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8-02 阅读:8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的基坑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围堰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基坑工程和围堰工程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工程、地铁工程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等领域。目前,国内的深基坑围护止水结构有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trd工法桩、pc工法桩、hc工法桩、hu工法桩和h+hat工法桩等型式。
3.深基坑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结构为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trd工法桩、pc工法桩和hc工法桩,地下连续墙和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泥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大量使用钢筋和混凝土,造价昂贵,与国家正大力推广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不符;smw和trd工法施工影响小,但由于smw和trd工法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较难控制,水泥土强度较低,常常发生渗漏引发事故。hu工法桩和h+hat工法桩通过焊接在拉森桩上的钢条,采用h型钢和拉森钢板桩组合,形成一个分离式组合桩,止水较好,但整体性相对较差,刚度和受力性能一般;pc工法桩和hc工法桩采用钢管桩或h型钢和拉森钢板桩组合,整体刚度大,止水和受力较好,为确保小企口连接,必须沿同一排列依次连接打入钢管桩或h型钢,再打入拉森桩,但由于组合的钢管桩或h型钢刚度偏大,导致前期打入钢管桩、h型钢和拉森桩时施工难度大,效率极低,极端情况出现无法打入到设计标高。后期回收pc工法桩需先回收拉森桩,再回收钢管桩,为了确保止水效果,焊接在钢管上的锁扣往往通长设置,由于锁扣长度较长,且拉森桩与相邻钢管桩均采用小企口连接,回收难度较大,极端情况还出现拉森桩与钢管桩锁死状态,采用较大功率震动设备都无法回收,长时间振动往往导致不利环境影响,且影响工期,导致费用极大增加,从而极大制约该工法的推广和进一步应用。
4.综上所述,深基坑工程所采用的已有桩型及施工方式在合适的工程环境条件下虽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预期效果,但从工程成本、成桩性能、施工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还存在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鉴于此,目前深基坑施工领域需开发出一种结构扩展性强、施工效率高、结构刚度大、变形小、止水效果佳、工程质量可靠、经济效益优良的支护桩结构,以提升支护桩的成桩质量以及使用性能,同时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的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效率低、难度大、桩体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容易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支护桩的施工效率和结构刚度,降低施工作业难度,同时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
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
7.所述第一桩体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
8.所述第二桩体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
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桩体在桩体的不同位置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对接部以实现在相应位置的连接功能,从而扩展离合式支护桩的组合连接能力。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沿着排布方向设有至少两排第一桩体,第二桩体邻接于两排第一桩体之间并通过相应位置的第二对接部分别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相连接。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部沿着第一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对接部沿着第二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桩体长度方向形成的连接受力可靠,从而构建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各自分别包含有凸体结构,以及与凸体结构形状适配并相嵌接的凹体结构,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实现相互可靠连接。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植入方向分别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桩体沿着排布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桩体的一侧。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在第一桩体的一侧至少还设有第三桩体以进一步提高支护刚度;所述第三桩体在沿着植入方向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相应桩体位置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桩体、第二桩体间隔排列于第一桩体的同一侧。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合式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18.s1、现场测量放样,施工植入第一桩体;
19.s2、在相应位置嵌接第二桩体的第二对接部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并施工植入第二桩体;
20.s3、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后,先回收第二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21.s4、回收第一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22.本技术的优点是:
23.1、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将实现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实现支护功能的第二桩体非同列分别布设,避免了传统方法将二者同列设置进行套打时施工效率低,以及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在植入桩体时因施工造成连接部位锁死而导致的回收难等问题,从而使得不同结构及功能的桩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但满足使用需求,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24.2、离合式支护桩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在构建支护功能时,可仅在第二桩体的单侧设置与第一桩体的对接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同列设置的方法,减少了第二桩体对接结构的设置,简化支护桩相关部件结构、降低成本。
