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19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电站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


背景技术:

2.水电站由水力系统、机械系统和电能产生装置等组成,是实现水能到电能转换的
3.水利枢纽工程,电能生产的可持续性要求水电站水能的利用具有不间断性。通过水电站水库系统的建设,人为地调节和改变水力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实现对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将水库中的水能有效地转化为电能,水电站需要通过一个水机电系统来实现,该系统主要由压力引水管、水轮机、发电机和尾水管等组成。
4.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现水轮机水导轴承转动油盆出现甩油和漏油的现象,会造成机组转动油盆油量不足,浪费润滑油,污染机组工作环境,造成安全隐患,还会威胁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作。改良后的变外径旋转油盆可有效减少旋转过程中的漏油量,起到减少润滑油浪费,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
6.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包括主轴,套接在主轴上的筒式水导瓦,套接在筒式水导瓦外侧的轴承座,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下方的旋转油盆,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上方的上油盆,安装在上油盆外侧的油冷却系统,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部连通旋转油盆和上油盆的毕托管,上油盆顶盖设有输油孔,所述油冷却系统与上油盆顶盖输油孔之间通过输油管与回油管连接。所述旋转油盆顶盖下设置有一弧形挡油板,旋转油盆顶盖外径177cm,顶盖厚度39cm,弧形挡板与筒式水导瓦径向距离52cm,弧形挡油板根部厚度35cm,端部厚度6cm,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20个点的坐标如表1所示:
7.表1
8.[0009][0010]
拟合后曲线的方程为:
[0011]
f(x)=-1.57
×
10-5
x
4-0.004x
3-0.42x
2-19.17x-334.9
[0012]
其中f(x)定义为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上的点到旋转油盆顶盖与水导瓦交点的垂直方向距离的负值,x定义为曲线上的点到交点的水平方向距离的负值。
[0013]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油盆内的毕托管出口与一根连接管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在上油盆顶盖的输油孔与输油管相连,回油管在输油孔与上油盆连通。
[0014]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筒式水导瓦与主轴间存在间隙,上油盆与旋转油盆通过上述间隙连通。
[001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油盆下部设有油混水传感器。
[0016]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油盆和旋转油盆内设有油位检查管,油位检查管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上端在上油盆内,下端在旋转油盆内。
[0017]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筒式水导瓦和轴承座之间有橡胶密封条,筒式水导瓦和旋转油盆顶盖之间设有密封环。
[0018]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油盆顶盖设置有检查盖。
[0019]
有益效果: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筒式水导瓦和轴承座之间有橡胶密封条,筒式水导瓦和旋转油盆顶盖之间设有密封环,可以提高旋转油盆和筒式水导瓦之间的密封性能,提高操作稳定性与安全性,弧形挡油板可以有效防止旋转油盆和筒式水导瓦之间漏油现象的发生,减少工作量,节约润滑油使用量,使系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20]
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润滑油在弧形挡油板上流动方向示意图
[0022]
图4为润滑油在垂直挡油板上流动方向示意图
[0023]
图中:1、主轴;2、筒式水导瓦;3、轴承座;4、旋转油盆;5、旋转油盆顶盖;6、上油盆;7、油冷却系统;8、毕托管;9、输油孔;10、输油管;11、回油管;12、弧形挡油板;13、连接管;14、油混水传感器;15、油位检查管;16、橡胶密封条;17、密封环;18、检查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5]
结合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包括主轴1,套接在主轴上的筒式水导瓦2,套接在筒式水导瓦外侧的轴承座3,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下方的旋转油盆4,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上方的上油盆6,安装在上油盆外侧的油冷却系统7,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部连通旋转油盆和上油盆的毕托管8,上油盆顶盖设有输油孔9,所述油冷却系统与上油盆顶盖输油孔之间通过输油管10与回油管11连接。所述旋转油盆顶盖下设置有一弧形挡油板12,旋转油盆顶盖5外径177cm,顶盖厚度39cm,弧形挡板与筒式水导瓦径向距离52cm,弧形挡油板根部厚度35cm,端部厚度6cm,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20个点的坐标如表1所示:
