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冷却模块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8
阅读:88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冷却模块,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其中多个单元模块借助紧固部和连接支架联接的车辆冷却模块。
背景技术:
2.通常,不仅诸如用于操作车辆的发动机的部件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中,而且诸如用于冷却诸如车辆中的发动机的部件或调节车辆内部的空气温度的散热器、中冷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各种热交换器也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中。通常,热交换介质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介质与存在于热交换器外部的外部空气交换热量,使得进行冷却操作或散热。因此,为了稳定地操作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各种热交换器,需要将外部空气平稳地供应到发动机室内。在下文中,设置成冷却如上所述的车辆部件或车辆内部的热交换器被称为车辆冷却模块。
3.通常,车辆冷却模块可以具有其中多个散热器彼此联接的结构,或者风扇护罩、冷凝器等与散热器联接的结构。作为相关技术,已经提出了韩国专利no.10-1499014(题为“散热器”,并于2015年5月27日登记)。
4.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冷却模块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相关技术的冷却模块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散热器1和单元模块2借助支架模块3彼此联接。支架模块3可以固定到作为散热器1的刚性构件的箱。单元模块2可以包括散热器、冷凝器、风扇护罩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损坏的问题,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在支架的一部分损坏的情况下借助可更换的支架来使用散热器而不改变。
5.如上所述,设置在散热器上的支架经常被外力损坏。已经尝试通过使用采用部分替换方法等的技术来解决该问题。然而,因为该技术与用于防止损坏的技术不同,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无法防止由外力或振动引起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6.技术问题
7.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冷却模块,该车辆冷却模块包括紧固部,该紧固部将插入到中空部分中的连接支架拉向内壁,以防止连接支架被外力或振动损坏。
8.技术方案
9.本发明的示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模块,所述车辆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单元模块;以及第二单元模块,其中,紧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元模块上,并且联接到所述紧固部的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模块上,其中,所述紧固部包括:容纳构件,所述容纳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并且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连接支架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以及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并且被配置成按压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的所述连接支架,其中,所述容纳构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打开的中空部分,并且其中,所
述按压构件具有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具有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的一端和突出到所述中空部分的另一端。
10.所述容纳构件可以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可以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第三主体可以连接,使得限定朝向一侧打开的钩状结构,并且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可以比所述第三主体的一端向一侧突出得更远。
11.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弯曲部分可以设置成向一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间隔开,并且所述弯曲部分可以倾斜使得所述弯曲部分的另一端指向所述第三主体。
12.所述第一主体可以包括与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个表面接触的第一表面接触部分,并且所述第三主体可以包括:第二表面接触部分,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表面接触;以及肋部分,所述肋部分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
13.所述第三主体还可以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的另一端,并且向外倾斜使得一侧处的所述中空部分被加宽。
14.所述肋部分可以具有向外弯曲的形状,使得所述中空部分被加宽。
15.当所述连接支架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时,可以在所述连接支架的端部与连接主体之间限定预定空间。
16.所述连接支架可以被插入到所述第三主体的一个表面侧中,并且凹槽可以在所述第三主体的另一表面的中心部分中向内凹陷。
17.所述第一单元模块可以是散热器,并且所述第二单元模块可以是散热器、冷凝器和风扇护罩中的任一者。
18.所述连接支架可以包括: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至少部分地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并且具有配置成被所述按压构件按压的一个表面;以及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并且所述凹槽部分可以凹陷到预定深度。
