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设备和机体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7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洁设备和机体。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借助清洁设备进行辅助清洁。以洗地机为例,用户通过手持洗地机,推动洗地机在待清洁面上移动,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提高清洁效果。
3.然而,目前洗地机内的电机大部分依靠其内部的小风叶进行吹风散热,但受限于电机的功耗以及机体内部空间,小风叶的散热效果较差,从而容易造成机体局部温升过高,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电机及周边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并且,洗地机上用于对电机进行散热的散热孔,大部分设置在机体的侧面或者后部。当用户推动洗地机进行清洁工作时,从散热孔吹出来的热风容易吹到用户身上,造成不适。并且,由于散热孔裸露在机体外侧,外部液体容易通过散热孔进入到洗地机内部,使得洗地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和机体,以提高机体内部件的散热效果。
6.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电机和负压风扇;机体连接有回收桶,机体具有散热口,散热口与机体内部连通;电机安装于机体上,并且电机与负压风扇连接;当电机驱动负压风扇转动时,负压风扇抽取回收桶内的气流,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通过散热口抽取机体内的热空气。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机体连接有凸起部;沿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方向,凸起部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口的后方,并且凸起部自散热口所在平面向外凸起。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凸起部为环形结构;凸起部环绕散热口,凸起部的外侧面被构造为:自凸起部的底端朝向凸起部的顶端方向呈向内聚拢设置。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机体还具有排风口,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经排风口从机体内排出;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流动,以在散热口处产生负压。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机体内连接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将机体内划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并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不连通;负压风扇位于第一空间内,排风口和回收桶分别与第一空间连通;电机位于第二空间内,电机的输出轴穿过隔绝结构与负压风扇连接,散热口与第二空间连通。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具有热风口,热风口通过通路与散热口连通;当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在散热口处产生负压时,外壳体内的热空气依次通过热风口、通路和散热口流出。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与电机的转轴连接,并且
散热风扇位于外壳体内;当电机转动负压风扇转动时,电机同时驱动散热风扇转动,以使得散热风扇抽取外壳体内的热空气,并通过热风口排出。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风口有两个,两个热风口分别位于外壳体的两侧;通路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三通管;第一支管的一端与其中一热风口连通,第一支管另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二支管的一端与另一热风口连通,第二支管另一端与三通管的第二进口连通,三通管的出口与散热口连通。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机体具有安装面,并且散热口和排风口位于安装面内;当回收桶连接在安装面上时,回收桶覆盖散热口和排风口,并且回收桶与安装面围绕形成预留空间,以使得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预留空间内。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预留空间存在开口,开口朝向机体的底部,以使得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排风口排出的气流从机体的底部排出至清洁设备的外侧。
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清洁设备还包括清水桶;机体具有安装面,并且散热口和排风口位于安装面内;当清水桶连接在安装面上时,清水桶覆盖散热口和排风口,并且清水桶与安装面围绕形成预留空间,以使得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预留空间内。
17.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电机、负压风扇和回收桶;机体内连接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将机体内划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并且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不连通;负压风扇位于第一空间内,电机位于第二空间内,电机的输出轴穿过隔绝结构与负压风扇连接;机体具有负压口、排风口和散热口,回收桶通过负压口与第一空间连通,排风口与第一空间连通,散热口与第二空间连通;其中,当电机驱动负压风扇转动时,负压风扇在第一空间内形成第一气流带,第一气流带的气流从回收桶内通过负压口进入第一空间,并经过负压风扇从排风口排出;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气压差通过散热口在第二空间内形成第二气流带;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第二空间外部进入第二空间,并经过电机从散热口排出。
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具有热风口,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外壳体的外部进入外壳体的内部,并依次经过电机内的绕组和热风口从散热口排出。
1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流动,以在散热口处产生负压。
2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机体连接有凸起部;沿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方向,凸起部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口的后方,并且凸起部自散热口所在平面向外凸起。
21.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机体。该机体具有安装面、散热口和排风口;散热口位于安装面内;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流经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通过散热口抽取机体内的空气。
