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IPV光伏瓦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29 阅读:83 评论:0

一种bipv光伏瓦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bipv光伏瓦,属于光伏屋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将光伏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通常采用两大类方式进行设计施工: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
3.在这两种方式中,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是一种最常用的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在光伏板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组合夹具来对光伏板跟光伏瓦进行锁紧固定。
4.现有的光伏板是直接安装在棚顶,为使光伏板稳定安装在棚顶,需要采用大量连接件辅材,安装过程中步骤相对繁琐,并且对于材料的消耗较大,光伏组件之间也需要通过较多的防水粘剂进行封闭,达到防水防漏,随着防水粘剂使用时间的增长,会产生老化现象,而连接件辅材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打孔连接,当防水粘剂老化后,水流容易通过连接件的孔隙泄漏到屋内。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bipv光伏瓦,以解决的现有技术光伏板是直接安装在棚顶,为使光伏板稳定安装在棚顶,需要采用大量连接件辅材,安装过程中步骤相对繁琐,并且对于材料的消耗较大,光伏组件之间也需要通过较多的防水粘剂进行封闭,达到防水防漏,随着防水粘剂使用时间的增长,会产生老化现象,而连接件辅材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打孔连接,当防水粘剂老化后,水流容易通过连接件的孔隙泄漏到屋内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bipv光伏瓦,包括:光伏瓦,位于所述光伏瓦长边两侧的衔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衔接部之间的若干个连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若干个支撑部,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瓦通过衔接部相连接;
8.光伏板,所述光伏板下表面抵接在所述支撑部上方;所述光伏板外侧面套接有框体,所述框体侧面抵接在所述连接部侧面;
9.所述框体包括贴合在所述光伏板底部的底撑条以及位于所述底撑条正下方的夹持条,所述夹持条下表面与所述连接部上表面相贴合;
10.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装夹在所述夹持条上表面以及连接部下表面。
1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衔接部包括设于所述光伏瓦长边且开口朝向所述连接部一侧的弯钩条,以及设于所述光伏瓦长边且与所述弯钩条相匹配的勾条,所述勾条下方抵接在所述弯钩条底部。
1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光伏板的第一支撑条,用于支
撑相邻另一所述光伏板的第二支撑条以及用于分隔两个所述光伏板的分隔条,所述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分隔条为一体化结构且内部就均为中空结构。
1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支撑部包括顶部水平的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抵接在所述光伏板正下方。
1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光伏瓦还包括w形排水槽,所述w形排水槽位于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
15.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框体还包括约束条,所述约束条位于所述底撑条正上方,且所述约束条宽度为底撑条宽度的1/2,所述约束条与所述底撑条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所述光伏板。
16.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夹持件包括夹套,焊接在所述夹套两侧的压片,所述夹套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压片远离所述夹套的开口一侧设有压条,所述压条悬空设置。
1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螺纹杆以及旋装在所述螺纹杆上的两个第一螺母,所述压条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螺纹杆插装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压条内侧面贴合。
