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未命名
07-22
阅读:9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天然植物饲用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养殖业抗生素滥用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大力推进养殖业“减抗、替抗、无抗”政策的实施。在健康绿色养殖的发展趋势下,饲料和养殖行业对于替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饲料原料目录》中收录了“其他可饲用天然植物”117种,其中多为药食同源的植物类中药资源。市场对中药类饲用产品的需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但中药作为饲用产品原材料,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因此寻找资源储量大、生产成本低的中药及天然植物饲料原料势必会成为今后趋势。
3.黄芪自古以来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每年在黄芪药材的种植和采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茎叶资源,长久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茎叶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类、糖类等营养成分,以及黄酮类、皂苷类等功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抑菌、抗氧化、改善胃肠道功能等生物学作用,是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但目前黄芪茎叶在动物养殖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饲用方式较为粗放,且适口性不佳,导致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能够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丁酸、乙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多种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等。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可维持动物肠道菌群以及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肠道黏膜免疫,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生长的作用。2009年,丁酸梭菌被纳入《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近年来,随着饲料“减抗”、“替抗”政策的实施,丁酸梭菌成为了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已广泛应用于动物养殖业。在发酵过程中,黄芪茎叶中所含的可溶性糖类、纤维等成分可为丁酸梭菌生长及代谢提供碳源,而丁酸梭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氨基酸等成分又可以改善黄芪茎叶的风味和适口性,可提高黄芪茎叶作为畜禽饲料的利用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它是由丁酸梭菌种子液在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得到。
7.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包括6~10份黄芪茎叶和0~4份麦麸。
8.作为更加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还包括5~25份水、0.25~1.25份酵母浸膏、0.125~0.625份蛋白胨、0.5~2.5份硫酸铵、0.25~1.25份磷酸二氢钾、0.125~0.625份硫酸镁。
9.作为更加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按照重量份数计,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包括7份黄芪茎叶和3份麦麸。
10.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所述丁酸梭菌种子液的接种量为10%~30%。
11.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所述丁酸梭菌种子液的菌浓度为106~108cfu/ml。
12.作为更加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原料,所述丁酸梭菌种子液的接种量为30%。
13.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按照本发明所述第一方面内容中的配比,在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接种丁酸梭菌种子液后进行厌氧固态发酵。
15.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经过高温湿热灭菌处理。
16.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接种丁酸梭菌种子液后进行除氧处理。
17.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厌氧固态发酵的温度为35~40℃,发酵时间为2~6d。
18.作为更加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厌氧固态发酵的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5d。
19.本发明所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用于制备调节动物免疫和肠道功能的饲料中的应用。所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添加量为1%~10%。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发明以黄芪茎叶为主要原料,利用丁酸梭菌对其进行厌氧固态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丁酸梭菌产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氨基酸等成分提高了黄芪茎叶的营养价值,改善了黄芪茎叶的风味和适口性。此外,丁酸梭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等功能,可与黄芪茎叶相互协同配合,起到更好的生物学作用。本发明提供的这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以有效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和肠道健康。本发明充分利用了黄芪茎叶这一长期不被重视的天然植物资源,为中药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利用以及天然植物饲用替抗产品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附图说明
22.图1为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其中a为各组小鼠从第1天到造模前一天的体重增长量,b为造模后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23.图2为各组小鼠脾脏组织切片(
×
100)。
24.图3为各组小鼠胸腺组织切片(
×
200)。
25.图4为各组小鼠小肠组织切片(
×
100)。
26.图5为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的物种组成。
27.图6为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的物种组成。
28.具体实施案例
29.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应当注意的是,下列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菌种、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所用黄芪茎叶均采自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经55℃干燥至干。所用丁酸梭菌(atcc 19398)购自上海保藏生物技术中心。
30.实施例1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
31.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2.(1)丁酸梭菌种子液的制备:将活化后的丁酸梭菌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振荡培养箱中厌氧培养24h,制备丁酸梭菌种子液,控制种子液浓度为106cfu/ml。
33.(2)发酵基质的预处理:将黄芪茎叶和麦麸分别粉碎,过28目筛网。
34.(3)发酵基质的称量:按照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步骤(2)中的黄芪茎叶7份,麦麸3份,混合均匀,备用。
35.(4)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酵母浸膏1份、蛋白胨0.5份、硫酸铵2份、磷酸二氢钾1份、硫酸镁0.5份、水20份,充分混合、溶解,再与步骤(3)中的发酵基质混合均匀,置于发酵容器内,并于121℃高压湿热灭菌20min。
