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道承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烟道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83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烟道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烟道。


背景技术:

2.烟道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用金属或复合管道,能够使空气排向室外,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无尘厂房净化系统、医药食品无菌车间净化系统、酒店宾馆、商场医院、写字楼的中央空调系统、工业污染控制用除尘、排烟、吸油等排风管、煤矿抽放瓦斯用抽放瓦斯系统以及煤矿矿井环境控制用送回风系统等等。
3.在实际应用中,上烟道段和下烟道段直接对接以形成烟道。对接位置的表面用水泥抹平进行粉刷。烟道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对接位置易产生裂纹,存在安全隐患。
4.渐渐地,诞生了烟道承接装置,烟道承接装置的顶端能够与上管道段的底端连接,且连通,底端能够与下管道段的顶端连接,且连通。如此,使得上下管道段连接处不再开裂,降低了安全隐患。
5.然而,传统的烟道承接装置用于连接上管道段和下管道段时,承重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传统的烟道承接装置用于连接上管道段和下管道段时,承重能力有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烟道。
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包括连接框和增强部;
8.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增强部。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侧的增强部设于连接框内。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侧的增强部包括支撑杆;
12.相应的,连接框的体长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供支撑杆穿过的通孔。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上浇设有混凝土。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内衬环;
15.内衬环设于连接框内;
16.每侧的增强部设于相应侧的内衬筒的外壁与连接框的内壁之间。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内衬环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隔离段;
18.每个隔离段的底部设有底板,通过底板与连接框内的中部固定连接;
19.每相邻两个隔离段的连接端所在平面与其中一个隔离段的体长方向成预设夹角。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夹角为30
°‑
60
°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框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
22.上框体的底部与下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
23.上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上边梁;
24.下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下边梁。
25.基于同一构思的一种具有烟道承接装置的烟道,包括上烟道段、下烟道段和上述任一些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烟道承接装置;
26.烟道承接装置的顶部与上烟道段的底部连接,且连通,底部与下烟道段的顶部连接,且连通。
2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烟道承接装置通过在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增强部能够有效地提高烟道承接装置整体的机械强度及配重,使得烟道承接装置承重时不易发生散架,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有利于管道段和烟道承接装置保持位置稳定。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烟道承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所示的烟道承接装置的侧视图;
30.图3是图1所示的烟道承接装置的仰视图。
31.附图中,110、连接框;111、上框体;112、下框体;121、支撑杆;130、内衬环;131、隔离段;1311、底板;132、第一连接板;133、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3.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线”、“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如图1所示,建立坐标系,x轴延伸方向为连接框110的体长方向,y轴延伸方向为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z轴延伸方向为连接框110的体高方向。
38.参照图1、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包括连接框110和增强部。其中,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
39.在此些实施例中,连接框110的顶端能够与上管道段的底端连接,且连通。连接框110的底端能够与下管道段的顶端连接,且连通。相对于传统的烟道承接装置,在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增强部能够有效地提高烟道承接装置整体的机械强度及配重,使得烟道承接装置承重时不易发生散架,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有利于管道段和烟道承接装置保持位置稳定。
40.在其中一些应用中,在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上的一侧固定有增强部,有效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
41.在另一些应用中,在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增强部。相对于单侧固定增强部的形式,进一步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
42.在其中一些应用中,每侧的增强部设于连接框110的外部。如此,不占用连接框110的内部空间,避免增强部对连接框110内的烟气流动形成干扰。
43.在另外一些应用中,每侧的增强部设于连接框110的内部。如此,减少对连接框110外空间的占用,使得烟道承接装置整体尺寸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避免增强部遭受碰撞时从连接框1 10 上脱落。
44.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每侧的增强部设于连接框110的内部,每侧的增强部包括支撑杆121。相应的,连接框110的体长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供支撑杆121穿过的通孔。如此,既能够起到支撑加强连接框110的作用,又使得支撑杆121不易从连接框110上脱落。在支撑杆121上浇设有混凝土(图中未示出)。如此,既能够增加增强部的配重,又能够将支撑杆121与连接框110内具有腐蚀性的烟气隔离,避免支撑杆121遭受腐蚀,延长了支撑杆121的使用寿命。
45.在其中一些应用中,支撑杆121的材质为塑料,抗腐蚀性好。
46.在另外一些应用中,支撑杆121的材质为金属,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刚度。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121可由钢筋裁得,材料来源广泛。
47.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烟道承接装置还包括内衬环130,内衬环130设于连接框110内。每侧的增强部设于相应侧的内衬筒的外壁与连接框110的内壁之间。内衬环130能够将上升的烟气与增强部隔离,进一步地避免腐蚀性烟气腐蚀支撑杆121。
48.在其中一些应用中,连接框110和内衬环130从上向下的正投影为方环结构。
49.在另外一些应用中,连接框110和内衬环130从上向下的正投影为三角环结构。
50.在又一些应用中,连接框110和内衬环130从上向下的正投影为圆环或其他结构。
51.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内衬环13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隔离段131,每个隔离段131的底部设有底板1311,通过底板1311与连接框110内的中部固定连接。具体地,连接框110和内衬环130从上向下的正投影为方环结构时,四侧的隔离段131分别通过底板1311与相应侧的连接框110内的中部焊接或螺接连接。上升的烟气会冲击底板1311,避免上升的烟气直接冲击金属材质的支撑杆121,进一步地避免腐蚀性烟气腐蚀金属材质的支撑杆121。设置于连接框110体宽方向上的两隔离段131还能够对增强部起到限位作用。每相邻两个隔离段131的连接端所在平面与其中一个隔离段131的体长方向成预设夹角。具体地,每相邻两个隔离段131的相邻端通过一个第二连接板133连接。第二连接板133与相邻两个
隔离段131中的一个隔离段131的体长方向成预设夹角。采用第二连接板133连接相邻两个隔离段131的相邻端形式,相对于直角连接形式,更有利于混凝土流动。每相邻两个隔离段131的相邻端的底端通过一个“l”型的第一连接板132连接。第一连接板132有效地提高了相邻两个隔离段131连接的稳固性。
52.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预设夹角为30
°‑
60
°
。需要指出的是,预设夹角=α-90
°