18.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螺纹杆包括主杆,所述主杆两端设有外螺纹部,所述外螺纹部端部为圆弧状。
19.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压片与所述夹套焊接部位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插装有螺栓,所述螺栓一端旋装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嵌装在所述夹套一侧,所述螺纹杆头部设有十字沉槽。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光伏瓦,光伏瓦具有衔接部、连接部以及支撑部,首先,相连的两个光伏瓦之间无需进行打孔可直接通过衔接部进行初步连接,尔后,将套装有框体的光伏板放置在两个光伏瓦上,其侧面通过两个连接部进行约束,底部通过支撑部进行支撑,最后通过在连接部与框体长边侧接触部位一侧最少安装两个夹持件,即可完成光伏瓦上光伏板的安装,其安装步骤简单,大量连接件辅材,光伏瓦设计采用一体式板面,光伏组件之间无需通过较多的防水粘剂进行封闭,进而消除防水粘剂老化的隐患,一方面优化结构达到精简安装,另一方面加强了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bipv光伏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bipv光伏瓦的侧视图。
25.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夹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夹持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夹持件的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现有的光伏板是直接安装在棚顶,为使光伏板稳定安装在棚顶,需要采用大量连接件辅材,安装过程中步骤相对繁琐,并且对于材料的消耗较大,光伏组件之间也需要通过较多的防水粘剂进行封闭,达到防水防漏,随着防水粘剂使用时间的增长,会产生老化现象,而连接件辅材中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打孔连接,当防水粘剂老化后,水流容易通过连接件的孔隙泄漏到屋内,故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34.实施例1
35.参照图1-6所示,一种bipv光伏瓦,包括:光伏瓦1,位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两侧的衔接部11,位于两个所述衔接部11之间的若干个连接部12,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之间的若干个支撑部13,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瓦1通过衔接部11相连接;光伏板2,所述光伏板2下表面抵接在所述支撑部13上方;所述光伏板2外侧面套接有框体3,所述框体3侧面抵接在所述连接部12侧面;所述框体3包括贴合在所述光伏板2底部的底撑条31以及位于所述底撑条31正下方的夹持条32,所述夹持条32下表面与所述连接部12上表面相贴合;夹持件4,所述夹持件4装夹在所述夹持条32上表面以及连接部12下表面。
36.上述提到将光伏板2安装在棚顶,需要采用大量连接件辅材,安装过程中步骤相对繁琐,故设置一具有衔接部11、连接部12以及支撑部13的光伏瓦1,首先,相连的两个光伏瓦1之间无需进行打孔可直接通过衔接部11进行初步连接,通过衔接部11可令两个相邻的光伏瓦1连接部位实现交错封闭的状态,可有效阻挡雨水的进入,尔后,将套装有框体3的光伏板2放置在两个光伏瓦1上,其侧面通过两个连接部12进行约束,底部通过支撑部13进行支撑,最后通过在连接部12与框体3接触部位安装多个夹持件4,完成光伏瓦1上光伏板2的安装,其中,每一光伏板2对应的夹持件4至少设置有4个,在本实施例中,夹持件4设置有4个。
37.本实施例中的衔接部11具体为:所述衔接部11包括设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且开口朝向所述连接部12一侧的弯钩条111,以及设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且与所述弯钩条111相匹配的勾条112,所述勾条112下方抵接在所述弯钩条111底部。所述光伏瓦1一侧的弯钩条111
上方内部设有两个90
°
折角,使得上表面呈水平状态,且所述光伏瓦1另一侧的勾条112上方内部也设有两个90
°
折角,下表面呈水平状态,可充分将弯钩条111覆盖在内部,并且令弯钩条111外侧与勾条112内侧充分贴合在一起,形成封闭状态,从而可阻挡雨水的进入。
38.另外,勾条112的下部外侧还设有一90
°
折角形成一折片,该折片充分抵接在设置弯钩条111一侧的光伏瓦1上,当光伏板2压制在勾条112上方时,折片可通过抵接在光伏瓦1上而将压力分散至光伏瓦1中,可有效防止衔接部11中的勾条112以及弯钩条111出现形变。
