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12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
背景技术:
2.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转动着的绞刀绞松河底或海底的土壤,与水泥混合成泥浆,经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并经过排泥管送至排泥区。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时,挖泥,输泥和卸泥都是一体化,自身完成,生产效率较高。
3.近年来,随着环保绿化工程的不断发展,内河、湖泊水域清淤的工程量越来越大,内河疏浚中传统的绞吸挖泥船由于结构形式的限制,存在不便于运输和桥架尺寸太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全船设备采用岸电提供电力驱动,主要用于内河、湖泊水域内的水利工程,该绞吸挖泥船在疏浚过程中由钢桩定位和横移系统移动实现施工。本实用新型能够进行快速灵活组装,设计标准大小模块可便于车辆运输,同时水下泵和绞刀电机位于桥架中,在保证桥架强度同时减小桥架尺寸,提高了安装运输效率和船舶施工效率。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包括主船体、桥架、定位系统、功能舱室和操控室,所述主船体包括四个主浮箱,所述功能舱室包括一个泵舱、一个辅机舱和一个电气间;四个所述主浮箱分别位于船舶左右两侧的首尾,所述桥架位于船舶首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的开槽处,所述泵舱位于船舶尾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辅机舱位于船舶右侧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电气间位于船舶左侧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主浮箱、辅机舱、电气间和操控室均为2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泵舱为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桥架可放置在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内;各个相邻的两个模块之间均为可拆装式连接结构。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桥架为管式结构,所述桥架的水下泵、绞刀电机和齿轮箱均安装在管子内部。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定位系统包括钢桩和钢桩绞车,所述钢桩设置在船舶尾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上。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泵舱内设置1号舱内泵单元和2号舱内泵单元。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泵舱的左侧与船舶左侧尾部的主浮箱和电气间连接,泵舱的右侧与船舶右侧尾部的主浮箱和辅机舱连接。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各个所述模块的总重不超过对应集装箱车最大运输重量,各个所述模块的底部焊接集装箱地脚。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操控室位于泵舱上方。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船舶的全船设备均采用岸电提供电力驱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4.①
本实用新型采用2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和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均为可拆装式连接结构,能够进行快速灵活组装,各个模块的总重不超过对应集装箱车最大运输重量,设计标准大小模块可便于车辆运输,各模块底部焊接集装箱地脚,便于车辆运输。
15.②
本实用新型的桥架为管式结构,其水下泵、绞刀电机、齿轮箱都安装在管子内部,在保证桥架强度同时减小桥架尺寸。
16.③
本实用新型全船设备采用岸电提供电力驱动,主要用于内河、湖泊水域内的水利工程,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功能齐全,输送距离远等优点,提高了安装运输效率和船舶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绞吸挖泥船布置的主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绞吸挖泥船布置的俯视图。
19.图中:1、左主浮箱一;2、电气间;3、左主浮箱二;4、泵舱;5、右主浮箱一;6、辅机舱;7、右主浮箱二;8、钢桩;9、钢桩绞车;10、操控室;11、桥架绞车;12、1号舱内泵单元;13、2号舱内泵单元;14、水下泵;15、绞刀电机;16、绞刀;17、桥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1
24.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包括主船体、桥架17、定位系统、功能舱室和操控室10,所述主船体包括四个主浮箱,所述功能舱室包括一个泵舱4、一个辅机舱6和一个电气间2;四个所述主浮箱分别位于船舶左右两侧的首尾,具体包括位于船尾左侧的左主浮箱一1、位于船尾右侧的右主浮箱一5、位于船首左侧的左主浮箱二3、位于船首右侧的右主浮箱二7。
25.所述桥架17位于左主浮箱二3和右主浮箱二7之间的开槽处,所述桥架17为管式结构,所述桥架17的水下泵、绞刀电机和齿轮箱均安装在管子内部,在保证桥架17强度同时减
小了桥架17尺寸。
26.所述定位系统包括钢桩8和钢桩绞车9,所述钢桩8设置在左主浮箱一1和右主浮箱一5上,船舶通过钢桩8进行定位,钢桩8起升和横移锚的拉伸可实现船舶前行施工作业。
27.所述泵舱4位于左主浮箱一1和右主浮箱一5之间、及电气间2和辅机舱6之间,所述泵舱4的左侧与左主浮箱一1和电气间2连接,泵舱4的右侧与右主浮箱一5和辅机舱6连接。所述泵舱4内设置1号舱内泵单元12和2号舱内泵单元13,多泵组合实现长排距。所述辅机舱6位于右主浮箱一5和右主浮箱二7之间,所述电气间2位于左主浮箱一1和左主浮箱二3之间。
28.所述左主浮箱一1、左主浮箱二3、右主浮箱一5、右主浮箱二7、辅机舱6、电气间2和操控室10均为2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泵舱4为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桥架17可放置在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内,方便拆装后进行运输;各个相邻的两个模块之间均为可拆装式连接结构,能够进行快速灵活组装。各个所述模块的总重不超过对应集装箱车最大运输重量,各个所述模块的底部焊接集装箱地脚,便于车辆运输。
29.所述操控室10位于泵舱4上方,其视野开阔,方便操纵施工作业。
30.在使用时,将各个模块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绞吸挖泥船的布置结构进行组装,全船设备采用岸电提供电力驱动,在疏浚过程中由钢桩8定位和横移系统移动实现施工。
31.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包括主船体、桥架、定位系统、功能舱室和操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船体包括四个主浮箱,所述功能舱室包括一个泵舱、一个辅机舱和一个电气间;四个所述主浮箱分别位于船舶左右两侧的首尾,所述桥架位于船舶首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的开槽处,所述泵舱位于船舶尾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辅机舱位于船舶右侧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电气间位于船舶左侧两个主浮箱之间;所述主浮箱、辅机舱、电气间和操控室均为2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泵舱为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所述桥架可放置在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内;各个相邻的两个模块之间均为可拆装式连接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架为管式结构,所述桥架的水下泵、绞刀电机和齿轮箱均安装在管子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系统包括钢桩和钢桩绞车,所述钢桩设置在船舶尾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舱内设置1号舱内泵单元和2号舱内泵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舱的左侧与船舶左侧尾部的主浮箱和电气间连接,泵舱的右侧与船舶右侧尾部的主浮箱和辅机舱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模块的总重不超过对应集装箱车最大运输重量,各个所述模块的底部焊接集装箱地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室位于泵舱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的全船设备均采用岸电提供电力驱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运输的集装箱式组合绞吸挖泥船,包括主船体、桥架、定位系统、功能舱室和操控室,主船体包括四个主浮箱,功能舱室包括一个泵舱、一个辅机舱和一个电气间;四个主浮箱分别位于船舶左右两侧首尾,桥架位于船舶首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开槽处,泵舱位于船舶尾部左右两个主浮箱之间,辅机舱位于船舶右侧两个主浮箱之间,电气间位于船舶左侧两个主浮箱之间;主浮箱、辅机舱、电气间和操控室均为2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泵舱为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桥架可放置在40尺集装箱大小模块内;各相邻两个模块之间均为可拆装式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标准集装箱大小模块,能进行快速灵活组装,便于运输,提高安装运输和船舶施工效率。舶施工效率。舶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荣振 张润喜 陈刘明 李晓磊 姜曦 陈九肖 刘国瑞 于航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03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中药挥发油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水利工程用管道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