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和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1
阅读:209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特别是涉及一种由该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的近红外线吸收膜。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装置着重于便携性的发展趋势,电子装置的各部件也对轻、薄、短、小有强烈的需求。作为吸收式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的玻璃基材在薄型化与红外线吸收的平衡上出现问题,使用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而形成的树脂型吸收式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因而蓬勃发展,其是将有机金属络合物分散液与树脂成份混合成涂布液,再进一步涂布于基底上形成近红外线吸收膜。通过特定的配方,可以大幅增进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光学性能,例如强烈吸收波长为800nm至1100nm之间的近红外线,更特别是可出色地吸收波长为940nm的近红外线,因而能获得具有优异截止效果的近红外线截止滤光片。
3.在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涂布于基底的过程中,周知经常添加钛催化剂、并在85℃和140℃下固化成膜。然而,所添加的催化剂在高温烘烤下有劣化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可能,例如雾化导致可见光透过率变低等。另一方面,即便以高温进行固化反应,所需时间仍达数小时以上,生产效率不佳而不利于大量生产,成本也高。因此,在维持近红外线吸收膜的优异光学性能的情况下,冀望能进一步改善涂布成膜的温度和时间,并且不需要添加催化剂。
技术实现要素:
4.对于上述欲解决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包括:
5.有机金属络合物;
6.含磷分散剂;和
7.光学树脂。
8.该光学树脂为热塑性树脂、光固化树脂或二者的混合物。该热塑性树脂选自聚碳酸酯、聚酯和聚环烯烃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聚碳酸酯具有结构:该聚酯具有结构:该聚环烯烃具有结构:其中,r为亚烷基或亚芳基,该亚烷基可为直链、支链、环状或其组合,其中,a和b独立为4至9至间的整数,且n和m为20至30。
9.该光固化树脂选自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和酰亚胺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硅氧烷类树脂具有结构:[r1sio
3/2
]
x
,其中,r1为且x为3至40之间的整数。
[0010]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近红外线吸收膜,由本公开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即该近红外线吸收膜包括:
[0011]
有机金属络合物;
[0012]
含磷分散剂;和
[0013]
光学树脂。
[0014]
本公开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在不额外添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即可涂布在基底上烘烤形成膜,同时,成膜过程的温度和时间也显著地低于周知技术,具有提升产量、节能减碳、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改善品质的有益功效,有助于相关产业通过日益严苛的环保认证以拓展市场。
[0015]
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在薄厚度的情况下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过率,而在近红外光区则具有极低的透过率,具有极佳的近红外线截止效果。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不同热塑性树脂含量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透过率曲线图。
[0018]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含光固化树脂)在不同膜厚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透过率曲线图。
[0019]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2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不同光固化树脂含量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透过率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21]
本文中所述的“包括”、“包含”或“具有”特定要件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另包含其他元件、组成分、结构、区域、部位、装置、系统、步骤或连接关系等要件,而非排除该等其他要件。
[0022]
除非本文中另有明确说明,否则本文中所述的单数形式“一”和“该”也包含复数形式,且本文中所述的“或”与“和/或”可互换使用。
[0023]
本文中所述的数值范围是包含且可合并的,落在本文所述数值范围内的任何数值均可作为最大值或最小值以导出其子范围;举例而言,“1.5/8.5至0.5/9.5”的数值范围应可理解为包含端点1.5/8.5与0.5/9.5之间的任何子范围,例如:1.4/8.6至0.5/9.5、1.5/8.5至0.6/9.4、和1.4/8.6至0.6/9.4等子范围;此外,若一数值落在本文所述的各范围内(如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即应视作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0024]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包括:
[0025]
有机金属络合物;
[0026]
含磷分散剂;和
[0027]