39.在多个光伏瓦1通过衔接部11连接,形成光伏瓦1屋顶后,可在光伏瓦1屋顶上放置光伏板2,为使得光伏板2与光伏瓦1形成稳定的连接状态,故设置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光伏板2的第一支撑条121,用于支撑相邻另一所述光伏板2的第二支撑条122以及用于分隔两个所述光伏板2的分隔条123,所述第一支撑条121、第二支撑条122、分隔条123为一体化结构且内部就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13包括顶部水平的第三支撑条131,所述第三支撑条131抵接在所述光伏板2正下方。其中,光伏板2长边两端可抵接放置在连接部12上,两个连接部12的设置间隔与安装框体3的光伏板2宽度相匹配,安装框体3的光伏板2在完成放置后,通过支撑部13会充分抵接在光伏板2底部,通过多个支撑部13的抵接以及第一支撑条121与第二支撑条122的抵接,故而可令框体3在放置后令夹持条32与第一支撑条121或第二支撑条122贴合,从而完成光伏瓦1的放置步骤。
40.另外,在相邻的光伏板2之间通过分隔条123进行分隔,用于防止在受到大风影响产生晃动时,两个光伏板2的直接冲击,通过分隔条123的设置可令相邻光伏板2之间具有缓冲空间。
41.需要强调的是,所述光伏瓦1为一整体板件,通过冲压工艺对板件弯折,形成衔接部11、连接部12、支撑部13,以及w形排水槽14,所述w形排水槽14位于两个所述支撑部1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瓦1采用锌铝镁板材制成。
42.为更好的保护光伏板2,加固光伏板2的固定状态,故所述框体3还包括约束条33,所述约束条33位于所述底撑条31正上方,且所述约束条33宽度为底撑条31宽度的1/2,所述约束条33与所述底撑条31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所述光伏板2。框体3短边一侧在未安装前处于分体状态,可将光伏板2一端放置在约束条33与底撑条31之间形成安装槽中,可通过滑动的方式将光伏板2滑动插入安装槽,当完全插入在框体3内部时,再将原先分体的短侧边进行焊接复位,进而令光伏板2稳定固装在框体3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约束条33宽度为底撑条31宽度的1/2,一方面可减少材料,另一方面可避免约束条33与光伏板2边缘上的太阳能块产生干涉。
43.为减少连接件辅材的消耗,进一步精简安装步骤,故设置夹持件4,所述夹持件4包括夹套41,焊接在所述夹套41两侧的压片42,所述夹套41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压片42远离所述夹套41的开口一侧设有压条421,所述压条421悬空设置。当夹持条32与第一支撑条121或第二支撑条122贴合时,可通过按压住压片42上压条421的位置,令夹套41的开口一侧张开,进而令其夹住夹持条32与第一支撑条121或夹持条32与第二支撑条122,令光伏板2通过框体3完全固定在光伏瓦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套41与压片42采用弹簧钢材料制成。
44.另外,在夹持条32上方以及第一支撑条121与第二支撑条122下方设有若干个沉槽,该沉槽相互对应,用于定位夹持件4的夹持位置。
45.为进一步加强框体3与光伏瓦1的安装强度,故所述夹持件4还包括螺纹杆43以及
旋装在所述螺纹杆43上的两个第一螺母44,所述压条421上设有第一通孔4211,所述螺纹杆43插装在所述第一通孔4211内,所述第一螺母44与所述压条421内侧面贴合。在夹持件4安装后,通过在两个压条421上的对应的第一通孔4211中插入螺纹杆43,并在两个压条421之间的螺纹杆43旋入两个第一螺母44,将第一螺母44旋至抵接在压条421内侧,进而将压片42撑开,使压片42通过夹套41的焊接部位对夹套41施加持续的压力,从而增强夹套41对夹持条32与第一支撑条121或夹持条32与第二支撑条122的夹持力,进而达到加强框体3与光伏瓦1的安装强度。
46.实施例2
47.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螺纹杆43包括主杆431,所述主杆431两端设有外螺纹部432,所述外螺纹部432端部为圆弧状。通过中部光滑的主杆431,可令第一螺母44在从一侧旋入螺纹杆43时,可减少旋转的次数与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另外,当空间较为狭小时,可通过工具将两个压条421临时撑开,通过外螺纹部432端部为圆弧状的螺纹杆43直接压入压条421中的第一通孔4211。
48.实施例3
49.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压片42与所述夹套41焊接部位设有第二通孔422,所述第二通孔422内插装有螺栓423,所述螺栓423一端旋装有第二螺母424,所述第二螺母424嵌装在所述夹套41一侧,所述螺纹杆43头部设有十字沉槽。在夹持件4完成夹持动作后,通过在压片42上部的嵌槽中放置第二螺母424,将螺栓423由底部插入第二通孔422,通过与第二螺母424的连接压力逐渐增加,从而增强夹套41对夹持条32与第一支撑条121或夹持条32与第二支撑条122的夹持力,进而达到加强框体3与光伏瓦1的安装强度。