2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安装面包括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散热口形成于第一装配面上,排风口形成于第二装配面上,并且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呈夹角设置。
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和机体。该清洁设备通过将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增加散热口处的空气流速,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利用散热口处的负压差通过散热口抽取机体内的热空气,从而加快机体内热空
气向外流动的流动速度,提高机体内部件的散热效果。
24.并且,本技术中电机和负压风扇既可以用于抽取回收桶内的空气,使得回收桶内产生负压,进而吸取清洁设备的清洁部件上的脏污,电机和负压风扇又可以用于在散热口处产生负压提高机体内热空气的流速。换而言之,本技术在现有清洁设备的基础上仅需使得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即可提高机体内部件的散热效果,无需再额外设置负压生成部件,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27.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轴测示意图;
29.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电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阶梯剖视示意图;
32.图7是图6的c部放大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电机与机体连接状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图8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35.图10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0、机体;11、散热口;12、排风口;13、第一空间;14、第二空间;15、凸起部;16、安装面;161、预留空间;162、第一装配面;163、第二装配面;17、负压口;20、回收桶;30、电机;31、外壳体;32、热风口;33、散热风扇;40、负压风扇;50、隔绝结构;60、通路;61、第一支管;62、第二支管;63、三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第一端”、“第二端”、“一端”、“另一端”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39.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滑动连接”、“固定”、“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
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和机体,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1.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42.在一实施例中,清洁设备可以是具有洗地、扫地、拖地等清洁功能的清洁机器人等,清洁设备能够自动在待清洁面上移动,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当然,清洁设备也可以是具有洗地、扫地、拖地等清洁功能的手持式洗地机等,用户通过手持清洁设备,以推动清洁设备在待清洁面上移动,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在此不作限定。下文以清洁设备是手持式洗地机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43.清洁设备包括机体10,机体10作为清洁设备的基础载体,对清洁设备的其它零部件起到承载及保护的作用。机体10上可以连接有回收桶20,回收桶20用于储存污水等脏污。其中,回收桶20与机体10可以一体成型而成,当然,回收桶20也可以与机体10可拆卸的连接。机体10还具有散热口11,散热口11与机体10的内部空间连通,使得机体10内部的发热零部件所产生的热空气能够经过散热口11排出。
44.清洁设备还包括电机30和负压风扇40。电机30用于安装在机体10上,并且电机30与负压风扇40连接,以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在实际应用中,当电机30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时,负压风扇40可以抽取回收桶20内的空气以形成气流,并且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能够流经散热口11使得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从而利用负压差通过散热口11抽取机体10内的热空气,进而对机体10内的发热部件进行散热。需要指出的是,机体10内的发热部件可以是指水泵、电路板、电池和上述电机30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45.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也正是通过将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11,以增加散热口11处的空气流速,使得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利用散热口11处的负压差通过散热口11抽取机体10内的热空气,从而加快机体10内热空气向外流动的流动速度,提高机体10内的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46.并且,本技术中电机30和负压风扇40既可以用于抽取回收桶20内的空气,使得回收桶20内产生负压,进而吸取清洁设备的清洁部件上的脏污;电机30和负压风扇40又可以用于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提高机体内热空气的流速。换而言之,本技术在现有清洁设备的基础上仅需使得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11,即可提高对机体10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无需再额外设置负压生成部件,降低生产成本。
47.在一实施例中,机体10上还可以形成有排风口12,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可以经过排风口12从机体10内排出。并且,排风口12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应当呈夹角设置,也就是说,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方向与散热口11排出的气流方向应当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得经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能够沿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11流动,进而能够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
48.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也可以在一些其他部件的限制
