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8-01 阅读:305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避震器。


背景技术:

2.参阅图1、2,目前的车用避震器包含外管11、插设于所述外管11内的内管12、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管11及所述内管12间的叉管13,及与所述叉管13连动并位于所述叉管13及所述内管12间的阀体14。所述内管12包括多个沿径向开设的上开孔121,及多个位于所述上开孔121下方且沿径向开设的下开孔122。所述外管11及所述内管12间充填液压油,所述阀体14将所述外管11及所述内管12间的空间区分为:位于所述阀体14上方且连通所述上开孔121的上油室151,及位于所述阀体14下方且连通所述下开孔122的下油室152。当所述叉管13如图1所示地相对于所述外管11及所述内管12向下移动时,所述下油室152内的液压油会受到挤压,使得大部分的液压油通过所述下开孔122进入所述内管12中,再通过所述上开孔121进入所述上油室151中,而少部分的液压油则能少量地通过所述阀体14后进入所述上油室151中,反之,当所述叉管13如图2所示地相对于所述外管11及所述内管12向上移动时,所述上油室151内的液压油会受到挤压而由所述上开孔121进入所述内管12中,所述内管12中的液压油则会由所述下开孔122进入所述下油室152中。
3.当液压油沿径向通过所述上开孔121及所述下开孔122时,便会产生阻尼而达到缓冲及避震的功效,当要针对所述车用避震器设计不同的阻尼大小时,则可在制造时调整所述上开孔121及所述下开孔122的孔径,以改变液压油通过时产生的阻尼大小。然而,通过所述上开孔121及所述下开孔122控制阻尼的方式,在所述车用避震器作动时容易因为液压油及空气混合而产生恼人的气音,此外,当所述阀体14通过所述上开孔121或所述下开孔122时,阻尼值会迅速转变,这会产生强烈的顿挫感而影响驾驶体验,且当顿挫感传导至车架后还会产生异音,当所述车用避震器应用于电动车上时,前述的顿挫感及噪音会因电动车无引擎声的特性而被放大,造成驾驶者的印象不佳而降低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异音且无顿挫感的车用避震器。
5.本发明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避震器包含外管、插设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间的叉管,及设置于所述叉管及所述内管间且能被所述叉管带动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具有能供液压油沿轴向单向通过的通口,所述控制阀与所述内管相配合界定出沿径向位于所述控制阀及所述内管间,且能供液压油沿轴向双向通过的通隙。
6.较佳地,前述车用避震器,其中所述控制阀包括能被所述叉管带动而在轴向上滑移的壳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阀片,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迫抵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的弹簧,所述壳体界定出所述通口,并还具有位于所述通口下方的开口,当所述控制阀向下移动时,液压油流入所述开口,并被所述至少一个阀片挡抵而无法由所
述通口流出,当所述控制阀向上移动时,液压油会推动所述至少一个阀片并压缩所述弹簧,使液压油能进入所述通口并由所述开口流出。
7.较佳地,前述车用避震器,其中所述控制阀包括能被所述叉管带动而在轴向上滑移的壳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阀片,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迫抵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的弹簧,所述壳体界定出所述通口,并还具有位于所述通口上方的开口,当所述控制阀向上移动时,液压油流入所述开口,并被所述至少一个阀片挡抵而无法由所述通口流出,当所述控制阀向下移动时,液压油会推动所述至少一个阀片并压缩所述弹簧,使液压油能进入所述通口并由所述开口流出。
8.较佳地,前述车用避震器,其中所述控制阀的壳体及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环绕所述内管,并与所述内管相配合而界定出所述通隙,所述通隙在所述控制阀向上及向下移动时皆能供液压油通过。
9.较佳地,前述车用避震器,其中所述内管包括固定于所述外管的底端的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顶端的油锁部,及由所述油锁部沿轴向朝上延伸的管体部,所述油锁部的外径是由下而上地逐渐减少。
10.本发明的有益的效果在于:本发明是通过让液压油轴向通过所述通隙来产生阻尼力,并可借由调整所述内管的外径尺寸来改变所述通隙的大小,进而能调整液压油通过时的阻尼大小。由于本发明不需如传统般在所述内管上设置径向开孔,因此可减少油气混合的情形,进而大幅降低气音的声响,此种不需设置径向开孔的设计,还可避免所述控制阀通过开孔后产生阻尼值迅速变化的问题,从而可避免顿挫感及异音的产生,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并可让电动车维持其安静及顺畅的优点。
