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旅游只是一时热度?还是发展大势

资讯 12-20 阅读:602 评论:0

  近几年,我国各地低空旅游的热度快速升温,游客对低空观光游表现出的旺盛需求,让业界对中国低空旅游市场充满信心。不过,随着上海低空旅游航线因噪音问题被叫停,各地发展低空旅游的速度出现了放缓。那么,我国发展低空旅游,只是一时热度还是发展大势,市场规模如何,又会遇到哪些瓶颈?

  低空旅游正在弥补我国通航发展的断层

  中国通航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断裂期:原有的传统市场已经饱和,但新兴市场却尚未形成。低空旅游市场的兴起,正是弥合了我国通航产业的断层。

  通用飞机依据其服务对象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属性:生产工具属性(教学培训、农林工飞行等)、社会服务属性(公务飞行、短途航空运输、医疗救援)和消费属性(私人飞行、低空旅游等)。

  国外通用航空的发展一般都是从玩开始,先普及航空文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才是发展社会服务类市场和生产作业类市场。

直升机低空游览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局限在传统的工农业作业市场,社会服务市场和消费类市场没有得到重视。飞行量主要集中在执照培训(占69%),农林和工业航空(合占22%),这三种飞行体现的是通用飞机的生产工具属性;代表社会服务的公务航空仅为6%。

  而真正体现消费类市场的“其他”项仅为3%。在我国的消费类飞行与作业飞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断层。这种断层,导致了我国通航目前的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后继乏力,可发掘的空间小。

  通用航空市场结构失衡,亟待拓展消费类市场。低空旅游的兴起,是现有基础条件下消费市场的突破口。

  虽然当前我国通航发展的环境仍不完善,存在空域不亲民、机场未连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但在现有条件下,总有能支撑起发展的业务。低空旅游恰好是这个契合的消费类市场。

  同时,低空旅游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让人们从接触、认识到热爱通航,潜移默化地了解通航文化,弥合通航发展的“文化断层”。发展低空旅游还能使通航运营企业、地方政府和普通消费者都置身于此,实现行业间融合、产城融合,行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地方经济的质量。与通航产业园区所带来的两头市场在外的“飞地经济”相比,低空旅游更易于形成的“内循环经济”,通过当地消费群体来支撑业务的开展。

  价格仍是制约我国低空旅游的一堵墙

  国外的空中游览已经发展成熟,且价格亲民,因此能保持良好的运营状况,像纽约、东京等城市,低空旅游本身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而我国大多数地方开展的低空旅游,尚处于试水阶段,更多的是一种品牌宣传,真正靠低空旅游业务实现盈利的企业还非常少。

  由于低空旅游以游客为主要的消费市场,而游客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群体,因此,我国低空旅游的整体价格仍高于大众的支出预期,导致低空旅游发展在国内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尽管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如三亚亚龙通航、敦煌飞天通航等企业,通过选用运营成本较低的机型,如罗宾逊R44,能将游客单次体验的价格降到600元左右/人次,并开始建立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另一些企业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如四川驼峰通航,在定价亲民的基础上推出一些特色娱乐活动,配合娱乐节目的拍摄等,但这些企业的空中游览业务也只能实现盈亏平衡,或亏损较少。

世界各地低空旅游案例。

  低空旅游的未来?

  尽管我国低空旅游项目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在未来一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利好政策,支持新兴通航服务项目发展。同时,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旅游规划中,也将低空旅游项目纳入其中。

  但是,参考通航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低空旅游本身是一个小众市场,对它的发展需要进行理性分析。2014年,我国低空旅游整个市场的运营收入规模约为1亿元,约占我国通用航空运营收入的1.3%,未来10年行业如果保持中高速的发展态势(20%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的市场规模也仅为6.2亿元。

  从全球情况来看,低空旅游的市场规模也很小,每年的运营收入约为20亿美元。即使在通航非常发达的美国,体量也非常有限,低空旅游的航空器为1612架,仅占全美通用航空机队规模的0.6%;年飞行量为50万小时,仅占全美通用航空飞行小时的2%;而年运营收入也只有7亿美元左右。

直升机低空游览项目

  因此,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我国低空旅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小规模市场。这个产业不会形成大的市场份额,各地在保持对低空发展信心的同时,也应对当地市场进行系统调研和充分分析。

  此外,发展低空旅游还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基本条件。

  此外,低空旅游的发展还需考虑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国外情况来看,以低空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很难实现盈利,国内状况尤甚,多数地方的空中游览市场难以支撑一家通航企业运营。

  目前几家有特色的企业,如三亚亚龙、四川驼峰等企业,大都采取了多元业务运营的模式,比较常见的是“低空旅游+飞行培训”模式。通过开发亲民价格的空中游览产品,集聚人气,以点带面,再开展私商照培训、短途运输、包机、农林作业等,逐步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只有真实了解低空旅游的发展空间所在,认真打造符合低空旅游的“天时”、“地利”、“人和”,寻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模式,低空旅游才会有一个逐步清晰的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