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67
评论:0

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水资源再利用领域,mbr又称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能在原有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cod、nh-n、浊度等指标,一方面可直接回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ro脱盐处理的预处理工艺,替代原有砂滤、保安过滤、超滤等冗长过滤流程,同时有机物含量的降低大大提高ro膜使用寿命,降低回用水处理成本,具有膜通量大、可反冲、全自动操作等优势。
3.而在目前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mbr膜池作为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水处理设备,其占地面积大,施工较为繁琐,对于悬浮物没有很好的处理,导致后期mbr膜容易被悬浮物影响,而使得减少mbr膜的清洗周期,增加了维护成本。另外,目前大部分mbr膜池通过设置反洗泵,采用在线清洗的方式,对mbr膜进行清洗,但是在线反洗无法对于一些污垢进行很好的清洗,这些污垢需要在酸水或者碱水的作用下才能去除,而在线反洗如要进行酸洗或碱洗,则需要耗费大量的酸和碱,成本大大增加。如公开号为cn216863763u,专利名称为一种基于mbr的水处理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mbr水处理装置,其包括了mbr膜池,mbr膜组件和固定机构,并设置了反洗泵对于mbr膜进行反洗,该mbr膜池并没有设置悬浮物去除装置,在使用时,悬浮物容易对mbr膜造成阻塞,影响过滤效率,且其采用在线反洗的方式,无法对于溶于酸、碱的污垢进行处理,因此其反洗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解决现有mbr膜池容易被悬浮物堵塞,影响过滤效率,以及在线反洗清洗不充分,且清洗成本高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包括mbr膜过滤区和mbr膜清洗区,其中,所述mbr膜清洗区包括清水清洗区,碱水清洗区和酸水清洗区,所述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所述清水清洗区对应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设置,并位于第一mbr膜过滤区端部,所述酸水清洗区和碱水清洗区相邻设置,并对应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设置,且位于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于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悬浮物收集槽和第二悬浮物收集槽。
7.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所述第一mbr膜池与第二mbr膜池通过第一挡墙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一挡墙下端设有第一过水口,通过该第一过水口,将第一mbr膜池与第二mbr膜池相连通。
8.于所述第一挡墙上端设有第一管槽,于该第一管槽内设有第一清水流出管和第一
曝气管;于所述第二mbr膜池上端连接有第一原水流入管。
9.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与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所述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的上端面低于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上端面;于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一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污口,该第一排污口直接与主排污管连通。
10.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所述第三mbr膜池与第四mbr膜池通过第二挡墙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二挡墙下端设有第二过水口,通过该第二过水口,将第三mbr膜池与第四mbr膜池相连通。
11.于所述第二挡墙上端设有第二管槽,于该第二管槽内设有第二清水流出管和第二曝气管;于所述第三mbr膜池上端连接有第二原水流入管。
12.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与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三围挡和第四围挡,所述第三围挡和第四围挡的上端面低于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上端面;于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底部一侧设有第二排污口,该第二排污口通过导污管经清水清洗区与主排污管连通。
13.所述清水清洗区一侧上端设有清洗用水流入管,于清水清洗区一侧下端设有废水流出管。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mbr膜清洗区设置于mbr膜过滤区相邻侧,且该清洗区包括酸水清洗区、碱水清洗区和清水清洗区,配合双区域设置的mbr膜过滤区,当一个区域内的mbr膜清洗时,另一个区域能够正常工作,不影响对污水的处理,从而能够满足mbr膜的离线快速清洗,提高了mbr膜清洗效果的同时,不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工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mbr膜池一端,设置悬浮物收集槽,配合另外加装在mbr膜池上方的刮泥器,从而能够有效去除悬浮物,防止悬浮物过多,影响到mbr膜的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俯视图;
19.图4为图1底部隐藏地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清水清洗区 2.碱水清洗区 3.酸水清洗区
21.4.第一悬浮物收集槽5.第二悬浮物收集槽
22.6.第一mbr膜池 7.第二mbr膜池 8.第一挡墙
23.9.第一过水口 10.第一管槽 11.第一清水流出管
24.12.第一曝气管 13.第一原水流入管 14.第一原水入口
25.15.第一围挡 16.第二围挡 17.第一排污口
26.18.第三mbr膜池 19.第四mbr膜池 20.第二挡墙
27.21.第二过水口 22.第二管槽 23.第二清水流出管
28.24.第二曝气管 25.第二原水流入管 26.第二原水入口
29.27.第三围挡 28.第四围挡 29.第二排污口 30.导污管31.清洗用水流入管32.废水流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包括mbr膜过滤区和mbr膜清洗区,其中,所述mbr膜清洗区包括清水清洗区1,碱水清洗区2和酸水清洗区3,所述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所述清水清洗区1对应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设置,并位于第一mbr膜过滤区端部,所述酸水清洗区3和碱水清洗区2相邻设置,并对应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设置,且位于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于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悬浮物收集槽4和第二悬浮物收集槽5。
31.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池6和第二mbr膜池7,所述第一mbr膜池6与第二mbr膜池7通过第一挡墙8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一挡墙8下端设有第一过水口9,通过该第一过水口9,将第一mbr膜池6与第二mbr膜池7相连通。
32.于所述第一挡墙8上端设有第一管槽10,于该第一管槽10内设有第一清水流出管11和第一曝气管12;于所述第二mbr膜池7上端连接有第一原水流入管13。
