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系统

未命名 08-02 阅读:23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刺系统。


背景技术:

2.肺动脉高压是各种疾病引起的肺血管床受累而肺循环阻力进行性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一类病理生理综合征,诊断标准是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25mmhg。右心导管对肺动脉高压具有确诊的临床意义,每个患者和疑似患者应至少接受一次右心导管检查。右心导管是确诊肺高压病的“金标准”。肺动脉高压的测定方法一般有右心导管、心脏超声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但是心脏超声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是经过数学公式估测的,存在较大误差,心导管检查可以精确监测肺动脉平均压,而且可以测定全套的血液动力学数据,全面地分析和评估患者病情,明确患者是肺动脉高压还是肺静脉高压。此外,右心导管检查还可以为医生留取心脏各部位的血标本以进行血气分析,作为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分流方向的参考,并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右心导管可以行急性肺血管扩张实验、肺动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同时,可进行溶栓、介入、放置滤器等治疗。
3.国内右心导管检查一般是通过穿刺右股静脉或者右颈内静脉到达右心房进行检查。静脉位置固定且静脉直径较粗,这样的入管方法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但术后患者需平卧较长时间。国外一般采用左侧前臂静脉穿刺入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到位率较高、对患者的影响小且穿刺成功率达95%以上的优点。
4.在下导管的过程中,穿刺针正确进入静脉是右心导管能够正确穿行静脉的起始,也是重要的一个步骤。
5.现有技术中,有借助设备的指导进行穿刺的方法。如公开号为cn103750866a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超声多普勒效应脉管定位穿刺装置,包括超声探头、主控系统和穿刺装置;穿刺装置包括支架、针筒、刺针、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支架安装在超声探头上,针筒的前端可转动安装在支架的前部,支架的后部开设有弧形槽,针筒的后端设有导向杆,导向杆处于弧形槽中;第一编码器安装在针筒的侧壁上,第二编码器安装在导向杆上;超声探头、第一编码器和第二编码器均与主控系统电连接。通过超声或其他设备辅助定位针头在体内的位置,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寻找深静脉的位置。
6.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体组织内血管分布的复杂性,入针后调整针头在皮下或肌肉下的位置以正确进入血管的方式已被证实容易引发皮下出血,使注射位置发生血肿。同时,由于穿刺针的口径较大,当穿刺针误刺入动脉时,动脉相较于静脉更强力的血压会使血液自穿刺针中涌出,使该位置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针刺,一方面,这拉长了穿刺检查的周期;另一方面,动脉被刺穿也会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血流不止,需要医护人员通过压迫等方式止血,增加患者产生由异常出血造成的并发症的可能。
7.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会采用直径小于穿刺针的普通针头下针寻找静脉。当普通针头探测到静脉血管位置时,医护人员会拔出普通针头,更换为穿刺针头,并使穿刺
针按原探测方向再次进入血管,而后依次进行引导丝、扩张冠及其外鞘的置入。由于在置入导管时需要医护人员两次在同一路径穿刺,该穿刺方法和设备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同时还增加了患者出血、气胸、感染等并发症产生的概率,对患者造成极大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穿刺系统,所述系统包含穿刺装置以及适用于所述穿刺装置的探测针定位装置。
9.所述穿刺装置包含用于寻找血管位置的探测针和套接于所述探测针外部的穿刺针;所述探测针定位装置包含采集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的检测模块和远程服务器,其中,当所述检测模块采集的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符合静脉预设生理参数范围时,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所述探测针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在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第一提示信息后,套接于所述探测针外部的所述穿刺针能够沿所述探测针移动至所述静脉。
10.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当医护人员进行穿刺操作时,左手需要通过按压患者深动脉的搏动点,再寻找深静脉,通过感受脉搏跳动寻找埋在肌肉组织下的深静脉,同时右手握持针筒进行穿刺准备。在这个过程中,针筒的角度和方向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针头进入静脉的准确度。
