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30 阅读:12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患儿体位固定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床旁胸片、脐静脉置管、经皮深静脉置管(picc)均需患儿采取某个固定体位,在picc置管术后复查床旁胸片查看管端位置时需固定为前次x线片位置,若新生儿自然状态下头部、四肢自主活动,在进行相关检查及操作时患儿体位的改变会引起x线片未摄取相应体位的图像或引起操作失败,不能完全达到相同体位时picc管端位置参考价值低,亦可造成多次拍片增加患儿射线的接触量。
3.目前临床工作中较多采用绷带、胶布及约束带等对新生儿进行肢体固定,然而这些方式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且不能针对性的固定为某个准确的角度并根据需要调节肢体角度,因此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具有提高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上转套、下转套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上转套与下转套之间的转轴,所述转轴转动穿过所述上转套,还包括两个转动板,所述上转套和下转套一侧共同与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一侧与另一个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外表面设置有约束部,所述上转套内开设有密封腔,所述转轴转动穿过密封腔,所述转轴上方设置有角度显示部,所述上转套外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所述上转套内开设有若干个竖腔,所述上转套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对应所述竖腔相通,所述竖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直齿条,所述第一直齿条顶部固定连接有l形杆,所述l形杆穿过所述避让口,且若干个所述l形杆远离对应所述直齿条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调节套,所述密封腔内设置有固定部。
7.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齿条底部与所述竖腔内底壁之间的第一弹簧,所述密封腔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竖腔内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对应第一直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螺杆外周面位于所述限位槽内处螺纹连接有固定块。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轴外周面对应所述固定块的位置固定套设有防滑圈。
9.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板一侧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柱,所述滑动柱远离对应转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内开设有横腔,所述横腔延伸至所述滑动柱内,所述横腔内顶壁开设有侧腔,侧腔内
过盈配合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顶部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滑动穿过侧腔内顶壁,且竖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按压板,所述第一活塞底部与所述横腔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横腔内设置有卡合部。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合部包括过盈配合于所述横腔内的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条,所述滑动柱顶壁和底壁均开设有侧槽,所述横腔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直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二螺杆外周面位于对应侧槽内均螺纹连接有卡块,所述滑动槽内壁对应所述卡块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卡槽,所述卡块插入对应所述卡槽内。
11.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约束部为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延伸板外表面的魔术贴。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3.1.通过转轴、魔术贴、角度显示部、螺套、竖腔、第一直齿条、防滑圈、固定块和第一弹簧的配合,医护人员调节两个转动板之间的角度,然后转动螺套即可固定两个转动板,且配合角度显示部能够直接调节至合适的角度,操作省时省力,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较佳。
14.2.通过延伸板、滑动柱、横腔、按压板、第二螺杆、第二齿轮和卡块的配合,医护人员向下压按压板,即可带动卡块脱离对应卡槽,此时医护人员能够抽拉延伸板,调节延伸板的位置,然后送开按压板,使卡块插入合适位置的卡槽内,从而使延伸板再次固定,因此使本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肢体场长度的患儿,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施例的部分正剖图;
17.图3是本实施例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8.图4是本实施例中转动板与延伸板的正剖图;
19.图5是本实施例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0.图6是本实施例中本装置的工作效果图。
21.图中,1、上转套;2、转轴;3、转动板;4、魔术贴;5、密封腔;6、角度显示部;7、螺套;8、竖腔;9、避让口;10、第一直齿条;11、l形杆;12、调节套;13、固定部;131、第一弹簧;132、限位槽;133、第一螺杆;134、第一齿轮;135、固定块;14、防滑圈;15、滑动槽;16、滑动柱;17、延伸板;18、横腔;19、第一活塞;20、按压板;21、第二弹簧;22、卡合部;221、第二活塞;222、第二直齿条;223、侧槽;224、第二螺杆;225、第二齿轮;226、卡块;22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实施例:
24.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上转套1、下转套和转动连接于上转套1与下转套之间的转轴2,转轴2转动穿过上转套1并延伸至上转套1上方。
25.还包括两个转动板3,上转套1和下转套一侧共同与其中一个转动板3固定连接,转
轴2一侧与另一个转动板3固定连接。因此转动时,能够调节两个转动板3之间的角度(如图2所示)。
26.上转套1内开设有密封腔5,转轴2转动穿过密封腔5。转轴2上方设置有角度显示部6,角度显示部6包括固定连接于转轴2顶部的刻度盘,上转套1顶部固定连接有指示杆,由于刻度盘、转轴2其中一个转动板3是一个固定的整体,而指示杆、上转套1和另一个转动板3是一个固定的整体,因此指示杆指向刻度盘上的数字即为两个转动板3之间的角度。方便医护人员调节至特定的角度。
27.上转套1外周面上半部螺纹连接有螺套7。上转套1内开设有若干个竖腔8,上转套1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避让口9,避让口9与对应竖腔8相通。竖腔8内滑动连接有第一直齿条10,第一直齿条10顶部固定连接有l形杆11,l形杆11穿过避让口9。l形杆11侧壁与对应避让口9内壁相贴合,l形杆11能够在避让口9内竖直滑动。
28.若干个l形杆11远离对应直齿条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调节套12,调节套12内壁与上转轴2外周面相贴合。转动螺套7,使螺套7一边转动,一边相对于上转套1向下运动,上转套1推动调节套12运动,螺套7带动l形杆11和第一直齿条10向下运动。
29.密封腔5内设置有固定部13。固定部13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直齿条10底部与竖腔8内底壁之间的第一弹簧131。竖腔8内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133,第一螺杆133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134,第一齿轮134与对应第一直齿条10相啮合。
30.密封腔5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槽132,第一螺杆133部分延伸至对应限位槽132内。第一螺杆133外周面位于限位槽132内处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35,固定块135始终部分与对应限位槽132滑动连接,且固定块135侧壁为平面,防止固定跟随第一丝杠转动。
31.第一直齿条10向下运动带动第一齿轮134转动,第一齿轮134带动第一螺杆133转动,第一螺杆133带动固定块135朝向靠近转轴2的方向运动。转轴2外周面对应固定块135的位置固定套设有防滑圈14,防滑圈14为石棉材料制成,且固定块135靠近防滑圈14的一侧为粗糙设置,固定块135与防滑圈14相贴合时,固定块135与防滑圈14之间的转动摩擦力较大,因此新生儿的力量难以使转轴2转动,因此两个转动板3之间的角度固定。
32.转动板3一侧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柱16,滑动柱16远离对应转动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17。延伸板17较重,新生儿的肌肉活动强度不足以抵抗其重量产生运动,延伸板17端部为弧形设置,减少棱角形状对新生儿局部的压迫。延伸板17内开设有横腔18,横腔18延伸至滑动柱16内。
33.横腔18内顶壁开设有侧腔,侧腔内过盈配合有第一活塞19,第一活塞19顶部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滑动穿过侧腔内顶壁,且竖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按压板20,按压板20为弧形设置,防止刮伤新生儿。第一活塞19底部与横腔18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1,横腔18内设置有卡合部22。
34.卡合部22包括过盈配合于横腔18内的第二活塞221,第一活塞19与第二活塞221之间充满液压油。第二活塞22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条222,第二直齿条222侧壁与滑动槽15内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
35.滑动柱16顶壁和底壁均开设有侧槽223。横腔18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224,第二螺杆224部分延伸至侧槽223内。第二螺杆224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225,第二齿轮225与第二直齿条222相啮合。
36.第二螺杆224外周面位于对应侧槽223内均螺纹连接有卡块226,卡块226侧壁与对应侧槽223内壁相贴合,使卡块226始终部分位于对应侧槽223内。卡块226侧壁为平面,防止卡块226跟随第二螺杆224转动。滑动槽15内壁对应卡块226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卡槽227。当第二弹簧21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三弹簧也处于自然状态,且此时卡块226插入对应卡槽227内。
37.当需要调节延伸板17的位置时,向下压按压板20,带动第一活塞19向下运动,第二弹簧21被压缩,第一活塞19通过液压油推动第二活塞221运动,从而带动第二直齿条222运动,第二直齿条222带动第二齿轮225转动,第二齿轮225带动第二螺杆224转动,第二螺杆224带动卡块226缩回对应侧槽223内,此时能够抽拉延伸板17。将延伸板17调节至合适位置后,松开按压板20,在第二弹簧21和第三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直齿条恢复原位,卡块226反向运动插入对应卡槽227内,将延伸板17固定。
38.转动板3外表面设置有约束部,约束部为固定连接于转动板3和延伸板17外表面的魔术贴4,魔术贴4能够套在新生儿的躯干部或肢体部,使本装置与新生儿相固定。魔术贴4与新生儿接触的部分的材质为较厚的透气棉布,不会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刺激,而且透气性好。
39.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将转轴2放置于患儿会阴下方,然后将患儿的两腿分别与两个转动板3和两个延伸板17通过魔术贴4固定,起到固定双下肢的作用。也能将转轴2放置于腋下,一个转动板3与手臂相贴合,另一个转动板3与躯干相贴合,起到固定一侧上肢的作用,同时将另一个本装置放置于患儿的另一侧,从而对患儿的双上肢进行固定。或是将转轴2放置于肩膀处,一个转动板3与头部贴合,另一个转动板3与手臂贴合,从而使婴儿的头部固定,由于延伸板较重,婴儿的头部不能再活动。
40.转动板3和延伸板17的整体长度可调范围为15厘米至40厘米,确保能够对不同肢体长度的新生儿进行体位固定。