光学树脂。
[0028]
该有机金属络合物,例如铜化合物与膦酸所形成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铜化合物为铜盐,可列举为醋酸铜、氯化铜、甲酸铜、硬脂酸铜、苯甲酸铜、焦磷酸铜、环烷酸铜、柠檬酸铜的酐或水合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膦酸的结构可以rpo(oh)2表示,其中,r为烷基、卤烷基、苯基、卤苯基、硝基苯基、羟基苯基、烷基苯基、卤化烷基苯基、硝基烷基苯基、或羟基烷基苯基。在又一实施方案中,铜化合物为醋酸铜,膦酸为丁基膦酸。该有机金属络合物是一种近红外线吸收剂。
[0029]
该含磷分散剂,可选自磷酸衍生物、亚磷酸衍生物和次磷酸衍生物中的至少一者种。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含磷分散剂具有烷基和/或聚氧烷基。在又一实施方案中,含磷分散剂例如为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造的plysurfa208n(聚氧乙烯烷基c12、c13醚磷酸酯、plysurfa208f(聚氧乙烯烷基(c8,2-乙基己基)醚磷酸酯)、plysurfa208b(聚氧乙烯月桂醚磷酸酯)、plysurfa219b(聚氧乙烯月桂醚磷酸酯)、plysurfal(聚氧乙烯苯乙烯化苯醚磷酸酯)、plysurfa212c(聚氧乙烯十三烷基醚磷酸酯)和plysurfa215c(聚氧乙烯十三基醚磷酸酯)、日光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nikkol ddp-2(二c12-c15链烷醇聚醚-2磷酸酯)、nikkol ddp-4(二c12-c15链烷醇聚醚-4磷酸酯)和nikkol ddp-6(二c12-c15链烷醇聚醚-6磷酸酯)和双(2,4,4-三甲基戊基)次膦酸等。该含磷分散剂用于将近红外线吸收剂适当地分散,以增进其近红外线吸收效果。由于含磷分散剂是在合成有机金属络合物的阶段添加,参与了反应,故在本公开中,含磷分散剂与有机金属络合物视为一个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来看待,即,含磷分散剂与有机金属络合物二者含量总重即表示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总重。
[0030]
本公开具体地通过将含有上述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分散液与光学树脂混合,以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
[003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有机金属络合物分散液还包括有溶剂,可选用一般周知的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水、醇类、酮类、醚类、酯类、芳香族烃类、卤化烃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具体地,醇类,例如为甲醇、乙醇、丙醇等。酯类例如为甲酸烷基酯、乙酸烷基酯、丙酸烷基酯、丁酸烷基酯、乳酸烷基酯、烷氧基乙酸烷基酯、3-烷氧基丙酸烷基酯、2-烷氧基丙酸烷基酯、2-烷氧基-2-甲基丙酸烷基酯、丙酮酸烷基酯、乙酰乙酸烷基酯、2-氧代丁酸烷基酯等。醚类,例如可列举:二乙二醇二甲醚、四氢呋喃、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丙二醇单丙醚乙酸酯等。酮类,例如甲基乙基酮、环己酮、环戊酮、2-庚酮、3-庚酮等。芳香族烃类,例如甲苯、二甲苯等。
[0032]
本公开的光学树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热塑性树脂、光固化树脂或二者的混合物。
[0033]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热塑性树脂选自聚碳酸酯、聚酯和聚环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0034]
该聚碳酸酯具有二羧酸结构单元与二醇结构单元,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二羧酸结构单元可包括9,9-二苯基芴基,且该9,9-二苯基芴基的苯环上可具有取代基,包括但不限于c1-c10烷基和卤素;而二醇结构单元可包括双酚a基(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且该双酚a基的苯环上可具有取代基,包括但不限于c1-c4烷基、卤素和苯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
所述聚碳酸酯具有结构:
[0035]
其中,a和b各自独立为4至9之间的整数。
[0036]
该聚酯,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具有结构:其中r为碳数为4至8的亚烷基或碳数为6至30的亚芳基,该亚烷基可为直链、支链、环状或其组合,亚烷基例如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丁基和亚环丙基,亚芳基例如亚苯基、亚苯乙烯基、亚萘基、亚联苯基、亚双酚a基和亚9,9-二苯基芴基。结构中,n为20至30之间的整数。
[0037]
该聚环烯烃包括环烯烃衍生结构单元,例如四环十二烯,此外,该聚环烯烃还可包括烯烃衍生结构单元,例如乙烯、丙烯和丁烯等。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聚环烯烃具有结构:其中,n和m为20至30之间的整数。
[0038]
本公开的光固化树脂,在一个实施暗杆中,选自压克力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和酰亚胺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丙烯酸类树脂的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缩水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乙氧化缩水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可只包括一种单体或者多种单体。硅氧烷类树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包括丙烯酸酯基或甲基丙烯酸酯基的硅氧烷,具体具有结构:[r1sio
3/2
]
x
,其中,r1为且x为3至40之间的整数。在又一实施方案中,硅氧烷类树脂具有半笼型结构:其中,r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酰亚胺类树脂为例如eternal chemicla co.,ltd出品的eterflex(tm)epd-3500的低温感光型聚酰亚胺光阻。
