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连接吊耳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7-11 阅读:75 评论:0


1.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连接吊耳。


背景技术:

2.汽车的排气系统与车身底盘通常采用橡胶吊耳作为柔性连接件,用于隔离路面和排气系统的激励,提升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3.现有吊耳的结构通常为两孔纯橡胶和两孔橡胶加绑带结构,吊耳中间镂空的“工”字结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吊耳存在压缩和拉伸的位移量较大,且存在较大幅度的左右和前后的摆动,对于整个排气系统的稳定性较为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
5.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包括:
6.吊耳本体;所述吊耳本体具有第一基准面;
7.所述吊耳本体中部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方向为第一基准面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车身侧挂钩相连接;
8.所述吊耳本体沿第二方向上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区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排气侧挂钩连接。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心位于所述基准线上,且位于所述基准线的中心。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11.一体成型的主连接部和设于所述主连接部两侧的副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主连接部中部。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副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副连接部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线重合。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吊耳本体上与所述第一基准面正对应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主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副连接部上设有以所述基准线为轴线,沿所述副连接部侧壁周向形成的环形凹槽。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吊耳本体沿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吊耳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
17.所述第一内壁和所述第三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和所述第四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壁与其中一个所述副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三内壁与另一个所述副连接部相连接。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内壁对应的侧壁为第一曲壁;
19.所述主连接部上与所述第四内壁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曲壁;
20.所述第一曲壁和所述第二曲壁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图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图形的圆心重合。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壁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2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吊耳本体的中部设有沿第一基准面的法线方向贯穿其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中部设有用于与车身侧挂钩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同时所述吊耳本体沿第二方向上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区内设有用于与排气侧挂钩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24.使用时,将车身侧挂钩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两个排气侧挂钩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使得所述吊耳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多个方向的限位,避免排气系统中的管路较大幅度的左右和前后摆动,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6.图1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的结构正视图;
27.图2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中的汽车连接吊耳与车身侧挂钩、排气侧挂钩连接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中的汽车连接吊耳与车身侧挂钩、排气侧挂钩连接侧视图;
30.图5是本技术中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的剖视图。
31.图中:1、吊耳本体;2、第一空腔;3、第一连接件;31、主连接部;32、副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5、第二连接区;6、第二连接部;7、环形凹槽;8、第一内壁;9、第二内壁;10、第三内壁;11、第四内壁;12、第一曲壁;13、第二曲壁;14、车身侧挂钩;15、排气侧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4.实施例1
35.请参考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36.吊耳本体1;所述吊耳本体1具有第一基准面;
37.所述吊耳本体1中部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空腔2,所述第一方向为第一基准面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空腔2内设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3中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连接部4,所述第一连接部4用于与车身侧挂钩14相连接;
38.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二方向上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5,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2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二连接部6,所述第二连接部6用于与排气侧挂钩15连接。
39.其中,参考图1-图2所示的汽车连接吊耳,包括:吊耳本体1,所述吊耳本体1根据使用时区域温度的不同,材料可选择硅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
40.所述吊耳本体1具有第一基准面;所述吊耳本体1中部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吊耳本体1的第一空腔2,所述第一空腔2内设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3中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第一连接部4,所述第一连接部4为第一通孔,所述吊耳本体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车身侧挂钩14连接;
41.同时,所述吊耳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5,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因此,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2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二连接部6,所述第二连接部6为第二通孔,所述吊耳本体1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与两个所述排气侧挂钩15连接;
42.参考图3所示,所述吊耳本体1同时与所述车身侧挂钩14以及两个排气侧挂钩15分别连接,使得所述吊耳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多个方向的限位能力,避免排气管路较大幅度的左右和前后摆动,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
43.其中,参考图4所示箭头a为第一方向;参考图1所示箭头b为第二方向。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中心位于所述基准线上,且位于所述基准线的中心。
4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中心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中心均位于所述基准线上,使得所述车身侧挂钩14以及两个排气侧挂钩15分别与所述吊耳本体1连接时,处于同一直线上,从而提高整车布置的紧凑型,避免排气系统从整车侧面外漏的风险,同时使整车更加美观。
4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
46.一体成型的主连接部31和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两侧的副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4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中部。
47.其中,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3设于所述第一空腔2内,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一体成型的主连接部31和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两侧的副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4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中部,所述车身侧挂钩14与所述主连接部31连接;所述主连接部31两侧的所述副连接部32为所述主连接部31提供支撑力的同时,增加所述主连接部31的抗拉和减震性能。
4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线重合。
49.具体的,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基准面平行,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线重合,使得所述副连接部32的中心和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中心、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中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使得将所述吊耳本体1安装在整车上时,增加吊耳整体的抗拉性能。