41.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42.本装置在使用时,先调节两个转动板3,使指示杆指向刻度盘上合适的位置,确定两个转动板3之间的角度,然后转动螺套7,使螺套7一边转动,一边相对于上转套1向下运动,螺套7推动调节套12运动,调节套12带动l形杆11和第一直齿条10向下运动,第一直齿条10向下运动带动第一齿轮134转动,第一齿轮134带动第一螺杆133转动,第一螺杆133带动固定块135朝向靠近转轴2的方向运动,直至固定块135与防滑圈14相贴合,固定块135与防滑圈14之间的转动摩擦力较大,因此新生儿的力量难以使转轴2转动,因此两个转动板3之间的角度固定。最后通过魔术贴4将本装置与患儿身体相固定,从而使患儿肢体角度固定。
43.当需要调节延伸板17的位置来适应不同肢体长度的新生儿时,向下压按压板20,带动第一活塞19向下运动,第二弹簧21被压缩,第一活塞19通过液压油推动第二活塞221运动,从而带动第二直齿条222运动,第二直齿条222带动第二齿轮225转动,第二齿轮225带动第二螺杆224转动,第二螺杆224带动卡块226缩回对应侧槽223内,此时能够抽拉延伸板17。将延伸板17调节至合适位置后,松开按压板20,在第二弹簧21和第三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直齿条恢复原位,卡块226反向运动插入对应卡槽227内,将延伸板17固定。
4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上转套(1)、下转套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上转套(1)与下转套之间的转轴(2),转轴(2)转动穿过上转套(1),还包括两个转动板(3),上转套(1)和下转套一侧共同与其中一个转动板(3)固定连接,转轴(2)一侧与另一个转动板(3)固定连接,转动板(3)外表面设置有约束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套(1)内开设有密封腔(5),转轴(2)转动穿过密封腔(5),转轴(2)上方设置有角度显示部(6),上转套(1)外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7),上转套(1)内开设有若干个竖腔(8),上转套(1)侧壁开设有若干个避让口(9),避让口(9)与对应竖腔(8)相通,竖腔(8)内滑动连接有第一直齿条(10),第一直齿条(10)顶部固定连接有l形杆(11),l形杆(11)穿过避让口(9),且若干个l形杆(11)远离对应直齿条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调节套(12),密封腔(5)内设置有固定部(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3)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直齿条(10)底部与所述竖腔(8)内底壁之间的第一弹簧(131),密封腔(5)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槽(132),竖腔(8)内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杆(133),第一螺杆(133)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134),第一齿轮(134)与对应第一直齿条(10)相啮合,第一螺杆(133)外周面位于限位槽(132)内处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3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外周面对应所述固定块(135)的位置固定套设有防滑圈(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3)一侧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柱(16),所述滑动柱(16)远离对应转动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17),所述延伸板(17)内开设有横腔(18),横腔(18)延伸至滑动柱(16)内,横腔(18)内顶壁开设有侧腔,侧腔内过盈配合有第一活塞(19),第一活塞(19)顶部固定连接有竖杆,竖杆滑动穿过侧腔内顶壁,且竖杆顶部固定连接有按压板(20),第一活塞(19)底部与横腔(18)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1),横腔(18)内设置有卡合部(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22)包括过盈配合于横腔(18)内的第二活塞(221),第二活塞(22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条(222),滑动柱(16)顶壁和底壁均开设有侧槽(223),横腔(18)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螺杆(224),第二螺杆(224)外周面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225),第二齿轮(225)与第二直齿条(222)相啮合,第二螺杆(224)外周面位于对应侧槽(223)内均螺纹连接有卡块(226),滑动槽(15)内壁对应卡块(226)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卡槽(227),卡块(226)插入对应卡槽(227)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约束部为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动板(3)和所述延伸板(17)外表面的魔术贴(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上转套、下转套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上转套与下转套之间的转轴,所述转轴转动穿过所述上转套,还包括两个转动板,所述上转套和下转套一侧共同与其中一个所述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一侧与另一个转动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板外表面设置有约束部,所述上转套内开设有密封腔,所述转轴转动穿过密封腔,所述转轴上方设置有角度显示部,所述上转套外周面螺纹连接有螺套。本实用新型涉及患儿体位固定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医护人员调节两个转动板之间的角度,然后转动螺套即可固定两个转动板,且配合角度显示部能够直接调节至合适的角度,操作省时省力,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较佳。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较佳。对新生儿的体位固定效果较佳。


技术研发人员:祁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4.12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