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02 阅读:9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航空燃油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ccar-25-r4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中记载可知,燃油系统在热气候条件工作时,燃油温度必须至少为43℃,燃油箱试验中规定了燃油箱能承受至少24.2千帕的内部压力,由以上标准可知,航空油箱和发动机输送可燃液体的导管、接头和附件均要开展防火试验,但是被试验的产品种类较多,每个产品对进口燃油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条件要求也不相同。
3.目前航空燃烧系统产品开展防火试验的燃滑油一般采用体外供油泵从油箱抽取,经过加温且满足试验温度的燃滑油可进入被试件内部,被试件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进行防火试验,经过被试件的燃滑油还能被抽回油箱进行循环,在目前的燃滑油的循环系统中还会通过在供油出口管路上安装压力调节阀门调节供油出口压力,燃滑油循环系统中还会通过设置流量调节阀门来调节油量,并且经过航空燃油循环系统的迭代,燃滑油循环系统通常都具有控温或控压或控制流量的功能,但是目前流量量程和压力阈值较大,同时能精准控制温度的航空燃油循环系统并未被公开,同时,现在的技术中只关注温控或流量压力的单个条件的控制改进,也未公开改进时对航空燃滑油保持稳定的解决方案。
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实现高压高温大流量下燃油的稳定循环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包括燃油循环系统和电气测控系统,所述电气测控系统用于控制燃油循环系统内循环燃油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所述燃油循环系统与产品连接进行燃油循环;
8.所述燃油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保温组件、泵组、第二调节阀组和测温组件,产品出口到产品进口之间依次串接所述第一调节阀组、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所述保温组件和所述泵组,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端都设有所述测温组件;
9.所述第一调节阀组、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之间连接的管道与所述泵组、产品进口之间连接的管道相通,且该相通的管道上串接有所述第二调节阀组。
10.进一步地,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和所述第一调节阀组之间串接有降温组件,所述电气测控系统控制产品出口的燃油是否经过降温组件进行降温。
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阀组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还串接有第一球阀组,所述第一球阀组还设有流量计,所述电气测控系统控制所述第一球阀组对燃油循环系统的流量
进行调控。
12.进一步地,所述泵组和产品进口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滤器组。
13.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组件包括燃油箱和若干阀门,所述燃油箱燃油输入端和燃油输出端都设有阀门,所述燃油箱与两个阀门连通的管路并联设置一条串接有阀门的管路;
14.所述电气测控系统通过控制保温组件内部的阀门实现燃油量大于阈值时燃油经过燃油箱循环、燃油量小于阈值时燃油不经过燃油箱循环。
15.更进一步地,所述燃油箱包括油箱外层和油箱内层,所述油箱外层和所述油箱内层设有保温棉;
16.所述燃油箱还连接有氮气填充装置。
17.进一步地,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包括若干加热器和加热电炉,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加热电炉连接,若干所述加热器之间星型连接且整体垂直于水平面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阀组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组也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调节阀。
19.进一步地,所述泵组包括若干柱塞泵和离心泵,若干柱塞泵之间并联设置,柱塞泵与离心泵之间也并联设置,每个柱塞泵连通的管路都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离心泵连通的管路上也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
20.一种航空燃油控制方法,使用上述任一航空燃油控制系统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21.s1、将燃油循环系统与被测产品连接,启动泵组,进行燃油循环;
