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07-11 阅读:4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充电保护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其中电动车的蓄电池需要定期进行充电。
3.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3341682u的文献提供一种充电保护装置,该装置将蓄电池充电器的主体部分包裹起来,起到了很好的防水防晒等作用,让蓄电池充电器在下雨暴晒等天气的室外也能正常使用,且蓄电池充电器的在收放时,其电源线是缠绕在绕线柱上的,不用担心电源线较长时会缠绕在一起而影响使用的问题。然而上述现有充电保护装置在使用时还无法实现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进行有效的降温散热处理,导致蓄电池充电器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大量热量积聚在保护装置内部而无法及时发散,使得保护装置内部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损坏,缩短蓄电池充电器的使用寿命的同时也会降低其使用的稳定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蓄电池充电器发生受热烧毁的现象,严重影响充电保护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4.对于充电保护装置的降温,现有技术如cn215552628u、cn217214862u、cn216958186u等采用通风口与散热风扇的配合将内部的热空气排出,但这种单一的散热方式一般存在风力扫掠不到的散热死角,使其散热效果欠佳,有可能出现局部高热的情况,尤其是在充电装置处于高热状态时,难以达到有效散热。虽然cn216625357u中增设了输水管对内部的高热进行回收散热操作,并通过散热翅片实现辅助导热散热操作,但输水管和结构简单的散热翅片对于余热吸收及传热作用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保护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因热量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内部而使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受损的情况发生的技术问题,通过安装于蓄电池充电器上的冷却器用以对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实现了保障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的技术效果。
7.2.技术方案
8.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包含充电保护装置本体以及设置于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上保护盒体侧壁上固定连通有排热管,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设有冷却器;
9.冷却器包括散热电扇,散热电扇下方设有导热底座,导热底座靠近散热电扇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片,散热片与散热电扇相贴合,导热底座上贯穿开设有多个气流孔,每个散热片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发汗散热件;
10.发汗散热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散热片侧壁上的中空导热壳体,中空导热壳体内部设有受热挥发介质部,中空导热壳体一侧贯穿设有液化回流部,使受热挥发介质在液化回流部之中液化冷却后回流至中空导热壳体内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充电保护装置内部所设的安装于蓄电池充电器上的冷却器用以对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进行冷却降温处理,避免发生因热量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内部而使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受损的情况发生,保障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
12.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散热电扇的侧壁上连接有多个连接腿,连接腿固定连接于蓄电池充电器上,散热电扇的吸气端朝向蓄电池充电器,多个散热片均位于散热电扇的排气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散热电扇将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带有热量的流通气流在接触散热片表面后,气流中的部分热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表面,实现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
14.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中空导热壳体内腔壁面上连接有高吸水吸湿纤维层,高吸水吸湿纤维层内部吸收有受热挥发介质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散热片侧壁上的发汗散热件对由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量进行进一步散热处理,当流通气流中所带热量通过散热片传递至中空导热壳体处时,高吸水吸湿纤维层上的受热挥发介质部逐渐将由中空导热壳体传递来的热量后吸收后,实现对由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的再一次降温散热处理。
16.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液化回流部件包括呈竖直状态布置的导热棒,导热棒的内部分别设有s型导气通道和l型导流通道,且s型导气通道与l型导流通道相连通;
17.导热棒的内部在l型导流通道远离s型导气通道的一端还开设有一个出液嘴,出液嘴与中空导热壳体内腔连通;
18.s型导气通道侧壁上连通有增效液化件,用于对s型导气通道内所流动的蒸汽进行再次冷却液化处理。
19.进一步的,导热棒的底部与出液嘴位置对应处连接与出液嘴相连通的下液管道,下液管道上设有出液单向阀;
20.s型导气通道由竖直通道与水平通道依次排列连通组成,导热棒内部与每个水平通道位置对应处均开设有缸筒槽,每个缸筒槽内部均设有增效液化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导热壳体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受热蒸发后所产生的受热蒸发气体在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后与s型导气通道内壁接触发生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上,使得作为吸热降温材料的受热挥发介质部得以循环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循环往复散热处理。
22.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增效液化件包括中空缸筒,中空缸筒内腔下部设有石蜡部,石蜡部的上方设有滑动连接于中空缸筒内部的推拉滑块;
23.推拉滑块的顶部设有三级执行件,三级执行件一端贯穿中空缸筒并延伸至s型导
气通道内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传递至中空缸筒处,石蜡部将由中空缸筒传递来的热量吸收后受热膨胀推动推拉滑块向上运动。
25.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三级执行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推拉滑块顶面上的活塞缸筒,活塞缸筒内部填充有液体介质部,液体介质部上方设有冷却液化板,且冷却液化板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导流孔;
26.活塞缸筒的内部还密封滑动连接有密封活塞,且密封活塞位于冷却液化板上方,密封活塞顶部连接有柱型导棒,柱型导棒外周套设有泄压弹簧。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滑块将中空缸筒由中空缸筒内部推出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s型导气通道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气在接触活塞缸筒表面后再次遇冷液化,接触到活塞缸筒表面的热蒸气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传递至液体介质部处,再由液体介质部对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吸收。
