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的商业模式构建 有四个重要基础

资讯 12-20 阅读:463 评论:0

  生活中,我们常常说三年之痛,七年之痒,而今天这句话在我们通航人看来却有另一番感触和体会,所谓痛在我们看来就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之痛,而所谓七年之痒,就是一年新鲜,二年熟悉,三年乏味,四年思考,五年计划,六年蠢动,七年行动。我们都知道自2010年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文件颁布以来,通用航空在中国的发展浪潮已经走过了快七年,但通航圈犹如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说以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和印发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文件为标志预示第一泼通航发展浪潮,那么以2016年国务院关于促进通航产业发展指导文件为标志则预示着通航第二波发展浪潮的到来,在此过程中涌现了正阳集团,万丰集团,龙浩集团等一批批优秀的通航集团企业,且不排除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基金通过跨界并购重组等方式进入到我们通航产业中来。

  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在各路证券媒体连年的炒作之下,有许多投资者往往还没想好怎么构建好的商业模式就盲目进入通航行业中来的也并不少,一时间,通航圈人来人往,甚至有媒体朋友和我聊到之前微信里备注的通航朋友很多都离开通航回家自己开起了小店,做起了一些小买卖。我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通航为何盈利难,到底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是适合今天通航产业的发展道路?正确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我们很多人也开始意识到:通用航空不是拿到个91资质就可以赚钱了,更多的是成立公司拿到资质后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同样通用机场也不是建好以后就能坐等盈利的,在笔者看来如何选择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摆在众多投资者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所有通航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很多人会问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它包含什么要素,又有哪些常见类型?作为近年新兴的通用航空又该如何结合行业特征构建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呢?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通航运行一线的从业经验,简要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同样,商业模式对于一个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此,很多投资者会问通用航空找到“盈利模式”没有?我相信很多人会摇摇头说还没找到,现在是走一步瞧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每天则关心的是我们的钱到底要烧到多久?因为在投资者看来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就是在烧钱。对于众多通航从业人员尤其通航高管人员而言体会最深的无外乎就是不少投资者他们往往急于求成,不相信专业的力量和不尊重行业和市场规律,刚刚成立通航公司没多久就要效益,要盈利,这让不少通航职业经理人产生如履薄冰的切身体会。要求立马出成绩的大多数是盲目进入行业的一些投资者,大的集团型企业可以通过其他产业补给通航板块,小的的通航企业则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对此,有什么办法对寻找通航的商业模式有帮助或者起到一定的启发呢?

  1、准确的战略定位是构建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

  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前成立的通航公司经营范围千篇一律的都写着飞行培训,商业飞行等内容,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投资者自己都还没想明白有所侧重的要往哪个方向走,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却发现什么也没抓到,什么也没捞着,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曾在数学向量分析法中曾学到一定其位,二定其量的解决方法,今天,这个定位分析法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企业发展,换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找准公司的中心点。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计划打开一个市场,就需要确定一个核心定位,也就是全局的中心或者说突破的核心,这便是战略定位。我们可以通过SWOT分析,围绕“人才”“资金”“经验”“战略”等要素,找准自己的中心点和着力点,确定自身的优势,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战略定位。另外在制定差异化的服务产品中,通航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应该与其竞争者有所不同,并且应努力在实现差异化的途径上强调质量和创新。

  前几日,一则“世界上最会洗车的人一次收费5000镑生意还源源不断”的新闻引起了朋友圈的热议,主人公其十多年只做洗车这一件事并将其做到极致,颠覆了常人对洗车的认知,很好的诠释了专业和专注的力量,其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地步,取决于他对自己的明确定位并持之以恒的加以坚持。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有明确的定位并持之以恒的将这事做到极致,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说准确的战略定位是构建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

  2、适度超前的战略布局是构建商业模式的必经途径。

  如果说战略定位是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问题,那么战略布局则是解决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一环。通用航空如何实现盈利,其关键往往在于商业模式,而商业价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培育价值。今天的中国,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靠单一产品或者技术打天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也不是靠一次投机就能决出胜负的时代了。要想使企业有生存空间并能持续地赢利,很多时候必须依靠系统的安排和整体的力量,即适度超前的战略布局。