33.所述第一原水流入管13经设于清水清洗区1一侧的第一原水入口14,经过清水清洗区1上方,穿过第一悬浮物收集槽4,与第二mbr膜池7连通。
34.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4与第一mbr膜池6和第二mbr膜池7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一围挡15和第二围挡16,所述第一围挡15和第二围挡16的上端面低于第一mbr膜池6和第二mbr膜池7上端面;于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4一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污口17,该第一排污口17直接与主排污管连通。
35.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三mbr膜池18和第四mbr膜池19,所述第三mbr膜池18与第四mbr膜池19通过第二挡墙20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二挡墙20下端设有第二过水口21,通过该第二过水口21,将第三mbr膜池18与第四mbr膜池19相连通。
36.于所述第二挡墙20上端设有第二管槽22,于该第二管槽22内设有第二清水流出管23和第二曝气管24;于所述第三mbr膜池18上端连接有第二原水流入管25。
37.所述第二原水流入管25经设于清水清洗区1一侧的第二原水入口26,经过清水清洗区1上方,穿过第二悬浮物收集槽5,与第三mbr膜池18连通。
38.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5与第三mbr膜池18和第四mbr膜池19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三围挡27和第四围挡28,所述第三围挡27和第四围挡28的上端面低于第三mbr膜池18和第四mbr膜池19上端面;于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5底部一侧设有第二排污口29,该第二排污口29通过导污管30经清水清洗区1与主排污管连通。
39.所述清水清洗区1一侧上端设有清洗用水流入管31,于清水清洗区1一侧下端设有废水流出管32。
40.本实施例污水处理用mbr膜池的工作原理是:
41.将mbr膜架组件安装于第一mbr膜池6,第二mbr膜池7,第三mbr膜池18,第四mbr膜池19中,并将第一mbr膜池6和第二mbr膜池7中的mbr膜架组件,与所述第一清水流出管11和第一曝气管12相连通,将第三mbr膜池18和第四mbr膜池19中的mbr膜架组件,与所述第二清水流出管23和第二曝气管24相连通,安装上刮泥机,通过第一原水流入管13和第二原水流入管25,向mbr膜过滤区放入原水,同时启动与第一曝气管12和第二曝气管24连接的曝气装置,mbr膜对原水进行过滤,将过滤后的清水送入到第一清水流出管11和第二清水流出管23排出,而原水中产生的悬浮物则通过刮泥机,刮入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4和第二悬浮物收集
槽5内,并通过第一排污口17和第二排污口29将悬浮物排出;当需要对mbr膜进行清洗时,先关闭第一原水流入管13或第二原水流入管25,使其中一个mbr膜过滤区停止工作,而另一个mbr膜过滤区正常工作,将停止工作的mbr膜过滤区中的mbr膜,通过吊装装置,吊装到mbr膜清洗区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再重新吊装回mbr膜过滤区,实现不间断工作的离线清洗。
42.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其他实施例,及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mbr膜过滤区和mbr膜清洗区,其中,所述mbr膜清洗区包括清水清洗区,碱水清洗区和酸水清洗区,所述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所述清水清洗区对应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设置,并位于第一mbr膜过滤区端部,所述酸水清洗区和碱水清洗区相邻设置,并对应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设置,且位于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于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悬浮物收集槽和第二悬浮物收集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所述第一mbr膜池与第二mbr膜池通过第一挡墙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一挡墙下端设有第一过水口,通过该第一过水口,将第一mbr膜池与第二mbr膜池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挡墙上端设有第一管槽,于该第一管槽内设有第一清水流出管和第一曝气管;于所述第二mbr膜池上端连接有第一原水流入管。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与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所述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的上端面低于第一mbr膜池和第二mbr膜池上端面;于所述第一悬浮物收集槽一端侧壁设有第一排污口,该第一排污口直接与主排污管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所述第三mbr膜池与第四mbr膜池通过第二挡墙相互隔开,于所述第二挡墙下端设有第二过水口,通过该第二过水口,将第三mbr膜池与第四mbr膜池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挡墙上端设有第二管槽,于该第二管槽内设有第二清水流出管和第二曝气管;于所述第三mbr膜池上端连接有第二原水流入管。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与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连接端,分别设有第三围挡和第四围挡,所述第三围挡和第四围挡的上端面低于第三mbr膜池和第四mbr膜池上端面;于所述第二悬浮物收集槽底部一侧设有第二排污口,该第二排污口通过导污管经清水清洗区与主排污管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清洗区一侧上端设有清洗用水流入管,于清水清洗区一侧下端设有废水流出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MBR膜池,其包括MBR膜过滤区和MBR膜清洗区,其中,所述MBR膜清洗区包括清水清洗区,碱水清洗区和酸水清洗区,所述MBR膜过滤区包括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所述清水清洗区对应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设置,并位于第一MBR膜过滤区端部,所述酸水清洗区和碱水清洗区相邻设置,并对应所述第二MBR膜过滤区设置,且位于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于所述第一MBR膜过滤区和第二MBR膜过滤区端部,分别设有第一悬浮物收集槽和第二悬浮物收集槽。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MBR膜的离线快速清洗,提高了MBR膜清洗效果的同时,不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工作。通过设置悬浮物收集槽,配能够有效去除悬浮物,提高MBR膜的过滤效率。提高MBR膜的过滤效率。提高MBR膜的过滤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戴雨勋 赵云锋 于志坚 李增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先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汽车空调线束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空调结构单灯UVC杀毒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