25.3、离合式支护桩的连接结构可进一步扩展支护桩的具体功能,通过增设连接第三桩体以进一步提高支护桩的支护刚度、通过增设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以构建效果更佳的双重防水功能,从而增强离合式支护桩的模块化和扩展性。
26.4、离合式支护桩相应桩体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各桩体能够分别施工及回收,避免互相影响,从而保障支护桩结构的整体功能性,提高了相应组成桩体的独立性,提高了施工效率。
27.5、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将第二桩体在第一桩体的一侧非同列排布设置,相较于传统的同列设置方法,本技术离合式支护桩构成的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更高,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刚度,大大减小基坑变形。
28.6、离合式支护桩通过在相应的桩体结构上设置注浆管,以实现在植入、回收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进一步减小对施工环境的影响,提高工程建设效益和效率。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局部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第一桩体位于迎土面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第一桩体位于背土面的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第二桩体两侧设有第二对接部的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两排第一桩体对称设置在第二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35.图7为本技术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第三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示意图;
36.图8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两排第一桩体对称设置在第二桩体、第三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37.图9为本技术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施工步骤示意图;
38.图10为本技术由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第三桩体构成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施工步骤示意图;
39.图11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单侧的第二桩体间隔设置示意图;
40.图12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两排第一桩体之间的第二桩体间隔设置示意图;
41.图13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单侧的第二桩体、第三桩体间隔设置示意图;
42.图14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两排第一桩体之间的第二桩体、第三桩体间隔设置示意图;
43.图15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凹侧设置第二桩体的示意图;
44.图16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凹侧对称设置于第
二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45.图17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凹侧设置第二桩体、第三桩体的示意图;
46.图18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凹侧对称设置于第二桩体、第三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47.图19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凸侧设置第二桩体的示意图;
48.图20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凸侧对称设置于第二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49.图21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凸侧设置第二桩体、第三桩体的示意图;
50.图22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第一桩体为帽型钢板桩且在凸侧对称设置于第二桩体、第三桩体两侧的示意图;
51.图23为本技术一种离合式支护桩的一种设置方法的变形对比示意图。
5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53.1-第一桩体;2-第二桩体;3-第三桩体;4-接合部;5-第一对接部;6-第二对接部;71-第一桩体注浆管;72-第二桩体注浆管;73-第三桩体注浆管;8-第一桩体注浆加固位置;9-第二桩体注浆加固位置;10-第三桩体注浆加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解决现有的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效率低、难度大、桩体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容易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55.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包括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第一桩体1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第一桩体1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4以实现连接功能;第二桩体2沿着第一桩体1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1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第一桩体1设有第一对接部5,第二桩体2设有第二对接部6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该离合式支护桩相应构成桩体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各桩体能够分别施工及回收,避免互相影响,从而既保障支护桩结构的整体功能性,又提高了相应组成桩体的独立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通过将第二桩体2设置在第一桩体1的一侧,相较于传统的同列设置方法,该离合式支护桩构成的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更高,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刚度,大大减小基坑变形。