36.(5)待步骤(4)中的发酵培养基冷却后,按照30%的接种量接种步骤(1)中制备好的丁酸梭菌种子液,并在密封的发酵容器中充入氮气,排去氧气,置于37℃下培养5d。
37.(6)待步骤(5)结束后,将发酵容器启封,于55℃下烘干发酵产物,取出,稍粉碎后过28目筛网,得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
38.实施例2黄芪茎叶发酵前后化学成分比较
39.按照实施例1中步骤(2)、步骤(3)方法制备未发酵的黄芪茎叶发酵基质,为黄芪茎叶发酵前样品,另取实施例1中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为黄芪茎叶发酵后样品,比较黄芪茎叶发酵前后粗纤维、总蛋白、还原糖、可溶性多糖、总黄酮、总皂苷、氨基酸类成分以及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其中,粗纤维测定参照国家标准gb/t 6432—2018,总蛋白测定采用bca法,还原糖、可溶性多糖、总黄酮、总皂苷测定均采用比色法,氨基酸类成分、黄酮类成分测定采用uplc-tq-ms法。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40.表1黄芪茎叶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41.[0042][0043]
注:发酵后与发酵前相比,*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0044]
表2黄芪茎叶发酵前后功效组分含量比较
[0045][0046]
注:发酵后与发酵前相比,*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0047]
由表1和表2可知,发酵后黄芪茎叶粗纤维以及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多糖含量显著提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丁酸梭菌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消耗了黄芪茎叶中的葡萄糖或木糖;同时,其产生的纤维素酶降解了部分粗纤维,将其转化为分子量较小的多糖。黄芪茎叶发酵后产物总蛋白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升高,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丁酸梭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酶,另一部分原因是在丁酸梭菌发酵黄芪茎叶时,为保证丁酸梭菌更好地生长,在发酵基质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酵母浸膏及蛋白胨,对蛋白含量测定造成了干扰。黄芪茎叶发酵后与发酵前相比,多种氨基酸及部分核苷含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上述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发酵黄芪茎叶后,有效提高和改善了黄芪茎叶的营养价值及风味。此外,发酵后,黄芪茎叶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组成及含量也发生了变化。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黄芪茎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多以山柰酚、山柰素、槲皮素以及异鼠李素为母核,经丁酸梭菌发酵后,这4种黄酮苷元含量均显著提高,而它们对应的黄酮苷含量则不同程度地降低。黄酮苷元的膜渗透性强于黄酮苷,因此发酵后可以提高黄芪茎叶的生物学活性。
[0048]
实施例3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对小鼠免疫功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0049]
本实施例所用spf级icr健康小鼠(体重15~18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沪)2022-0004。小鼠饲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试验方案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饲养伦理许可证号:202206a010。本实施例所用杜仲素购自张家界恒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050]
选择80只spf级icr健康小鼠,雌雄各半。在spf环境适应性喂养3天后,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阳性对照组(yx,在小鼠日常维持饲料中添加1%杜仲素)、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剂量组(cb-l,在小鼠日常维持饲料中添加2%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高剂量组(cb-h,在小鼠日常维持饲料中添加4%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每组16只,分4笼饲养,每笼4只。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饲喂常规维持饲料,其他各组小鼠分别饲喂含相应剂量的受试物饲料,连续饲喂25d。自饲喂第22天起,空白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均每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mg/kg,连续注射3d,建立免疫低下模型。若小鼠存在严重脱毛、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脾脏萎缩、肝脏发白、胸腺受损等情况,表明免疫低下模型建立成功。
[0051]
1.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0052]
每天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计算各组小鼠从第1天到造模前一天的体重增长量,以及造模后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0053]
造模前,与饲喂日常维持饲料的小鼠相比,饲喂含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饲料的小鼠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雌性小鼠、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雄性、雌性小鼠体重下降程度显著减小(p《0.01);以上结果提示,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不仅可以提高正常小鼠的生长性能,还可以有效恢复免疫低下小鼠的体重。
[0054]
2.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0055]
末次饲喂12h后,称取小鼠体重,随后眼眶静脉取血,迅速转移至2ml的ep离心管中,用于测定il-2、il-6、tnf-α和iga;随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立即取出其脾和胸腺组织,
分别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称定脾和胸腺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将采集的组织样本分装后分别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进行修剪、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处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如表3所示,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如表4所示,脾和胸腺组织切片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0056]
表3各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
[0057][0058]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0059]
表4各组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0060][0061][0062]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0063]
由表3可知,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天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下降趋势明显减小,初步表明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有效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损伤。
[0064]
由表4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和ig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小鼠il-6、tnf-α和ig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剂量组小鼠il-2显著升高(p《0.05)。
[0065]
以上结果提示,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有效回调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血清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0066]
