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02
阅读:119
评论:0

1.本技术涉离型膜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离型膜是一种表面有分离性的薄膜,由基材、底胶与离型剂组成。聚酯离型膜的基材主要为pet材料,具有较高的成膜性,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强韧性,广泛应用于包装、印刷、反光材料、卫生用纸、胶粘制品等行业领域。
3.光学离型膜,是在光学级别的pet膜上涂布专用离型剂而形成的,光学离型膜是为了适用光学胶涂布、光学胶带加工、偏光板等应用而开发的特殊系列离型膜,由于使用的需求,光学离型膜需要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表面平整,无彩虹纹。
4.现有技术中现有聚酯离型膜产品普遍存在雾度值高、透光率低的缺点,导致很难发现偏光板等产品表面存在的瑕疵,影响了平板显示器的质量,因此亟需提高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光学用聚酯薄膜的透光率,降低聚酯薄膜的雾度值,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离型剂层和改性聚酯薄膜层;所述离型膜的主要原料包括如下组份:240-280份聚酯切片、1-3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2份光学开口母粒、1-2份成核结晶剂母粒;所述离型剂原料包括如下组份:3-10份聚乙烯醇、0.5-2.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0.7份阻聚剂、0.6-2份剥离调节剂、0.6-2份硅烷偶联剂、50-80份去离子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材聚酯薄膜中添加了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母粒,能够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但由于纳米二氧化硅与聚酯薄膜结合的表面会产生光的折射或散射,会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雾度,因此通过在聚酯离型膜中添加成核结晶剂母粒,能够增加晶核数量,使球晶变的细化而均匀,光散射程度减弱,雾度值降低,材料的透明性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表面的透光率,并且能够降低雾度值;向离型剂中加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离子,引入了网状si-o-si结构,增强了离型剂成膜后的韧性,降低了离型剂涂膜剥离后的残余率,并且提升了离型膜的透明性、光亮度和白度,同时使离型膜表面光滑平整。
8.优选的,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原料主要包括:2-3份纳米二氧化硅、24-30份无水乙醇、10-15份硅烷偶联剂、20-30份去离子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通过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接枝疏水基团,降低了其表面上的羟基数,使其从亲水性变成疏水性,从而提高了纳米二氧化硅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容性,减少纳米二氧化硅发生团聚现象,从而更好的发挥纳米二氧化硅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
10.优选的,所述成核结晶剂主要包括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重量比为(0.4-0.8):1。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成核结晶剂可以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dbs成核剂加入可以使聚酯离型膜的结晶度提高,均匀细密,大幅度提高光学和力学性能,改善聚酯离型膜的雾度;而硬脂酸该的加入可以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因此通过二者的复配,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
12.优选的,所述光学开口母粒主要包括硫酸钡。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硫酸钡作为光学开口母粒,能有效起到连接作用;且对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和雾度影响不大。
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将离型剂以80-100g/m2的用量涂覆于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随后进行干燥,待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离型剂可以提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同时,改性后的聚酯薄膜也具有较高透光率,并且二者复合使用时,透光率进一步增强。
16.优选的,所述改性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0.5-1.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s2.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1-1.8份硫酸钡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光学开口母粒;s3.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0.8-2份成核结晶剂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成核结晶剂母粒;s4.将1-3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2份光学开口母粒、1-2份成核结晶剂母粒与90-100份聚酯切片混合,送入挤出机,经熔融挤出、双向拉伸获得改性聚酯薄膜。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光学开口母粒、成核结晶剂母粒对聚酯切片进行改性,使获得的聚酯离型膜具有更强的透过率和较低的雾度值。
18.优选的,所述离型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3-10份聚乙烯醇、0.6-2份硅烷偶联剂加入到50-8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0.5-2.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0.7份阻聚剂、0.6-2份剥离调节剂,搅拌均匀得到离型剂。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离型剂中加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离子,引入了网状si-o-si结构,增强了离型剂成膜后的韧性,降低了离型剂涂膜剥离后的残余率,并且提升了离型膜的不透明性、光亮度和白度,同时使离型膜表面光滑平整。
20.优选的,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2-3份纳米二氧化硅加入24-30份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搅拌至分散均匀,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将10-15份硅烷偶联剂加入20-3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2h,得到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s2.将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加入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并在60-80℃下回流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产物进行洗涤、抽滤、干燥、研磨,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通过在纳米