附图说明
11.图1是侧视剖面图,说明传统车用避震器中,叉管向下移动时的情形;
12.图2是侧视剖面图,说明传统车用避震器中,叉管向上移动时的情形;
13.图3是侧视剖面图,说明本发明车用避震器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叉管处于向下移动时的情形;
14.图4是局部放大图,辅助说明图3的控制阀;
15.图5是侧视剖面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叉管向上移动时的情形;
16.图6是局部放大图,辅助说明图6的控制阀;
17.图7是侧视剖面图,说明本发明车用避震器的第二实施例,其中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叉管处于向下移动时的情形;
18.图8是侧视剖面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叉管向上移动时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0.参阅图3、4,本发明车用避震器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外管21、一个插设于所述外管21内且在径向上未开设孔洞的内管22、一个套设于所述内管22外且位于所述外管21内的叉管23,及一个固定于所述叉管23底端的控制阀24。所述内管22包括一个固定于所述外管21底端的固定部221、一个连接所述固定部221顶端的油锁部222,及一个由所述油锁部
222顶端沿轴向朝上延伸的管体部223。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21、所述油锁部222,及所述管体部223是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221的外径大于所述管体部223,所述油锁部222的外径是由下而上地逐渐减少而概呈截头圆锥状。
21.所述控制阀24环绕所述内管22且与所述内管22沿径向相间隔,两者相互配合而界定出一个沿径向位于所述控制阀24及所述内管22间的通隙25。所述控制阀24包括一个可被所述叉管23带动的壳体241、一个位于所述壳体241内的阀片242,及一个位于所述壳体241内且两端分别顶抵所述壳体241及所述阀片242的弹簧243。所述壳体241与所述阀片242环绕所述内管22,且两者与所述内管22相配合界定出沿轴向延伸且概呈环槽状的所述通隙25。所述壳体241具有沿轴向开设的一个通口244,及一个位于所述通口244下方的开口245。所述通口244及所述开口245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与所述通隙25相连通,但也可以依实际需求而采分隔式设计。所述阀片242被所述弹簧243迫抵而遮挡所述通口244,但所述阀片242并未遮挡到所述通隙25,所述阀片242也可依实际需求设置为多个,或具单向受力后可凹折的特性。
22.本第一实施例在使用时,会将液压油充填于所述外管21及所述内管22间,当所述叉管23如图3所示地相对于所述内管22及所述外管21沿轴向朝下滑移时,所述叉管23会带动所述控制阀24向下移动,使所述控制阀24靠近所述油锁部222,这段期间位于所述控制阀24下方的液压油会被所述控制阀24所挤压,迫使液压油流入所述通隙25及所述开口245,但由于液压油会推动所述阀片242并使所述阀片242靠抵所述通口244(同时所述弹簧243也会通过弹力迫抵所述阀片242),因此这时液压油并无法由所述通口244流出,这让液压油仅能如图3所示地经由所述通隙25流至所述控制阀24的上方,并因而产生阻尼力,最终所述控制阀24会因所述油锁部222而渐进式地产生缓冲作用,以使所述控制阀24及所述叉管23停止移动且避免撞击。
23.参阅图5,及图6,当所述叉管23如图5所示地相对所述外管21及所述内管22向上移动时,位于所述控制阀24上方的液压油会被所述控制阀24向上挤压,这使得液压油进入所述通口244并向下推动所述阀片242(同时也会压缩所述弹簧243),如此一来会开启所述通口244而使液压油能进入所述通口244,最后液压油由所述开口245流至所述控制阀24的下方,在前述过程中,液压油同样能流过所述通隙25,并同样会产生一定的阻尼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述过程让液压油能迅速回补,且可释放所述油锁部222的油锁力,进而使所述控制阀24能轻易的由所述油锁部222上拔出,且不会产生拔脱时的异音。
24.本发明系通过液压油流过所述通隙25来产生阻尼力,因此不需在所述内管22上开设径向的孔洞,这使得液压油不会沿径向流动,减少油气混合的情形,从而不易产生作动气音,再加上所述控制阀24沿轴向移动时不会通过径向的孔洞,因此不会产生阻尼力迅速转变的情形,进而避免顿挫感及异音的产生。此外,当需因应不同用途而需要不同的阻尼力设计时,仅需在制造所述内管22时改变所述内管22的外径尺寸,借此调整所述通隙25的大小,便可达到调整阻尼力的功效。
25.实际比对本第一实施例与背景技术所述的传统避震器,两者在不同作动速度下所产生的音量如下方表一所示:
26.表一
[0027][0028]
由上方表一的实验结果可清楚得知,本发明相较于在内管上开设径向孔洞的传统避震器而言,确实具有降低作动音量的功效。
