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鸭式布局先河,被给予厚望的歼9战机,因性能太“先进”下马

资讯 12-29 阅读:889 评论:0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制空权成为决定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自我国从仿制米格-17的歼5开始,逐渐装备了歼-5,歼6,歼-7,歼8等战机,引入苏-27之后我国战机开启了现代化的征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歼11,歼15,歼16等战机,初此之外我国还自行研发出歼10,歼20等先进战机,有收获就有遗憾,下马项目中最可惜的便是曾开创鸭式布局先河,曾被寄予厚望的歼9战机。

20211229132605755.jpg

20世纪60年代,虽然我国已经服役了根据苏联米格-21仿制而来的歼7战斗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虽然歼7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两马赫,但由于仅装备一台P-11-300发动机导致歼7的滞空时间特别短,从起飞到着陆仅仅25分钟,这就导致歼7在空中遭遇敌人时并没有太多的油量与之缠斗,无奈只能打完就撤退。


在美国和越南战争中,越南飞行员驾驶米格21在面对美军轰炸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时,米格21往往凭借2马赫的速度,快速接近敌机果断进行“狗斗”或者到达导弹攻击距离发射导弹,击中敌机后立马撤退,这样的战术让越南空军屡试不爽,但是反过来讲这也是米格-21唯一有效的战术。


除了滞空时间短,探测手段也是歼7战机的一大劣势,歼7采用机头进气方式,导致机头空间狭小无法安装大型的雷达探测器,最初的歼7只配备了雷达测距仪,无法实现全天候作战,虽然在1981年中国和英国马可尼公司合作升级歼7,加装了“空中巡逻兵”7M型雷达测距器等一系列西方航电设备,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歼7“近视眼”的问题。


直到2002年中国与以色列合作,将以色列EL/M-2032雷达小型化研制出国产KLJ-6脉冲多普勒雷达才真正实现超视距作战能力,面对当时北方的“图”系列轰炸机和美国的B-1B轰炸机,在积极改进当时歼-6,歼7战机的同时中国迫切需要一架能够进行截击任务的战斗机。


1964年601所针对当时中国的国防需要提出了两种方案应对,一种是相对保守的方案参照当时已有技术积累的米格-21进行放大升级版,采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歼8战机,而另一种方案则采用全新方案进行设计,搭配一台大推力发动机,这就是歼-9战机。


1965年正式开始歼-9的研制工作,最初歼9设计了两个备选方案,第一种方案突出截击性能,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最大航程超过800千米,最高飞行高度22000米,第二种方案则是突出歼击性能的战机,最大飞行速度2.3马赫,最大飞行高度20000千米,航程1000千米,相比于第一种方案,第二种虽然在速度,飞行高度的要求略微降低,但是航程却增加不少,更加突出战机在空中的缠斗能力。


尽管这两项指标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但是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还是对歼-9战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战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4马赫,最大飞行高度21000米,作战半径要超过600千米,续航时间达到3小时同时期的歼-7滞空时间仅不到半小时,面对续航时间6倍,歼-9的研制的难度变得空前巨大。


由于当时的中国战机科研任务艰巨不光要进行歼-7的升级改造工作,还要进行歼-8的研制任务,而歼-9的一切从零开始的研制难度较大,无奈只能先将主要精力侧重于歼-7,歼-8,因此在1964年到1970年的6年时间中,歼-9一直处于论证阶段,直到1968歼-8出厂的时候,此时歼-9也仅仅完成气动的定型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现如今成功自行研制出歼10,歼20和枭龙战机大名鼎鼎的成飞其实第一项任务便是歼-9战机的研制工作。1970年为优化航空工业布局,在沈飞抽取了300名科研人才到空军13航校成立了611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厂。


准备集中精力研制歼-9战机,在歼-9项目步入正轨之际,空军对当时的歼-9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就是后来说的著名“双26”方案,即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最大飞行高度26000米,此时当时确定的类似歼-8II两侧进气正常布局无尾三角翼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性能需求,于是成飞创造性的提出了在当时看来颇为先进的鸭式布局方案。


之所以说在当时看来鸭式布局颇为先进,是因为在当时还没有一款服役的战机采取鸭式布局,最早带有鸭翼的战机是1971年瑞典服役的萨博-37“雷”式战机。


“双26”要求的提出,进一步加大了歼-9的研制难度,从2.4马赫提升到2.6马赫绝不是仅仅提高0.2马赫那么简单,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一个“热障”的问题,在战机高速飞行尤其是突破音速的以后,由于战机的机体和空气进行剧烈摩擦,会在机体产生超高温,当战机的飞行速度突破2马赫的时候,此时机头的温度已经超过100摄氏度,而当战机超过3马赫时,机头的温度将达到恐怖的200摄氏度以上,由于当时大多数战机的采用铝合金材质,而铝合金最多只能承受140摄氏度的高温,超过这个温度铝合金会变脆,变软,机体在高空将面临解体的危险,因此国际上普遍将2.5马赫作为一个临界值。


美国1966年服役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其巡航速度高达3.2马赫,其机体采用了9成以上的钛合金打造,使其可以禁受住230摄氏度的高温,有趣的是当时美国还成立了大量皮包公司用于购买苏联制造的钛合金,而SR-71制造出来以后主要便是针对苏联进行侦察。


在歼-9战机项目启动之时,针对歼-9配套的发动机项目WS-6随之启动,由于当时我国发动机工业对涡扇发动机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仅有对涡喷发动机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发动机的难度同样成为挡在歼-9面前不可逾越的大山。


1965年9月涡扇-6发动机完成论证工作开始设计,1968年首台WS-6发动机开始试车,最大推力122千牛,1980年对WS-6进行升级改造工作后的WS-6G最大推力已经达到了138千牛,这个参数已经同俄罗斯著名的AL-31F发动机不相上下,同时为满足多元化需要,在在WS-6的基础上还发展出WS-6甲型发动机,准备搭配在运-9运输机,歼-13战斗机以及轰-8轰炸机上,但遗憾的是随着这些项目纷纷下马,WS-6发动机也失去搭配的伙伴最终无奈下马。


1978年611所和成飞开始承担根据米格-21MF研制歼-7III战机的工作,由于精力有限,歼-9战机项目被逐渐压缩,1980年随着空军发展规划的调整歼-9项目最终下马,最终歼-9仅生产了几架风洞测试模型,一架原型机并未生产。


自1964年歼-9开始提出设想到1980年歼-9项目最终下马,历时16年,客观来说歼-9项目对于当时的中国太过“先进”,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仅仅拥有对二代战机米格-21具备仿制和改进的经验,对于新型战机的全面研制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几乎都是空白,此时跨越二代机的阶段去研制具备三代机特征的歼-9无疑太过艰难。


结语

歼-9虽然最终下马,但歼-9的研制工作给我们带来了研制先进战机的宝贵经验,为我国四代机,甚至是拥有鸭翼的五代机歼20打下了基础,用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一句话结束全文“歼-9干了十多年,最终没能上天,确实叫人遗憾和痛心,但客观的讲没有歼-9作为基石,就不会有后来的歼10飞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