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11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手机、电子手表等终端设备具有增大屏占比的发展趋势。随着显示面板封装工艺的进步,显示面板进行端子弯折(pad bending)的技术也日趋成熟,端子弯折也更多地用于缩窄终端设备的边框(如用于缩窄在使用者使用时朝下的边框)。为进一步缩窄边框,部分终端设备采用减小端子弯折半径的方式,但弯折半径的缩小会增大弯折区死折的风险,导致生产良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旨在有利于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连接围板、透光盖板和显示面板;所述连接围板围设形成容纳腔,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凹陷;所述透光盖板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折弯段,所述折弯段至少部分从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伸出,所述折弯段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陷内。
5.显示模组通过将显示面板的折弯段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的边缘伸出、折弯段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围板的内侧壁上的容纳凹陷内,能够减小显示面板到连接围板的外侧的距离,有利于缩窄折弯段对应的边框,有利于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此外,容纳凹陷能够增大显示面板与连接围板之间的缓冲空间,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能力。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包括弧形壁面段,所述弧形壁面段的曲率中轴线沿所述透光盖板的侧边延伸设置。
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折弯段的圆心角大于等于90度;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弧形壁面段延伸至所述折弯段的曲率中轴线的两侧。
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填充体,所述第一填充体设置在所述容纳凹陷与所述折弯段之间;所述第一填充体的一侧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抵接,所述第一填充体的另一侧与所述折弯段抵接。
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
1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填充体,所述第二填充体设置在所述折弯段背向所述第一填充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填充体与所述折弯段抵接。
1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
1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
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
1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1mpa且小于等于50mpa,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1gpa且小于等于10gpa。
1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1mpa且小于等于10mpa,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3gpa且小于等于3gpa。
15.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有厚度间隙;所述第一填充体包括横向延伸段,所述横向延伸段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厚度间隙内,所述横向延伸段与所述透光盖板抵接。
16.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横向延伸段由粘合材料制成;所述折弯段朝向所述连接围板的一侧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所述透光盖板均与所述横向延伸段固定连接。
1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围板包括外壁面段;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外壁面段设置在所述连接围板朝向所述透光盖板的一侧;所述外壁面段与所述弧形壁面段相对设置,所述外壁面段朝向所述透光盖板倾斜设置。
18.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包括平直壁面段,所述平直壁面段与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平直壁面段朝向所述折弯段的折弯曲面。
1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围板上还设有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折弯段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透光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抵接。
2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所述折弯段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排列设置,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透光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抵接。
21.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间隔设置;或支撑凸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延伸设置而呈弧状。
22.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或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抵接。
23.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二平直段分别与所述折弯段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用于连接排线结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显示基材层、第二支撑结构,所述透光盖板、所述偏光片、所述显示基材层依次设置,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偏光片之间设有透光胶层;所述显示基材层折弯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材层的折弯内侧,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侧边与所述显示基材层的折弯部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背膜、散热层、缓冲层、第二背膜;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
