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2
阅读:89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发生了革命化的发展。智能化技术正在运用到汽车行业中,汽车智能化让汽车驾驶变得更加方便,安全。新能源汽车以新能源电池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不仅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可以利用水力、风力、核能等发电或者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期给蓄电池充电,同时提高电网效能。
[0003][0004]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制造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简化了汽车的驾驶操作并提高了行驶安全性。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无人驾驶高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进而会大规模改变相关行业格局。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常配置有主动或辅助安装系统,如紧急制动与车道保持系统,以避免在自动驾驶或人工驾驶模式中出现安全问题。常规的新能源汽车雷达系统,在相关技术中常采用激光雷达或激光雷达相控阵以实现对车辆形式过程中前方障碍物或车辆位置的实时追踪。当采用单一激光雷达时无法雷达的准确性与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而采用相控阵雷达在价位较低价位的车辆上搭载时,提高了车辆的生产成本。因此,采用准确性与稳定性较高的雷达系统,是目前较低价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6]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适用于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第一激光雷达,所述第一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一激光与第二激光,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二激光方向平行;第二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三激光与第四激光,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二激光与所述第三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二交点;第三激光雷达,所述第三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五激光,所述第三激光雷达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之间,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调节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第二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
[0007]
可以理解的,通过第三激光雷达朝向车辆行驶方向出射的单方向的第五激光,初步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位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信息,得到障碍物的位置。之后,位于第三激光雷达两侧的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同时向障碍物的所在分别出射两束激光,两
束激光由于光路与第五激光交汇,交汇点位于障碍物的后方,所以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所发出的光线被障碍物的侧面挡住,通过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所反馈的信息,通过相对应的算法,也能够获取车辆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较仅使用单个激光雷达获取前方障碍物的信息时,更为精准与直观,同时当障碍物发生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相对移动时,也能够较为快速的识别,使得车辆在根据雷达系统行车的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同时本方案中使用的激光束较少,使得生产成本较低。
[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包括第一激光器与第二激光器,所述第一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一激光,所述第二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
[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激光雷达包括第三激光器与第四激光器,所述第三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三激光,所述第四激光器用于出射第四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四激光的波长相同,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三激光的波长相同。
[0010]
可以理解的,汽车行驶的环境时长受到如雨雪、雾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包括第一激光器与第二激光器,所述第一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一激光,所述第二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
[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一测距模块,所述第一测距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激光雷达根据所述第五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并确定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使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
[0012]
可以理解的,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可以是设置于一个能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舵机或机械装置上,已实现在水平面内的特定角度内发生偏转,具体装置在相关技术中已经公开,在此不做限定。由于第五激光是沿车辆的行径方向出射的,当第五激光反馈第一障碍物的信息时,既可以初步获取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方向,使光路的交点位于障碍物之后,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即可再次获得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获得的数据以及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的偏转角度,可以进一步获得较为精准的障碍物信息。
[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
[0014]
第二测距模块,所述第二测距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第二激光获取第一距离;以及第三测距模块,所述第三测距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激光/第四激光获取第二距离,所述第一测距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修正所述第一障碍物信息。
[0015]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障碍物信息进行修正的方式为,第二测距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第二激光获取第一距离,即第一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第三测距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激光/第四激光获取第二距离,即第二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获取第一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第一雷达与第二雷达偏转的角度,可以对第一障碍物信息进行修正,修正的结果为第二障碍物信息。
[00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测距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激光雷达根据所述第三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确定第二障碍物信息。
[001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四激光雷达,所述第四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六激光,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第四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使障碍物位于所述第六激光的光路。
[001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还包括车辆控制模块,所述车辆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运行。
[00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控制器还用于检测所述第六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五激光在水平方向的夹角,并用于根据所述夹角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运行。
[00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三激光雷达设置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头位置或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尾位置。