[0039]
在使用光固化树脂的情况下,还可向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添加光固化剂,以利光固化成膜。
[0040]
所使用的光学树脂可以是粉末、粒子、液体形态。例如,热塑性树脂可以粒子形态添加至有机金属络合物分散液中,又例如,光固化树脂可以是液体型态与有机金属络合物分散液混合。
[004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即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二
者含量总重)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的重量比为0.5/9.5至7.5/2.5、0.5/9.5至6.0/4.0、或者0.5/9.5至5.0/5.0,例如,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的重量比为0.5/9.5、1.0/9.0、1.5/8.5、2.0/8.0、2.5/7.5、3.0/7.0、3.5/6.5、4.0/6.0、4.5/5.5、5.0/5.0、5.5/4.5、6.0/4.0、6.5/3.5、7.0/3.0或7.5/2.5。
[0042]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二者含量总重)相对于光固化树脂的重量比为1.0/9.0至6.5/3.5、1.0/9.0至6.0/4.0、或者1.0/9.0至5.0/5.0,例如,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相对于光固化树脂的重量比为1.0/9.0、1.5/8.5、2.0/8.0、2.5/7.5、3.0/7.0、3.5/6.5、4.0/6.0、4.5/5.5、5.0/5.0、5.5/4.5、6.0/4.0或6.5/3.5。本公开中,有机金属络合物可以在较少用量的情况达到有效的吸收红外线的效果。
[0043]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近红外线吸收膜,包括:
[0044]
有机金属络合物;
[0045]
含磷分散剂;和
[0046]
光学树脂。
[0047]
该近红外线吸收膜由第一方面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例如,将所述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涂布于基底上,然后加热烘烤、去除溶剂,以形成近红外线吸收膜。
[0048]
一般而言,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厚度增加,则近红外线截止能力也增加,但不符合薄型化的需求,而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厚度降低,则近红外线截止能力也降低。本公开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厚度相当小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优异的近红外线截止能力,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该厚度相当小的情况,可指厚度介于10μm至100μm之间,或者介于20μm至90μm、50μm至100μm之间,例如厚度为10μm、15μm、20μm、25μm、30μm、35μm、40μm、45μm、50μm、55μm、60μm、65μm、70μm、75μm、80μm、85μm、90μm、95μm或100μm。厚度与成分均对薄膜的光学性能产生影响,厚度增减可能有同时调配成分配比的需求,例如,当厚度进一步减薄,作为近红外线吸收剂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含量可能需增加,可根据应用情况来调整。
[0049]
本公开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对400nm至7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60%至90%的平均透过率,更优异地,可具有70%至90%、75%至90%的平均透过率,例如60%、65%、70%、75%、80%、85%、90%。另一方面,近红外线吸收膜也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4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更优异地,可具有35%以下、3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例如40%、35%、30%、25%、20%、15%、10%、5%、2.5%、2%以下的平均透过率。
[0050]
本公开的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半透过率波长落在较靠近近红外光区的位置,以使可见光区域内的平均透过率维持高水准。半透过率波长是指入射光线对近红外线吸收膜的透过率为50%时的入射光波长。在有多个半透过率波长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半透过率波长特指靠近近红外光区域、更具体是指可见光区域与近红外光区域之间的半透过率波长。具体地,半透过率波长可为700nm以上,或者710nm、720nm以上,例如半透过率波长为700nm、705nm、710nm、715nm、720nm、725nm、730nm。
[0051]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940nm波长的生物识别光源,本公开的近红外线吸收膜也可展现极佳的截止能力,具体而言,对940nm波长的光具有40%以下的透过率,更优异地,可具有35%以下、30%以下的透过率,例如40%、35%、30%、25%、20%、15%、10%、5%、2.5%、2%以下的透过率。
[0052]
本公开将参照下列实施例叙述进一步细节,然而该等实施例绝非意图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0053]
实施例1
[0054]