二氧化硅表面上接枝疏水基团,降低了其表面上的羟基数,提高了纳米二氧化硅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容性,减少纳米二氧化硅发生团聚现象,从而更好的发挥纳米二氧化硅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材聚酯薄膜中添加了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母粒,能够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但由于纳米二氧化硅与聚酯薄膜结合的表面会产生光的折射或散射,会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雾度,因此通过在聚酯离型膜中添加成核结晶剂母粒,能够增加晶核数量,使球晶变的细化而均匀,光散射程度减弱,雾度值降低,材料的透明性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表面的透光率,并且能够降低雾度值;向离型剂中加入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离子,引入了网状si-o-si结构,增强了离型剂成膜后的韧性,降低了离型剂涂膜剥离后的残余率,并且提升了离型膜的不透明性、光亮度和白度,同时使离型膜表面光滑平整;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通过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接枝疏水基团,降低了其表面上的羟基数,使其从亲水性变成疏水性,从而提高了纳米二氧化硅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容性,减少纳米二氧化硅发生团聚现象,从而更好的发挥纳米二氧化硅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成核结晶剂可以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dbs成核剂加入可以使聚酯离型膜的结晶度提高,均匀细密,大幅度提高光学和力学性能,改善聚酯离型膜的雾度;而硬脂酸该的加入可以增加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因此通过二者的复配,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制备例制备例1s1.将2g纳米二氧化硅加入24g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在200rpm下搅拌30min,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将10g硅烷偶联剂加入20g去离子水中,在300rpm下搅拌1h,得到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s2.将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加入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中,在600rpm下磁力搅拌30min,随后在60℃下恒温回流反应2h;反应结束后,利用无水乙醇对将得到的产物进行洗涤、抽滤,洗涤至滤液澄清后,将产物置于80℃下干燥2h,随后将干燥的滤饼进行研磨,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本制备例中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
25.制备例2s1.将2.5g纳米二氧化硅加入27g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在250rpm下搅拌40min,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将12.5g硅烷偶联剂加入25g去离子水中,在350rpm下搅拌1.5h,得到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s2.将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加入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中,在700rpm下磁力搅拌35min,随后在70℃下恒温回流反应3h;反应结束后,利用无水乙醇对将得到的产物进行洗涤、抽滤,洗涤至滤液澄清后,将产物置于90℃下干燥1.5h,随后将干燥的滤饼进行研磨,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本制备例中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
26.制备例3s1.将3g纳米二氧化硅加入30g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在300rpm下搅拌50min,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将15g硅烷偶联剂加入30g去离子水中,在400rpm下搅拌2h,得到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s2.将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加入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中,在800rpm下磁力搅拌40min,随后在80℃下恒温回流反应4h;反应结束后,利用无水乙醇对将得到的产物进行洗涤、抽滤,洗涤至滤液澄清后,将产物置于100℃下干燥1h,随后将干燥的滤饼进行研磨,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本制备例中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实施例
27.实施例1s1.将50g聚酯切片与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磨,加入0.3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s2.将50g聚酯切片与1g硫酸钡混合、研磨,加入0.3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光学开口母粒;s3.将50g聚酯切片与0.8g成核结晶剂混合、研磨,加入0.3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成核结晶剂母粒;s4.将1g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g光学开口母粒、1g成核结晶剂母粒与90g聚酯切片混合,送入挤出机,经熔融、挤出,由模头挤出的熔体贴附到冷鼓表面经冷却得到铸片,所得铸片经拉伸、定型后获得厚度为30μm的改性聚酯薄膜;s5.将3g聚乙烯醇、0.6g硅烷偶联剂加入到50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g阻聚剂、0.6g剥离调节剂,在300rpm下搅拌1.5h得到离型剂;s6.将离型剂以80g/m2的用量涂覆于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随后于100℃下进行干燥2h,待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本实施例采用的分散剂为羟甲基纤维素;采用的成核结晶剂包括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重量比为0.4:1;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采用的阻聚剂为硫氰酸铵;采用的剥离调节剂为甲基硅氧烷。
28.实施例2s1.将55g聚酯切片与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磨,加入0.4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s2.将55g聚酯切片与1.0g硫酸钡混合、研磨,加入0.4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光学开口母粒;s3.将55g聚酯切片与0.8g成核结晶剂混合、研磨,加入0.4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成核结晶剂母粒;s4.将2g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5g光学开口母粒、1.5g成核结晶剂母粒与95g聚酯切片混合,送入挤出机,经熔融、挤出,由模头挤出的熔体贴附到冷鼓表面经冷却得到铸片,所得铸片经拉伸、定型后获得厚度为30μm的改性聚酯薄膜;s5.将6.5g聚乙烯醇、1.3g硅烷偶联剂加入到65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5g阻聚剂、1.3g剥离调节剂,在350rpm下搅拌2h
得到离型剂;s6.将离型剂以80g/m2的用量涂覆于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随后于110℃下进行干燥2.5h,待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本实施例采用的分散剂为羟甲基纤维素;采用的成核结晶剂包括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重量比为0.4:1;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采用的阻聚剂为硫氰酸铵;采用的剥离调节剂为甲基硅氧烷。