2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上述显示模组;所述连接围板设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中框的至少一部分,或所述连接围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中框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与折弯段的位置关系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为本技术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隐藏部分结构)。
28.图4为图3中b-b位置的截面图(隐藏部分结构)。
29.图5为图3中b-b位置的截面图。
30.图6为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7为图3中c-c位置的截面图。
32.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与折弯段的位置关系图。
33.图9为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34.图10为本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截面位置参照图3中b-b处)。
35.图11为本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截面位置参照图3中c-c处)。
36.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与折弯段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9.本技术提出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具有显示模组的手机、电子手表、平板、电脑、monitor(监控器)、电视、电子白板等。显示模组中的连接围板100设置为终端设备的中框的至少一部分,或连接围板100与终端设备的中框固定连接(详见下文描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以下以应用于电子手表的显示模组为例进行说明。
40.图1、图2展示了本技术显示模组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200与折弯段310的位置关系,折弯段310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如图中从下侧边缘伸出),即折弯段310沿透光盖板20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或直径方向从边缘透光盖板200的伸出,包括折弯段310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或折弯段310全部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显示面板300可通过连接器等结构与排线结构600(如柔性电路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连接,以实现显示信号的传输。其中,显示面板可设置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微型无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透光盖板200即能够使显示面板300的光线透过的盖板,包括玻璃盖板、透明塑料盖板、蓝宝石盖板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41.图3展示了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隐藏透光盖板200、显示面板300、排线结构600等结构),其中显示模组所包括的连接围板100围设形成容纳腔110,连接围板100上设有用于抵接并支撑透光盖板200的支撑凸台510;当连接围板100上设有至少两个支撑凸台510,支撑凸台510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间隔设置(即沿图中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其中,连接围板100可由终端设备的中框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即连接围板100设置为终端设备的
中框,或者连接围板100与终端设备的中框一体成型);或者连接围板100可设置为与终端设备的中框固定连接,如卡扣连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等方式。
42.图4展示了图3中b-b位置的截面图(隐藏部分结构),其中折弯段310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如图中的尺寸l1所示。图5展示了图3中b-b位置的截面图,其中的显示模组包括连接围板100、透光盖板200和显示面板300;连接围板100围设形成容纳腔110,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即朝向容纳腔110的侧壁)上设有容纳凹陷120;透光盖板200至少部分遮盖容纳腔110的开口(如遮盖图中的上端开口),从而减少灰尘等异物进入到容纳腔110内。显示面板300设置在容纳腔110内,显示面板300包括折弯段310;折弯段310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凹陷120内,包括折弯段310部分容纳在容纳凹陷120内、折弯段310全部容纳在容纳凹陷120内,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43.其中,作为一个示例,参照图6,显示面板300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平直段321和第二平直段322,第一平直段321、第二平直段322分别与折弯段310的两端连接,第二平直段322用于连接上述排线结构600。显示面板300可设置为包括偏光片331、显示基材层332、第二支撑结构340,透光盖板200、偏光片331、显示基材层332依次设置(如图中从上到下的方向),透光盖板200与偏光片331之间设有透光胶层333(如设置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透明光学胶)。显示基材层332折弯设置,第二支撑结构340设置在显示基材层332的折弯内侧,第二支撑结构340可设置为支撑在上述第一平直段321和第二平直段322之间。第二支撑结构34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背膜341、散热层342、缓冲层343、第二背膜344,散热层342可设置为包括铜箔、聚酰亚胺、超净泡棉、网格胶中的至少一种;折弯段310朝向连接围板100的一侧设有防护层311,即防护层311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基材层332的折弯外侧(图中的左侧),防护层311可设置为mcl(micro coating layer,微涂层)或bpl(bending protecting layer,弯曲保护层),以保护折弯段310(甚至保护到显示面板300其他部分)。如图5、图6所示,保护层311的一端(图中的上端)与偏光片331连接。
4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通过将显示面板300的折弯段310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折弯段310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上的容纳凹陷120内,能够减小显示面板300到连接围板100的外侧的距离,有利于缩窄折弯段310对应的边框,有利于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此外,容纳凹陷120能够增大显示面板300与连接围板100之间的缓冲空间,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能力。