22.s2、通过调整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内调节阀的开度,以及通过观察第一球阀组内流量值和产品进口压力值来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控,使产品进口处燃油的压力和流量达到产品试验的标准;
23.s3、通过控制降温组件和防爆电加热器组以及观察产品进口的温度值,来对燃油循环系统的温度进行调控,来使产品进口处燃油的温度达到产品试验标准;
24.s4、进行试验,读取所需数据后,通过控制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降温组件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进行调控,循环降温至标准温度以下后关闭泵组内所有开启的泵,试验结束。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6.(1)本发明能控制燃油进入被试产品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有助于为燃油系统产品的燃烧试验提高稳定的燃油条件,提高燃烧试验的准确性,多次循环使用试验燃油,具有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的意义。
27.(2)本发明保温组件设有两种流通方式,一种为经过燃油箱,为需要较大燃油量进行试验的产品提供,另一种为不经过燃油箱,为需要较少燃油量进行试验的产品提供,可使需要不同燃油量进行试验的产品都能稳定进行试验。
28.(3)本发明还设有燃油回收系统,燃油回收系统可在产品试验结束后,回收产品内剩余的燃油,将燃油回收至燃油箱内,可防止燃油的浪费。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航空燃油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a为本发明防爆电加热器组结构示意图。
31.图2b为本发明电加热器的主视图。
32.图2c为本发明显示电加热器内部结构连接关系的侧视图。
33.图3为本发明氮气填充装置与燃油箱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4.图4a为本发明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b为本发明燃油箱显示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36.图4c为本发明燃油箱显示内部结构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37.图4d为本发明燃油箱显示上部结构的示意图。
38.图5a为本发明压力控制流程图。
39.图5b为本发明流量控制流程图。
40.图5c为本发明温度控制流程图。
41.图6为本发明燃油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燃油箱;101、法兰;102、固定上盖;103、活动上盖;104、折叠拉手;105、油箱外层;106、固定连接板;107、支腿;108、焊接手阀;109、温度传感器;1010、对夹球阀;1011、单头丝;1012、保温棉;1013、第一回液管;1014、挡板;1015、第二回液管;1016、双内丝弯头;1017、内外层支撑;1018、油箱内层;1019、无缝钢管;2、第一对夹式球阀;3、第一过滤器;4、第一金属软管;5、离心泵;6、第一柱塞泵;7、第二柱塞泵;8、第一单向阀;9、第二单向阀;10、第三单向阀;11、安全阀;12、第二金属软管;13、第三金属软管;14、第一调节阀;15、第二调节阀;16、第二过滤器;17、第三过滤器;18、第一压力变送器;19、第一热电阻温度计;20、差压变送器;21、第二热电阻温度计;22、第三调节阀;23、第四调节阀;24、第五调节阀;25、第一电动球阀;26、第二电动球阀;27、第一涡轮流量计;28、第二涡轮流量计;29、三通调节阀;30、换热器;31、第三热电阻温度计;32、第四热电阻温度计;33、液位计;34、氮气填充装置;341、第四压力表;342、气滤件;343、高压减压阀;344、高压气手阀;345、氮气瓶;35、第三电动球阀;36、第四电动球阀;37、第一压力表;38、第二压力表;39、第三压力表;40、第五电动球阀;41、第四金属软管;42、第二对夹式球阀;43、第五金属软管;44、离心油泵;45、高压球阀;46、针型阀;47、防爆电加热器组;471、接线箱;472、填料函;473、接线汇流板;474、热电阻接线端子;475、热电阻安装板;476、接线板;477、冷端过渡衬管;478、起吊环;479、加热器法兰盘;4710、加热器管;4711、右缺折流板;4712、温度热电阻;4713、左缺折流板;4714、保温层;48、压力表阀;49、第四过滤器;50、第五热电阻温度计;51、第二压力变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5.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包括燃油循环系统、燃油回收系统和电气测控系统,电气测控系统用于控制燃油循环系统,燃油循环系统与产品连接形成循环系统,燃
油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调节阀组、第一球阀组、降温组件、防爆电加热器组47、保温组件、泵组、第一过滤器组、第二调节阀组和测温组件,产品两端设有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产品出口和产品进口之间依次串接第一调节阀组、第一球阀组、降温组件、防爆电加热器组47、保温组件、泵组和第一过滤器组,降温组件、防爆电加热器组47之间的管道与泵组、第一过滤器组之间的管道之间连通,该连通的管路上串接有第二调节阀组,测温组件设置在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处。
