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未命名
07-22
阅读:7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滑坡治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在治理山体滑坡时由于地质土质疏松,裂缝比较发育,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加固,采用使用到钢管桩的配合。
3.现有的钢管柱在使用时无法组合使用,若在使用时长度不够则会影响施工进程,从而影响治理效率,且对于老滑坡地区的局部复活监测手段单一,监测结果不够准确,无法全面的获取老滑坡的变化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鉴于上述现有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存在的对于老滑坡地区的局部复活监测手段单一,监测结果不够准确,无法全面的获取老滑坡的变化情况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7.在老滑坡体预埋支护措施;
8.通过建立监测方案对老滑坡体处进行监测;
9.通过现场观测记录老滑坡的形变、裂缝等变化情况,获得现场观测数据;
10.通过遥感监测获得高精度的遥感数据;
11.通过现场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相结合,编制监测报告并得出监测结果;以及,
12.通过监测结果,进行滑坡治理效果评测。
13.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预埋支护措施,包括在滑坡复活变形区后缘布置4排钢管桩,间距1.0米,排距1.5米,呈梅花形布置;
14.其中,所述钢管桩桩身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1/3倍桩长。
15.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钢管桩内插2根φ32螺纹钢,并充填c30混凝土,所述钢管桩外灌注m30水泥浆液,注浆影响半径0.5米,所述钢管桩桩顶采用φ25钢筋连接,并浇筑c25混凝土板封顶,最后在上部覆土0.7米恢复原始地貌。
16.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钢管桩每排6根为一组,中间间隔3.5米作为排水通道;
17.其中,所述钢管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
18.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钢管桩治理区域前后各设2个水位观测孔,孔深与进入稳定岩土层0.5-1.0米,孔径168毫米;
19.其中,通过水位观测孔可观测前后地下水位变化,评估过水通道的排水能力。
20.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在所述滑坡复活变形区前缘布置一道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墙底埋置于潜在滑面以下1.5-2.0米。
21.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土墙支挡,通过在变形区前缘设置一道毛石混凝土挡墙,墙高5.0米,墙底低于管沟底0.5-1.0米,墙顶宽1.2米,底宽3.0米,全长约32米。
22.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土墙支挡采用毛石质量等级不低于mu30,混凝土强度为c25,采用分段跳槽开挖、分段长度为5-8米,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
23.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土墙每隔10米留设一条沉降缝,缝内采用沥青麻丝填塞。
24.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
25.通过裂缝及管沟填埋防止雨水入渗对坡体稳定再次造成影响。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老滑坡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老滑坡体的稳定性,通过合理布置钢管桩,在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解决了因钢管桩注浆形成水泥土墙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的问题,采取分级治理的思路,钢管桩施工后可阻止复活区范围继续向坡体后部扩大,减小坡体复活部分的剩余下滑力,使复活部分的治理仅需采用简单的支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8.图1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所述的预埋支护措施的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所述的预埋支护措施的钢管桩布置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所述的预埋支护措施的钢管桩立面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所述的预埋支护措施的治理工程剖面示意图。
32.图5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治理后变形趋势示意图一。
33.图6为本发明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治理后变形趋势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37.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38.实施例1
39.参照图1-6,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包括,
40.在老滑坡体预埋支护措施;通过建立监测方案对老滑坡体处进行监测;其中,所述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位、监测仪器以及检测周期;根据监测方案,在老滑坡体处设置位移传感器;根据监测方案,在老滑坡体处设置应变传感器;其中,传感器可以采用应变片或者电阻应变计;通过现场观测记录老滑坡的形变、裂缝等变化情况,获得现场观测数据;通过遥感监测获得高精度的遥感数据;通过现场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相结合,编制监测报告并得出监测结果;以及,通过监测结果,进行滑坡治理效果评测,所述遥感监测能够利用航空摄影、卫星遥感技术对老滑坡体进行监测;能够全面了解老滑坡的变化情况和演化趋势。