  一般来说,企业的快速成长无外乎依赖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有利的外部市场和行业条件,其次是内在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去把握“无限”的市场需求,其间需要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去嫁接,更需要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盈亏有准确的评估和认识,并有能力将风险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子适度超前的战略布局才能真正助你傲立潮头,正确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在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计划,并将其付诸实践。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步步将自己的战略规划落实到实处,同时也要确保规划方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3、对资本市场和行业发展的深度认知是构建商业模式的有效补充。

  前不久,看到业内朋友撰写了一篇关于通航是否受国内资本接盘一文在圈内朋友引发热议。在此就通用航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简单提提我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此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宝能万科事件还是举牌格力电器,我们都可以看出对资本市场而言,他们喜欢的是现金流充裕且已经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的公司(行业)或者说已经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就这点而言,现阶段通用航空是不入资本市场的法眼的,他们现在更多的还是观望和等待。等通用航空出现明确的商业模式他们才会蜂拥而入到行业中,到那一天我们才要谨防出现门口的野蛮人虎视眈眈,我相信到那一天也将是中国通航真正走向成熟和发展的一天。今天,我们看到很多通航公司挤破头进入新三板市场,一方面说明这些企业具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资本市场对实体企业的推动作用,但新三板由来已久的融资难、流动性差的问题决定了通航企业挂牌新三板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笔者认为通过新三板转主板、创业板才是现如今通航公司真正想对接资本市场的渠道和途径,所以通航企业上新三板只是起点但绝非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说道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同样通用航空业在日渐发展壮大的同时,笔者认为未来将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进入门槛低:准确的说在近年来在国务院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局方逐步放开对通用航空的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在飞机的引进还是机场的审批都在不同程度的消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可以说通用航空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第二个特点是“规模难”。目前,在传统的海上飞行、电力巡线等作业领域早就被老牌通航企业所占领,而这些企业无不具有国企甚至央企的雄厚背景,近年来新成立的民营通航企业想进入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就导致了一批通航企业在成立的同时也有一批通航企业在暂停或停止。第三个特点是“退出门槛高”。通航抽身就走不干,飞机怎么办?机场怎么办?尽管交通运输部最新颁布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规定了通航公司的成立由过去的要求飞机全资购买到今天也可以采取融资租赁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我们也认识到飞机是可以退出租赁,自建的机场却不一定那么容易脱手了,此前珠三角有某通用机场欲出售,内地欲进军广东市场的通航企业前去考察了解,不料对方却开出数亿的天价,远远超出其本场的实际价值,最终谈判也是不欢而散。所以总的来说,目前所谓通航企业之间的竞争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

  4、拥有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是构建商业模式的基本保障。

  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企业已经非常重视商业模式创新的今天,投资者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好的商业模式并不意味着最终的成功,这还取决于它是否恰好拥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且能够驾驭它的专业团队,有时候拥有一个好的专业团队并不亚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民航作为一项资本密集型、技术集中型的产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强化公司的专业性,提升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当前越来越热低空旅游中,专业团队为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技术保障,这样一来,你的顾客才可能放心购买,而且还能重复购买,否则一次重要的安全事故都能让你坠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为此,投资者应该相信专业的力量并尊重行业的发展规律,聘请专业人才和团队去运营企业。

  同样,对今天的通航职业经理人而言,其以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不小,再过几年,待通航市场进一步细分和信息化以后,很多通航职业经理人的感受可能会更加明显,也就是说你的收入就是你价值的真实反映。在今天不完全的市场里,南郭先生也许还能沾点平台的光芒,但随着通航人才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这种搭车行为的红利很快就会消失,为此对于我们广大通航职业经理人而言,也更加要有忧患意识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很多时候,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某一个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有时候赢利模式越隐蔽,却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所以目前通航虽未出现明确的商业模式,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学会多加尝试和思考,不断试错,正如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所言让通航先飞起来,热起来,也许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通航商业模式就在不远的明天,至于明天到底有多远就看军方、局方有多大的改革魄力以及我们通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了,但我相信明天不会太遥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