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透组合物、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2
阅读:130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渗透组合物、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蛀干害虫(包括天牛、吉丁虫、木蠹蛾、小蠹虫、茎蜂、象甲等)是一类以幼虫在枝干内生活蛀食危害,生活史除成虫期裸露在外,其他各虫态(卵、幼虫、蛹)均在韧皮部、木质部隐蔽生活。害虫危害初期不容易被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就已经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蛀干害虫大多数时期生活在植物组织内部,受外部环境影响小,天敌少,虫口密度相对稳定。
3.蛀干害虫又叫钻心虫,是树木的“心腹之患”,树木受害轻时,养分、水分运输受到阻碍,严重的枝干被蛀食成千疮百孔,以至枯萎死亡或被风吹折。长期以来,蛀干害虫严重危害树木生长,对树种造成毁灭性打击。
4.植物的维管束病害,例如枯萎病、黄萎病、黄龙病等是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真菌病害,是难防治的作物病害,因此,被称为“癌症”病害。
5.蛀干害虫和维管束病害遭受侵害的部位均在树木的维管束部位,一般药物很难到达其侵害的部位,传统防治方法只能在树体上打洞或者刮骨疗伤,会对树体产生二次伤害,且防治效果欠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使杀虫剂能渗入至病害部位,大量渗透剂被推广使用。而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渗透剂的成分为有机硅或植物精油,这种渗透剂只对草本植物茎及叶片或木本植物叶片能起到比较好的渗透作用,而对于木本植物的树干其渗透作用几乎等于零,且有机硅生产工艺复杂,对环境污染大。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渗透组合物、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渗透剂难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导致病害防治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渗透组合物,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8.包括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溶剂,所述渗透剂包括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中的至少一种纳米高分子材料。
9.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的尺寸为12-20nm;所述渗透剂的重量份数为65~95;所述表面活性剂的重量份数为10~25;所述助剂的重量份数为3~10;所述溶剂的重量份数为10~15。
10.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活性剂中包括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季铵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tritonx-100中的至少一种;
11.所述助剂中包括白矿油、磺化琥珀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12.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
13.进一步的,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5~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
为35~50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组成;
14.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
15.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
16.进一步的,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
17.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季铵盐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
18.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
19.进一步的,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
20.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硬脂酸和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
21.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白矿油。
22.进一步的,所述渗透组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得:
23.将所述渗透剂、所述助剂和所述溶剂添加至反应釜中,并在37-40℃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得到试剂混合物;
24.将所述表面活性剂加入所述试剂混合物中,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制得所述渗透组合物。
2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包括药剂和如上所述的渗透组合物,所述药剂和所述渗透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悬浮剂、乳油或水剂。
26.进一步的,所述药剂为杀虫剂或杀菌剂,所述杀虫剂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杀菌剂为戊唑醇、四环素、嘧菌酯、烯酰吗啉和代森锰锌中的至少一种。
2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的杀虫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蛀干害虫和维管束病害。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29.本技术提供的渗透组合物,渗透剂包括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中的至少一种纳米高分子材料,渗透力强,可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病害部位,有效防治害虫或真菌感染等病害;同时,配制和使用方便,本技术渗透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节约经济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畜更加安全,也降低了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具体实施方式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
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渗透组合物,该渗透组合物包括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溶剂,渗透剂包括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中的至少一种纳米高分子材料。