[0029]
参阅图7及图8,为本发明车用避震器的第二实施例,本第二实施例大致上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控制阀24的所述阀片242及所述弹簧243是采反向设置,所述通口244位于下方,所述开口245位于所述通口244的上方,如此会使所述控制阀24在如图7所示地向下移动时,液压油可推动所述阀片242并开启所述通口244,而在所述控制阀24如图8所示地向上移动时,液压油迫使所述阀片242紧抵所述通口244,借此可产生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反的作动特性。本第二实施例可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分别设置于同一车辆的不同前轮上,以达到特性互补的作用。
[0030]
综上所述,本发明不需在所述内管22上开孔,而是通过所述通隙25来产生阻尼力,这使得所述车用避震器不易产生作动气音,并可避免造成顿挫感,加上释放油锁力的设计还能进一步避免控制阀24自油锁部222拔脱时产生的异音的产生,十分适合应用于无引擎声的电动车上,以保持车辆行车时安静及顺畅的绝佳舒适性,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避震器包含外管、插设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间的叉管,及设置于所述叉管及所述内管间且能被所述叉管带动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具有能供液压油沿轴向单向通过的通口,所述控制阀与所述内管相配合界定出沿径向位于所述控制阀及所述内管间,且能供液压油沿轴向双向通过的通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能被所述叉管带动而在轴向上滑移的壳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阀片,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迫抵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的弹簧,所述壳体界定出所述通口,并还具有位于所述通口下方的开口,当所述控制阀向下移动时,液压油流入所述开口,并被所述至少一个阀片挡抵而无法由所述通口流出,当所述控制阀向上移动时,液压油会推动所述至少一个阀片并压缩所述弹簧,使液压油能进入所述通口并由所述开口流出。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能被所述叉管带动而在轴向上滑移的壳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阀片,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用于迫抵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的弹簧,所述壳体界定出所述通口,并还具有位于所述通口上方的开口,当所述控制阀向上移动时,液压油流入所述开口,并被所述至少一个阀片挡抵而无法由所述通口流出,当所述控制阀向下移动时,液压油会推动所述至少一个阀片并压缩所述弹簧,使液压油能进入所述通口并由所述开口流出。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的壳体及所述至少一个阀片环绕所述内管,并与所述内管相配合而界定出所述通隙,所述通隙在所述控制阀向上及向下移动时皆能供液压油通过。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包括固定于所述外管的底端的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顶端的油锁部,及由所述油锁部沿轴向朝上延伸的管体部,所述油锁部的外径是由下而上地逐渐减少。

技术总结
一种车用避震器,包含外管、插设于所述外管内的内管、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间的叉管,及设置于所述叉管及所述内管间且可被所述叉管带动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具有可供液压油沿轴向单向通过的通口,所述控制阀与所述内管相配合界定出沿径向位于所述控制阀及所述内管间,且可供液压油沿轴向双向通过的通隙。本发明不需在所述内管上设置径向开孔,因此可减少油气混合的情形,进而大幅降低气音的声响,并能避免所述控制阀通过开孔而产生顿挫感,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提升车辆的驾驶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林国文 张家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开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0
技术公布日:2023/7/3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