[0026]
表2
[0027]
[0028][0029]
拟合后曲线的方程为:
[0030]
f(x)=-1.57
×
10-5
x
4-0.004x
3-0.42x
2-19.17x-334.9
[0031]
其中f(x)定义为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上的点到旋转油盆顶盖与水导瓦交点的垂直方向距离的负值,x定义为曲线上的点到交点的水平方向距离的负值。
[0032]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油盆内的毕托管出口与一根连接管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在上油盆顶盖的输油孔与输油管相连,回油管在输油孔与上油盆连通。所述筒式水导瓦与主轴间存在间隙,上油盆与旋转油盆通过上述间隙连通。所述上油盆下部设有油混水传感器。所述上油盆和旋转油盆内设有油位检查管,油位检查管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上端在上油盆内,下端在旋转油盆内。所述筒式水导瓦和轴承座之间有橡胶密封条,筒式水导瓦和旋转油盆顶盖之间设有密封环。所述上油盆顶盖设置有检查盖。
[003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为:
[0034]
润滑油通过上油盆6和筒式水导瓦2间的开口进入筒式水导瓦2与主轴1之间的间隙,起到润滑主轴1的作用,之后润滑油通过间隙流动到旋转油盆4中,机组启动后,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润滑油通过毕托管8向上运输到上油盆6,经连接管13、输油管10进入油冷却系统7,润滑油在油冷却系统7中冷却后通过回油管11经上油盆6顶盖的输油孔9直接进入上油盆6的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油循环系统。位于上油盆底部的油混水检查器14可以检测上油盆6内的润滑油是否混入了水,油位检查管15用于监控上油盆6内的油位,上油盆6顶盖的检查盖可以观察上油盆6的内部情况。
[0035]
旋转油盆4内的弧形挡油板,在旋转时可以阻挡润滑油洒向旋转油盆4顶盖和筒式水导瓦2接触部位,从而减少润滑油从旋转油盆4顶盖和筒式水导瓦2接触部位泄露出的量,同时配合橡胶密封条16,可以极大提高旋转油盆的密封性能,减少漏油量,增强机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未涉及的说明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可参考公知技
术加以实施。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套接在主轴上的筒式水导瓦、套接在筒式水导瓦外侧的轴承座、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下方的旋转油盆、安装在旋转油盆顶部的旋转油盆顶盖、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上方的上油盆、安装在上油盆外侧的油冷却系统、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部连通旋转油盆和上油盆的毕托管、上油盆顶盖设有输油孔;油冷却系统与上油盆顶盖输油孔之间通过输油管与回油管连接;所述旋转油盆顶盖下设置有一弧形挡油板,旋转油盆顶盖外径177cm,顶盖厚度39cm,弧形挡板与筒式水导瓦径向距离52cm,弧形挡油板根部厚度35cm,端部厚度6cm,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的方程为:f(x)=-1.57
×
10-5
x
4-0.004x
3-0.42x
2-19.17x-334.9其中f(x)定义为挡油板纵剖面外侧曲线上的点到旋转油盆顶盖与水导瓦交点的垂直方向距离的负值,x定义为曲线上的点到交点的水平方向距离的负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盆内的毕托管出口与一根连接管相连,连接管的另一端在上油盆顶盖的输油孔与输油管相连,回油管在输油孔与上油盆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式水导瓦与主轴间存在间隙,上油盆与旋转油盆通过上述间隙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盆下部设有油混水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上油盆和旋转油盆内设有油位检查管,油位检查管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上端在上油盆内,下端在旋转油盆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筒式水导瓦和轴承座之间有橡胶密封条,筒式水导瓦和旋转油盆顶盖之间设有密封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油盆顶盖设置有检查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弧形挡油板的水力机组导轴承润滑油系统,包括主轴,套接在主轴上的筒式水导瓦,套接在筒式水导瓦外侧的轴承座,安装在筒式水导瓦下方的旋转油盆,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和轴承座上方的上油盆,安装在筒式水导瓦内部连通旋转油盆和上油盆的毕托管,连接上油盆和毕托管的油冷却系统。所述旋转油盆和上油盆在贴近主轴处有开口,筒式水导瓦与主轴间存在间隙,用以形成主轴油膜;旋转油盆顶盖下设置有一弧形挡油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油盆顶盖下的弧形挡油板有效防止润滑油渗入筒式水导瓦和旋转油盆的缝隙中进而甩油现象的发生,相比于传统结构,有利于油液循环使用,提高密封性,减少甩油现象的发生,减少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危害。作环境和设备的危害。作环境和设备的危害。


技术研发人员:张政 孟繁聪 郑凯 莫亚波 胡坤 杨皓程 陈裕文 王亮 李哲 张鹏 蒋坤 周祥 薛天骄 周大庆 阚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8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