作用下,使得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11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排风口12与散热口11之间的位置关系则无需按照上一实施例中进行限定。举例而言,回收桶20与机体10之间可以形成有流道,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可以经过该流道的导向沿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11流动,从而使得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可以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
49.鉴于回收桶20可能被用于抽取并存储清洁部件上的污水,那么,用于形成回收桶20内负压的负压风扇40所抽取的空气中也会含有水汽,即负压风扇40所排除的气流中也含有水汽。因此,为了避免负压风扇40排出气流吹向机体10内的发热部件,影响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在一实施例中,清洁设备的机体10中还可以连接有隔绝结构50,由隔绝结构50将机体10内划分为第一空间13和第二空间14,并且第一空间13和第二空间14不连通。负压风扇40位于第一空间13内,机体10内的发热部件位于第二空间14内。如此,负压风扇40所排出的气流无法吹向发热部件,进而保证发热部件的使用寿命。其中,发热部件可以参照上述阐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50.在本实施例中,排风口12和回收桶20应当分别与第一空间13连通,当负压风扇40转动时,负压风扇40可以从回收桶20内抽取空气进入第一空间13内,然后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经过排风口12从第一空间13内排出。电机30属于发热部件,电机30应当位于第二空间14内,电机30的输出轴可以穿过隔绝结构50与负压风扇40连接,以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并且,散热口11与第二空间14连通,第二空间14内的热空气可以通过散热口11排出,以对第二空间14内的发热部件进行散热。
51.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隔绝结构50可以是单独设置的罩体,该罩体安装在机体10内,以将机体10内划分为第一空间13和第二空间14。该罩体上可以设有通过孔,电机30的输出轴穿过该通过孔与负压风扇40连接。并且,该通过孔处还可以连接有密封圈,由密封圈对电机30的输出轴和通过孔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然,上述隔绝结构50也可以是与机体10一同注塑成型,隔绝结构50成型于机体10内部。
52.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轴测示意图,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53.为了进一步加快热空气从散热口11中排出的速度,以提高第二空间14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机体10上还可以连接有凸起部15。沿着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方向,凸起部15应当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口11的后方,并且凸起部15自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向外凸起。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未设置凸起部15,本技术设置凸起部15可以增加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到达散热口11处所需行走的路程,从而在相同的时间内,从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所走的路程越多,流速也就越快,进而散热口11处的气压也就越低,散热口11内外压力差也就越大,对散热口11形成的抽气效果也就越好,进而提高对第二空间14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54.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5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凸起结构,例如,凸起部15可以为扇形结构、环形结构、长方形结构等。以凸起部15是环形结构为例,凸起部15环绕散热口11,并且凸起部15的外侧面可以被构造为:自凸起部15的底端朝向凸起部15的顶端方向呈向内聚拢设置。这样,从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流经凸起部15的外侧面从而增加气流所走的路程越多,从而提高流速。并且,凸起部15的外侧面自凸起部15的底端朝向凸起部15的顶端方向呈
向内聚拢设置,可以使得气流呈沿斜坡式流动的方式行走,相比于凸起部15的外侧面与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垂直,可以减少对气流的阻碍作用,降低凸起部15对气流的消耗,使得气流可以顺畅流动,保证从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流速。需要指出的,本技术所定义的“凸起部15的底端”是指,凸起部15与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接触的一端,对应的,另一端则为“凸起部15的顶端”。
55.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凸起部15与机体10可以为一体结构设计,例如,机体10在注塑生产时一同注塑形成凸起部15。当然,凸起部15也可以是分体设计,例如,凸起部15与机体10分别生产完成后采用胶粘、热熔等方式连接形成,本技术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56.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图5是本技术电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阶梯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6的c部放大示意图。
57.以上述第二空间14内发热部件具体为电机30为例。在一实施例中,电机30包括外壳体31,外壳体31上还可以形成有热风口32。外壳体31作为电机30的基础载体,用于对电机30的其它零部件起到承载及保护的作用。同时,外壳体31还可以限制电机30热量的扩散,使得电机30温度升高而产生的热空气主要集中于外壳体31的内部,进而当负压风扇40排出的气流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时,外壳体31内的热空气依次通过热风口32和散热口11流出。
58.在本实施例中,热风口32可以直接与散热口11连通。但是受限于机体10的内部结构设计,热风口32往往与散热口11之间存在较长距离,因此,热风口32也可以通过通路60与散热口11连通。在实际应用中,通路60可以是机体10内直接形成的通道,通道的一端为散热口11,通道的另一端与热风口32连通。当然,通路60也可以是将热风口32和散热口11连通的管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59.举例说明,当用户手持洗地机对地面清洁时,电机30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吸取回收桶20内的空气,使得回收桶20内产生负压,以吸取清洁部件上的脏污并存储在回收桶20内。在此过程中,由于电机30的大量做功,电机30内温度升高产生热空气,该热空气在外壳体31和通路60的限制下依次通过热风口32和散热口11排出。同时,由于负压风扇40吸取回收桶20内的空气所排出的气流通过排风口12吹向散热口11,并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形成抽气效果,从而通过散热口11抽取电机30内部的空气,加快电机30内热空气的排出。随着电机30内的热空气排出,电机30内部的空气欠缺,外界的空气在大气压的压力下自动穿过外壳体31进入电机30的内部。如此,电机30的内部形成定向、稳定的气流带,该气流带经过电机30的绕组并带走绕组上的热量,使得电机30的热量通过热空气的方式从散热口11加速排出,提高电机30的散热效果。