首先将醋酸铜与乙醇以1克/100克的比例混合后于室温下搅拌1.5小时,以形成第一混合液;另外取0.5克plysurf a208f(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聚氧乙烯-2-乙基己基醚磷酸酯)、0.25克plysurf a212c(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聚氧乙烯十三烷基醚磷酸酯)、0.2克nikkol ddp-6(日光化学株式会社,二聚氧乙烯(c12-c15)烷基醚磷酸酯)和0.2克的双(2,4,4-三甲基戊基)次膦酸与10克乙醇混合形成第二混合液;混合上述第一混合液与第二混合液,并于室温下搅拌1小时,再加入0.6克丁基膦酸并于室温下搅拌3小时,之后放入85℃烘箱中12小时,得到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并加入甲苯中形成分散液。接着,使用热塑性树脂聚碳酸酯(购自三井化学,apel 401c)作为光学树脂,将光学树脂与分散液根据表1所载6种配比混合,以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然后涂布于透明玻璃的基底上,并以70℃的温度烘烤30分钟,观察到前述热塑性树脂与分散液所得的6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均可固化形成近红外线吸收膜,并测试所制得的近红外线吸收膜的雾度,结果如下表1所示。
[0055]
表1
[0056][0057]
*雾度(haze)=[扩散透过率(t
diff
)/总透过率(t
t
)]
×
100%
[0058]
由上表可知,本公开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在不添加催化剂、低温、短时间的严苛条件下可以成膜,但雾度值会受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与热塑性树脂粒子的重量比影响,在应用时可依需求进行调整。一般而言,雾度值在60%以下即可接受。在最优选情况下,可以使雾度值更低,以增进整体的透光性。
[0059]
图1为显示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即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二者含量总重)相对于热塑性树脂聚碳酸酯apel 401c的重量比为7.5/2.5、6.5/3.5、5.0/5.0和2.5/7.5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相同厚度时的透过率曲线图。图1的结果显示重量比为2.5/7.5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已可达到4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为约32%,足以符合产品的需求;若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更多,近红外线吸收膜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的平均透过率可进一步下降,可达10%以下、5%以下、甚至约3%、2%,能更适用于对过滤红外线更为要求的产品。有机金属络合物用于吸收红外线,但当其用量增加可见光区的透过率也受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可调整组份配比和膜厚来调控所需的透过率,而且,虽然在本例中热塑性树脂是以聚碳酸酯(购自三井化学,apel 401c)为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聚酯(购自帝人化成,p-3810)或聚环烯烃(购自zeon,zeonex k22r),或上述三种热塑性树脂当中的任二种或三种混合使用而不影响成膜的光学性质。
[0060]
实施例2
[006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分散液,并将光固化树脂:(r为)添加到分散液中,并添加0.2wt%至10wt%光固化剂omnirad1173(购自igm resins公司),以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接着将其涂布于透明玻璃的基底上,于70℃的温度下烘烤5分钟并以紫外光照射60秒,观察是否成膜。
[0062]
表2
[0063][0064]
结果显示,在使用光固化树脂的情况下,本公开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需要的成膜时间更短。
[0065]
图3为显示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即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二者含量总重)相对于光固化树脂的重量比为6.5/3.5和5.0/5.0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相同厚度时的透过率曲线图。图3的结果显示重量比为5.0/5.0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对400nm至7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相当高(可达到85%以上)的平均透过率,相对地,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相当低(可达到约2%)的平均透过率;重量比为6.5/3.5的组别中,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的平均透过率进一步下降,但400nm至700nm波长范围的光的平均透过率也受影响而下降。与实施例1类似,在实际应用中,可调整组份配比和膜厚来调控所需的透过率。
[0066]
特别地,本公开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也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如图2所示,含有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光固化树脂(重量比为5.0/5.0)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在厚度仅为90μm时,具有非常优异的近红外线截止能力,其对400nm至700nm波长范围的光可达到88%以上的平均透过率,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可达到约2%的平均透过率。若进一步降低厚度,例如50μm,虽然有近红外线截止能力下降的趋势,但仍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1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可应用于各种产品上;再进一步降低厚度,例如25μm,仍对800nm至11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4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另外,在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可通过调配(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光固化树脂的配比,来进一步增进近红外线的吸收效果。