45.对于上述容纳凹陷120的壁面的形状,可参照图6及下述方式进行设置。
46.参照图6,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可设置为包括弧形壁面段121,该弧形壁面段121的曲率中轴线沿透光盖板200的侧边延伸设置(如沿图6中图面向里的方向延伸设置)。此时容纳凹陷120的壁面的整体形状与折弯段310的外形相仿,能够在容纳凹陷120的壁面与折弯段310之间形成厚度较为均匀的缓冲间隙,有利于使显示模组各个方向的抗冲击能力更均衡。
47.对于连接围板100的外侧形状,参照图6,连接围板100可设置为包括外壁面段101。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该外壁面段101设置在连接围板100朝向透光盖板200的一侧,即外壁面段101设置在图中朝上的一侧;外壁面段101朝向透光盖板200倾斜设置,即外壁面段101沿图中朝上的方向逐渐内收(相对于透光盖板200的中轴线而言),以减少连接围板100的外侧对使用者的刮蹭。此外,外壁面段101与上述弧形壁面段121相对设置,即在连接
围板100的周向的同一位置上,设置有外壁面段101、弧形壁面段121且两者内外相对设置(相对于透光盖板200的中轴线而言);此时,弧形壁面段121截面突变较少(相对于直角形状等),应力集中减弱而提高连接围板100的强度;即,相对设置的外壁面段101、弧形壁面段121能够较好地兼顾提升连接围板100的强度、减少连接围板100的外侧对使用者的刮蹭。
48.对于容纳凹陷120所包括的弧形壁面段121的位置,可参照下述方式进行设置。
49.参照图6,折弯段310的圆心角大于等于90度,如图中的第一平直段321、第二平直段322平行设置且使对应的折弯段310的圆心角为180度;折弯段310的圆心角还可以设置为120度、135度、150度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如沿图6中的上下方向),弧形壁面段121延伸至折弯段310的曲率中轴线的两侧;如弧形壁面段121对应的圆心角参照图中的角度m所示,折弯段310的曲率中轴线沿图面向里且在角度m的中心处;从而,在折弯段310(圆心角大于等于90度的)的两侧均形成较为均匀的缓冲间隙,有利于使显示模组在竖直掉落(如沿图6中的水平方向掉落,即透光盖板200处于竖直状态下时显示模组发生掉落)、倾斜掉落(掉落方向倾斜于图6中的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均具备较好的抗冲击能力。
50.参照图6,显示模组在设置或不设置上述弧形壁面段121的情况下,显示模组均可设置为还包括第一填充体410,第一填充体410设置在容纳凹陷120与折弯段310之间;第一填充体410的一侧与容纳凹陷120的壁面抵接,第一填充体410的另一侧与折弯段310抵接;此时,第一填充体410能够为折弯段310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
51.继续参照图6,上述第二支撑结构340的侧边(图中的左侧)与显示基材层332的折弯部分之间具有间隙。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填充体420,第二填充体420设置在折弯段310背向第一填充体410的一侧,如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撑结构340的侧边与显示基材层332的折弯部分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填充体420与折弯段310抵接,以便于进一步为折弯段310提供缓冲,更好地保护折弯段310。
52.其中,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到折弯段310的外侧的距离可设置为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如0.1毫米、0.3毫米、0.5毫米、0.7毫米、1毫米,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到折弯段310的外侧的距离还可以设置为容纳凹陷120到折弯段310的最短距离,如图6中的尺寸g1所示;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到折弯段310的外侧的距离还可以设置为平均距离,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此时,容纳凹陷120能够较好地兼顾缩窄折弯段310对应的边框、增大显示面板300与连接围板100之间的缓冲空间,较好地兼顾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能力。
5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到折弯段310的外侧的距离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则形成在容纳凹陷120的壁面与折弯段310的外侧之间的第一填充体410相对较薄;此时可将第一填充体410的模量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二填充体420的模量,即第一填充体410的刚度大于等于第二填充体420的刚度。在该设置方式下,相对于直接缓冲外界碰撞力(如掉落等因素造成引发的碰撞力),第一填充体410更多地将外界碰撞力向两边传导,通过该方式来降低外界碰撞力对折弯段310、显示面板300的冲击,降低发生显示不良的风险。此外,当设置了上述弧形壁面段121时(折弯段310的圆心角大于等于90度,且弧形壁面段121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延伸至折弯段310的曲率中轴线的两侧),设置在容纳凹陷120与折弯段310之间的第一填充体410整体呈弧形,第一填充体410能够更
好地将外界碰撞力向两边传导,进一步降低发生显示不良的风险。
54.在一种另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到折弯段310的外侧的距离大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第一填充体410的模量小于第二填充体420的模量,即第一填充体410的刚度小于第二填充体420的刚度;此时相对于将外界碰撞力(如掉落等因素造成引发的碰撞力)向两边传导,第一填充体410更多地进行对外界碰撞力的直接缓冲;该设置方式也能够降低外界碰撞力对折弯段310、显示面板300的冲击,降低发生显示不良的风险。
55.其中,第一填充体410的模量可设置为大于等于0.1mpa且小于等于50mpa,第二填充体420的模量可设置为大于等于0.1gpa且小于等于10gpa。进一步而言,第一填充体410的模量大于等于1mpa且小于等于10mpa,第二填充体420的模量大于等于0.3gpa且小于等于3gpa。第一填充体410可根据上述设置而具体采用具有防水抗油污、粘接性能的胶材或者异型泡棉等填充物,第一填充体410还可以通过已有工艺进行掺杂碳黑、石墨等导电粒子,以改善显示模组在此部分区域的静电积聚问题,提高显示模组的抗静电特性;第二填充体420可根据上述设置而具体采用泡棉、胶水等。
56.参照图6,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即沿图中的上下方向),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与显示面板300之间设有厚度间隙;第一填充体410包括横向延伸段411,横向延伸段411至少部分延伸至厚度间隙内,横向延伸段411与透光盖板200抵接。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横向延伸段411能够在缓冲透光盖板2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提供缓冲,减低显示模组发生损伤的几率。当第一填充体410的模量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二填充体420的模量时,横向延伸段411能够进一步将传导至末端的外界碰撞力进行分散,如分散到上述偏光片331、透光胶层333,降低外界碰撞力的破坏性。其中,横向延伸段411由粘合材料制成,如胶水等;此时,防护层311、透光盖板200均与横向延伸段411固定连接,即横向延伸段411还能够将防护层311、透光盖板200进行固定,提高显示模组的内部连接稳定性。