34.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纳米高分子材料,其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可以定向排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可以充分渗透到树木病害部位,渗透作用更强,同时,纳米高分子材料价格更低、污染更小。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纳米高分子材料的纳米尺寸为12-20nm;渗透剂的重量份数为65~95;表面活性剂的重量份数为10~25;助剂的重量份数为3~10;溶剂的重量份数为10~15。
36.渗透组合物中各组分选择上述重量份数,可以保证渗透组合物中各物质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渗透作用。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中包括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季铵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tritonx-100中的至少一种。
38.助剂中包括白矿油、磺化琥珀酸钠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助剂可以用于稳定溶液体系、使溶液分散更均一,同时避免和渗透剂组分发生反应。
39.在本实施例中,溶剂为去离子水。应当理解,使用去离子水作为溶剂,可以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对植物造成伤害。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可以选用十二十四烷基缩水甘油醚,十二十四烷基缩水甘油醚具有较高的渗透性、毒性小、流动性好以及表面张力低的特性,可以有助于药物渗透至树木的病害部位。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组合物各组分及含量见表1所示,具体的,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5~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组成;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
42.表1渗透组合物的组分及含量
43.组分重量(份数)作用十二十四烷基缩水甘油醚35-45渗透剂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35-50渗透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10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5-10表面活性剂磺化琥珀酸钠3-10助剂去离子水10-15溶剂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组合物各组分及含量见表2所示,具体的,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季铵盐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
45.表2渗透组合物的组分及含量
[0046][0047][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组合物各组分及含量见表3所示,具体的,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硬脂酸和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白矿油。
[0049]
表3渗透组合物的组分及含量
[0050]
组分重量(份)作用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30-45渗透剂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35-50渗透剂硬脂酸5-15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5-10表面活性剂白矿油3-10助剂去离子水10-15溶剂
[0051]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配方均在4℃储存无结晶出现,且进行了热贮试验(在54℃贮藏14天),外观无变化。
[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组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得:
[0053]
将渗透剂、助剂和溶剂添加至反应釜中,并在37-40℃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得到试剂混合物;
[0054]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试剂混合物中,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制得所述渗透组合物。
[0055]
示例的,将渗透剂、助剂和溶剂置于反应釜中,在37-40℃以3000rpm/min速度搅拌10-15min后加入表面活性剂,以2500rpm/min速度搅拌5min,制成成品,即渗透组合物。
[0056]
本技术的渗透组合物,渗透力强,可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
病害部位,有效防治害虫或真菌感染等病害;同时,配制和使用方便,通过渗透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节约经济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畜更加安全,也降低了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0057]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杀虫组合物,该杀虫组合物包括药剂和如上所述的渗透组合物,药剂和渗透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悬浮剂、乳油或水剂。
[0058]
药剂和渗透组合物可以配制成上述不同的剂型,这些剂型是可溶于水的剂型。
[0059]
具体的,将药剂加入稀释水中稀释,然后加入渗透组合物,混合均匀,得到杀虫组合物。
[0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药剂为杀虫剂或杀菌剂,杀虫剂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中的至少一种;杀菌剂为戊唑醇、四环素、嘧菌酯、烯酰吗啉和代森锰锌中的至少一种。
[0061]
将杀虫剂和渗透组合物进行混合,制得的杀虫组合物,通过渗透组合物的作用有助将杀虫剂传输至树木的维管束部位,可以有效防治树木蛀干害虫。将杀菌剂和渗透组合物进行混合,制得的杀虫组合物,通过渗透组合物的作用有助将杀菌剂传输至树木的维管束部位,可以有效防治树木的细菌或真菌感染。
[0062]
需要说明的是,药剂为杀虫剂或杀菌剂制得的两种类型的杀虫组合物可以一起使用,以用于同时防治害虫以及细菌或真菌。
[0063]
本技术的杀虫组合物,渗透力强,可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病害部位,有效防治害虫或真菌感染等病害;同时,配制和使用方便,通过渗透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剂量,节约经济成本,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畜更加安全,也降低了害虫对药物产生抗性的风险。
[0064]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技术的内容,并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但这些实施例绝非对本技术进行限制。
[0065]
实施例1
[0066]
杨树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北方乡土品种,耐旱耐瘠、耐高温严寒,且生长迅速,对防风固伤、沙区生态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天牛危害严重,造成杨树防护林退化,其中光肩星天牛(anoplopharaglabripennis)、桑天牛(aprionagermari)和云斑天牛(batocerahosfieldi)等为主要危害杨树的种类,这些天牛的寄主除杨树外,还有柳、榆、桑、槭等植物近40种,基本覆盖我国北方防护林所有树种。天牛除直接危害杨树、柳树等主要防护林外,松蘑墨天牛还传播松材线虫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最终腐烂。
