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后掠翼技术

百科 12-03 阅读:1198 评论:0

翼面是飞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飞机的升力基本上都来自翼面。自从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完成动力飞行以来,人们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提高它的速度,它的速度几乎每十年就翻倍,从最初的每小时几十公里,到今天的超音速飞行,其中,机翼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当时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飞行难题是如何获得足够的升力,所以早期的飞机气动外形较差,并且非常笨拙,多为双翼机。提升力的产生原理告诉我们,机翼的面积越大,提升力就越大,因为当时的机翼材料不够强,所以只有两层甚至三层机翼可供飞机使用,这种机翼阻力太大,根本无法飞翔。

超音速机翼

在高速飞行中,除了提高发动机推力外,还必须尽可能将飞机整体外形设计成流线型,以减少在飞行中的阻力。机翼作为机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设计成能产生大的升力,小的阻力。

翼展l、翼弦b、前缘后掠角角、展弦比等参数均可(如图所示)。机翼展开是指机翼左、右翼尖端之间的长度;翼弦是指机翼沿机身方向的弦长,除了长方形的机翼外,在不同位置上的翼弦是不同的;前缘后掠角是指机翼前缘与机身轴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展弦比是指翼展l与平均翼弦的比率。

从气动力理论和实践来看,低速条件下平直机翼更适合采用大展弦比;高亚音速条件下应采用后掠翼;超音速条件下,为了减少因超音速而急剧增加的阻力,必须采用小展弦比机翼(如三角翼)。

超音速机翼

不过,超音速飞机只在战斗中以最高速度飞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较低的速度飞行,每次飞行都必须起降。由此产生了一个难题,机翼的设计到底是按照什么速度范围?变后掠翼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它能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根据飞行速度的大小,自动改变机翼的后掠角,从而既能满足高速飞行的要求,又能使飞机具有较好的低速性能和起飞滑行能力。变后掠翼技术经常被用在多用途战斗机和轰炸机上,比如前苏联的米格-23,米格-27,苏-24,图-160,美国的F-111,F-14A,B-1B,以及英、德、意等国联合开发的狂风战斗机。

图表为F-14A“雄猫号”舰载超音速战斗机的结构图,可见可调内翼与可调外翼构成的变后掠翼,两者通过旋转轴相连。另外前翼前增加了伸缩式小翼,以提高变后掠翼的操纵性能。F-14A的机翼前缘后掠角可以在20到68度之间变化;当它停在一艘舰船上时,后掠角将达到75度,这将减少它在一艘航空母舰上的面积。另外,由于舰载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距离较短,要求舰载机具有良好的起飞和着陆性能,否则F-14A的后掠翼技术将会使其飞得更高。

变后掠翼的优点非常明显,但缺点是转动机构复杂,使得机翼质量增加,可靠性降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上一篇:进气系统 下一篇:超音速巡航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