19.所述凹槽部分可以以六边形形状凹陷。
20.所述凹槽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的对称位置处。
21.有益效果
22.本发明的车辆冷却模块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连接支架的插入所述按压构件的弯曲部分的一个表面被按压,使得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表面与所述容纳构件的所述第三主体的一个表面紧密接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与所述连接支架产生间隙来提高耐久性。此外,通过防止所述紧固部被振动划损,可以进一步提高振动耐久性。
23.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冷却模块中,所述凹槽可以凹入所述容纳构件的所述第三主体的另一表面的中心部分中,并且两个突出部分可以从所述第三主体的外部部分突出,从而防止变形和损坏。
24.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冷却模块中,具有六边形形状的凹槽部分可以形成在所述连接支架中,以防止在车辆冷却模块中产生气泡,从而提高设备的性能。
附图说明
25.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车辆冷却模块的立体图。
26.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的车辆冷却模块的立体图。
27.图3是示出紧固部和连接支架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28.图4和图5是紧固部的侧视图。
29.图6是示出紧固部和连接支架彼此联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30.图7是图6的截面侧视图。
31.图8是紧固部的第三主体的放大立体图。
32.图9是示出连接支架的端部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
34.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的车辆冷却模块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车辆冷却模块包括彼此联接的第一单元模块30和第二单元模块40。紧固部10和连接支架20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单元模块30和第二单元模块40上。也就是说,紧固部10可以设置在第一单元模块30的一侧处。连接支架20可以设置在第二单元模块40的一侧处,即,设置在与设置在第一单元模块30的一侧处的紧固部10相对应的位置处。
35.更具体地,紧固部10可以联接到第一单元模块30的第一刚性构件31,并且连接支架20可以联接到第二单元模块40的第二刚性构件41。在第一单元模块30或第二单元模块40是散热器的情况下,第一刚性构件31或第二刚性构件41被配置为联接到箱侧壳体或箱壳体的单独的构件,使得紧固部10的位置和连接支架20的位置可以固定到第一刚性构件31或第二刚性构件41。散热器的箱可以由各种材料制成,例如聚丙烯(pp)。
36.第一单元模块30和第二单元模块40可以被实现为各种装置。例如,第一单元模块30可以被实现为散热器,并且第二单元模块40可以被实现为散热器、冷凝器、风扇护罩等。图2示出了第一单元模块30和第二单元模块40均被实现为散热器的示例。
37.在以下描述中,第一单元模块30和第二单元模块40彼此联接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前/向后方向d1。基于第二单元模块40设置第一单元模块30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前方向d
11
,而与向前方向相反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后方向d
12
。此外,管设置成与销管形散热器间隔开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上/向下方向d2。紧固部10被打开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上方向d
21
,而与向上方向相反的方向被限定为向下方向d
22
。此外,连接支架20延伸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左/向右方向d3。基于连接支架20设置第二单元模块40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左方向d
31
,而与向左方向相反的方向被限定为向右方向d
32
。
38.图3是示出紧固部和连接支架联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4和图5是紧固部的侧视图。
39.参照图3,本发明的紧固部10可以包括容纳构件100和按压构件200。连接支架20的主体部分21可以被插入并固定到容纳构件100中。
40.连接支架20可以包括连接轴20a和主体部分21,该连接轴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固定到第二单元模块40的第二刚性构件41的一端,该主体部分设置在连接轴20a的另一端处。
41.容纳构件100可以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穿透并且在其上侧处打开的钩状结构。紧固部10和连接支架20均可以由烯烃基或酰胺基的聚合物材料中的一种制成。例如,紧固
部10和连接支架20均可以由聚丙烯(pp)或聚酰胺(pa)制成。作为商业可购买产品的示例,紧固部10可以由pp-gf40制成,而连接支架20可以由pp-gf40或pa66-gf30制成。
42.当连接支架20的主体部分21被插入到容纳构件100中时,按压构件200可以形成为按压连接支架20的主体部分21。也就是说,当主体部分2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下部被插入容纳构件100中时,按压构件200可以配置成按压主体部分21前表面的上部。因此,按压构件200的后表面和容纳构件100的后侧的内表面可以彼此紧密接触。
43.连接支架2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凹槽部分22,该凹槽部分22设置并凹入主体部分21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中。凹槽部分22可以阻止内部气泡的出现。
44.此外,连接支架20还可以包括盖部分23,该盖部分沿着主体部分21的边沿突出预定程度。盖部分23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大于主体部分2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以防止主体部分21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分离,并且同时或单独地限制主体部分21的插入深度。