28.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内部与排热管位置对应处连接有除尘网,排热管上设有单向阀。
29.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了充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a、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放置的蓄电池充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散热电扇将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带有热量的气流接触散热片表面后,气流中的部分热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表面,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
31.b、热量通过散热片传递至中空导热壳体处时,其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逐渐将热量吸收后,实现对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二次降温散热处理;
32.c、受热挥发介质部受热后蒸发,蒸汽由s型导气通道端部开口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热蒸汽在接触到s型导气通道内壁表面时受冷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上,进行循环重复使用。
33.在上述充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在执行步骤c的同时执行步骤d;
34.d、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传递至中空缸筒处,石蜡部将由中空缸筒传递来的热量吸收后受热膨胀推动推拉滑块向上运动,推拉滑块将活塞缸筒由中空缸筒内部推出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s型导气通道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汽在接触活塞缸筒表面后再次遇冷液化;
35.e、接触到活塞缸筒表面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传递至液体介质部处,再由液体介质部对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吸收,加快s型导气通道内流通蒸气的液化速度。
36.3.有益效果
37.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38.1.本技术通过冷却器用以对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进行冷却降温处理,避免发生因热量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内部而使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受损的情况发生,保障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
39.2.本技术通过散热电扇与散热片的配合,使气流中的部分热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
表面,实现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
40.3.本技术通过设置在散热片侧壁上的发汗散热件,当发汗散热组件中的受热挥发介质部受热后蒸发,实现对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二次降温散热处理,且热蒸汽在接触到s型导气通道内壁表面时受冷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上,使得作为吸热降温材料的受热挥发介质部得以循环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循环往复散热处理,提高对蓄电池充电器的散热效率。
41.4.本技术通过设置中空缸筒,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传递至中空缸筒处,使石蜡部受热膨胀推动活塞缸筒向上运动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对s型导气通道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气进行再次遇冷液化,并可将热量进一步传递至液体介质部处进行吸收,从而加快了s型导气通道内流通蒸气的液化速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冷却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充电保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充电保护装置中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44.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充电保护装置中发汗散热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充电保护装置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6.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充电保护装置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7.图中标号说明:1、充电保护装置本体;2、排热管;400、散热电扇;401、连接腿;402、导热底座;403、散热片;404、边耳座;405、连接螺杆;406、螺母;6、单向阀;700、中空导热壳体;702、高吸水吸湿纤维层a;703、高吸水吸湿纤维层b;704、受热挥发介质部;705、导热棒;706、s型导气通道;707、l型导流通道;708、出液嘴;709、下液管道;710、出液单向阀;800、中空缸筒;801、石蜡部;802、推拉滑块;803、活塞缸筒;804、液体介质部;805、冷却液化板;806、密封活塞;807、柱型导棒;808、泄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9.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包含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以及设置于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的上保护盒体侧壁上固定连通有排热管2,且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的内部与排热管2位置对应处连接有除尘网,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还设有用于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的高温热量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的冷却器,排热管2上设有单向阀6,通过排热管2上所设的6使得1内部的气体可由排热管2排出,并且可有效防止环境中的灰尘等杂质通过排热管2进入至1内部,冷却器包括散热电扇400,散热电扇400的侧壁上均匀连接有多个连接腿401,连接腿401固定连接于蓄电池充电器上,并使散热电扇400的吸气端朝向蓄电池充电器,散热电扇400的侧壁上还对称连接有两个边耳座404,两个边耳座404上均开设有穿入孔,每个穿入孔内部均活动插设有与其相适配的连接螺杆405,两根连接螺杆405的端部共同连接有导热底座402,导热底座402上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气流孔,连接螺杆405远离导热底座402的
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406,导热底座402靠近散热电扇400的一侧均匀连接有多个散热片403,且多个散热片403呈平行设置,散热片403与散热电扇400相贴合,多个散热片403均位于散热电扇400的排气端,每个散热片403的侧壁上由上到下的均匀设有多个发汗散热件。