53.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框110包括上框体111和下框体112。上框体111的底部与下框体112的顶部焊接连接。上框体11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上边梁。下框体11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下边梁。上框体111和下框体112拼焊而成。
54.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框110的长度为100mm-400mm,宽度为100mm-400mm,高度为10mm-200mm。上框体111的高度为5mm-100mm,下框体112的高度为5mm-100mm。支撑杆121的长度为200-500mm,横截面直径为2-30mm。
55.在其中一些应用中,内衬环130和增强部设于上框体111内,能够有效地提高上框体111整体的机械强度。
56.在另外一些应用中,内衬环130和增强部设于下框体112内,能够有效地提高下框体112整体的机械强度。
5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烟道承接装置的烟道,包括上烟道段、下烟道段和上述任一些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烟道承接装置。烟道承接装置的上框体111的顶部与上烟道段的底部连接,且连通,下框体112的底部与下烟道段的顶部连接,且连通。相对于传统的烟道,在烟道承接装置的连接框110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增强部能够有效地提高烟道承接装置整体的机械强度及配重,使得烟道承接装置承重时不易发生散架,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有利于管道段和烟道承接装置保持位置稳定。
58.烟道轴线竖直设置,竖向安装在通穿各楼层的预留洞口内,由多个烟道段依次连接形成。相邻两个烟道段通过一个烟道承接装置连接连通。每个烟道承接装置的内衬环130与烟道承接装置的内壁之间形成u型承浆槽,将支撑杆121(承托钢筋)放置于承浆槽内后,向承浆槽内注混凝土砂浆,相邻两个烟道段通过一个烟道承接装置连接连通后,接口处实现密封,混凝土砂浆与承托钢筋组合形成的增强部使得烟道承接装置的承托受力强度得到加强。规避了承托钢筋占用排气道内用面积及油烟气对承托钢筋的酸碱腐蚀,避免从接口处窜烟窜味。
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框和增强部;所述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所述增强部;所述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有所述增强部;每侧的所述增强部设于所述连接框内;每侧的所述增强部包括支撑杆;相应的,所述连接框的体长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供所述支撑杆穿过的通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浇设有混凝土。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衬环;所述内衬环设于所述连接框内;每侧的所述增强部设于相应侧的所述内衬环的外壁与所述连接框的内壁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环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隔离段;每个所述隔离段的底部设有底板,通过所述底板与所述连接框内的中部固定连接;每相邻两个所述隔离段的连接端所在平面与其中一个所述隔离段的体长方向成预设夹角。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夹角为30
°‑
60
°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包括上框体和下框体;所述上框体的底部与所述下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上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上边梁;所述下框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下边梁。7.一种具有烟道承接装置的烟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烟道段、下烟道段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烟道承接装置;所述烟道承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上烟道段的底部连接,且连通,底部与所述下烟道段的顶部连接,且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道承接装置及具有其的烟道,其中,烟道承接装置包括连接框和增强部;连接框的体宽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固定有增强部。增强部能够有效地提高烟道承接装置整体的机械强度及配重,使得烟道承接装置承重时不易发生散架,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烟道承接装置的承重能力,有利于管道段和烟道承接装置保持位置稳定。置稳定。置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黄薪存 潘传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联知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0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