11.同时,相较于1 ml针筒的针头直径为0.33 mm,穿刺针的针头直径在1.5~2 mm,这也是因为穿刺针的功能之一是介导导丝进入静脉。一方面,较粗直径针头的穿刺针在进入人体操作时有更高概率扎错血管;另一方面,当医护人员直接使用穿刺针穿刺并刺入错误血管,尤其是刺入深静脉相邻的动脉血管内时,基于动脉的血压,血液会很快自穿刺针向外部流出,且穿刺针在动脉血管上造成的伤害也更大。
12.因此,本技术方案采用双针头的穿刺方法,即采用比穿刺针头直径更小的探测针定位深静脉的位置。当探测针进入人体并被判断进入静脉(深静脉)时,医护人员能够保持相同的姿态继续刺入针头,使得套接在探测针上的穿刺针能够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进入静脉中。
13.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先用小针头探测血管位置,而后拔除探测针头,采用穿刺针按原探测方向再次进入血管的方法,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穿刺针结构能够使医护人员在不改变注射姿态的情况下继续将套接探测针的穿刺针以相同力度和角度刺入患者静脉,避免姿态改变带来的穿刺针与探测针进针角度的改变导致长度更长的穿刺针在进入血管时刺破静脉血管壁的问题。
14.进一步地,当探测针进入人体时,为了确认探测针是否进入深静脉,医护人员需要拉动针筒以吸取血液。当针筒中吸取到的血液颜色暗淡,医护人员判定吸取到静脉血,即探测针进入静脉中,医护人员可以沿相同移动轨迹将穿刺针刺入静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需要吸取血液,姿态发生变化,则探测针寻找深静脉血管的这一过程被打乱,医护人员在操作穿刺针的时候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手部姿态和穿刺针相对人体的姿态,导致穿刺针无法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正确进入深静脉。
15.本技术方案结合探测针定位装置辅助医生判定探测针的位置信息。具体地,当探测针刺入人体时,探测针定位装置能够完成拉动针筒完成吸取血液,并基于血液的血氧含量判断血液是否来自静脉这一过程。该过程中医护人员仅需要保持握持针筒的姿态,在判
定探测针进入静脉时,医护人员能够以保持的姿态继续刺入针头,而套接于探测针外部的位于探测针的后半部分的穿刺针能够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进入人体,进入静脉。
16.本技术方案采用机器判断血液状态以区分血液的来源,从而避免医护人员肉眼判断血液颜色而产生判断误差的问题。具体地,机器能够通过血液颜色、血液氧气含量或营养物质成分等检测手段区分血液的来源,以及基于针筒中是否出现血液而判断探测针是否未进入血管。基于上述的判别方法,本技术方案能够在抽出血液的动作发生后快速生成探测针的位置信息(皮下血管外、静脉或动脉),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基于不同的位置信息生成不同的应对措施。
17.在观察针筒血液时,头部姿态以及手持针筒的姿态会发生改变(在调整头部姿态时,手持针筒的姿态也可能会收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动作变化)。基于上述自动化的检测手段,医护人员能够在探测针刺入人体时及时生成对应的操作,尤其是在探测针进入静脉中时不需要改变姿态。
1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检测模块包含有用于检测回血状态的第一检测单元以及用于辨识血液状态的第二检测单元。优选地,允许血液回流的结构能够为设置在针筒上的毛细管路。检测模块包含颜色传感器和/或红外光传感器。
1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定位装置包含向针筒施加作用力以控制针筒内的血液留存量的执行模块。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探测针的进入人体时,所述远程服务器控制所述执行模块向所述针筒施加不大于α的力度,以使得所述针筒能够通过所述探测针抽取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所述穿刺装置还包含用于定位血管的穿刺针,所述针筒与所述穿刺针连接,所述探测针直径小于所述穿刺针以套接于所述穿刺针内部,其中,所述探测针的远端设置在所述穿刺针的外部。
2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采集的信息符合指示针筒抽空的第二类图像时,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所述探测针未进入血管的第三提示信息。优选地,第二类图像能够指具有指示未抽取出血液的功能的图像,例如,颜色非红色。错误位置是指血管外的人体组织或其他小血管。第三提示信息能够提示医护人员探测针进入错误位置。
21.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靠人工观察血液颜色以判断血液是否属于静脉血的方法,本技术方案中基于血液氧气含量判断血液是否属于静脉血的方法更加准确。
22.在有色灯光或灯光昏暗的环境中,医护人员肉眼观察血液颜色存在误差,会增加判断难度,特别地,由于部分患者存在血脂高、患有疾病或摄入特殊药物的情况,其动脉血液颜色也会出现异常颜色(如相较于正常人的动脉血颜色偏暗而影响医护人员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因此,医护人员通过肉眼观察的结果出现误差的概率增大(例如,肺气肿患者或因先天慢性肺部疾病而处于长期缺氧状态下的患者)。
23.本技术方案采用血氧检测的方式判断静脉血和动脉血,这种方法规避了环境或患者身体状态对血液颜色采集的影响作用,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4.2、基于非抽出血液的穿刺错误情况,本技术方案采用成本更低且数据处理量更低的图像辨识法。本技术方案基于图像信息确定是否触发血氧检测,既降低了能耗以及采集的信息成本,同时也排除了血氧检测出现检测漏洞的情况。例如,当探测针自股静脉周围小血管中抽取出微量的混合气泡的血液时,若第二检测单元处于工作状态,则其极有可能会