57.此外,透光盖板200的侧边与连接围板100相对设置(如图6中朝上的位置处所示),第一填充体410包括粘合段412,该粘合段412设置在透光盖板200的侧边与连接围板100之间;沿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粘合段412设置在折弯段310朝向透光盖板200的一侧,如图中粘合段412设置在折弯段310的上方;连接围板100、透光盖板200的侧边均与粘合段412固定连接,此时粘合段412能够通过固定连接,降低透光盖板200在该处被下压的程度;粘合段412还能够在透光盖板200与连接围板10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
58.其中,当第一填充体410、粘合段412均可设置为由粘合材料制成(如由胶水制成),上述第一填充体410、横向延伸段411、粘合段412三者也可以均设置为由粘合材料制成(如由胶水制成),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59.显示面板300通常只有部分区域设置有上述折弯段310,从而使折弯段310形成凸出的端子形状,显示面板300未设置上述折弯段310的区域整体厚度相对较薄。图7展示了图3中c-c位置的截面图,对应于显示面板300未设置上述折弯段310的区域,连接围板100设置了下述结构来对透光盖板200进行支撑。具体而言,连接围板100上还设有第一支撑结构500,第一支撑结构500、折弯段310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排列设置,即第一支撑结构500、折弯段310沿显示面板300的周向排列设置;第一支撑结构500与透光盖板200朝向显示面板300的一侧抵接,从而在显示面板300整体厚度相对较薄的区域(未设置上述折弯段310的区域)对透光盖板200进行支撑,有利于提升透光盖板200与连接围板100之间的填充物的厚度
均匀性。
60.其中,第一支撑结构500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凸台510,支撑凸台510、折弯段310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排列设置,支撑凸台510与透光盖板200朝向显示面板300的一侧抵接。此时在通过第一支撑结构500整体撑起较大部分高度后,支撑凸台510能够减小与透光盖板200贴近的面积,更有利于凝固前的胶水的流动。
61.当第一支撑结构500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凸台510时,支撑凸台510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间隔设置(参照图3),以提高整体的支撑稳定性;此外支撑凸台510可以设置为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延伸设置而呈弧状,即支撑凸台510整体长度较长,以提高支撑凸台51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对支撑凸台510的设置形式不加以限制。当支撑凸台510沿显示面板300的侧边间隔设置时,透光盖板200能够得到较为均匀的支撑,更容易保证点胶的厚度。
62.参照图7,支撑凸台510还可以设置为与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抵接,即支撑凸台510邻接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使支撑凸台510便于制造且通过邻接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而提高结构强度。
63.图8、图9展示了本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200与折弯段310的位置关系,折弯段310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但伸出量小于图1、图2中的示例。
64.图10展示了本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截面位置参照图3中b-b处)。其中,容纳凹陷120的壁面包括平直壁面段122,平直壁面段122与透光盖板200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如图10中,平直壁面段122设置为朝图面向里延伸设置的竖直平面),平直壁面段122朝向折弯段310的折弯曲面,此时的容纳凹陷120整体较为方正,便于通过铣削加工等方式来制造,有利于提高制造效率。
65.显示面板300还包括触控层334,参照图10,该触控层334可设置在透光盖板200与偏光片331之间,透光盖板200与触控层334之间、触控层334与偏光片331之间均设有透光胶层333。当然,触控层334及对应的透光胶层333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或者将触控层334集成在显示基材层332内,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66.图11展示了本技术显示模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截面位置参照图3中c-c处),其中第一支撑结构500所包括的支撑凸台510与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如沿图中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此时支撑凸台510可设置在图中第一支撑结构500的本体部分的中间位置,支撑凸台510也可设置在图中第一支撑结构500的本体部分的偏左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支撑凸台510与连接围板10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隔,能够引导凝固前的胶水的流动,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制造效率。
67.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结构500、支撑凸台510可以与连接围板100为同种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如分别采用金属和塑料,再采用纳米注塑等成型工艺进行成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第一支撑结构500、支撑凸台510、连接围板100中的任意一者可采用塑料制成,如采用pa(尼龙)材料、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材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第一支撑结构500、支撑凸台510、连接围板100中的任意一者也可以采用塑料与玻璃纤维的混合物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68.图12展示了本技术显示模组又一实施例中透光盖板200与折弯段310的位置关系,折弯段310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200的边缘伸出,此时透光盖板200可设置为矩形或圆角矩形。即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透光盖板200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的终端设
