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30
阅读:200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正式场合中,优选西装服装,穿着西服时通常会搭配一件衬衫,衬衫的袖口会露出西装袖口的外侧。为了美观,对衬衫袖口的加工要求比较严格,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般都是在衬衫的袖口处缝制袖叉,以防止袖口开叉的地方出现毛边、不服帖等影响美观的问题,目前大多数袖叉缝制时会在袖口布上开一个三角压线如图1所示,但是三角压线开设在纱支粗或者易破面料上时容易造成布料破损,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且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包括袖口布主体,所述袖口布主体上开设有竖直切口用于将袖口布主体的一端分隔为左袖叉布与右袖叉布且能由于开口简单可以避免面料破损,所述右袖叉布上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左袖叉布上设置有与第一包边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包边结构。
5.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一包边结构包括:第一袖叉条、开设于所述第一袖叉条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一袖叉条沿着竖直切口插入右袖叉布的第一切口,所述第一袖叉条两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一袖叉条中间对折包裹住右袖叉布后通过第一缝制线缝制连接于所述右袖叉布。
6.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二包边结构包括:第二袖叉条、开设于所述第二袖叉条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袖叉条沿着竖直切口插入左袖叉布的第二切口,所述第二袖叉条位于第二切口右侧还设置有用于提高袖叉美观度以及遮盖第一袖叉条且能将第二袖叉条缝制在左袖叉布上的保护结构。
7.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袖叉条右侧用于在第二袖叉条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后遮盖第一袖叉条从而保护第一袖叉条的延伸布,所述第二袖叉条与延伸布外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二袖叉条与延伸布中间对折后包裹住左袖叉布通过第二缝制线缝制连接于所述左袖叉布,所述延伸布通过第三缝制线连接于所述袖口布主体用于将延伸布的包边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上从而遮掩并保护第一袖叉条。
8.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延伸布上位于竖直切口终点的下侧还设置有第四缝制线用于使得使用者掀开袖叉时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四缝制线上而非直接作用与所述竖直切口从而导致布料受损。
9.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延伸布为宝剑头形或者方形。
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1.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直接在面料上开设一条竖直切口代替了以往开设三角切口
的方式,避免了碰到易破面料时容易在开口的过程中导致面料破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图1为三角压线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未包边袖叉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正面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背面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a处放大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第一袖叉条示意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第二袖叉条与延伸布示意图
19.图中:1、袖口布主体;2、竖直切口;3、左袖叉布;4、右袖叉布;5、第一袖叉条;6、第一切口;7、第一缝制线;8、第二袖叉条;9、第二切口;10、延伸布;11、第二缝制线;12、第三缝制线;13、第四缝制线;14、第五缝制线;15、第六缝制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如图1-图7所示,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包括袖口布主体1,所述袖口布主体1上开设有竖直切口2用于将袖口布主体1的一端分隔为左袖叉布3与右袖叉布4且能由于开口简单可以避免面料破损,所述右袖叉布4上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左袖叉布3上设置有与第一包边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包边结构。
22.为了防止右袖叉布4受损,所述第一包边结构包括:第一袖叉条5、开设于所述第一袖叉条5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一袖叉条5沿着竖直切口2插入右袖叉布4的第一切口6,所述第一袖叉条5两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一袖叉条5中间对折包裹住右袖叉布4后通过第一缝制线7缝制连接于所述右袖叉布4。
23.为了防止左袖叉布3受损,所述第二包边结构包括:第二袖叉条8、开设于所述第二袖叉条8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袖叉条8沿着竖直切口2插入左袖叉布3的第二切口9,所述第二袖叉条8位于第二切口9右侧还设置有用于提高袖叉美观度以及遮盖第一袖叉条5且能将第二袖叉条8缝制在左袖叉布3上的保护结构。