50.当放置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冷却器中的散热电扇400将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带有热量的流通气流在接触散热片403表面后,气流中的部分热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403表面,实现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避免发生因热量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内部而使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受损的情况发生,保障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
51.参照图3和图5所示,发汗散热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散热片403侧壁上的中空导热壳体700,中空导热壳体700内腔的侧壁上连接有高吸水吸湿纤维层a702,中空导热壳体700内腔的底壁上连接有高吸水吸湿纤维层b703,高吸水吸湿纤维层a702以及高吸水吸湿纤维层b703内部均吸收有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挥发介质部704优选采用酒精液体,中空导热壳体700的顶部设有液化回流部件。
52.其中,液化回流部件包括呈竖直状态布置的导热棒705,导热棒705的内部分别设有s型导气通道706和l型导流通道707,且s型导气通道706与l型导流通道707相连通,导热棒705的内部在l型导流通道707远离s型导气通道706的一端还开设有一个出液嘴708,导热棒705的底部与出液嘴708位置对应处连接与出液嘴708相连通的下液管道709,下液管道709与中空导热壳体700内腔连通,下液管道709上设有出液单向阀710,s型导气通道706由竖直通道与水平通道依次排列连通组成。
53.其中导热棒705优选采用铜金属材料制作而成,采用金属铜材料制作而成的导热棒705导热性能佳,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蒸发使蒸气与导热棒705接触后能快速将蒸气中的热能传递至导热棒705处,有利于热能的快速传递,进而有利于提升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冷却散热效果。
54.参照图3所示,中空导热壳体700顶部竖直开设有与导热棒705相匹配的安装孔,导热棒705底端固定连接于安装孔内部,且导热棒705底面与中空导热壳体700内腔顶面相齐平。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705传递至增效液化件处。
55.通过设置在散热片403侧壁上的发汗散热件对由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量进行进一步散热处理,当流通气流中所带热量通过散热片403传递至中空导热壳体700处时,高吸水吸湿纤维层上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逐渐将由中空导热壳体700传递来的热量后吸收后,实现对由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的再一次降温散热处理,使得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能得以进一步得以冷却散热处理,避免由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量因难以得到及时散热而快速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且中空导热壳体700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蒸发后所产生的受热蒸发气体在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后与s型导气通道706内壁接触发生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706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704上,使得作为吸热降温材料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得以循环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循环往复散热处理。
56.参照图3和图4所示,导热棒705内部与每个水平通道位置对应处均开设有缸筒槽,
每个缸筒槽内部均设有用于对s型导气通道706内所流动的蒸汽进行再次冷却液化处理的增效液化件,增效液化件包括与缸筒槽尺寸适配并固定连接于缸筒槽内部的中空缸筒800,中空缸筒800内腔下部设有石蜡部801,石蜡部801的上方设有滑动连接于中空缸筒800内部的推拉滑块802,推拉滑块802的顶部设有三级执行件。
57.其中,三级执行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推拉滑块802顶面上的活塞缸筒803,活塞缸筒803内部填充有液体介质部804,液体介质部804上方设有冷却液化板805,且冷却液化板805上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导流孔,活塞缸筒803的内部还密封滑动连接有密封活塞806,且密封活塞806位于冷却液化板805上方,密封活塞806顶部连接有柱型导棒807,柱型导棒807外周套设有泄压弹簧808。
58.参照图4所示,活塞缸筒803顶部开设有与柱型导棒807相匹配的定位孔,柱型导棒807远离密封活塞806的一端穿入至定位孔内部,泄压弹簧808的一端与活塞缸筒803内腔顶壁相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密封活塞806上。通过活塞缸筒803顶部所开设的定位孔对运动中的柱型导棒807进行定位导向处理,避免柱型导棒807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跑偏错位的情况,有利于提升柱型导棒807运动的稳定性。
59.在中空导热壳体700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蒸发后所产生的受热蒸发气体在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后与s型导气通道706内壁接触发生液化的过程中,液化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705传递至增效液化件的中空缸筒800处,石蜡部801将由中空缸筒800传递来的热量吸收后受热膨胀推动活塞缸筒803向上运动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气在接触活塞缸筒803表面后再次遇冷液化,并且热能再通过活塞缸筒803传递至液体介质部804处,再由液体介质部804对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吸收,从而加快了s型导气通道706内流通蒸气的液化速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冷却散热效果。
60.当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放置的蓄电池充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散热电扇400将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带有热量的气流接触散热片403表面后,气流中的部分热能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403表面,通过上述热量传递起到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
61.流通气流中所带热量通过散热片403传递至中空导热壳体700处时,高吸水吸湿纤维层a702以及高吸水吸湿纤维层b703上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逐渐将由中空导热壳体700传递来的热量后吸收后,实现对由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的再一次降温散热处理,使得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能得以进一步得以冷却散热处理,防止由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量因难以得到及时散热而快速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1内部。
