一步深造的邀请,他却毅然返回国内,回到了直升机所,回到了直升机设计师的岗位,而就在回国当天,他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英国的经历使吴希明的人生观更加透彻了,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情感所系,航空报国的信念从此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他生命的航标和灯塔。
吴希明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命不该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我愿把一生的激情奉献给直升机!”他告诉年轻同志:“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毕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实现生命价值更广阔的舞台!”
在吴希明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直升机事业重如泰山。他曾对采访自己的记者说:个人的价值应当与国家的需要紧紧联结在一起,我愿把人生的意义完全融汇于祖国的航空事业。
直升机所副总师吴承发是吴希明的老同事、老部下,他用4个字来评价吴希明:聪明、勤奋。据他介绍,吴希明在文体方面颇有天赋,羽毛球打得特别棒,口琴也吹得非常动听。可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他的这些爱好都逐渐放弃了。曾有记者问吴希明,如果现在满足你一个最大的心愿,你选择什么?他脱口而出:看见天空上飞满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直升机。
执着的事业追求
2001年,年仅38岁的吴希明担任了直升机所总设计师,成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吴希明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任何时候都焕发出无穷的进取力量和奋斗激情。1990年代后期,直升机所承担了直10武装直升机的研制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型号,它第一次要求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参考样机的条件下完全自主地进行研制;这是一个高难的挑战,它第一次向中国人的技术水准、组织能力乃至意志力发出了考问。
型号开始研制之初,吴希明担任了直10第一副总师,不久接任总设计师。为了让直10早日飞上蓝天,早日交付部队,他付出了全部的才华和精力。
在型号研制任务最艰难的两年里,他仅在国庆和春节各为自己放了两天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长期坚持“6·11”工作制,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雾。
某年除夕之夜,为了处理型号问题,他坐上了开往某地的列车,却发现整节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乘客,他这才意识到,春节到了,大家都回家团圆去了。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曾经连续工作两晚三日;为了协调解决型号问题,他曾经一周之内4次奔赴外地。办公室、会议室、试验试飞现场以及候车室、飞机上、宾馆里,处处是他工作的地点。
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因此而“欺骗”了妻子。有一天晚上,做医生的妻子李俭需要值夜班,临走前一再关照他要保证5个小时的睡眠,他满口答应,可是他一干又是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听到李俭下班回家的脚步声,他急忙把被子弄乱,造成一种自己刚刚起床的样子,不料还是被细心的妻子识破了真相。
直10的研制过程完整地见证了吴希明在事业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他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他充分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型号研制全线的作用;他努力借鉴已有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研制实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重点工程研制过程中,吴希明和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多项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将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整体带入了第三代的行列。
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吴希明的成长和成就并非命运的特殊眷顾,而是他恪尽职守、不懈奋斗所结出的结果。
1980年代末期,直升机所开始研制直11军民通用直升机,时任总体组设计员的吴希明负责直升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当时,所里花费巨资购置了一台计算机辅助设备,但是没人会用,就连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也束手无策。新婚不久的吴希明为了攻下这道难关,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把铺盖搬到了机房。他在一百天里,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机房和资料室度过,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他像着了魔似的苦思冥想,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而且能够在计算机上开展设计工作。经过艰苦摸索,他终于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型号全机理论外形设计,开辟了国内直升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
吴希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诫型号研发团队,要重视型号平台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技术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有一次,某研究室承担了新型尾桨的研制任务,在确定耐久性试验方案的时候,他反复听取技术人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的意见,几经思索,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项工作原本可以由基层技术人员自行完成,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坚持亲自参与把关。
他2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不放过一个缺陷、一个疑点。直10进入科研试飞阶段后,飞行员对飞机评价很高,只反映偶尔有噪声,吴希明没有轻易放过这个征兆。随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几千份技术图纸,几百份计算报告,做了几十次地面试验,终于排除了这个隐患。一点噪音,30天没日没夜的工作,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吴希明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
他正是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技术直觉,通过与大家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科学、严谨、合理的技术决策。某型机小批鉴定会召开前夕,吴希明要求把所有的报告都交给他过目。有人担心他没有时间休息,告诉他报告都得到了专业总师的认可,应该没有问题了。可是他说:“所有的报告我都要看。”一个报告往往五、六十页,他看完这些报告已是凌晨。
2010年4月下旬某晚,吴希明召集某型号航电问题专题会,会上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可是到了凌晨2时,某所技术人员赶来后,他又当即与对方商量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直到凌晨3时才休息。次日早上7时30分,他的身影又出现在试飞现场。当天的试飞进行了10多个小时,他一直与大家在一起,过问每一个环节,令在场的每一位同志都深受感动。
虚怀若谷的思想境界
直10武装直升机在2012年珠海航展和2013年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两度进行精彩飞行表演,参与了近年来50多次的重大军事演习。直10犹如它的绰号“霹雳火”,照亮了低空,让中国军队发出了雷霆之声,轰动了世界,更令亿万国人备感振奋。
短尾隼直升机
吴希明的荣誉榜就是一本功勋簿,但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全体干部职工。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总是说:“直升机研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本事就是比天大也干不出来!”
他把每一位技术人员当做智慧的来源,与大家广泛沟通交流。他知识丰富,专业面宽,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学习,在工作中与科研人员深入细致地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许多技术人员一致反映,即使不属于他本专业范畴的技术问题,他也能够洞察到问题的实质,往往一打开图纸,他就能敏锐地做出反应,抓住主要矛盾。
吴希明常说:“我希望大家都来反对我,和我作对。”与他接触过的技术人员都有同感,不论职务资历高低,不论年龄老少,在讨论和交流技术问题时,他从不以领导和权威自居。正是在这种轻松的技术氛围下,大家能够毫无保留地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由他主持召开的技术讨论会总能够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吴希明深知,我国的直升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汶川大地震给吴希明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他说:“中国太需要直升机了!建设直升机工业强国和直升机应用大国任重道远,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奋力追赶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加速直升机自主发展。”他以世界眼光观察技术进步,从国际空间谋划产业发展,在所党政领导下,与广大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制定了直升机型号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加速直升机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前进指南。
在科研人员眼里,吴希明是一位具有超强亲和力的领导、同事,和一位可以平等交流的学者、朋友。
专业知识面宽、工作作风严谨、平易近人、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个了解吴希明的人对他的共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