[0067]
本实施例为天牛实验,试验地点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树种为杨树,树龄9~12年,平均树高12~15m,胸径11~13cm,树木长势一致,树木茎干上均有天牛为害。
[0068]
试验方法:
[0069]
渗透组合物稀释60倍,药剂稀释50倍,喷雾时,对试验区内每株树木3m高以内的主干均匀喷雾,直到滴水为止。喷药时选择晴朗无风天气,且喷药后8小时内无雨。
[0070]
结果统计:取距离地面往上4米的位置,每段为50厘米,共分8段,统计施药后各虫龄死亡数目,每个实验组取5株进行统计,实验结果参见表4至表8所示。
[0071]
表4天牛实验结果1
[0072][0073]
[0074]
[0075][0076]
表5天牛实验结果2
[0077]
[0078]
[0079]
[0080][0081]
表6天牛实验结果3
[0082]
[0083]
[0084][0085][0086]
表7天牛实验结果4
[0087]
[0088]
[0089][0090]
表8天牛实验结果5
[0091]
[0092]
[0093]
[0094][0095]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渗透组合物的实验组对天牛幼虫都有很好的触杀作用,虫口减退率达85%以上。
[0096]
实施例2
[0097]
本实施例为脐橙黄龙病实验。
[0098]
试验地点:试验地设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脐橙树龄6年,长势一致,且有明显黄龙病发病。
[0099]
试验方法:将下列表9中的药剂混合后均匀喷洒于脐橙叶片表面,尽量将所有叶片喷均匀。
[0100]
表9
[0101]
成分浓度硫酸亚铁50ppm硫酸锰65ppm硫酸锌50ppm四环素100ppm纳米银5ppm渗透组合物200倍稀释
[0102]
对照组为单独喷四环素、单独喷渗透组合物、单独喷水及喷除渗透组合物外的各组分共四个,每组试验喷50株。
[0103]
结果统计:根据是否恢复正常生长进行肉眼判断,具体实验结果见表10所示。
[0104]
表10实验结果
[0105][0106]
实验组在喷药后第二天开始掉叶子,每棵树掉叶子的数量为23-35片不等,而对照组只喷水的只有零星一两片掉叶子,单独喷渗透组合物的为15-25片左右,这种掉叶子的状态会持续12天,实验组叶片掉落量相当于整株树木的19%,说明渗透组合物已经传导到维管束部位。
[0107]
12天后停止掉叶子。实验组18天后少量叶片黄色变为深绿色,这种显现是由于金属离子铁离子被新叶片吸收而形成的;35天后有新叶片长出,50天后有成簇的新叶长出,且新长出来叶片开始变为正常叶片(正常叶片:2-4cm*4-8cm,黄龙病叶片:1-2cm*2-5cm),维管束周围无黄化现象,说明其他金属离子被吸收,80天后从表面上看与正常脐橙树无区别。除了地上部分外,挖开地下部分可见新生白根,而对照组无新生白根,且根部有腐烂枯萎迹象。
[0108]
综上,本技术的杀虫组合物,通过渗透剂的使用,渗透力强,可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病害部位,有效防治害虫或真菌感染等病害。
[0109]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说明书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溶剂,所述渗透剂包括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中的至少一种纳米高分子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的尺寸为12-20nm;所述渗透剂的重量份数为65~95;所述表面活性剂的重量份数为10~25;所述助剂的重量份数为3~10;所述溶剂的重量份数为10~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中包括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季铵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和tritonx-100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助剂中包括白矿油、磺化琥珀酸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5~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组成;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季铵盐和重量份数为5~10的tritonx-100组成;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磺化琥珀酸钠。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剂由重量份数为30~45的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和重量份数为35~50的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组成;所述表面活性剂由重量份数为5~15的硬脂酸和重量份数为5~10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组成;所述助剂为重量份数为3~10的白矿油。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渗透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组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得:将所述渗透剂、所述助剂和所述溶剂添加至反应釜中,并在37-40℃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得到试剂混合物;将所述表面活性剂加入所述试剂混合物中,以2500~3000rpm/min转速搅拌,制得所述渗透组合物。8.一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药剂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渗透组合物,所述药剂和所述渗透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悬浮剂、乳油或水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剂为杀虫剂或杀菌剂,所述杀虫剂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呋虫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杀菌剂为戊唑醇、四环素、嘧菌酯、烯酰吗啉和代森锰锌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杀虫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蛀干害虫和维管束病害。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渗透组合物及其应用,包括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溶剂,渗透剂包括含有至少12个碳原子的线性脂族单缩水甘油醚、羟乙基铵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苯氧基聚乙烯氧基乙醇中的至少一种纳米高分子材料。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本申请可以渗透木本植物的树干,有助于将药物传输至病害部位,有效防治害虫或真菌感染等病害。害。
技术研发人员:王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自然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4
技术公布日:2023/7/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