[0021]
本技术提出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通过第三激光雷达朝向车辆行驶方向出射的单方向的第五激光,初步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位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信息,得到障碍物的位置。之后,位于第三激光雷达两侧的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同时向障碍物的所在分别出射两束激光,两束激光由于光路与第五激光交汇,交汇点位于障碍物的后方,所以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所发出的光线被障碍物的侧面挡住,通过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所反馈的信息,通过相对应的算法,也能够获取车辆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较仅使用单个激光雷达获取前方障碍物的信息时,更为精准与直观,同时当障碍物发生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相对移动时,也能够较为快速的识别,使得车辆在根据雷达系统行车的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同时本方案中使用的激光束较少,使得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使用过程中第一状态示意图。
[0024]
图2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使用过程中第二状态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8]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30]
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常配置有主动或辅助安装系统,如紧急制动与车道保持系统,以避免在自动驾驶或人工驾驶模式中出现安全问题。常规的新能源汽车雷达系统,在相关技术中常采用激光雷达或激光雷达相控阵以实现对车辆形式过程中前方障碍物或车辆位置的实时追踪。当采用单一激光雷达时无法雷达的准确性与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而采用相控阵雷达在价位较低价位的车辆上搭载时,提高了车辆的生产成本。因此,采用准确性与稳定性较高的雷达系统,是目前较低价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0031]
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1000,以改善上述问题。
[0032]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1000,适用于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第一激光雷达2000,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用于出射第一激光与第二激光,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二激光方向平行;第二激光雷达3000,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用于出射第三激光与第四激光,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二激光与所述第三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二交点;第三激光雷达4000,所述第三激光雷达4000用于出射第五激光,所述第三激光雷达4000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之间,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的出光角度,以调节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第二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
[0033]
请参阅图1,通过第三激光雷达4000朝向车辆行驶方向出射的单方向的第五激光,初步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位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信息,得到障碍物的位置。之后,位于第
三激光雷达4000两侧的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同时向障碍物的所在分别出射两束激光,两束激光由于光路与第五激光交汇,交汇点位于障碍物的后方,所以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所发出的光线被障碍物的侧面挡住,通过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所反馈的信息,通过相对应的算法,也能够获取车辆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较仅使用单个激光雷达获取前方障碍物的信息时,更为精准与直观,同时当障碍物发生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相对移动时,请参阅图2,也能够较为快速的识别,使得车辆在根据雷达系统行车的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同时本方案中使用的激光束较少,使得生产成本较低。
[0034]
汽车行驶的环境时长受到如雨雪、雾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包括第一激光器与第二激光器,所述第一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一激光,所述第二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
[0035]
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激光的波长长于第二激光的波长,第一激光较第二激光具有较强的穿透性,使得雷达信号较单一光束更为准确。第二激光的波长小于第一激光的波长,根据激光雷达的原理,在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第二激光可以反馈较为精准的信号,通过第一激光与第二激光的共同使用,保证了激光雷达的准确性与适用的广泛性。
[0036]
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激光雷达2000包括第三激光器与第四激光器,所述第三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三激光,所述第四激光器用于出射第四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四激光的波长相同,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三激光的波长相同。
[0037]
请一并参阅图3,为了保证在车辆的行驶方向上出现障碍物时,激光雷达能够时刻精准的获取障碍物所在的方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一测距模块6000,所述第一测距模块6000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激光雷达4000根据所述第五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并确定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的出光角度,以使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
[0038]
可以理解的,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可以是设置于一个能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舵机或机械装置上,已实现在水平面内的特定角度内发生偏转,具体装置在相关技术中已经公开,在此不做限定。由于第五激光是沿车辆的行径方向出射的,当第五激光反馈第一障碍物的信息时,既可以初步获取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的出光方向,使光路的交点位于障碍物之后,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即可再次获得障碍物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获得的数据以及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的偏转角度,可以进一步获得较为精准的障碍物信息。
[0039]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
[0040]
第二测距模块7000,所述第二测距模块70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第二激光获取第一距离;以及第三测距模块8000,所述第三测距模块80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激光/第四激光获取第二距离,所述第一测距模块600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修正所述第一障碍物信息。
[0041]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障碍物信息进行修正的方式为,第二测距模块7000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第二激光获取第一距离,即第一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第三测距模块80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激光/第四激光获取第二距离,即第二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获取第一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第一雷达与第二雷达偏转的角度,可以对第一障碍物信息进行修正,修正的结果为第二障碍物信息。
[004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测距模块6000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根据所述第三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的出光角度,确定第二障碍物信息。