46.如图1所示,产品上端设为产品出口,产品下端设为产品进口,测温组件包括第一热电阻温度计19和第二热电阻温度计21,产品进口端设有第一压力变送器18和第一热电阻温度计19,用于测量产品进口处燃油的温度和压力,产品出口处设有第二热电阻温度计21,用于测量产品出口处燃油的温度,产品两端并联设置差压变送器20,该并联管路上还串接有压力表阀48。
47.第一调节阀组包括并联设置的若干调节阀,优选并联设置三个调节阀,分别设为第三调节阀22、第四调节阀23和第五调节阀24;第一球阀组包括并联设置的若干球阀和流量计,优选并联设置两个球阀,分别设有第一电动球阀25和第二电动球阀26,第一电动球阀25并联支路上串接有第一涡轮流量计27,第二电动球阀26并联支路上串接有第二涡轮流量计28,方便对燃油循环系统管路的压力进行调控;降温组件包括换热器30、三通调节阀29和第三热电阻温度计31,三通调节阀29一侧燃油输入端与第一球阀组连通,三通调节阀29一路燃油输出端连通换热器30,三通调节阀29另一路燃油输出端与降温组件、防爆电加热器组47之间连通的管道连通,第三热电阻温度计31连接在降温组件燃油输出端,用于测量燃油经过降温组件加热后的温度,换热器30还连通冷却水,换热器30与冷却水连通的管道上串接有第五电动球阀40;第一球阀组和降温组件之间串接有第四金属软管41。
48.防爆电加热器组47与保温组件之间依次串接第五热电阻温度计50、第二压力变送器51;保温组件包括燃油箱1和若干阀门,燃油箱1燃油输入端和燃油输出端都设有阀门,与燃油箱1、燃油箱1两端连通的阀门并联设有管路,该管路上也设有阀门,优选保温组件设有三个阀门,分别为第三电动球阀35、第四电动球阀36和第一对夹式球阀2,所述第三电动球阀35设置在燃油箱1燃油输入端,第一对夹式球阀2设置在燃油箱1燃油输出端,第四电动球阀36设置在与燃油箱1并联的管路上,第三电动球阀35和第四电动球阀36互锁设置,在测试中,第三电动球阀35和第四电动球阀36不能同时关闭,燃油循环系统内部循环的燃油量大于阈值时,第三电动球阀35打开,燃油经过燃油箱1再流入泵组进行循环,如果燃油循环系统内部循环的燃油量小于阈值时,第四电动球阀36打开,燃油不经过燃油箱1直接流入泵组内部进行循环,燃油箱1可对燃油进行保温,燃油量小时,不经过燃油箱1,可防止少量的燃油经过燃油箱1油量再次减少;保温组件与泵组之间串接有第一过滤器3。
49.泵组包括若干柱塞泵和离心泵5,若干柱塞泵和离心泵5并联设置,每个柱塞泵连通的管路都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离心泵5连通的管路上也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优选设置两个柱塞泵和一个离心泵5,分别为第一柱塞泵6、第二柱塞泵7和离心泵5,第一柱塞泵6并联支路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依次串接第二金属软管12、第一柱塞泵6、第二单向阀9和第二压力表38,第二柱塞泵7并联支路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依次串接第三金属软管13、第二柱塞泵7、第三单向阀10和第一压力表37,离心泵5并联支路上沿燃油流动方向依次串接第一金属软管4、离心泵5、第一单向阀8和第三压力表39,设置单向阀可防止燃油回流;燃油箱1与泵
组、第一过滤器组之间连通的管路连通,该管路上串接有安全阀11。
50.第二调节阀组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调节阀,优选设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调节阀14和第二调节阀15,设置第一调节阀组,便于改变管路的流阻,还便于控制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第一过滤器组包括串联设置第二过滤器16和第三过滤器17,第二过滤器16选用20微米过滤器,第三过滤器17选用5微米过滤器;第一过滤器组与产品进口之间依次串接高压球阀45和针型阀46。
51.燃油回收系统一端与燃油箱1连通,另一端与产品进口连通,该管理上从燃油箱1到产品进口依次连通第四过滤器49、离心油泵44、第五金属软管43、第二对夹式球阀42,设置燃油回收系统,当试验完成后,产品区会存在大量的油液,离心油泵44可将油液抽回,在更换产品时,减少油液损失。
52.如图2a所示,防爆电加热器组47包括若干加热器和加热电炉,加热器包括外壳和加热芯,外壳内部可拆卸连接加热芯,加热芯和加热电炉电连接,加热芯的数量大于3支设置,优选为3支,加热芯如图2的方式星型连接且垂直于水平面使用,有利于减小使用空间,流道中的燃油从a至b、从下到上流动,保证液体充满管道,防止干烧,本技术设置的防爆电加热器组47还具有维修方便的特点,当需要维修时,直接抽出损坏的加热芯进行更换即可,同时为了安全考虑,电加热炉采用防爆接线配置,降低表面负荷,防止油液过渡碳化,防爆电加热器组47内部燃油的流量设为1.2w/cm2,减少一次加热过多燃油存在的安全隐患。