混淆动脉血的检测结果与上述情况的检测结果。
25.3、本技术方案快速且便捷,辅助医护人员判定探测针进入人体后是否需要拔出并重新下针,且能够更详细地将探测针的错位位置分为常规区域(肌肉或小血管)和动脉区域。医护人员能够基于上述区域的区分判断拔针后是否需要通过压迫伤口的方式降低出血量。
26.4、基于常规区域(肌肉或小血管)和动脉区域的区分,医护人员也能够根据自身对人体结构的了解确定探测针的偏向错误位置,如图2所示,股静脉和股动脉是相邻的,且股动脉相较股静脉距离体表位置更近,因此,当探测针错误扎入股动脉时,医护人员对于二次下针的角度和方向更有把握。
2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采集的信息符合第一类图像时,所述远程服务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采集的信息生成用于启动第二检测单元的指令,所述第一类图像是指显示血液流入所述穿刺装置中的图像,所述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符合静脉预设生理参数范围是指所述第二检测单元采集的血液血氧信息低于设定阈值。所述第一类图像是指具有指示抽取出血液的功能的图像,或者显示血液流入所述穿刺装置的图像。例如,第一类图像能够为针筒带有红色的图像。优选地,设定阈值为93%~99%。特别优选地,设定阈值为95%。
28.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相较于直接通过肉眼或机器观察抽出血液的颜色以区分静脉血或动脉血,本技术方案在确认血液被抽出时通过对血液中的血氧含量的采集确认血液的来源。
29.由于患者个人身体素质对血液颜色的影响,直接通过血液颜色辨别血液来源产生的辨识结果误差大,当出现辨识错误的情况时,继续向人体内移动会增大创口面积,致使动脉出血加剧,在穿刺失败的情况下还会引起患者动脉大出血。
30.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本质性差别为含氧量。动脉血含氧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因此,血液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低,二氧化碳含量高,因此血液会呈暗红色。本技术方案基于现有技术中对血液含氧量的检测手段检测抽出血液的含氧量,以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含氧量的范围具有显著差别,不论是患病患者还是正常患者,上述特征都不会受到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因此,通过含氧量的检测手段,本技术方案能够避免错误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从而在针头进入错误的血管时正确且及时的提醒医护人员。
3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采集的信息低于设定阈值时,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所述探测针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
3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采集的信息超出设定阈值时,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所述探测针进入动脉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所述执行模块向所述针筒施加不小于β的力度,以保证所述针筒能够保持其当前位置和状态。优选地,β为2~10 n。特别优选地,β为3 n。
33.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人体内静脉血的压强比大气压高1/20,动脉血的压强大约比大气压高1/2。在刺穿动脉时,动脉血液的压强在未被压制的情况下会自血管中喷溅而出。
34.基于血液回流和血液血氧范围的检测结果,当前穿刺针进入动脉时,执行模块能够辅助医护人员控制穿刺针的刺入力度,避免动脉血将穿刺针顶出,喷溅出人体外而使人
体产生大出血的症状。
35.尤其地,控制穿刺针的力度需要保持在合适的范围,此处,合适的范围是指穿刺针即不会深入血管,又不会被动脉血顶出。
36.通过执行模块对穿刺针的控制,穿刺针保持在当前的刺入范围而不会发生额外的创口或伤害。医护人员能够在此时间内对患者的股动脉所在的组织进行压迫止血,从而快速弥补穿刺至动脉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3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提示信息至少包含所述探测针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医护人员所述探测针未进入血管的第三提示信息和用于提示医护人员所述探测针进入动脉的第二提示信息。
3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能够为图像采集单元。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被配置为:采集所述穿刺装置的彩色图像。
3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检测单元能够为血氧检测仪。
4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系统还包含第三检测单元。优选地,第三检测单元能够为x光机、超声设备、彩超设备或其他医疗影像设备。
4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刺装置还包含针筒,所述针筒的远端设置有收缩环,所述收缩环两侧分别与所述穿刺针和所述针筒相连,以使得所述穿刺针与所述针筒连接。