56.请参阅图1、图2,第一桩体1可以是板桩结构以构建支护面,第二桩体2可以是刚度更高的桩体结构例如管桩等,以提高离合式支护桩的整体结构刚度和受力性能,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的桩身长度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来分别确定。本技术第二桩体2可仅在桩体外侧单独设置一第二对接部6,并与第一桩体1相应的第一对接部5进行连接,形成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实现支护功能。仅在第二桩体2的单侧设置与第一桩体1的对接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同列设置方法,减少了第二桩体2对接结构的设置,简化支护桩相关部件结构、降低成本。在与第二桩体2构建围护结构时,第一桩体1可根据使用情况如图3所示设置在围护结构的
迎土面,也可如图4所示设置在围护结构的背土面。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可在第二桩体2的桩体不同位置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对接部6以实现在相应位置的连接功能,从而扩展离合式支护桩的组合连接能力。请参阅图6,离合式支护桩沿着排布方向设有两排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邻接于两排第一桩体1之间并通过相应位置的第二对接部6分别与第一桩体1的第一对接部5相连接,第二对接部6可对称设置在第二桩体2的外部两侧,也可根据与第一桩体1的对接需要根据施工现场支护桩的排布来灵活布置。因此,离合式支护桩第二桩体2在桩体不同位置设置的第二对接部6,使得其能够通过增设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1以构建效果更佳的防水功能,从而增强了离合式支护桩的模块化和扩展性。
57.本例中,离合式支护桩可沿岩土层植入设计深度,为了确保相应桩体沿离合式支护桩桩身长度方向的连接稳定性和支护稳固性,第一对接部5沿着第一桩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对接部6沿着第二桩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沿着桩体长度方向构成稳固的连接支护,形成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具体地,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可沿着相应桩体一体式通长设置,其长度可与相应桩体长度相同,也可根据设计计算小于相应桩体长度;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于相应桩体结构。同样地,沿着排布方向相邻接的第一桩体1两端的接合部4也可沿着其桩体一体式通长设置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形成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
58.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之间实现连接的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的结构方式可以有多种,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可以各自分别包含有凸体结构,以及与凸体结构形状适配并相嵌接的凹体结构,以使得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实现相互可靠连接,如图2所示的小企口锁扣连接方式,该方式在侧向受力不平衡时能够传递拉力、压力、剪力、弯矩和扭矩等,当侧向受力不平衡状态基本解除时,可沿小企口锁扣的设置方向通过克服摩擦力来对相应桩体进行分离。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桩体1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置的接合部4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的结构类似,例如图2所示的小企口锁扣连接方式,从而便于采用成品标准件来进行施工连接,也可根据具体施工情况采用不同的差异化连接结构,以满足特殊情况下的施工需求。
59.在施工时,第一桩体1沿着排布方向通过两端设置的接合部4实现连接,第二桩体2沿着排布方向可以依次设置在第一桩体1一侧的相应连接位置处,也可以沿着排布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桩体1的一侧,例如图11、图12所示给出的间隔设置方法,具体的间隔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选择,并不限于本例给出的示意方式。通过将实现支护止水功能的第一桩体1、实现支护功能的第二桩体2分别布设,避免了传统方法将二者同列设置进行套打时施工效率低,以及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在植入桩体时因施工造成连接部位锁死而导致的回收难等问题,从而使得不同结构及功能的桩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但满足使用需求,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60.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需要进行回收时,为了降低对施工环境的影响,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沿着植入方向分别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注浆管可以设置在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的第一对接部5、第二对接部6,也可根据施工情况以及具体的桩体结构设置在便于加工或施工的相应部位,以分别构成第一桩体注浆管71、第二桩体注浆管72,并实现对相应部位如第一桩体注浆加固位置8、第二桩体注浆加固位置9的注浆作业。进一步地,为构建稳定性更强的刚度支护体系,
请参阅图7、图8,离合式支护桩在第一桩体1的一侧至少还设有第三桩体3以进一步提高支护刚度;第三桩体3、第二桩体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间隔排列于第一桩体1的同一侧,请参阅图13、图14给出的间隔设置方法,同样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桩体3、第二桩体2具体的间隔设置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灵活选择,并不限于本例给出的示意方式;此外,第二桩体2、第三桩体3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灵活选择设置在第一桩体1相应的不同侧,例如图15-图18分别为在第一桩体1的凹侧设置第二桩体2、第三桩体3,图19-图22分别为在第一桩体1的凸侧设置第二桩体2、第三桩体3,以实现本方案离合式支护桩相应构成部分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第三桩体3的不同设置及使用方法,因此,可根据现场实际施工需求灵活设置,构建相应的支护结构,而并不限于本例给出的示意方式。进一步地,第三桩体3沿着植入方向在桩体的相应位置也设有注浆管,以构成第三桩体注浆管73,从而实现在施工时对相应的桩体位置岩土层如第三桩体注浆加固位置10进行注浆作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桩体1采用板桩例如拉森钢板桩,第二桩体2采用管桩例如钢管桩,第三桩体3采用型钢例如h型钢,如图1-图14所示;或者第一桩体1采用帽型钢板桩,如图15-图22所示。
61.在使用中,例如采用小企口锁扣连接方式并单边设置的“插一跳一”方案中,基坑位于软土土层,开挖深度为4.75米,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下表。
[0062][0063]
设有单边小企口锁扣连接方式的钢管桩型号为直径630mm、壁厚14mm,长度13m,间距1600mm,钢材等级为q335,钢管桩截面面积271cm2,钢管桩截面惯性矩128574cm4,地面超载20kpa;拉森钢板桩型号为热轧u400-170,宽度400mm,钢材等级q335。