41.具体的,所述预埋支护措施,包括在滑坡复活变形区后缘布置4排钢管桩,间距1.0米,排距1.5米,呈梅花形布置;
42.其中,所述钢管桩桩身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1/3倍桩长。
43.进一步的所述钢管桩内插2根φ32螺纹钢,并充填c30混凝土,所述钢管桩外灌注m30水泥浆液,注浆影响半径0.5米,所述钢管桩桩顶采用φ25钢筋连接,并浇筑c25混凝土板封顶,最后在上部覆土0.7米恢复原始地貌。
44.操作过程:在预埋支护措施后对老滑坡的形变、裂缝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监测方案的监测内容为:首先,滑坡体位移观测,在顶部设置2个和滑坡体内设置1个监测点,监测点埋置于土层中,埋置深度不低于1.5m,监测滑坡体的位移量、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等,然后,地表裂缝监测,在施工的钢管桩后缘设置5个监测点,埋置于土层中,埋置深度不低于1.5m,观测地表移动变形,其次,施工完成的钢管桩变形监测,在施工的钢管桩中留设3个观测点,
采用桩内钢筋加长、浇筑混凝土出地表设为监测点,然后,边缘建筑物变形观测,在施工期间,监测宜时刻进行,当出现险情时应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宜为每周1次,如长期监测均无变形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雨天及雨后必须进行监测,支挡结构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宜少于半年,上述现场观测的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老滑坡现场进行肉眼观测和仪器观测,记录老滑坡的形变、裂缝等变化情况。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老滑坡,可根据需要增加观测频次或者增设特殊观测点,通过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老滑坡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老滑坡体的稳定性,通过分级治理的思路,钢管桩施工后可阻止复活区范围继续向坡体后部扩大,减小坡体复活部分的剩余下滑力,使复活部分的治理仅需采用简单的支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通过合理布置钢管桩,在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解决了因钢管桩注浆形成水泥土墙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的问题。
45.实施例2
46.参照图1-6,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所述钢管桩每排6根为一组,中间间隔3.5米作为排水通道;
47.其中,所述钢管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
48.具体的,所述钢管桩治理区域前后各设2个水位观测孔,孔深与进入稳定岩土层0.5-1.0米,孔径168毫米;
49.其中,通过水位观测孔可观测前后地下水位变化,评估过水通道的排水能力。
50.进一步的,在所述滑坡复活变形区前缘布置一道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墙底埋置于潜在滑面以下1.5-2.0米。
51.再进一步的,所述挡土墙支挡,通过在变形区前缘设置一道毛石混凝土挡墙,墙高5.0米,墙底低于管沟底0.5-1.0米,墙顶宽1.2米,底宽3.0米,全长约32米。
52.更进一步的,所述挡土墙支挡采用毛石质量等级不低于mu30,混凝土强度为c25,采用分段跳槽开挖、分段长度为5-8米,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其中,所述挡土墙每隔10米留设一条沉降缝,缝内采用沥青麻丝填塞。
53.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54.操作过程:在上述预埋支护措施时,需要对钢管桩进行加固措施,在坡体变形区后缘外侧布置4排钢管桩,治理宽度约40m。钢管桩成孔间距1m、排距1.5m,梅花形布置,孔径170mm;钢管桩每6根桩留设一个过水通道,间距3.5m;桩体采用外径108mm的20#无缝钢管,壁厚4.5mm,管内为c25混凝土充填,管外灌注m30水泥浆液,桩顶采用φ25拉结筋与钢管牢固焊接以增加整体性,并浇筑c25混凝土板封顶,板厚20cm。在钢管桩前后各布置2个水位观测孔,在降雨后须及时观察治理区前后的水位,评估过水通道排水性能。治理完成后,覆土80cm掩埋钢管桩,再对其进行复垦绿化,在此过程中,根据现场踏勘,结合现场管沟开挖揭露的剖面,确定钢管桩的深度,本应急治理方案暂定施工钢管桩位置处土层厚度为10m,考虑钢管桩桩身嵌岩深度不小于桩长的1/3,综合设计钢管桩桩长为15m,后期根据钢管桩钻孔过程具体揭露的地质情况调整钢管桩桩长;
55.其中φ25拉结筋与钢管桩焊接技术要求为,首先,钢筋与钢管桩焊接施工之前,应清除钢筋与钢管桩焊接部位和与电极接触的钢筋表面上的锈斑油污、杂物等;然后,当采用低氢型碱性焊条时,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烘焙,且宜放入保温筒内保温使用;酸性焊条如
在运输或存放中受潮,使用前亦应烘焙后方能使用;最后,雨天不宜在现场进行施焊;必须施焊时,应采取有效遮蔽措施;此外还会增加挡土墙支挡方案,在变形区前缘设置一道毛石混凝土挡墙,墙高5.0m,墙底低于管沟底0.5-1.0m,墙顶宽1.2m,底宽3.0m,全长约32m;
56.注浆微型钢管桩加固施工工艺流程为场地清理、钻机就位、钻孔、清孔、钢管制作、定位、安装、管内混凝土浇筑、管外注浆、桩顶拉结筋焊接、桩顶覆土掩埋、对施工质量进行长期监测;在进行此项施工时,钢管桩采用机械成孔,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50mm,桩身嵌岩深度不小于桩长的1/3,相邻钻孔不得同时施工,钢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不小于10cm,顶部拉结钢筋与钢管牢固焊接,钢管内部混凝土浇筑密实,严禁离析,混凝土初凝后方可进行管外注浆,管外浆液采用p0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水灰比2.0~5.0,注浆量不宜超过50l/min,管外注浆建议从最外一排开始,分段灌注,分段高度2.0~3.0m,注浆压力不大于1.0mpa,注浆过程中应测定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关系,以确定与土体性质相适应的注浆压力控制值。在该控制值下注入率小于0.4l/min,并稳定30min时,即可终止注浆;本发明的施工方案简单,无大量土石方工程,对坡体扰动小,施工结束后场地易恢复到原始地貌,采取分级治理的思路,钢管桩施工后可阻止复活区范围继续向坡体后部扩大,减小坡体复活部分的剩余下滑力,使复活部分的治理仅需采用简单的支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通过合理布置钢管桩,在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解决了因钢管桩注浆形成水泥土墙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的问题,通过在钢管桩布置区域前后设置水位观测孔,可根据前后地下水位变化评估过水通道的排水能力。