4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穿刺针的远端在所述探测针进入人体血管时滞留在人体外的长度。
4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密封圈设置在收缩环靠近穿刺针一端,用于防止血液通过穿刺针和探测针的间隙流到外面。优选地,密封圈设置为橡胶圈。
4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刺针至少设置有套接所述探测针的第一通路和用于植入导丝的第二通路,其中,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连通。第二通路用于植入导丝,并使其进入血管。进入血管的导丝用于为后续进行的埋鞘等操作提供导向。
4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的近端与所述针筒连通,使得进入血管的所述探测针能够回抽血管中的血液。
4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收缩环与针筒连接的一端与所述针筒的开口处匹配。优选地,收缩环靠近针筒的一端设置有螺纹,其能够通过旋转的方式与针筒相对位置固定。所述穿刺针套接探测针。当探测针正确进入人体血管时,收缩环与针筒分离,穿刺针能够沿探测针进行位移并进入人体血管。优选地,收缩环还能够套接所述针筒的开口以实现与针筒相对位置的固定。
47.基于收缩环的定位,医护人员在控制穿刺针进入人体血管时能够以收缩环的位移标准确定穿刺针进入人体血管的长度,避免穿刺针进入人体血管的部分过长而刺穿人体血管壁。优选地,在使用过程中,探测针与针筒固定连接,医护人员握持针筒并控制探测针进入人体血管。在针筒位置不改变时,探测针位置不变,穿刺针沿探测针移动,直至穿刺针完全套接探测针(即探测针存在于穿刺针内部)。此时,医护人员能够将针筒拔出,探测针自穿刺针内部移动,直至完全离开穿刺针。优选地,收缩环设置为具有醒目颜色的外壳,其长度能够与探测针暴露于穿刺针外部的长度相同,以方便医护人员通过衡量收缩环的位移距离来确定穿刺针的位移距离。
48.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探测针与穿刺针的相对位置移动能够使穿刺针在进入血管时的位移更加精确。相较于依靠医护人员在第一次使用探测针进入血管的手感,以探测针为移动的基准,穿刺针沿其套接的探测针移动,该方法能够使穿刺针在位移时的角度受探测针控制而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避免探测针进入正确血管而穿刺针未进入的问题发生。同时,由于该过程是连续的,医护人员的手感和使用的力度都能够完整地被实施,而避免医护人员需要二次寻找手感。
4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路设置有匹配其开口的密封盖。当未导入导丝时,密封盖密封侧枝通路,以防止血液自第二通路流出。
附图说明
50.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股动脉和股静脉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探测针定位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装置的针头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毛细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列表10:穿刺装置;100:针筒;111:毛细管路;120:收缩环;130:密封圈;200:穿刺针;300:探测针;201:第一通路;202:第二通路;20:探测针定位装置;210:检测模块;211:第一检测单元;212:第二检测单元;220:执行模块;230:远程服务器;30:股动脉;40:股静脉。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53.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右心导管检测的穿刺系统。所述系统包含穿刺装置10以及适用于所述穿刺装置10的探测针定位装置20。优选地,本穿刺系统能够用于股静脉40穿刺。优选地,本穿刺系统能够用于颈下静脉穿刺。优选地,本穿刺系统能够用于颈内静脉穿刺。优选地,本穿刺系统能够用于外周静脉穿刺。优选地,本穿刺系统能够用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本技术所涉及的静脉是指基于医嘱确定的,穿刺需要进入的静脉血管。例如,用于右心房压力监测的肺动脉飘浮导管需要经过肘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经上或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到肺动脉。经医护人员确认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则穿刺系统中所涉及的“静脉”是指股静脉。
54.本技术中,血液状态相关数据是指用于表征血液是否存在以及血液为静脉血还是动脉血的数据。例如,血液状态相关数据包含血液的血氧饱和度数据、血液图像中的颜色数据、血液的血氧含量数据、血流压力数据、血流速度数据、代谢废物含量及种类数据和/或营养物质含量及种类数据。
55.血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离条件下血液中的氧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反映了血样中氧的实际含量。血氧饱和度是含氧血红蛋白容量与血氧结合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
[0056]“所述检测模块210采集的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符合静脉预设生理参数范围”是指:血液状态相关数据处于表征静脉的生理参数范围内,当探测针300抽出的血液的生理参数符合表征静脉的生理参数,表明探测针300抽出的血液来源于静脉,也表明探测针300进入静脉。
实施例1