45.参照图4和图5,容纳构件10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主体110、第二主体120和第三主体130。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连接,并且第二主体120和第三主体130连接,使得可以限定在上侧、左侧和右侧处打开并且在前侧、后侧和下侧处闭合的钩状结构。也就是说,第一主体110和第三主体130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使得在其上侧处打开的中空部分可以被限定在第一主体110与第三主体130之间。
46.第一主体110可以固定到第一单元模块30的第一刚性构件31,并且第一主体110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具有第一高度h1。第二主体120可以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并连接第一主体110和第三主体130。第三主体130可以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具有第二高度h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各自对应于基于作为第二主体120的上表面的底部120a在向上方向上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高度h2比第一高度h1大,使得第一主体110的上端可以设置在第三主体130的上端下方。
47.按压构件200可以包括弯曲部分230和固定部分,该弯曲部分设置成以预定高度(
△
h)与第一主体110的上侧间隔开,该固定部分被配置成将弯曲部分230的一端固定到第一刚性构件31。固定部分可以具有各种形状。例如,固定部分可以包括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固定部分210和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分220。此外,弯曲部分230的上端可以固定到固定部分,并且弯曲部分230的下端可以设置成比上端到第三主体130更靠近第三主体130。也就是说,弯曲部分230的下端可以具有朝向第三主体130弯曲或倾斜的形状。在连接支架20被插入的情况下,弯曲部分230的下端可以被向前按压,使得弯曲部分230可以借助排斥力按压连接支架20的后侧。
48.第三主体130可以包括依次连接到第二主体120的肋部分131、刚性部分132和引导部分133。肋部分131可以具有向后弯曲到预定程度的形状,并且刚性部分132可以具有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形状。引导部分133可以具有朝向其上端向后弯曲或倾斜的形状。肋部分131可以具有在其前侧的内表面中向内凹陷的凹陷表面131a。与第一宽度w1相对应的长度可以被限定在第一主体110与凹陷表面131a的最内侧之间。第一宽度w1可以基于第一主体110的第一表面接触部分110a来计算。此外,与第二宽度w2相对应的长度可以被限定在第一表面接触部分110a与作为刚性部分13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肋部分131具有向后弯曲的形状,所以第一宽度w1可以比第二宽度w2大。
49.引导部分133可以以第一角度θ1向后倾斜,以进一步便于插入连接支架20的过程。弯曲部分230也可以在其上端的向上方向上相对于参考线以第二角度θ2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角度θ1可以是锐角(0
°
《θ1《90
°
),而第二角度θ2可以是钝角(90
°
《θ2《180
°
)。
50.弯曲部分230的下端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与作为刚性部分13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相对应的高度处。因此,第三宽度w3可以被限定在弯曲部分230的下端的一部分与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弯曲部分230具有向后弯曲的形状,所以第三宽度w3可以比第二宽度w2小。
51.如上所述,第一主体110和第三主体130可以基于第二主体120的上表面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具有第一高度h1和第二高度h2。弯曲部分230的下端可以设置成以预定高度(
△
h)与第一主体110向上间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主体130的肋部分131、刚性部分132和引导部分133可以分别具有第2-1高度h
21
、第2-2高度h
22
和第2-3高度h
23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高度h1和预定高度(
△
h)之和比第2-1高度h
21
和第2-2高度h
22
之和小,使得刚性部分132的上端的一部分和弯曲部分230的下端的一部分可以面向彼此。
52.图6是紧固部和连接支架彼此联接的侧视图,图7是图6的截面侧视图。参照图6和图7,当连接支架20被插入到紧固部10中时,连接支架20的下表面和第二主体120的上表面彼此间隔开,使得空间c可以被限定在连接支架20下表面与第二主体120的上表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连接支架20被插入的深度可以由连接支架20的上端侧处的盖部分23来调节。替代地,插入深度可以由单独的止动件限制。此外,连接支架20的主体部分2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可以插设在作为第一主体110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接触部分110a和作为刚性部分13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之间。弯曲部分230的下端可以按压主体部分21的前表面,使得主体部分21的后表面可以进一步与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紧密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凹槽部分22可以凹入主体部分21中。凹槽部分22中的一些可以设置在与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2a相对应的高度处。
53.图8是紧固部的第三主体的放大立体图。参照图8,连接支架20可以被插入到第三主体130的前侧中、即中空部分100a中,并且第三主体130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可以向内凹陷。因此,第三主体130可以包括凹槽130a和一对突出部分130b,该凹槽在第三主体的后表面的中心部分中向内凹陷并且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延伸,该对突出部分130b被分别设置在凹槽130a的左侧和右侧处并且向后突出。因此,可以防止由张力引起的变形和损坏,从而提高装置的耐久性。