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瓦(1),位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两侧的衔接部(11),位于两个所述衔接部(11)之间的若干个连接部(12),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12)之间的若干个支撑部(13),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瓦(1)通过衔接部(11)相连接;光伏板(2),所述光伏板(2)下表面抵接在所述支撑部(13)上方;所述光伏板(2)外侧面套接有框体(3),所述框体(3)侧面抵接在所述连接部(12)侧面;所述框体(3)包括贴合在所述光伏板(2)底部的底撑条(31)以及位于所述底撑条(31)正下方的夹持条(32),所述夹持条(32)下表面与所述连接部(12)上表面相贴合;夹持件(4),所述夹持件(4)装夹在所述夹持条(32)上表面以及连接部(12)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部(11)包括设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且开口朝向所述连接部(12)一侧的弯钩条(111),以及设于所述光伏瓦(1)长边且与所述弯钩条(111)相匹配的勾条(112),所述勾条(112)下方抵接在所述弯钩条(111)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2)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光伏板(2)的第一支撑条(121),用于支撑相邻另一所述光伏板(2)的第二支撑条(122)以及用于分隔两个所述光伏板(2)的分隔条(123),所述第一支撑条(121)、第二支撑条(122)、分隔条(123)为一体化结构且内部就均为中空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3)包括顶部水平的第三支撑条(131),所述第三支撑条(131)抵接在所述光伏板(2)正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1)还包括w形排水槽(14),所述w形排水槽(14)位于两个所述支撑部(13)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3)还包括约束条(33),所述约束条(33)位于所述底撑条(31)正上方,且所述约束条(33)宽度为底撑条(31)宽度的1/2,所述约束条(33)与所述底撑条(31)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所述光伏板(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4)包括夹套(41),焊接在所述夹套(41)两侧的压片(42),所述夹套(41)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压片(42)远离所述夹套(41)的开口一侧设有压条(421),所述压条(421)悬空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4)还包括螺纹杆(43)以及旋装在所述螺纹杆(43)上的两个第一螺母(44),压条(421)上设有第一通孔(4211),所述螺纹杆(43)插装在所述第一通孔(4211)内,所述第一螺母(44)与所述压条(421)内侧面贴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43)包括主杆(431),所述主杆(431)两端设有外螺纹部(432),所述外螺纹部(432)端部为圆弧状。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bipv光伏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片(42)与所述夹套(41)焊接部位设有第二通孔(422),所述第二通孔(422)内插装有螺栓(423),所述螺栓(423)一端旋装有第二螺母(424),所述第二螺母(424)嵌装在所述夹套(41)一侧,螺纹杆(43)头部设有十字沉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BIPV光伏瓦,包括:光伏瓦,位于所述光伏瓦长边两侧的衔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衔接部之间的若干个连接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的若干个支撑部,相邻的两个所述光伏瓦通过衔接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具有衔接部、连接部以及支撑部的光伏瓦,首先,相连的两个光伏瓦之间无需进行打孔可直接通过衔接部进行初步连接,尔后,将套装有框体的光伏板放置在两个光伏瓦上,即可完成光伏瓦上光伏板的安装,其安装步骤简单,大量连接件辅材,光伏瓦设计采用一体式板面,光伏组件之间无需通过较多的防水粘剂进行封闭,进而消除防水粘剂老化的隐患,一方面优化结构达到精简安装,另一方面加强了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了防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娟 王大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晟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30
技术公布日:2023/7/2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