[0057]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股静脉40穿刺的医疗辅助系统。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血管定位功能的穿刺系统。
[0058]
所述系统包含穿刺装置10和探测针定位装置20,其中,穿刺装置10包含设置有双层的且远端的第一层直径小于近端的第二层的直径的针头,如图1所示。在进行股静脉40穿刺时,直径小的第一层的针头能够优先进入人体。优选地,直径小的第一层的针头为探测针300。直径大的第二层的针头为穿刺针200。针头与针筒100连接。针筒100具有为医护人员提供握持区域和通过负压作用吸取血液两个功能。
[0059]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探测针定位装置20包括检测模块210、执行模块220和远程服务器230,如图4所示。检测模块210用于采集患者状态并与远程服务器230通信。执行模块220用于控制针筒100并与远程服务器230通信。当检测模块210检测到探测针300进入人体时,远程服务器230控制执行模块220向针筒100施加力度不超过α的力,使得针筒100能够从人体血管中抽取血液。检测模块210包含用于检测回血状态的第一检测单元211(图像采集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212。优选地,第一检测单元211能够为摄像头。第二检测单元212能够为血氧仪。特别优选地,第二检测单元212能够为nellcor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优选地,α的范围为3~10 n。
[0060]
例如,检测模块210的第一检测单元211采集到针头进入人体组织的图像时,执行模块220受指令控制以5 n的力度拉动针筒100,并保持拉动力度3 s。
[0061]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检测采集的信息符合第二类图像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未进入血管的第三提示信息。优选地,第二类图像能够指具有指示未抽取出血液的功能的图像。
[0062]
例如,当针筒100内未出现红色的图像识别特征或未出现占据针筒100面积超过1/10的红色的图像识别特征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语音播报信息,其内容为“探测针300未进入血管”。医护人员能够在扎入探测针300后直接拔出探测针300而不需要抬头进行任何判断。
[0063]
未出现占据针筒100面积超过1/10的红色的图像识别特征的判断规则是为了避免针筒100中抽吸到位于肌肉组织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而造成的误判。
[0064]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针筒100内或针筒100上设置的允许血液回流的结构中出现血液时,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检测采集的信息符合第一类图像,所述远程服务器230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采集的信息生成用于启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12的指令。第二检测单元212启动,并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的血氧含量进行检测。所述第一类图像是指具有指示抽取出血液的功能的图像,例如,第一类图像能够为针筒100带有红色的图像。
[0065]
例如,当针筒100内出现红色的图像识别特征或出现占据针筒100面积超过1/10的
红色的图像识别特征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控制摄像头关闭,开启血氧仪。血氧仪于针筒100两侧设置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发射红外光。接收器接收红外光。优选地,血氧仪使用660 nm的红光和940 nm 红外光。
[0066]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12采集的信息低于设定阈值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
[0067]
例如,当采集的血液血氧被检测为85%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语音播报信息,其内容为“穿刺成功”。医护人员能够根据该语音信息以相同的姿态继续将套接在探测针300上的穿刺针200刺入股静脉40中。
[0068]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12采集的信息超出设定阈值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进入动脉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控制所述执行模块220向所述针筒100施加不小于β的力度,以保证所述针筒100能够保持其当前位置和状态。
[0069]
例如,当采集的血液血氧被检测为95%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语音播报信息,其内容为“探测针300进入动脉”。当针筒100内的推杆发生位移时,执行模块220(即电动针筒100中的驱动组件)生成对抗推杆位移的力,减少股动脉30的血液流入针筒100的体积。医护人员能够根据该播报内容先压迫该位置的动脉波动,而后拔出针头,避免直接拔出针头导致股动脉30的血液喷出。
[007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三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和第二提示信息能够为不同形式的提示信息。例如,第三提示信息为声音提示。第一提示信息为图像提示。第二提示信息为声音和图像提示。