[004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四激光雷达5000,所述第四激光雷达5000用于出射第六激光,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第四激光雷达5000的出光角度,以使障碍物位于所述第六激光的光路。
[0044]
可以理解的,现有的汽车还具备多种多样的智能驾驶功能,如在道路上进行适应性巡航的过程中,也会用到激光雷达系统以保证自身跟车的速度与距离,由于路上如弯道等因素,前方车辆不会时刻位于本车辆的正前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出射第六激光的第四激光雷达5000。第四激光雷达5000为适应性雷达,时刻追踪前方车辆,以保证与前方车辆的距离。
[0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新能源汽车还包括车辆控制模块9000,所述车辆控制模块9000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运行。
[004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控制器还用于检测所述第六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五激光在水平方向的夹角,并用于根据所述夹角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运行。
[0047]
可以理解的,通过使第六激光与第五激光之间的夹角趋于较小的范围内,或是相重合,可以使前方车辆始终位于本车辆的正前方。通过与车道保持系统相配合,可以在以更为安全的方式进行自适应巡航。
[004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激光雷达2000、所述第二激光雷达3000与所述第三激光雷达4000设置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头位置或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尾位置。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激光雷达均是对位于道路平面上的障碍物进行识别的。本技术中仅提出了障碍物与激光雷达位于同一平面时的实施方式。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受到道理的影响,障碍物的位置可能与激光雷达未在同一平面。因此,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激光雷达还可以是位于多个垂直平面上的多组,以精确的实现位于不同高度的障碍物的功能。
[0050]
通过第三激光雷达4000朝向车辆行驶方向出射的单方向的第五激光,初步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位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信息,得到障碍物的位置。之后,位于第三激光雷达4000两侧的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同时向障碍物的所在分别出射两束激光,两束激光由于光路与第五激光交汇,交汇点位于障碍物的后方,所以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所发出的光线被障碍物的侧面挡住,通过第一激光雷达2000与第二激光雷达3000所反馈的信息,通过相对应的算法,也能够获取车辆与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较仅使用单个激光雷达获取前方障碍物的信息时,更为精准与直观,同时当障碍物发生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相对移动时,也能够较为快速的识别,使得车辆在根
据雷达系统行车的过程中,安全性较高,同时本方案中使用的激光束较少,使得生产成本较低。
[0051]
以上对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针对区块链集群的信息推送方法及装置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适用于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激光雷达,所述第一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一激光与第二激光,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二激光方向平行;第二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三激光与第四激光,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一交点,所述第二激光与所述第三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二交点;第三激光雷达,所述第三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五激光,所述第三激光雷达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之间,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调节所述第一激光方向与所述第四激光方向/第二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三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包括第一激光器与第二激光器,所述第一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一激光,所述第二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激光雷达包括第三激光器与第四激光器,所述第三激光器用于出射第三激光,所述第四激光器用于出射第四激光,其中,所述第一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四激光的波长相同,所述第二激光的波长与所述第三激光的波长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测距模块,所述第一测距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激光雷达根据所述第五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并确定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障碍物距离信息,控制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使所述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二测距模块,所述第二测距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激光/第二激光获取第一距离;以及第三测距模块,所述第三测距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激光/第四激光获取第二距离,所述第一测距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修正所述第一障碍物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距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激光雷达根据所述第三激光与所述第四激光反馈的激光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确定第二障碍物信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还包括:第四激光雷达,所述第四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六激光,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第四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使障碍物位于所述第六激光的光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
源汽车还包括车辆控制模块,所述车辆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第二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运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控制器还用于检测所述第六激光方向与所述第五激光在水平方向的夹角,并用于根据所述夹角控制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运行。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光雷达、所述第二激光雷达与所述第三激光雷达设置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头位置或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尾位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防碰撞安全激光雷达系统,适用于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第一激光雷达,第一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一激光与第二激光,第一激光方向与第二激光方向平行;第二激光雷达,第二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三激光与第四激光,第三激光方向与第四激光方向平行,第一激光与第四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一交点,第二激光与第三激光的光路相交于第二交点;第三激光雷达,第三激光雷达用于出射第五激光,第三激光雷达设置于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之间,第五激光的光路同时经过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激光雷达与第二激光雷达的出光角度,以调节第一激光方向与第四激光方向/第二激光方向与第三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激光方向之间的角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喆韬 王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丽威汽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3
技术公布日:2023/7/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