29.实施例3s1.将60g聚酯切片与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磨,加入0.5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s2.将60g聚酯切片与1g硫酸钡混合、研磨,加入0.5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光学开口母粒;s3.将60g聚酯切片与0.8g成核结晶剂混合、研磨,加入0.5g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成核结晶剂母粒;s4.将3g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2g光学开口母粒、2g成核结晶剂母粒与100g聚酯切片混合,送入挤出机,经熔融、挤出,由模头挤出的熔体贴附到冷鼓表面经冷却得到铸片,所得铸片经拉伸、定型后获得厚度为30μm的改性聚酯薄膜;s5.将10g聚乙烯醇、2g硅烷偶联剂加入到80g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0.5g制备例1得到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7g阻聚剂、2g剥离调节剂,在400rpm下搅拌2.5h得到离型剂;s6.将离型剂以80g/m2的用量涂覆于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随后于120℃下进行干燥1.5h,待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本实施例采用的分散剂为羟甲基纤维素;采用的成核结晶剂包括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重量比为0.4:1;采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采用的阻聚剂为硫氰酸铵;采用的剥离调节剂为甲基硅氧烷。
30.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中s1与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来自制备例2。
31.实施例5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5中s1与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来自制备例3。
32.实施例6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中s1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1g。
33.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中s1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1.5g。
34.实施例8实施例8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8中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1.5g。
35.实施例9实施例9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9中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2.5g。
36.实施例10实施例10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0中采用的硫酸钡的质量为1.4g。
37.实施例11实施例1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1中采用的硫酸钡的质量为1.8g。
38.实施例12实施例1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2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的质量我1.4g。
39.实施例13实施例1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3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的质量我1.8g。
40.实施例14实施例1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4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的重量比为0.6:1。
41.实施例15实施例1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5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的重量比为0.8:1。
42.实施例16实施例1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6中采用的离型剂的涂覆用量为90g/m2。
43.实施例17实施例17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7中采用的离型剂的涂覆用量为100g/m2。
44.对比例对比例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4中s1与s5采用的纳米二氧化硅为未改性的普通纳米二氧化硅。
45.对比例2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2中s1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0.1g。
46.对比例3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3中s1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2.0g。
47.对比例4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4中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0.1g。
48.对比例5
对比例5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5中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为3.0g。
49.对比例6对比例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6中采用的硫酸钡的质量为0.6g。
50.对比例7对比例7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7中采用的硫酸钡的质量为2.2g。
51.对比例8对比例8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8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的质量为0.2g。
52.对比例9对比例9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9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的质量为2.6g。
53.对比例10对比例10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0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的重量比为0.2:1。
54.对比例11对比例1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1中采用的成核结晶剂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的重量比为1:1。
55.对比例12对比例1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2中采用的离型剂的涂覆用量为60g/m2。
56.对比例13对比例1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13中采用的离型剂的涂覆用量为120g/m2。
57.性能检测试验1.利用gb/t 2410-2008《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对实施例1-17和对比例1-13得到的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和雾度进行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58.具体检测结果如下:表1性能检测结果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光学用聚酯离型膜透光率可达91.5-92.8%,雾度值为1.4-2.4%,说明本技术得到的聚酯离型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以及较低的雾度值,且离型膜表面平整、无彩虹纹,适用于光学级产品。
59.由实施例1-3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制备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工艺参数,均有利于制得具有较高透光率,较低雾度的离型膜,且在参数范围内变化,对离型膜的透光率和雾度值的变化影响较低。