[0067]
周知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中,为了加强近红外线吸收,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分散剂在涂布液中通常占有较大的比例,通常为75wt%、65wt%。相对于此,本公开通过对涂布液的改进,使用特定光学树脂组分,发现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用量可以在比较少的情况达到有效的红外线吸收效果,例如实施例1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相对于光学树脂组分(热塑性树脂)的重量比为2.5/7.5,波长800nm至1100nm的光线的透过率即可降至40%以下,已实现红外线吸收,可以应用在产品上;而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用量更多,例如重量
比为5.0/5.0或7.5/2.5,则红外线吸收效果更进一步提升,可以应用在对过滤红外线更为要求的产品上。
[0068]
本公开所使用的光学树脂在涂布液中只有作为载体的作用,在成膜时并未与(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进行交联聚合反应,故可以将热塑性树脂与光固化树脂混合用于光学树脂而不影响成膜的性能,与周知成膜反应不同;而且由于不涉及聚合/交联反应,故不会产生(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的损耗,因此可以大幅调低(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含量。
[0069]
而且,由于本公开所使用的光学树脂只需要70℃、30分钟的成膜过程,相较于先前技术需要在较高温、且需要于不同温度阶段性烘烤的程序(如在80℃烘烤30分钟且在140℃烘烤2小时),具有节省能源消耗、快速生产的优势,极适合大量制造。此优异的效果也同样推测是因为所选用的光学树脂不与(整体的)有机金属络合物产生聚合/交联反应,只作为其载体,故只需较低的温度与较短的时间。
[0070]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金属络合物;含磷分散剂;和光学树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学树脂包括热塑性树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学树脂包括光固化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学树脂包括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树脂。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选自聚碳酸酯、聚酯和聚环烯烃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聚碳酸酯具有结构:其中,a和b独立为4至9之间的整数;所述聚酯具有结构:所述聚环烯烃具有结构:其中,r为碳数为4至8的亚烷基或碳数为6至30的亚芳基,所述亚烷基可以是直链、支链、环状或其组合,且n和m为20至30之间的整数。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为聚酯,r选自由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丁基、亚环丙基、亚苯基、亚苯乙烯基、亚萘基、亚联苯基、亚双酚a基、9,9-二苯基亚芴基组成的组的至少一者。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光固化树脂选自丙烯酸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和酰亚胺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硅氧烷类树脂具有结构:[r1sio
3/2
]
x
,其中,r1为且x为3至40之间的整数。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的重量比为0.5/9.5至7.5/2.5。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有机金属络合物和含磷分散剂相对于光固化树脂的重量比为1.0/9.0至6.5/3.5。12.一种近红外线吸收膜,其特征在于,由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所形成。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其特征在于,其厚度介于10μm至100μm之间,且对400nm至700nm波长范围的光具有60%至90%的平均透过率,对800nm至1100nm波长
范围的光具有40%以下的平均透过率。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其特征在于,其半透过率波长为700nm以上。
技术总结
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和近红外线吸收膜,包括有机金属络合物、含磷分散剂、以及光学树脂。本公开通过调配有机金属络合物涂布液的成分,大幅降低成膜过程的温度和时间。大幅降低成膜过程的温度和时间。大幅降低成膜过程的温度和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吴凤玲 成诗宋 杨棠皓 赵子翎 朱柏勳 林幸辉 李国祯 林长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白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9
技术公布日:2023/7/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无线辅助接收器的定位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一种画面渲染方法和相关装置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