62.随后通过设置在散热片403侧壁上的发汗散热件对由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热量进行进一步散热处理,当发汗散热组件中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后蒸发,蒸汽由s型导气通道706端部开口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热蒸汽在接触到s型导气通道706内壁表面时受冷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706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704上,使得作为吸热降温材料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得以循环重复使用,能够实现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循环往复散热处理。当中空导热壳体700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704受热蒸发后所产生的受热蒸发气体在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后与s型导气通道706内壁接触发生液化,液化过程
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705传递至中空缸筒800处,石蜡部801将由中空缸筒800传递来的热量吸收后受热膨胀推动推拉滑块802向上运动,推拉滑块802将活塞缸筒803向上运动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s型导气通道706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气在接触活塞缸筒803表面后再次遇冷液化,并且热能再通过活塞缸筒803传递至液体介质部804处,再由液体介质部804对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吸收,从而加快了s型导气通道706内流通蒸气的液化速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蓄电池充电器的冷却散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充电保护装置本体以及设置于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所述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上保护盒体侧壁上固定连通有排热管,所述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设有冷却器;所述冷却器包括散热电扇,所述散热电扇下方设有导热底座,所述导热底座靠近散热电扇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散热电扇相贴合,所述导热底座上贯穿开设有多个气流孔,每个散热片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发汗散热件;所述发汗散热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散热片侧壁上的中空导热壳体,所述中空导热壳体内部设有受热挥发介质部,所述中空导热壳体一侧贯穿设有液化回流部,使受热挥发介质在液化回流部之中液化冷却后回流至中空导热壳体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电扇的侧壁上连接有多个连接腿,所述连接腿固定连接于蓄电池充电器上,所述散热电扇的吸气端朝向蓄电池充电器;多个散热片均位于散热电扇的排气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导热壳体内腔壁面上连接有高吸水吸湿纤维层,所述高吸水吸湿纤维层内部吸收有受热挥发介质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回流部件包括导热棒,所述导热棒的内部分别设有s型导气通道和l型导流通道,且s型导气通道与l型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导热棒的内部在l型导流通道远离s型导气通道的一端还开设有一个出液嘴,所述出液嘴与中空导热壳体内腔连通;所述s型导气通道侧壁上连通有增效液化件,用于对s型导气通道内所流动的蒸汽进行再次冷却液化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棒的底部与出液嘴位置对应处连接与出液嘴相连通的下液管道,所述下液管道上设有出液单向阀;所述s型导气通道由竖直通道与水平通道依次排列连通组成,所述导热棒内部与每个水平通道位置对应处均开设有缸筒槽,每个缸筒槽内部均设有增效液化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液化件包括中空缸筒,所述中空缸筒内腔下部设有石蜡部,所述石蜡部的上方设有滑动连接于中空缸筒内部的推拉滑块;所述推拉滑块的顶部设有三级执行件,所述三级执行件一端贯穿中空缸筒并延伸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执行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推拉滑块顶面上的活塞缸筒,所述活塞缸筒内部填充有液体介质部;所述液体介质部上方设有冷却液化板,且冷却液化板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导流孔;所述活塞缸筒的内部还密封滑动连接有密封活塞,且密封活塞位于冷却液化板上方,所述密封活塞顶部连接有柱型导棒,所述柱型导棒外周套设有泄压弹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内部与排热管位置对应处连接有除尘网,所述排热管上设有单向阀。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充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骤:a、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放置的蓄电池充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散热电扇将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出,带有热量的气流接触散热片表面后,气流中的部分热能快速传导至散热片表面,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的初步散热处理;b、热量通过散热片传递至中空导热壳体处时,其内部的受热挥发介质部逐渐将热量吸收后蒸发,实现对充电保护装置本体的二次降温散热处理;c、受热挥发介质部受热后蒸发,蒸汽由s型导气通道端部开口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热蒸汽在接触到s型导气通道内壁表面时受冷液化并顺着s型导气通道再次回流至受热挥发介质部上,进行循环重复使用。10.根据权利要求9述的充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步骤c的同时执行步骤d;d、进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经过导热棒传递至中空缸筒处,石蜡部将由中空缸筒传递来的热量吸收后受热膨胀推动推拉滑块向上运动,推拉滑块将活塞缸筒由中空缸筒内部推出并伸入至s型导气通道内部,s型导气通道内部流通的还未液化的热蒸汽在接触活塞缸筒表面后再次遇冷液化;e、接触到活塞缸筒表面的热蒸汽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传递至液体介质部处,再由液体介质部对液化过程中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吸收,加快s型导气通道内流通蒸气的液化速度。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充电保护设备技术领域,包含充电保护装置本体以及设置于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的蓄电池充电器,充电保护装置本体内部还设有用于对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所产生的高温热量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的冷却器,散热片与散热电扇相贴合,每个散热片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发汗散热件。通过本充电保护装置内部所设的安装于蓄电池充电器上的冷却器用以对工作状态下的蓄电池充电器进行冷却降温处理,避免发生因热量聚集在充电保护装置内部而使蓄电池充电器内部电子元件受热受损的情况发生,保障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蓄电池充电器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白现彬 张明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白现彬
技术研发日:2023.03.31
技术公布日:2023/7/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