[0064]
根据公式ic=i+a(h
c-h1)2+i'+a'(h
c-h2)2,式中:
[0065]
ic:钢管桩与拉森钢板桩组合截面沿着弯矩作用方向的截面惯性矩(cm4);
[0066]
i:钢管桩截面惯性矩(cm4);
[0067]
i':拉森钢板桩截面惯性矩(cm4);
[0068]
a:钢管桩截面面积(cm2);
[0069]
a':拉森钢板桩截面面积(cm2);
[0070]
hc:钢管桩与拉森钢板桩组合截面形心高度(cm);
[0071]
h1:钢管桩截面形心高度(cm);
[0072]
h2:拉森钢板桩截面形心高度(cm)。
[0073]
经计算,钢管桩与拉森钢板桩组合截面惯性矩为612522cm4,仅有钢管桩的作用
时,请参阅图23(a),位于地表下约5.5m处,基坑最大变形为24.7mm;钢管桩和拉森钢板桩组合共同作用时,请参阅图23(b),位于地表下约5.5m处,基坑最大变形为12.2mm,且其最大抵抗弯矩是仅设置钢管桩的约2.42倍(按每延米支护边长计算)。
[0074]
在具体施工时,请参阅图9,离合式支护桩包含有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时,可按如下步骤:
[0075]
s1、现场测量放样,施工植入第一桩体1;
[0076]
s2、在相应位置嵌接第二桩体2的第二对接部6与第一桩体1的第一对接部5,并施工植入第二桩体2;
[0077]
s3、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后,先回收第二桩体2,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78]
s4、回收第一桩体1,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79]
请参阅图10,离合式支护桩包含有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2以及第三桩体3时,可按如下步骤:
[0080]
t1、现场测量放样,施工植入第一桩体1;
[0081]
t2、在相应位置嵌接第二桩体2的第二对接部6与第一桩体1的第一对接部5,并施工植入第二桩体2;
[0082]
t3、施工植入第三桩体3;
[0083]
t4、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后,先回收第三桩体3,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84]
t5、回收第二桩体2,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85]
t6、回收第一桩体1,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0086]
因此,离合式支护桩相应桩体的连接方式和结构,使得各桩体能够分别施工及回收,避免互相影响,从而保障支护桩结构的整体功能性,提高了相应组成桩体的独立性,提高了施工效率。
[0087]
为了减少了施工环境影响,可以采用免共振振动锤和静压等方式施工离合式支护桩的各桩体结构。在构筑物完成或地下室土方回填后,为减小环境影响,可采用免共振振动锤和静拔等方式回收离合式支护桩。为进一步减小环境影响,对于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或者地基土相对较好的诸如老粘土层硬土、铁板砂、卵石和岩石等,可采用非取土强制搅拌或应用注浆管高压注水注浆进行预引孔并掺入不大于10%含量的水泥掺量,因此该离合式支护桩的施工方法既经济又可靠、土质适应性强、环境友好性程度更高。
[0088]
综上,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支护桩的施工效率和结构刚度,降低施工作业难度,同时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效率低、难度大、桩体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容易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
[0089]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其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第二桩体,其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在桩体的不同位置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对接部以实现在相应位置的连接功能,从而扩展离合式支护桩的组合连接能力。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式支护桩沿着排布方向设有至少两排第一桩体,第二桩体邻接于两排第一桩体之间并通过相应位置的第二对接部分别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沿着第一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对接部沿着第二桩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桩体长度方向形成的连接受力可靠,从而构建整体性作用的支护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各自分别包含有凸体结构,以及与凸体结构形状适配并相嵌接的凹体结构,以使得第一桩体、第二桩体能够分别通过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实现相互可靠连接。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沿着植入方向分别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沿着排布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桩体的一侧。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式支护桩在第一桩体的一侧至少还设有第三桩体以进一步提高支护刚度;所述第三桩体在沿着植入方向设有注浆管以实现在施工时对相应桩体位置进行注浆或注水作业。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桩体、第二桩体间隔排列于第一桩体的同一侧。10.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合式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现场测量放样,施工植入第一桩体;s2、在相应位置嵌接第二桩体的第二对接部与第一桩体的第一对接部,并施工植入第二桩体;s3、在离合式支护桩完成支护功能的使用后,先回收第二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s4、回收第一桩体,并通过注浆管对桩体位置岩土层进行注浆加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涉及岩土工程的基坑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围堰工程领域,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所述第一桩体为板状结构以实现沿相应方向植入岩土层构建支护面,所述第一桩体在沿着排布方向的两端设有接合部以实现连接功能;所述第二桩体沿着第一桩体的植入方向邻接于第一桩体的一侧以提高支护刚度,且在邻接位置所述第一桩体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二桩体设有第二对接部以实现相互可靠连接。该离合式支护桩及施工方法可以提升支护桩的施工效率和结构刚度,增强可扩展性,降低施工作业难度,同时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谭冬英 郭永 许伟锋 吴国彬 黄加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文鼎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3
技术公布日:2023/7/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