备(终端设备的外形可对应呈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圆角矩形),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连接围板,所述连接围板围设形成容纳腔,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凹陷;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折弯段,所述折弯段至少部分从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伸出,所述折弯段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凹陷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包括弧形壁面段,所述弧形壁面段的曲率中轴线沿所述透光盖板的侧边延伸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段的圆心角大于等于90度;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弧形壁面段延伸至所述折弯段的曲率中轴线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填充体,所述第一填充体设置在所述容纳凹陷与所述折弯段之间;所述第一填充体的一侧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抵接,所述第一填充体的另一侧与所述折弯段抵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二填充体,所述第二填充体设置在所述折弯段背向所述第一填充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填充体与所述折弯段抵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于等于0.1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到所述折弯段的外侧的距离大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毫米,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1mpa且小于等于50mpa,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1gpa且小于等于10gpa。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1mpa且小于等于10mpa,所述第二填充体的模量大于等于0.3gpa且小于等于3gpa。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有厚度间隙;所述第一填充体包括横向延伸段,所述横向延伸段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厚度间隙内,所述横向延伸段与所述透光盖板抵接。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延伸段由粘合材料制成;所述折弯段朝向所述连接围板的一侧设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所述透光盖板均与所述横向延伸段固定连接。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围板包括外壁面段;沿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外壁面段设置在所述连接围板朝向所述透光盖板的一侧;所述外壁面段与所述弧形壁面段相对设置,所述外壁面段朝向所述透光盖板倾斜设置。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凹陷的壁面包括平直壁面段,所述平直壁面段与所述透光盖板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平直壁面段朝向所述折弯段的折弯曲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围板上还设有第一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所述折弯段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透光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抵接。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所述折弯段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排列设置,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透光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抵接。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间隔设置;或支撑凸台沿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延伸设置而呈弧状。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或所述支撑凸台与所述连接围板的内侧壁抵接。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第二平直段分别与所述折弯段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用于连接排线结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显示基材层、第二支撑结构,所述透光盖板、所述偏光片、所述显示基材层依次设置,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偏光片之间设有透光胶层;所述显示基材层折弯设置,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材层的折弯内侧,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侧边与所述显示基材层的折弯部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背膜、散热层、缓冲层、第二背膜;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2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连接围板设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中框的至少一部分,或所述连接围板与所述终端设备的中框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终端设备。该显示模组包括连接围板、透光盖板和显示面板;连接围板围设形成容纳腔,连接围板的内侧壁上设有容纳凹陷;透光盖板至少部分遮盖容纳腔的开口;显示面板设置在容纳腔内,显示面板包括折弯段,折弯段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的边缘伸出,折弯段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凹陷内。显示模组通过将显示面板的折弯段至少部分从透光盖板的边缘伸出、折弯段至少部分容纳在连接围板的内侧壁上的容纳凹陷内,能够减小显示面板到连接围板的外侧的距离,有利于缩窄折弯段对应的边框,有利于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此外,容纳凹陷能够增大显示面板与连接围板之间的缓冲空间,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的抗冲击能力。冲击能力。冲击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林晓彬 肖诗松 李贤 苏彬彬 袁高 李钢 张峰 刘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0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防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