57.实施例3
58.参照图1-6,该实施例不同于以上实施例的是: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还包括,
59.通过裂缝及管沟填埋防止雨水入渗对坡体稳定再次造成影响。
60.其余均与实施例2相同。
61.操作过程:将坡面已形成的裂缝和下部管沟及时填埋,在已形成裂缝地表区域铺设彩条布,防止雨水入渗对坡体稳定再次造成影响,管沟回填技术要达到的要求是,对变形区前缘地形起伏较大位置进行削坡,其削坡后的土方用于管沟回填掩埋,掩埋后对覆土进行夯实,不可对管沟北侧土体进行开挖;
62.裂缝回填技术要达到的要求是,首先,对单个裂缝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宽度为裂缝两侧各0.30m,剥离深度0.60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裂缝两侧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然后,按反滤的原理去填堵裂缝,用大粒径碎石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粒,最后用砂、土填堵,当充填高度距剥离后的地表1.0m左右时,开始用木杠作第一次捣实,然后每充填0.40m左右捣实一次,直到与剥离后的地表基本平齐为止。其次,将裂缝两侧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并进行平整,达到正常耕种的要求。
63.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技术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
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64.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65.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66.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老滑坡体预埋支护措施;通过建立监测方案对老滑坡体处进行监测;通过现场观测记录老滑坡的形变、裂缝等变化情况,获得现场观测数据;通过遥感监测获得高精度的遥感数据;通过现场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相结合,编制监测报告并得出监测结果;以及,通过监测结果,进行滑坡治理效果评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支护措施,包括在滑坡复活变形区后缘布置4排钢管桩,间距1.0米,排距1.5米,呈梅花形布置;其中,所述钢管桩桩身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1/3倍桩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内插2根φ32螺纹钢,并充填c30混凝土,所述钢管桩外灌注m30水泥浆液,注浆影响半径0.5米,所述钢管桩桩顶采用φ25钢筋连接,并浇筑c25混凝土板封顶,最后在上部覆土0.7米恢复原始地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每排6根为一组,中间间隔3.5米作为排水通道;其中,所述钢管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5.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治理区域前后各设2个水位观测孔,孔深与进入稳定岩土层0.5-1.0米,孔径168毫米;其中,通过水位观测孔可观测前后地下水位变化,评估过水通道的排水能力。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坡复活变形区前缘布置一道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墙底埋置于潜在滑面以下1.5-2.0米。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支挡,通过在变形区前缘设置一道毛石混凝土挡墙,墙高5.0米,墙底低于管沟底0.5-1.0米,墙顶宽1.2米,底宽3.0米,全长约32米。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支挡采用毛石质量等级不低于mu30,混凝土强度为c25,采用分段跳槽开挖、分段长度为5-8米,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每隔10米留设一条沉降缝,缝内采用沥青麻丝填塞。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裂缝及管沟填埋防止雨水入渗对坡体稳定再次造成影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老滑坡局部复活的应急处置方法及装置,包括,在老滑坡体预埋支护措施;通过建立监测方案对老滑坡体处进行监测;通过现场观测记录老滑坡的形变、裂缝等变化情况,获得现场观测数据;通过遥感监测获得高精度的遥感数据,通过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老滑坡的变化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老滑坡体的稳定性,通过合理布置钢管桩,在桩间形成过水通道,确保坡体地下水排泄通畅,解决了因钢管桩注浆形成水泥土墙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的问题,采取分级治理的思路,钢管桩施工后可阻止复活区范围继续向坡体后部扩大,减小坡体复活部分的剩余下滑力,使复活部分的治理仅需采用简单的支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挡即可保持坡体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宏 胡应全 张波 王彤标 冉章清 王洪 靳雪姣 李帅 丰建 曹正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煤设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3/7/2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