[0071]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三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和第二提示信息能够为不同内容的提示信息。例如,第三提示信息为与探测针300未进入血管相关的语音播报内容。第一提示信息为提示穿刺成功相关的语音播报内容。第二提示信息为提示与探测针300进入动脉相关的语音播报内容。
[0072]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三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和第二提示信息能够为相同形式但不同体量的提示信息。例如,第三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和第二提示信息均为语音提示,但第三提示信息的音量小于第一提示信息的音量,第一提示信息的音量小于第二提示信息的音量。
[0073]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系统还包含第三检测单元。
[0074]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三检测单元能够为x光机、超声设备、彩超设备或其他医疗影像设备。优选地,当语音播报信息的内容为“穿刺成功”时,所述第三检测单元开启工作。
[0075]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定位穿刺针200,以确认穿刺针200沿正确的路径进入探测针300定位的血管内。医护人员能够通过第三检测单元寻找探测针300在人体内的位置。当穿刺针200每进入一段距离b时,远程服务器230能够通过判断图像中穿刺针200和探测针300之间是否重合或部分重合而确定穿刺针200是否行走在正确的路径。优选地,b为0.3~2 cm。
[0076]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执行模块220能够为受远程服务器230控制的电动针筒。优选地,电动针筒包含电动驱动元件和推力传输元件。电动驱动元件通常是电机或步进电机。电动驱动元件提供动力,使针筒100能够自动拉动活塞。推力传输元件为针筒100内部配备的推力传输机构,将电动驱动转化为推动针筒100活塞的力量。
[0077]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远程服务器230是指位于远程位置的计算机服务器,其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进行访问和管理。
实施例2
[007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血管定位功能的穿刺系统。穿刺系统包含穿刺装置10。穿刺装置10包含能够用于探测血管位置的探测针300、跟随所述探测针300的移动轨迹而进入静脉的穿刺针200和针筒100,其中,所述穿刺针200包裹部分探测针300。优选地,针筒100为常规设置的针筒100的针筒100结构。本技术中涉及的针筒100能够为适用于穿刺的体积为1 ml、2 ml、5 ml、10 ml或50 ml的针筒100。
[0079]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针筒100与所述穿刺针200连接,所述探测针300直径小于所述穿刺针200以套接于所述穿刺针200内部,其中,所述探测针300的远端设置在所述穿刺针200的外部,如图5所示。
[0080]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针筒100的远端设置有收缩环120,所述收缩环120两侧分别与穿刺针200和针筒100相连,以使得所述穿刺针200与所述针筒100连接。优选地,两层针头为分体式结构,即穿刺针200内套接探测针300,探测针300在穿刺针200内部具有完整的针管结构。
[0081]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300设置有能够使所述穿刺针200的远端在所述探测针300进入人体血管时滞留在人体外的长度。优选地,长度能够在1 cm~10 cm之间。特别优选地,长度能够为4 cm。所述探测针300暴露在所述穿刺针200的外部的长度至少大于深静脉距离体表的距离,以保证探测针300在刺入人体时能够具有足够的长度进入深静脉。
[0082]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刺针200至少设置有套接所述探测针300的第一通路201和用于植入导丝的第二通路202,其中,第一通路201和第二通路202连通,如图3所示。优选地,探测针300一侧抵靠穿刺针200内壁,以为导丝提供进入空间。优选地,第二通路202于穿刺针200上的设置方向与探测针300抵靠穿刺针200内壁的方向相对。
[0083]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300与所述穿刺针200间隔套接,以降低所述探测针300离开所述穿刺针200的阻力。间隔套接是指彼此不抵触。具体地,所述探测针300与所述穿刺针200间隔套接是指所述探测针300的外壁与所述穿刺针200的内壁之间不存在抵触的区域。
[0084]
针壁彼此抵触会增加穿刺针200在脱离探测针300时的阻力,且在退出过程中,手持针筒100移动探测针300时可能会发生轻微抖动,抖动的探测针300会影响与其抵触的穿刺针200,使穿刺针200在血管中发生轻微抖动而产生穿刺针200刺破血管壁的危险。
[0085]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探测针300的近端与所述针筒100连通,以用于回抽血管中的血液。优选地,如图5示出的针头的横截面,所述探测针300通过所述穿刺针200与所述针筒100连通,且所述探测针300与所述穿刺针200不抵触。特别优选地,所述探测针300的中心与所述穿刺针200的中心重合。
实施例3
[0086]
优选地,允许血液回流的结构能够为设置在针筒100上的毛细管路111。
[0087]
