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不够鸭翼来凑,美国有4种鸭式验证机

资讯 12-23 阅读:230 评论:0

说到鸭式战机,有人总认为是因为发动机不行,动力不够强劲,所以要用鸭翼来凑,换言之,采用鸭式布局是逼不得已的办法。但实际上,这种观点错得离谱,你看:台风、阵风、鹰狮、苏-33、苏-34、苏-30MKI都有鸭翼,难道它们的发动机也都很差吗?

20211223125713021.jpg

EF2000动力弱吗?

20211223125749413.jpg

EF2000用远距耦合逃避了鸭翼的问题

实际上,鸭翼的优点是可使主翼上方产生涡流,可提高失速攻角,进而增强飞机的机动性,这些优势大家都懂。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气动布局,它在美国也有大量的“粉丝”,比如二战时期的XP-55战斗机,就有鸭翼,而XB-70“女武神”超音速轰炸机,也是鸭式布局。

20211223125950365.jpg

XP-55

20211223130017197.jpg

XB-70

有意思的是,美国曾制造过四种带有鸭翼的技术验证机,分别用于不同的试验。首先是格鲁曼公司在F-5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2架X-29,由NASA和美国空军进行联合测试,它的鸭翼是为了与前掠翼配合,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定位类似俄罗斯的苏-47“金雕”。

20211223130046445.jpg

X-29

其次,是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和德国梅塞施密特联合研制的2架X-31,它采用鸭翼的目的是配合矢量喷口,进行战机的高敏捷测试,由于任务风险较大,2架技术验证机坠毁了1架。有意思的是,这2架X-31几乎是用现有飞机的零部件拼凑出来的,比如它们的机翼平台概念和机身下部进气口,就来自德国的TKF-90,也就是“台风”战机。

而机身包括驾驶舱,弹出座椅和座舱盖、发电机则来自F/A-18“大黄蜂”;起落架、燃油泵、方向舵踏板、前轮轮胎和应急动力装置来自F-16;前沿襟翼驱动器来自F-16XL,控制表面执行器来自V-22“鱼鹰”偏转翼飞机,主起落架的车轮和制动器来自塞斯纳“奖状”通用飞机,紧急空气启动系统来自F-20“虎鲨”,而鸭翼控制叶片的主轴则来自B-1轰炸机。

第三、麦道公司曾在F-15B战斗机的基础上,加装过一对硕大的鸭翼,形成三翼面布局,改装出1架F-15 S/MTD,它采用鸭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飞机的短距起降能力和机动性。有意思的是,这架F-15B是NASA从美国空军那里租的,同时也是麦道生产的第一架F-15B双座机和第6架F-15量产机,而同架机身在1993年到1999年时,又被改装成F-15 ACTIVE,继续由NASA进行试验。

第四,则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JSF计划的前身,即JAST项目中,研制的CLAF鸭式轻型验证机。它的风洞模型看起来像极了歼20,但实际上俯瞰图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它和后来的F-35B一样,座舱后方的机背上也有一个升力风扇,可以进行垂直短距起降。不过,和前面的3种美国鸭式战机不同,外界从未见过CLAF试飞的画面,因此怀疑它只是一个全尺寸金属模型。

20211223130357636.jpg

这可能是个模型

20211223130320508.jpg

CLAF鸭式轻型验证机

其实,在美国的“黑项目”X验证机里,还有很多采用鸭翼或者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比如道格拉斯和波音的X-36、波音和DARPA的X-50、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的X-59,甚至连F/A-18这只浓眉大眼的“大黄蜂”,在升级“大黄蜂”2000的时候,也有一个鸭式布局方案,“超级大黄蜂”差点变成了“超级大黄鸭”。

但是,美国鸭翼战机真正的应用,却是在JAS-39上。对,就是瑞典的“鹰狮”,它的飞控是由美国写的,结果却稀烂,导致在试飞中翻滚着摔成零件,而以色列的“狮”式战机采用的鸭翼,也是美国操刀的结果,其最终的结局也是不了了之。

其实,一个超出很多人理解范围之内的事实是,美国不搞鸭翼,并不是发动机够强,所以看不上,而是因为它吃不透鸭翼涡流带来非线性耦合,写不好飞控,较容易给飞机造成不稳定。在隐身战机上,美国也解决不了鸭翼带来的增加雷达散射截面,从而破坏隐身的问题。而这两点,只有一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那就是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