由图2可知,空白对照组小鼠脾脏红髓与白髓分界清晰;淋巴细胞排列紧密;而模型组小鼠脾脏红髓与白髓分界模糊,细胞排列无序,边缘区明显增宽;白髓区面积明显缩小;与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小鼠脾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紧密,红髓与白髓分界明显清晰。
[0067]
由图3可知,空白对照组小鼠的胸腺小叶结构明显,皮质髓质分界清晰,皮质中小淋巴细胞数量丰富,形态结构正常,髓质中主要为大淋巴细胞,胸腺小体分散分布,未见明显异常;而模型组小鼠胸腺组织明显萎缩,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晰,皮质层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数量重度减少,髓质中胸腺小体数目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小鼠胸腺损伤程度得到明显改善,皮质层占比增加,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上述结果进一步提示,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有效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造成的脾脏以及胸腺组织损伤。
[0068]
3.对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0069]
末次饲喂前,在无菌环境下,轻揉小鼠腹部,取出其新鲜结肠内容物,装入2ml无菌ep管中,迅速置于液氮中冻存,用于肠道菌群测序。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后,迅速剪取靠近十二指肠的空肠段约2cm,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进行修剪、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处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切片的形态。小肠切片如图4所示,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如图5和6所示。
[0070]
由图4可知,空白对照组小鼠小肠黏膜结构完好,肠绒毛完整,轮廓清晰可见,且排列紧密、整齐,绒毛上皮细胞连续、完整。模型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较严重,可见绒毛上皮细胞明显脱落,同时肠绒毛结构被破坏、排列明显疏松杂乱;肠绒毛明显变短,隐窝明显变浅。与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低、高剂量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较轻,肠绒毛长度明显增加,排列趋于有序。以上结果提示,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可有效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造成的肠黏膜损伤,修复肠道机械屏障作用。
[0071]
由图5和图6可知,在门水平上,各组小鼠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组成,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比分列前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占比显著增加(p《0.05),同时拟杆菌门占比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组以及阳性药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均趋于空白对照组。在属水平上,各组小鼠肠道菌群中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norank_f_muribaculaceae菌属、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和alistipes菌属等。
[0072]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及思路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丁酸梭菌种子液在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特征在于: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包括6~10份黄芪茎叶和0~4份麦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还包括5~25份水、0.25~1.25份酵母浸膏、0.125~0.625份蛋白胨、0.5~2.5份硫酸铵、0.25~1.25份磷酸二氢钾、0.125~0.625份硫酸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特征在于:丁酸梭菌种子液的接种量为10%~3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菌种子液的菌浓度为106~108cfu/ml。6.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丁酸梭菌种子液的制备:将活化后的丁酸梭菌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箱中厌氧培养,制备丁酸梭菌种子液,控制种子液浓度为106~108cfu/ml;(2)发酵基质的预处理:将黄芪茎叶和麦麸分别粉碎,过筛网;(3)发酵基质的称量:按照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步骤(2)中一定量的黄芪茎叶和麦麸,混合均匀,备用;(4)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一定量的酵母浸膏、蛋白胨、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水,充分混合、溶解,再与步骤(3)中的发酵基质混合均匀,置于发酵容器内,并于高压湿热灭菌;(5)待步骤(4)中的发酵培养基冷却后,接种步骤(1)中制备好的丁酸梭菌种子液,并在密封的发酵容器中充入氮气,排去氧气,置于35~40℃,发酵2~6d;(6)待步骤(5)结束后,将发酵容器启封,烘干发酵产物,取出,稍粉碎后过筛网,得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丁酸梭菌种子液的制备:将活化后的丁酸梭菌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于37℃振荡培养箱中厌氧培养24h,制备丁酸梭菌种子液,控制种子液浓度为106cfu/ml;(2)发酵基质的预处理:将黄芪茎叶和麦麸分别粉碎,过28目筛网;(3)发酵基质的称量:按照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步骤(2)中的黄芪茎叶7份,麦麸3份,混合均匀,备用;(4)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取酵母浸膏1份、蛋白胨0.5份、硫酸铵2份、磷酸二氢钾1份、硫酸镁0.5份、水20份,充分混合、溶解,再与步骤(3)中的发酵基质混合均匀,置于发酵容器内,并于121℃高压湿热灭菌20min;(5)待步骤(4)中的发酵培养基冷却后,按照30%的接种量接种步骤(1)中制备好的丁酸梭菌种子液,并在密封的发酵容器中充入氮气,排去氧气,置于37℃下培养5d;(6)待步骤(5)结束后,将发酵容器启封,于55℃下烘干发酵产物,取出,稍粉碎后过28目筛网,得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8.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在制备调节动物免疫和肠道
功能的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的添加量为1%~1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由丁酸梭菌种子液在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得到。所述黄芪茎叶发酵培养基包括6~10份黄芪茎叶、0~4份麦麸、5~25份水、0.25~1.25份酵母浸膏、0.125~0.625份蛋白胨、0.5~2.5份硫酸铵、0.25~1.25份磷酸二氢钾、0.125~0.625份硫酸镁。本发明所述的黄芪茎叶丁酸梭菌发酵物中,丁酸梭菌与黄芪茎叶相互协同配合,可有效提高动物生长性能、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和肠道健康。本发明可充分利用黄芪茎叶天然植物资源,提升其饲用价值,为中药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利用以及天然植物饲用替抗产品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供了有效途径。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研发人员:段金廒 郭盛 王强雄 刘海峰 申珂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21
技术公布日:2023/7/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掩模保护膜激光耐久度的检测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下一篇:感染科护理用人工呼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