54.图9是示出连接支架的一端的正视图。参照图9,设置在主体部分21上的一个或更多个凹槽部分22均可以至少以六边形形状凹陷。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凹槽部分22可以设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或向左/向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具有六边形形状的凹槽部分22可以阻止内部气泡的出现。因此,车辆冷却模块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并且可以降低冷却模块的维护成本。
55.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应用范围是多样的。当然,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主题的情况下,本发明所属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进行各种修改和实现。
56.[附图标记的描述]
[0057]
10:紧固部
[0058]
20:连接支架,20a:连接轴
[0059]
21:主体部分,22:凹槽部分
[0060]
23:盖部分
[0061]
30:第一单元模块,31:第一刚性构件
[0062]
40:第二单元模块,41:第二刚性构件
[0063]
100:容纳构件,100a:中空部分
[0064]
110:第一主体,110a:第一表面接触部分120:第二主体,120a:底部
[0065]
130:第三主体
[0066]
130a:凹槽,130b:突出部分
[0067]
131:肋部分,131a:凹陷表面
[0068]
132:刚性部分,132a:第二表面接触部分133:引导部分,133a:引导表面
[0069]
200:按压构件
[0070]
210:第一固定部分,220:第二固定部分230:弯曲部分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冷却模块,所述车辆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单元模块;以及第二单元模块,其中,紧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元模块上,并且联接到所述紧固部的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模块上,其中,所述紧固部包括:容纳构件,所述容纳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并且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连接支架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以及按压构件,所述按压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并且被配置成按压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的所述连接支架,其中,所述容纳构件具有在一个方向上打开的中空部分,并且其中,所述按压构件具有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具有固定到所述第一单元模块的一端和突出到所述中空部分的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容纳构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其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第三主体连接,使得限定朝向一侧打开的钩状结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比所述第三主体的一端向一侧突出得更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弯曲部分设置成向一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间隔开,并且所述弯曲部分倾斜以使得所述弯曲部分的另一端指向所述第三主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第一主体包括与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个表面接触的第一表面接触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三主体包括:第二表面接触部分,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的另一表面接触;以及肋部分,所述肋部分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第三主体还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表面接触部分的另一端,并且向外倾斜以使得一侧处的所述中空部分被加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肋部分具有向外弯曲的形状,使得所述中空部分被加宽。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当所述连接支架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时,在所述连接支架的端部与连接主体之间限定预定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连接支架被插入到所述第三主体的一个表面侧中,并且凹槽在所述第三主体的另一表面的中心部分中向内凹陷。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单元模块是散热器,并且所述第二单元模块是散热器、冷凝器和风扇护罩中的任一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至少部分地被插入到所述容纳构件中,并且具有配置成被所
述按压构件按压的一个表面;以及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中,并且其中,所述凹槽部分凹陷到预定深度。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凹槽部分以六边形形状凹陷。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冷却模块,其中,所述凹槽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的对称位置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冷却模块,其中,多个单元模块通过联接部和连接支架联接,并且涉及一种包括联接部的车辆冷却模块,该联接部用于通过将插入到中空部分中的连接支架推向内壁来防止由于外力或振动而造成的损坏。来防止由于外力或振动而造成的损坏。来防止由于外力或振动而造成的损坏。
技术研发人员:黄荣国 金赫 沈琥昌 尹信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16
技术公布日:2023/10/1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