60.由实施例1,4,5和对比例1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制备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工艺参数,均有利于提高离型膜透光率,降低雾度,且在参数范围内变化,对离型膜的透光率和雾度值的变化影响较低;但当采用未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时,得到离型膜透光率明显下降,雾度值明显变大,且表面略有波纹出现。
61.由实施例1,6,7和对比例2,3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在s1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增加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逐渐增加,雾度值也逐渐变大;但当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大于1.5g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雾度值明显变大;当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小于0.5g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透光率明显较小,雾度值偏高。
62.由实施例1,8,9和对比例4,5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在s5采用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增加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逐渐增加,雾度值也逐渐变大;但当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大于2.5g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雾度值明显变大;当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小于0.5g时,得到的聚酯离型膜透光率明显较小,雾度值偏高。
63.由实施例1,10,11和对比例6,7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提供的制备聚酯离型膜的硫酸钡的质量增加时,对聚酯薄膜的透光率和雾度影响较小,聚酯薄膜的透光率略有下降,雾度值也略有下降;当硫酸钡的质量达到1.8g时,雾度值不再降低。
64.由实施例1,12,13和对比例8,9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提供的制备聚酯离型膜的成核结晶剂的质量增加时,得到的聚脂薄膜的透光率逐渐增加,雾度值也略有降低;但当成核结晶剂的质量大于2g时,得到的聚酯薄膜的透光率变小,雾度值变大。
65.由实施例1,14,15和对比例10,11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当本技术提供的制备聚酯离型膜的成核结晶剂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的重量比在(0.4-0.8):1范围内变化时,均有利于提高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降低雾度值;但当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时,聚酯离型膜的透光率会变小,雾度值变大。
66.由实施例1,16,17和对比例12,13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当本技术提供的制备聚酯离型膜的离型剂的涂覆用量增加时,得到的聚脂薄膜的透光率逐渐增加,雾度值也略有降低;但当用量大于100g/m2时,得到的聚酯薄膜的透光率又变小,雾度值变大。
6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离型剂层和改性聚酯薄膜层;所述离型膜的主要原料包括如下组份:240-280份聚酯切片、1-3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2份光学开口母粒、1-2份成核结晶剂母粒;所述离型剂原料包括如下组份:3-10份聚乙烯醇、0.5-2.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0.7份阻聚剂、0.6-2份剥离调节剂、0.6-2份硅烷偶联剂、50-80份去离子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原料主要包括:2-3份纳米二氧化硅、24-30份无水乙醇、10-15份硅烷偶联剂、20-30份去离子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结晶剂主要包括硬脂酸钙和dbs成核剂,重量比为(0.4-0.8):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开口母粒主要包括硫酸钡。5.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离型剂以80-100g/m2的用量涂覆于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随后进行干燥,待冷却至室温后,得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0.5-1.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s2.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1-1.8份硫酸钡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光学开口母粒;s3.将50-60份聚酯切片与0.8-2份成核结晶剂混合、研磨,加入0.3-0.5份分散剂,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成核结晶剂母粒;s4.将1-3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2份光学开口母粒、1-2份成核结晶剂母粒与90-100份聚酯切片混合,送入挤出机,经熔融挤出、双向拉伸获得改性聚酯薄膜。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3-10份聚乙烯醇、0.6-2份硅烷偶联剂加入到50-8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随后加入0.5-2.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0.7份阻聚剂、0.6-2份剥离调节剂,搅拌均匀得到离型剂。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2-3份纳米二氧化硅加入24-30份无水乙醇中进行混合,搅拌至分散均匀,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将10-15份硅烷偶联剂加入20-30份去离子水中搅拌1-2h,得到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s2.将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液加入硅烷偶联剂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并在60-80℃下回流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得到的产物进行洗涤、抽滤、干燥、研磨,得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用聚酯离型膜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离型膜技术领域。所述光学用聚酯离型膜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离型剂层和改性聚酯薄膜层;所述离型膜的主要原料包括如下组份:240-280份聚酯切片、1-3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母粒、1-2份光学开口母粒、1-2份成核结晶剂母粒;所述离型剂原料包括如下组份:3-10份聚乙烯醇、0.5-2.5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3-0.7份阻聚剂、0.6-2份剥离调节剂、0.6-2份硅烷偶联剂、50-80份去离子水。本申请具有聚酯离型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雾度值,适用于光学级产品。级产品。
技术研发人员:马力 胡海林 孙文训 吴君 朱胜女 俞利民 石邦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翔宇绿色包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5
技术公布日:2023/8/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