毛细管路111设置于针头位置。优选地,毛细管路111设置在探测针300靠近密封圈130的位置。毛细管路111为一弧形的设置在探测针300侧枝的直径小的通路,如图6所示。毛细管路111能够优先为第二检测单元212提供检测血液氧含量的条件。优选地,毛细管路111为透明材质构成,其直径范围在1~9 μm。
[0088]
毛细管路111的设定能够减少抽血的血量和等待观察的时间,且本技术所涉及的检测模块210仅需要针对毛细管路111进行数据采集,而降低其观测范围。
[0089]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技术特征:
1.一种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含穿刺装置(10)和适用于所述穿刺装置(10)的探测针定位装置(20),所述穿刺装置(10)包含用于寻找血管位置的探测针(300)和套接于所述探测针(300)外部的穿刺针(200);所述探测针定位装置(20)包含采集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的检测模块(210)和远程服务器(230),其中,当所述检测模块(210)采集的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符合静脉预设生理参数范围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在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第一提示信息后,套接于所述探测针(300)外部的所述穿刺针(200)能够沿所述探测针(300)移动至所述静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210)包含有用于检测回血状态的第一检测单元(211)以及用于辨识血液状态的第二检测单元(212),其中,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采集的信息符合第一类图像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采集的信息生成用于启动第二检测单元(212)的指令,所述第一类图像是指显示血液流入所述穿刺装置(10)中的图像,所述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符合静脉预设生理参数范围是指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12)采集的血液血氧信息低于设定阈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检测单元(212)采集的血液血氧信息高于设定阈值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进入动脉的第二提示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采集的信息符合显示所述探测针(300)抽空的第二类图像时,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未进入血管的第三提示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211)被配置为:采集所述穿刺装置(10)的彩色图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针(300)设置为能够使所述穿刺针(200)的远端在所述探测针(300)进入人体血管时滞留在人体外的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装置(10)还包含针筒(100),所述针筒(100)的远端设置有两侧分别与所述穿刺针(200)、所述针筒(100)相连的收缩环(120),其中,当所述远程服务器(230)生成所述探测针(300)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时,所述收缩环(120)与所述针筒(100)分离,以跟随所述穿刺针(200)沿所述探测针(300)移动至血管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针(300)与所述穿刺针(200)间隔套接,以降低所述探测针(300)离开所述穿刺针(200)的阻力。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针(300)的近端与所述针筒(100)连通,使得进入血管的所述探测针(300)能够回抽血管中的血液。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200)至少设置有套接所述探测针(300)的第一通路(201)和用于植入导丝的第二通路(202),其中,第一通路(201)与第二通路(202)连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刺系统,所述系统包含穿刺装置以及适用于所述穿刺装置的探测针定位装置,所述穿刺装置包含用于寻找血管位置的探测针和套接于所述探测针外部的穿刺针;所述探测针定位装置包含采集血液状态相关数据的检测模块和远程服务器,当所述检测模块采集的血液状态相关数据超出设定阈值范围时,所述远程服务器生成所述探测针进入静脉的第一提示信息,且套接于所述探测针外部的所述穿刺针能够沿所述探测针移动至静脉。本技术方案采用双针头的穿刺方法,当探测针进入人体并被判断进入静脉(深静脉)时,医护人员能够保持相同的姿态继续刺入针头,使得套接在探测针上的穿刺针能够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进入静脉中。够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进入静脉中。够沿探测针的移动轨迹进入静脉中。


技术研发人员:谭江山 郭婷婷 刘宁宁 王景阳 吕婷婷 杨艳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6.30
技术公布日:2023/8/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