24.为了提高袖叉美观度以及防止第一袖叉条5被损坏,所述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袖叉条8右侧用于在第二袖叉条8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1后遮盖第一袖叉条5从而保护第一袖叉条5的延伸布10,所述第二袖叉条8与延伸布10外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二袖叉条8与延伸布10中间对折后包裹住左袖叉布3通过第二缝制线11缝制连接于所述左袖叉布3,所述延伸布10通过第三缝制线12连接于所述袖口布主体1用于将延伸布10的包边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1上从而遮掩并保护第一袖叉条5。
25.为了增强袖叉的使用寿命以及避免在日常使用中损失袖口布主体1,所述延伸布10上位于竖直切口2终点的下侧还设置有第四缝制线13用于使得使用者掀开袖叉时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四缝制线13上而非直接作用与所述竖直切口2从而导致布料受损。
26.为了增强袖叉的美观度,所述延伸布10为宝剑头形或者方形。
27.工作原理:首先,在袖口布主体1上开设有竖直开口,随后将第一袖叉条5外侧置于袖口布主体1背面且位于左袖叉以及右袖叉之间,并使得竖直切口2和第一切口6为同一方向,此时在第一袖叉条5靠近右袖叉布4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切口6的终端处缝制连接有第五缝制线14,且该第五缝制线14位于竖直切口2终端的下侧,随后绕第五缝制线14向下翻转覆盖在右袖叉布4背面,然后沿第一袖叉条5中间对折包裹住右袖叉布4后通过第一缝制线7缝制连接于所述右袖叉布4;
28.随后将第二袖叉条8外侧置于袖口布主体1背面且位于左袖叉以及右袖叉之间,并使得竖直切口2和第二切口9为同一方向,此时在第二袖叉条8靠近左袖叉布3的一侧且位于第二切口9的终端处缝制连接有第六缝制线15,且该第六缝制线15位于竖直切口2终端的下侧,随后绕第六缝制线15向下翻转覆盖在左袖叉布3背面,然后沿第二袖叉条8与延伸布10的中间对折包裹住左袖叉布3后通过第二缝制线11缝制连接于所述左袖叉布3;
29.随后在袖口布主体1正面用延伸布10遮盖住第一袖叉条5后,通过第三缝制线12将延伸布10缝制于袖口布主体1上,最后延伸布10且位于竖直切口2终端的下侧缝制第四缝制线13,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袖叉条5从延伸布10没滑出且可以将袖叉使用时的受力点由竖直切口2的终端处转移至第四缝制线13,增强袖叉的使用寿命。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包括袖口布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袖口布主体上开设有竖直切口用于将袖口布主体的一端分隔为左袖叉布与右袖叉布且能由于开口简单可以避免面料破损,所述右袖叉布上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左袖叉布上设置有与第一包边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包边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边结构包括:第一袖叉条、开设于所述第一袖叉条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一袖叉条沿着竖直切口插入右袖叉布的第一切口,所述第一袖叉条两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一袖叉条中间对折包裹住右袖叉布后通过第一缝制线缝制连接于所述右袖叉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边结构包括:第二袖叉条、开设于所述第二袖叉条上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袖叉条沿着竖直切口插入左袖叉布的第二切口,所述第二袖叉条位于第二切口右侧还设置有用于提高袖叉美观度以及遮盖第一袖叉条且能将第二袖叉条缝制在左袖叉布上的保护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袖叉条右侧用于在第二袖叉条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后遮盖第一袖叉条从而保护第一袖叉条的延伸布,所述第二袖叉条与延伸布外侧向内翻折形成包边,所述第二袖叉条与延伸布中间对折后包裹住左袖叉布通过第二缝制线缝制连接于所述左袖叉布,所述延伸布通过第三缝制线连接于所述袖口布主体用于将延伸布的包边缝制连接在袖口布主体上从而遮掩并保护第一袖叉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布上位于竖直切口终点的下侧还设置有第四缝制线用于使得使用者掀开袖叉时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四缝制线上而非直接作用与所述竖直切口从而导致布料受损。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布为宝剑头形或者方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袖叉包边结构,包括袖口布主体,所述袖口布主体上开设有竖直切口用于将袖口布主体的一端分隔为左袖叉布与右袖叉布且能由于开口简单可以避免面料破损,所述右袖叉布上设置有第一包边结构,所述左袖叉布上设置有与第一包边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包边结构。边结构。边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吴兴群 胡牛崽 成良洪 刘红菲 连梦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8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花生油脂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