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眨眼!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来了!

资讯 12-20 阅读:226 评论:0

  乘坐超级高铁的乘客并不会感受到加速,因为加速是逐渐进行的,当达到最高时速760英里/小时时,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旅程只需要30分钟。

  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要来了!

  据CNBC美国当地时间5月11日报道,美国创业公司Hyperloop One的超级高铁推进系统首次户外测试成功,3米长的实验“滑车”在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了2秒钟,最终速度达到400英里每小时后(约合640公里/小时),撞击到91米外的沙堆减速停车。

  此次推进系统测试位于拉斯维加斯北边的内华达沙漠。如果按照最终设想,超级高铁将在密闭真空管道或低压管道中行驶,时速最高可达760英里(约合1230公里/小时)。不过Hyperloop One的首席执行官罗布·劳埃德(Rob Lloyd) 表示,全面的测试需要等到2016年年底进行。

  《超级高铁Hyperloop One初步测试成功 现场视频曝光》

  “这次主要是测试硬件和系统,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在两秒内加速到400英里每小时,在今年年底,我们希望进行完整的测试,利用我们的加速管道。”Hyperloop On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技官布罗甘·巴姆布罗甘(Brogan BamBrogan)透露。

  乘坐超级高铁的乘客并不会感受到加速,因为加速是逐渐进行的,当达到最高时速760英里/小时时,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旅程只需要30分钟。 图片来自网络

  届时测试还将在这片沙漠进行。研究小组将建造一个3英里长的轨道,一个电缆塔将支撑管道悬浮在地面上方。“这里就是超级高铁的诞生地。” 巴姆布罗甘称。

  此前在洛杉矶,Hyperloop One还测试了不同的悬浮方法,主要是基于被动磁悬浮技术,这种技术现在被应用于欧洲和亚洲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劳埃德认为,“如果这次测试获得的成果可以被复制和应用,超级高铁2019年就可以实现装载货物,2021年将实现运输乘客。”

  Hyperloop One称,乘坐超级高铁的乘客并不会感受到加速,因为加速是逐渐进行的,当达到最高时速760英里/小时时,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旅程只需要30分钟。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开车需要6小时,传统火车更是要整整一天。

  2013年8月12日报道,特斯拉汽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其博客中披露了超级高铁计划Hyperloop的初始设计方案。 东方IC 资料

  “超级高铁”的概念最早由“科技狂人”、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 Tesla)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共同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2013年提出。马斯克发布了名为《超级高铁缘起》的白皮书,共58页,提出了他的“超级高铁”概念。马斯克的“超级高铁”运行时速750英里,一列车坐28人,洛杉矶到旧金山票价20美元,一年运送旅客740万,20年收回投资。

  马斯克所设计的“超级高铁”并不是人们常见的传统火车的形态,而更像是一个铝制的胶囊。其运行原理是将“铝制胶囊”置于钢铁管道之中,然后将管道抽至真空,再像发射炮弹一样将车厢发射至目的地。

  除了Hyperloop One,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员工组建的众筹公司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同样也在进行超级高铁的研究。该公司在5月9日宣称,已经获准在其原型系统中使用被动磁悬浮技术。

  马斯克本人也在推特上透露,旗下的SpaceX公司有计划建立一个用于研发“超级高铁”技术的测试轨道,他表示“最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实现”。

  虽然目前超级高铁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超级高铁的用户者认为,在未来超级高铁一定会被全面推广,因为成本较低(一旦一个超级高铁胶囊投入使用,它能以非常低的能量使用维持现有速度),同时不会产生任何碳排放。

  5月10日,Hyperloop One宣布获得8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继续科研和研发测试,现在公司估值接近1.2亿美元。新的投资者包含137家风投,其中不乏通用电气旗下的投资机构GE Ventures以及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