53.加热器的结构如图2b、图2c所示,包括加热器管4710、加热器法兰盘479、保温层4714、冷端过渡衬管477、汇流板和接线箱471,加热器管4710一端固定连接加热器法兰盘479,加热器法兰盘479远离加热器管4710一端连接保温层4714,保温层4714远离加热器法兰盘479一端连接有若干冷端过渡衬管477,冷端过渡衬管477垂直保温层4714设置,冷端过渡衬管477远离保温层4714一端连接接线汇流板473,接线汇流板473远离冷端过渡衬管477一端连接接线箱471,接线汇流板473外壁固接填料函472,填料函472与接线汇流板473内部相通,接线汇流板473内部设为中空结构,接线汇流板473内部设有热电阻接线端子474、热电阻安装板475和接线板476,热电阻接线端子474固定在与接线箱471连接的内壁上,热电阻接线端子474远离接线箱471一侧连接热电阻安装板475,冷端过渡衬管477伸入接线汇流板473内部设置,且伸入一端连接两个接线板476,每个接线板476连接的冷端过渡衬管477的数量相同;加热器法兰盘479外壁还设有两个起吊环478;加热器管4710内部设有若干,加热器管4710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左缺折流板4713和若干右缺折流板4711,左缺折流板4713和右缺折流板4711交错设置,设置折流板用于改变液体流向,加热器管4710外壁还套设温度热电阻4712。
54.如图1、图3所示,燃油箱1还连接有氮气填充装置34,氮气填充装置34包括第四压力表341、气滤件342、高压减压阀343、高压气手阀344和氮气瓶345,燃油箱1与氮气瓶345之间依次连通压力表、气滤件342、高压减压阀343和高压气手阀344,燃油箱1上部还设有呼吸器,燃油箱1内部还设有第四热电阻温度计32和液位计33,在加热试验时燃油箱1内要填充氮气,实现惰性气体隔离空气的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高温、高压燃油试验时的安全防护问题。
55.如图4a、图4b、图4c、图4d所示,燃油箱1设为立方体型,材质采用不锈钢,燃油箱1底部设计为偏置的斜面结构,有利于收集油液中的污染物颗粒,燃油箱1包括油箱内层
1018、油箱外层105、固定上盖102和活动上盖103,油箱内层1018和油箱外层105之间设有内外层支撑1017,且油箱内层1018和油箱外层105之间设置保温棉1012,保温棉1012采用硅酸铝棉,油箱外层105、油箱内层1018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起到保温效果,油箱外层105下部四角处设有支腿107,油箱外层105通过固定连接板106与支腿107固定连接,燃油箱1上部设有固定上盖102和活动上盖103,活动上盖103上壁设有折叠拉手104,方便打开活动上盖103,油箱内层1018内部设有挡板1014,挡板1014将油箱内层1018内部分为两部分,油箱内层1018内部还设有第一回液管1013和第二回液管1015,第一回液管1013位于挡板1014一侧,第二回液管1015位于挡板1014另一侧,第一回液管1013上端依次连通单头丝1011、双内丝弯头1016,双内丝弯头1016一端与单头丝1011连接,另一端连接无缝钢管1019,无缝钢管1019穿过燃油箱1侧壁设置,且伸出燃油箱1的端部连接法兰101;第二回油管上端也依次连接单头丝1011和双内丝弯头1016,双内丝弯头1016一端连接单头丝1011,另一端连接无缝钢管1019,无缝钢管1019另一端还连接由双内丝弯头1016,该双内丝弯头1016向上弯曲设置且上端连接无缝钢管1019,无缝钢管1019穿过固定上盖102设置,伸出固定上盖102的端部连接法兰101,油箱外层105外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09,用于测量燃油箱1内部燃油温度,燃油箱1下部还设有焊接手阀108,燃油箱1侧壁还设有对夹球阀1010。
56.电气测控系统主要包括综合控制台、电控柜、现场管路测控系统、软件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查询和温度、流量、压力控制及报警监控功能;系统控制为远程控制,远程控制在远程计算机上实现;电气测控系统主要体现为对现场流量、压力和温度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台分别与温度计、压力表和流量计电连接和控制现场相应阀门开度大小,来控制管道内压力、温度和流量的大小,实现温度、压力和流量在电气测控系统开启后均可实现自动化调节。
57.如图5a所示,压力控制方式为:先对plc控制器进行压力设定,plc控制器将信号传输到模拟量输出模块,再由模拟量输出模块控制调节阀,再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压力值,反馈的压力值由模拟量采集模块反馈,通过模拟量采集模块的反馈对设定压力进行调整。
58.如图5b所示,流量控制方式为:将设定流量值输入工业控制计算机内部,再由plc控制器控制变频器,进而控制泵组内的电机,再通过流量传感器反馈管路上的流量值,采集卡采集流量值信息,再将流量值反馈,根据反馈的流量值对设定流量值进行调整。
59.如图5c所示,温度控制方式为:将设定温度值输入到工业控制计算机内部,通过plc控制器控制阀的开度来实现管路内达到设定温度,再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管路内的温度值,通过模拟量采集模块将管路内的温度值反馈,根据反馈的温度值对设定温度进行调整。
6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61.s1、将燃油循环系统与被测产品连接,启动泵组,进行燃油循环;
62.s101、将燃油循环系统与被测产品连接;
63.s102、打开第一调节阀14、第二调节阀15、第三调节阀22、第四调节阀23和第五调节阀24,且开度100%,同时将三通调节阀29调至与换热器30连通状态,再打开第一电动球阀25、第二电动球阀26、第三电动球阀35、第四电动球阀36和第五电动球阀40,保持电动球阀开度100%;
64.s103、当压力在2mpa及2mpa以上时,使用第一柱塞泵6和第二柱塞泵7,当压力在