5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吊耳本体1上与所述第一基准面正对应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主连接部3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51.具体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述排气侧挂钩15所受的外力,最终都会传递到所述车身侧挂钩机构处;参考图3所示,所述主连接部3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使得所述主连接部31的厚度增加,进而增加所述主连接部31与所述车身侧挂钩机构的接触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下的受力。
5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副连接部32上设有以所述基准线为轴线,沿所述副连接部32侧壁周向形成的环形凹槽7。
53.具体的,参考图5所示,所述副连接部32上设有以所述基准线为轴线,沿所述副连接部32侧壁周向形成的环形凹槽7,使得所述主连接部31与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之间形成变截面,增加所述吊耳本体1的动刚度,具有较好的高频动态特性,增强可靠性,提高吊耳的寿命。
5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吊耳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55.具体的,参考图4所示,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吊耳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使得吊耳本体1在第三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小,使得排气系统与底盘之间的距离减少,降低排气系统从整车侧面的可视风险,同时提高整车的美观;
56.参考图1所示箭头c为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空腔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8、第二内壁9、第三内壁10和第四内壁11;
58.所述第一内壁8和所述第三内壁1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9和所述第四内壁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壁8与其中一个所述副连接部32相连接,所述第三内壁10与另一个所述副连接部32相连接。
59.具体的,所述第一空腔2内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8、第二内壁9、第三内壁10和第四内壁11,为降低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三方向上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内壁8、第二内壁9、第三内壁10、第四内壁11共同构成为矩形结构;
60.参考图1所示,所述第一内壁8和所述第三内壁10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9和所述第四内壁11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壁8和所述第三内壁10分别和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连接,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与所述第二内壁9和所述第四内壁11之间存在间隙。
6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二内壁9对应的侧壁为第一曲壁12;
62.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四内壁11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曲壁13;
63.所述第一曲壁12和所述第二曲壁13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图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图形的圆心重合。
64.具体的,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二内壁9对应的侧壁为第一曲壁12;
65.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四内壁11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曲壁13;
66.所述第一曲壁12和所述第二曲壁13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图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图形的圆心重合;所述第一曲壁12和所述第二曲壁13分别和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的环形凹槽7之间形成变截面,进一步增加所述吊耳本体1的动刚度,提高吊耳的寿命。
6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壁8沿第所述三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壁9沿第二方向的长度。
68.具体的,参考图3所示,所述第一内壁8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壁9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使得所述吊耳本体1的抗拉力增加。
69.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耳本体(1);所述吊耳本体(1)具有第一基准面;所述吊耳本体(1)中部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空腔(2),所述第一方向为第一基准面的法线方向;所述第一空腔(2)内设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3)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连接部(4),所述第一连接部(4)用于与车身侧挂钩(14)相连接;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二方向上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5),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2)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每个所述第二连接区(5)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二连接部(6),所述第二连接部(6)用于与排气侧挂钩(1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6)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中心位于所述基准线上,且位于所述基准线的中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一体成型的主连接部(31)和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两侧的副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4)设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副连接部(32)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基准线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本体(1)上与所述第一基准面正对应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主连接部(3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和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连接部(32)上设有以所述基准线为轴线,沿所述副连接部(32)侧壁周向形成的环形凹槽(7)。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本体(1)沿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吊耳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8)、第二内壁(9)、第三内壁(10)和第四内壁(11);所述第一内壁(8)和所述第三内壁(1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9)和所述第四内壁(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壁(8)与其中一个所述副连接部(32)相连接,所述第三内壁(10)与另一个所述副连接部(32)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二内壁(9)对应的侧壁为第一曲壁(12);所述主连接部(31)上与所述第四内壁(11)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曲壁(13);所述第一曲壁(12)和所述第二曲壁(13)沿所述第一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图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向所述第一基准面上投影图形的圆心重合。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8)沿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壁(9)沿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连接吊耳,包括:吊耳本体,吊耳本体具有第一基准面;吊耳本体的中部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中部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车身侧挂钩连接;吊耳本体沿第二方向上还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区,两个第二连接区分布在第一空腔的两侧,每个第二连接区内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其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排气侧挂钩连接;使用时,将车身侧挂钩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两个排气侧挂钩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部连接,使得吊耳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多个方向的限位,避免排气系统中的管路较大幅度的左右和前后摆动,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排气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兵 李杰涛 吴贵鑫 常健 梁宗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3
技术公布日:2023/6/2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