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8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
背景技术:
2.自行车自从被发明之后,虽然陆续有很多交通工具被发明,例如电动车、汽车和高铁,它们比较自行车都有明确的优点,但是自行车却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现在自行车也被贴上环保和减碳的标签,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安装也变得十分重要,也要求前后轮的安装要更加结实,同时在安装的时候要将车轮放在中间,防止歪斜;
3.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车轮安装处出现松动的情况;
4.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安装车轮主要依靠一个主螺母,主螺母没有设置加固机构,对主螺母的位置进行固定,导致自行车在骑行的过程中产生松动的情况增加,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包括:
9.轮胎和安装在轮胎两侧的安装机构;
10.安装机构设置有螺丝,所述螺丝贯穿轮胎与其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机构包括:
11.上垫板,所述上垫板与螺丝螺纹连接;
12.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与上垫板固定连接;
13.连接条,所述连接条与旋转轴转动连接;
14.下垫板,所述下垫板与连接条固定连接。
15.优选的,所述轮胎设置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内部设置有内层胎,车轮的耐磨层是在车轮的最外侧,它主要是保护车的内层胎,内层胎的内部会充上气体。
16.优选的,所述轮胎设置有四组轴条,四组所述轴条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减小风力对轴条的影响。
17.优选的,所述轮胎最里侧设置有两组安装圈,所述安装圈的旁边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挂钩,挂钩挂在车架上面的小孔,以防在安装时轮子与车架产生移动。
18.优选的,所述上垫板的旁边设置有主螺母,所述主螺母的另一侧设置有下垫板,所述下垫板的旁边设置有小螺母。
19.优选的,所述安装机构的所有结构都与螺丝螺纹连接,安装机构主要用车轮进行安装,同时也对车轮的安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主螺母进行加固,防止在骑车过程出现松动的情况。
20.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21.1、该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在安装时,我们将自行车的车架倒放,然后放入安装处,然后将垫圈底部的挂钩挂在车架上面的小孔,以防在安装时轮子与车架产生移动,也可以时轮子与车架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只有再将主螺母进行固定,主螺母进行固定之后,再将上垫板的连接条连接的下垫板套接在螺丝,并且主螺母夹在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之后再加上一个小螺母,上述机构主要用车轮进行安装,同时也对车轮的安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主螺母进行加固,防止在骑车过程出现松动的情况。
22.2、该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在使用时,车轮要先安装在前叉和后轮安装处,车轮的耐磨层是在车轮的最外侧,他主要是保护车的内层胎,内层胎的内部会充上气体,但切记要注意充气的量,充气过足会导致自行车在骑行时产生过大的震动感,同时车胎的内部设置有轴条,轴条分为两组一个时成细条状一个成板块状,为了使得车轮支撑力更强,我们采用板块状轴条,同时考虑到风力对轴条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骑行感受,我们加入通风口减小影响。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处放大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c处放大图。
28.图中:1、轮胎;101、耐磨层;102、内层胎;103、轴条;104、通风口;2、安装机构;201、小螺母;202、上垫板;203、连接条;204、旋转轴;205、下垫板;206、垫圈;207、安装圈;208、挂钩;209、螺丝;210、主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如图1-5所示,包括;
30.轮胎1和安装在轮胎1两侧的安装机构2;
31.安装机构2设置有螺丝209,螺丝209贯穿轮胎1与其转动连接,安装机构2包括:
32.上垫板202,上垫板202与螺丝209螺纹连接;
33.旋转轴204,旋转轴204与上垫板202固定连接;
34.连接条203,连接条203与旋转轴204转动连接;
35.下垫板205,下垫板205与连接条203固定连接。
36.请如图4所示,轮胎1设置有耐磨层101,耐磨层101内部设置有内层胎102。
37.请如图1所示,轮胎1设置有四组轴条103,四组轴条103设置有通风口104,采用板块状轴条103加强支撑,同时考虑到风力对轴条103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骑行感受,我们加入通风口104减小影响。
38.请如图3-5所示,轮胎1最里侧设置有两组安装圈207,安装圈207的旁边设置有垫圈206,垫圈20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挂钩208,垫圈206底部的挂钩208挂在车架上面的小孔,以防在安装时轮子与车架产生移动。
39.请如图3所示,上垫板202的旁边设置有主螺母210,主螺母210的另一侧设置有下垫板205,下垫板205的旁边设置有小螺母201。
40.请如图2所示,安装机构2的所有结构都与螺丝209螺纹连接,安装机构2主要用车轮进行安装,同时也对车轮的安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主螺母210进行加固,防止在骑车过程出现松动的情况。
41.工作原理:
42.该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在使用时装在前叉或者是后轮的安装处,再通过主螺母210固定;
43.在使用时,车轮要先安装在前叉和后轮安装处,车轮的耐磨层101是在车轮的最外侧,他主要是保护车的内层胎102,内层胎102的内部会充上气体,但切记要注意充气的量,充气过足会导致自行车在骑行时产生过大的震动感,同时车胎的内部设置有轴条103,轴条103分为两组一个时成细条状一个成板块状,为了使得车轮支撑力更强,我们采用板块状轴条103,同时考虑到风力对轴条103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骑行感受,我们加入通风口104减小影响;
44.在安装时,我们将自行车的车架倒放,然后放入安装处,然后将垫圈206底部的挂钩208挂在车架上面的小孔,以防在安装时轮子与车架产生移动,也可以时轮子与车架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只有再将主螺母210进行固定,主螺母210进行固定之后,再将上垫板202的连接条203连接的下垫板205套接在螺丝209,并且主螺母210夹在上垫板202和下垫板205之间,之后再加上一个小螺母201,上述机构主要用车轮进行安装,同时也对车轮的安装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主螺母210进行加固,防止在骑车过程出现松动的情况。
4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包括;轮胎(1)和安装在轮胎(1)两侧的安装机构(2);其特征在于,安装机构(2)设置有螺丝(209),所述螺丝(209)贯穿轮胎(1)与其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机构(2)包括:上垫板(202),所述上垫板(202)与螺丝(209)螺纹连接;旋转轴(204),所述旋转轴(204)与上垫板(202)固定连接;连接条(203),所述连接条(203)与旋转轴(204)转动连接;下垫板(205),所述下垫板(205)与连接条(20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1)设置有耐磨层(101),所述耐磨层(101)内部设置有内层胎(1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1)设置有四组轴条(103),四组所述轴条(103)设置有通风口(1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1)最里侧设置有两组安装圈(207),所述安装圈(207)的旁边设置有垫圈(206),所述垫圈(20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挂钩(20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板(202)的旁边设置有主螺母(210),所述主螺母(210)的另一侧设置有下垫板(205),所述下垫板(205)的旁边设置有小螺母(2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2)的所有结构都与螺丝(209)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涉及自行车加工领域。该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包括轮胎和安装在轮胎两侧的安装机构;安装机构设置有螺丝,螺丝贯穿轮胎与其转动连接,安装机构包括:上垫板与螺丝螺纹连接,旋转轴与上垫板固定连接,连接条与旋转轴转动连接,下垫板与连接条固定连接,轮胎设置有耐磨层,耐磨层内部设置有内层胎,安装机构的所有结构都与螺丝螺纹连接。该可加强支撑强度的自行车车轮安装机构主要用车轮进行安装,同时也对车轮的安装进行加固,在采用板块状轴条加强支撑的同时,考虑到风力对轴条的影响,加入通风口减小影响。加入通风口减小影响。加入通风口减小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涂明龙 涂明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美轮运动器材(太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6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石墨烯破碎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切断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