2mpa以下时,使用离心泵5;
65.s104、观察第一压力变送器18的数值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合理范围具体为10kpa-300kpa,如果第一压力变送器18的数值不在合理范围之内,则停泵、停止试验;
66.s2、通过调整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内调节阀的开度,以及通过观察第一球阀组内流量值和产品进口压力值来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控,使产品进口处燃油的压力和流量达到产品试验的标准;
67.s201、逐渐关小第一调节阀14的开度,第二调节阀15一直保持开启状态,或,直接关闭第一调节阀14或第二调节阀15;
68.s202、循环步骤s201,直到第一涡轮流量计27和第二涡轮流量计28的数值达到工艺要求,然后逐渐关小第三调节阀22,第四调节阀23和第二调节阀15保持开启状态,或,直接关闭第三调节阀22、第四调节阀23和第五调节阀24的其中一个,利用一个调节阀进行调节;
69.s203、循环步骤s202,直到第一涡轮流量计27和第二涡轮流量计28其中至少一个和第一压力变送器18的数值同时达到工艺要求;
70.s3、关闭第三电动球阀35或第四电动球阀36,第三电动球阀35和第四电动球阀36不可同时关闭;开启防爆电加热器组47,通过观察第三热电阻温度计31并调节三通调节阀29的流量分配,使燃油循环后的温度降至标准温度以下,再使降温后的燃油经过防爆电加热器组47内部进行升温,再通过观察第一电热阻温度计的数值,来判断产品进口处燃油的温度是否达到试验标准温度;
71.s4、产品进口处燃油的压力、流量和温度都达到试验标准后,进行试验,读取所需数据后,通过控制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降温组件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进行调控,循环降温至标准温度以下后关闭泵组内所有开启的泵,试验结束;
72.s401、进行试验,读取所需数据后,停止防爆电加热器组47,开启第三电动球阀35,将第一调节阀14、第二调节阀15、第三调节阀22、第四调节阀23和第五调节阀24都打开,三通调节阀29调至与连通换热器30并联的管路,并将流量开至最大,增大冷却流量;
73.s402、观察第一涡轮流量计27和第二涡轮流量计28的数值,如果数值小,则适当调小第一调节阀14和第二调节阀15的开度,增大冷却流量;
74.s403、观察第一热电阻温度计19和第四热电阻温度计32的数值,循环降温至温度低于30℃以下后关闭离心泵5、第一柱塞泵6和第二柱塞泵7,试验结束。
75.在燃烧结束后的循环路入口设置第一调节阀组,作为主路背压阀,用于调节管路压力值;通过设置第二调节阀组,用于改变系统中主路和支路的流阻,来控制主路的流量值及循环路出口的压力,通过设置第一球阀组,且第一球阀组内还带位置反馈信号,用于对燃油流量进行监控。
76.防爆电加热器组47可将燃油加热至要求值,误差不超过3℃,每次燃烧试验后,燃油会因为燃烧试验和液体在管道内壁摩擦生热而升温,需要在下次燃烧前重大温度要求值,通过换热器30连通冷却水来实现这一目的;且燃油经过降温组件降温后,再经过防爆电加热器组47内部进行升温,方便对降温后未达到温度的燃油进行升温处理,并且燃油箱1具有保温效果,可对加热后的燃油进行保温处理,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都设有测温组件,便于
对进入产品的燃油的温度精准测量,也便于判断产品出口的燃油是否要进行降温处理。
77.在各类泵的前后均布置金属软管,可起到减震的效果,在泵的燃油流出端设置单向阀和耐震的压力表,可防止液体倒流,冲击泵,造成泵损害,设置安全阀11在泵后支路,保护整个系统,防止超压,设置第三电动球阀35和第四电动球阀36来实现两种方式的循环,大流量时,可使燃油暂存在燃油箱1内,燃油箱1可做到保温功能,防止燃油温度降低,小流量时,可使燃油不经过燃油箱1,防止较少的燃油因经过燃油箱1油量再次减少,造成燃油无法循环,第二过滤器16和第三过滤器17都设有压差报警器,便于在滤芯堵塞时,进行提醒及时更换滤芯,可保障整个系统稳定运行。
78.由于不同航空燃油系统产品对燃油进入的温度、压力和流量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本发明适用于燃油流量范围(60~18000)l/h和压力范围(0.14~12)mpa下的燃烧试验,且能同时控制燃油进入被试产品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有助于为燃油系统产品的燃烧试验提高稳定的燃油条件,提高燃烧试验的准确性,多次循环使用试验燃油,具有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的意义。
