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救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急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发生水灾的时候,无论是城市内涝还是抗洪抢险,都会遇到人员被困在水中的情况,但是因为水流湍急,靠被困者自己脱险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外援救助,但是外援救助又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救援力气小,救生圈不能套到被困者身上。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急救援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水中救援难,救援力气小,救生圈套不到被困者身上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包括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绳子末端固定连接浮杆;
6.内弧件,所述内弧件与浮杆固定连接,所述内弧件的外侧固定安装外弧件;
7.活动弧件,所述内弧件的端部通过扭转弹簧活动安装活动弧件;
8.气囊,所述内弧件、外弧件、扭转弹簧和活动弧件的外部安装气囊,气囊固定在外弧件上。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外弧件和气囊上设有通孔,浮杆穿过通孔与内弧件固定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外弧件的两端位于内弧件端部的外侧。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活动弧件的端部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活动弧件的端部通过夹持板固定安装轴件,所述扭转弹簧的本体套装在轴件上设置。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气囊沿着内弧件和活动弧件的连接体设置,所述气囊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内弧件、外弧件、扭转弹簧和活动弧件设置在凹槽处。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内弧件端部部分设有抓手槽。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救生圈进行结构改进,将其设计为救生圈组件,该设计,可在被困住者双手不脱离物体的情况下,将救生圈组件套在其身上,通过推压的方式进行固定,自带复位功能,可以在最安全的情况下救起被困者;
21.2.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卷扬机来进行收绳和放绳,可以节省救援力量,加快救援速度,而且救援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救生圈组件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弧件与活动弧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结构示意图。
26.图例说明:
27.1、卷扬机;2、浮杆;3、内弧件;4、外弧件;5、扭转弹簧;6、活动弧件;7、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
30.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包括卷扬机1,卷扬机1的绳子末端固定连接浮杆2;
31.内弧件3,内弧件3与浮杆2固定连接,内弧件3的外侧固定安装外弧件4;
32.活动弧件6,内弧件3的端部通过扭转弹簧5活动安装活动弧件6;
33.气囊7,内弧件3、外弧件4、扭转弹簧5和活动弧件6的外部安装气囊7,气囊7固定在外弧件4上。
34.具体的,外弧件4和气囊7上设有通孔,浮杆2穿过通孔与内弧件3固定连接,浮杆2安装更牢固,不会损坏气囊7。
35.具体的,如图3所示,外弧件4的两端位于内弧件3端部的外侧,可以限制活动弧件6向外张开。
36.具体的,如图3所示,活动弧件6的端部之间留有间距,活动弧件6的端部通过夹持板固定安装轴件,扭转弹簧5的本体套装在轴件上设置,扭转弹簧5安装更牢固。
37.具体的,如图2所示,气囊7沿着内弧件3和活动弧件6的连接体设置,气囊7内凹形成凹槽,内弧件3、外弧件4、扭转弹簧5和活动弧件6设置在凹槽处,气囊7安装牢固,气囊7鼓起后可形成一个圈体。
38.具体的,如图4所示,内弧件3端部部分设有抓手槽,便于使用者抓握,防止手部打滑。
39.工作原理:
40.内弧件3、外弧件4、扭转弹簧5、活动弧件6和气囊7为救生圈组件,其可通过绳子捆绑多个在卷扬机1的绳子上或者浮杆2上,救援的时候,卷扬机1放绳,将其中一个救生圈组件套在救援者身上,然后救援者往被困者的方向出发,通过持握浮杆2,将救生圈组件移动到被困者处,活动弧件6因为接触到被困者的身体被压到内弧件3内侧,这样就打开了一个口,气囊7因为是固定在内弧件3上的,在活动弧件6的位置是没有被固定的,这样气囊7不会妨碍被困者的身体穿过,被困者的身体从活动弧件6张开的口穿过去,穿过去之后,扭转弹簧5反弹使得活动弧件6自动返回原位,而活动弧件6因为外弧件4的限位卡挡,不能向外打
开,这样被困者就安全的被救生圈组件套着,被困者只需拉动气囊7的充气阀门,气囊7就会鼓起,最后使用卷扬机1,将所有人慢慢拉回来,此装置配合救生船使用为最佳,无需被困者双手脱离固定物进行使用,可快速营救多人,加快船体回岸。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卷扬机(1),所述卷扬机(1)的绳子末端固定连接浮杆(2);内弧件(3),所述内弧件(3)与浮杆(2)固定连接,所述内弧件(3)的外侧固定安装外弧件(4);活动弧件(6),所述内弧件(3)的端部通过扭转弹簧(5)活动安装活动弧件(6);气囊(7),所述内弧件(3)、外弧件(4)、扭转弹簧(5)和活动弧件(6)的外部安装气囊(7),气囊(7)固定在外弧件(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弧件(4)和气囊(7)上设有通孔,浮杆(2)穿过通孔与内弧件(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弧件(4)的两端位于内弧件(3)端部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弧件(6)的端部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活动弧件(6)的端部通过夹持板固定安装轴件,所述扭转弹簧(5)的本体套装在轴件上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7)沿着内弧件(3)和活动弧件(6)的连接体设置,所述气囊(7)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内弧件(3)、外弧件(4)、扭转弹簧(5)和活动弧件(6)设置在凹槽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弧件(3)端部部分设有抓手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急救援设备,包括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绳子末端固定连接浮杆;内弧件,所述内弧件与浮杆固定连接,所述内弧件的外侧固定安装外弧件;活动弧件,所述内弧件的端部通过扭转弹簧活动安装活动弧件;气囊,所述内弧件、外弧件、扭转弹簧和活动弧件的外部安装气囊,气囊固定在外弧件上。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救生圈进行结构改进,将其设计为救生圈组件,该设计,可在被困住者双手不脱离物体的情况下,将救生圈组件套在其身上,通过推压的方式进行固定,自带复位功能,可以在最安全的情况下救起被困者,利用卷扬机来进行收绳和放绳,可以节省救援力量,加快救援速度,而且救援安全性高。而且救援安全性高。而且救援安全性高。
技术研发人员:田江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物衣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23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