79.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循环系统和电气测控系统,所述电气测控系统用于控制燃油循环系统内循环燃油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所述燃油循环系统与产品连接进行燃油循环;所述燃油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保温组件、泵组、第二调节阀组和测温组件,产品出口到产品进口之间依次串接所述第一调节阀组、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所述保温组件和所述泵组,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端都设有所述测温组件;所述第一调节阀组、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之间连接的管道与所述泵组、产品进口之间连接的管道相通,且该相通的管道上串接有所述第二调节阀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和所述第一调节阀组之间串接有降温组件,所述电气测控系统控制产品出口的燃油是否经过降温组件进行降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阀组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还串接有第一球阀组,所述第一球阀组还设有流量计,所述电气测控系统控制所述第一球阀组对燃油循环系统的流量进行调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和产品进口之间还设有第一过滤器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组件包括燃油箱和若干阀门,所述燃油箱燃油输入端和燃油输出端都设有阀门,所述燃油箱与两个阀门连通的管路并联设置一条串接有阀门的管路;所述电气测控系统通过控制保温组件内部的阀门实现燃油量大于阈值时燃油经过燃油箱循环、燃油量小于阈值时燃油不经过燃油箱循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包括油箱外层和油箱内层,所述油箱外层和所述油箱内层设有保温棉;所述燃油箱还连接有氮气填充装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电加热器组包括若干加热器和加热电炉,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加热电炉连接,若干所述加热器之间星型连接且整体垂直于水平面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阀组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组也包括若干并联设置的调节阀。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包括若干柱塞泵和离心泵,若干柱塞泵之间并联设置,柱塞泵与离心泵之间也并联设置,每个柱塞泵连通的管路都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离心泵连通的管路上也串接有单向阀和压力表。10.使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进行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燃油循环系统与被测产品连接,启动泵组,进行燃油循环;s2、通过调整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内调节阀的开度,以及通过观察第一球阀组内流量值和产品进口压力值来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和流量进行调控,使产品进口处燃油的压力和流量达到产品试验的标准;s3、通过控制降温组件和防爆电加热器组以及观察产品进口的温度值,来对燃油循环
系统的温度进行调控,来使产品进口处燃油的温度达到产品试验标准;s4、进行试验,读取所需数据后,通过控制第一调节阀组、第二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降温组件对燃油循环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进行调控,循环降温至标准温度以下后关闭泵组内所有开启的泵,试验结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航空燃油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航空燃油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燃油循环系统和电气测控系统,电气测控系统用于控制燃油循环系统内循环燃油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燃油循环系统包括第一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保温组件、泵组、第二调节阀组和测温组件,产品出口到产品进口之间依次串接第一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保温组件和泵组,产品进口和产品出口端都设有测温组件;第一调节阀组、防爆电加热器组之间连接的管道与泵组、产品进口之间连接的管道相通,且该相通的管道上串接第二调节阀组;本发明能够控制燃油进入被试产品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有助于为产品的燃烧试验提高稳定的燃油条件,提高燃烧试验的准确性。验的准确性。验的准确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静 明志茂 赵可沦 陈宁 张华明 袁荣 周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电计量检测(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9
技术公布日:2023/8/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