60.在一实施例中,电机30还可以包括散热风扇33。散热风扇33与电机30的转轴连接,散热风扇33位于外壳体31内。当电机30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时,电机30可以同时驱动散热风扇33转动,使得散热风扇33配合散热口11处的负压一同对外壳体31内的热空气进行抽取,并通过热风口32排出,以进一步加快电机30内的空气流速,提高电机30的散热效果。
61.在实际应用中,电机30可以是购置的集成有散热风扇33的电机,电机30也可以是采用双头电机,并在后续装配过程中,将散热风扇33装配在双头电机的一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62.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技术电机与机体连接状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63.在一实施例中,热风口32可以有两个,两个热风口32分别位于外壳体31的两侧,使得外壳体31内部的热空气可以分别通过两侧的热风口32排出,以提高电机30的散热效果。
64.其中,两个热风口32可以分别与两个散热口11连通。为了简化结构,两个热风口32也可以共同与一个散热口11连通,具体的,通路60可以包括第一支管61、第二支管62和三通管63,第一支管61的一端与其中一热风口32连通,第一支管61的另一端与三通管63的第一进口连通,第二支管62的一端与另一热风口32连通,第二支管62的另一端与三通管63的第二进口连通,三通管63的出口与散热口11连通。当电机30内的热空气从两个热风口32排出时,热空气分别流经第一支管61和第二支管62,然后于三通管63处汇合后从散热口11排出。
65.请参阅图1、图3和图10,图1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轴测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清洁设备一实施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66.在一实施例中,机体10上还可以形成有安装面16,并且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位于安装面16内。安装面16用于与外附插件进行配合,使得外附插件可以装配在机体10上。当外附插件装配于安装面16上时,外附插件覆盖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并且外附插件与安装面16之间共同围绕形成预留空间161。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与预留空间161连通,从而电机30内的热空气可以依次经过热风口32和散热口11进入预留空间161。如此,预留空间161可以对从电机30内排出的热空气提供缓冲效果,避免从散热口11排出的热空气直接吹向人体,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并且,由于外附插件覆盖散热口11,使得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能够隐藏设置,相较于现有的散热口11裸露在外侧的方式,本技术既可以提高清洁设备的整体美观度,又可以降低液体意外通过散热口11进入清洁设备内部的可能性,提高清洁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67.倘若上述散热口11不设置在安装面16内,散热口11裸露在机体10外侧。那么,在用户手持清洁设备进行清洁的过程中,通过散热口11排出的热空气将会直接吹向用户,使得用户感到不适,影响使用体验。另外,在用户对清洁设备的外表面进行清洗时,或者,当液体意外淋洒在清洁设备上时,液体同样容易通过散热口11进入至清洁设备内部,影响清洁设备的安全性。
68.需要指出的是,外附插件作为清洁设备的配件用于与机体10连接,以为清洁设备提供对应的使用功能,例如外附插件可以是上述回收桶20和清水桶等。当外附插件为回收桶20时,在清洁设备的清洁过程中,回收桶20可以吸取清洁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存储至回收桶20中;同时,回收桶20覆盖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避免从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当外附插件为清水桶时,清水桶用于存储清水或清洗液,在清洁设备的清洁过程中,清水桶为清洁部件提供清水或清洗液,以实现活水清洁,提高清洁效果;同时,清水桶覆盖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避免从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排出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
69.在一实施例中,外附插件与安装面16共同围绕的预留空间161存在开口,并且该开口朝向机体10的底部。这样,当从电机30内排出的热空气依次经过热风口32和散热口11进入预留空间161时,该热空气可以沿着预留空间161从机体10的底部排出至清洁设备的外侧,从而避免该热空气吹向用户。
70.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当外附插件装配于安装面16时,外附插件与安装面16之间可以存在装配间隙,使得上述进入预留空间161的热空气可以通过装配间隙排出
至清洁设备的外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外附插件与安装面16之间的装配间隙存在部分朝向用户,但是由于热空气进入至预留空间161后,会经过预留空间161的缓冲和分散,使得热空气可以分别从四周的装配间隙散发至移动设备外侧,可以有效的降低热空气的温度和强度,同样可以避免热空气直接吹向用户所导致的不适感,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1.相应的,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10、电机30、负压风扇40和回收桶20。机体10内连接有隔绝结构50,隔绝结构50将机体10内划分第一空间13和第二空间14,并且第一空间13与第二空间14不连通。负压风扇40位于第一空间13内,电机30位于第二空间14内,电机30的输出轴穿过隔绝结构50与负压风扇40连接。机体10具有负压口17、排风口12和散热口11,回收桶20通过负压口17与第一空间13连通,排风口12与第一空间13连通,散热口11与第二空间14连通。其中,当电机30驱动负压风扇40转动时,负压风扇40在第一空间13内形成第一气流带(可详见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第一气流带的气流从回收桶20内通过负压口17进入第一空间13,并经过负压风扇40从排风口12排出。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11,使得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以利用气压差通过散热口11在第二空间14内形成第二气流带(可详见图6和图7所示的箭头方向)。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第二空间14外部进入第二空间14,并经过电机30从散热口11排出。
72.进一步的,电机30包括外壳体31。外壳体31具有热风口32,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外壳体31的外部进入外壳体31的内部,并依次经过电机30内的绕组和热风口32从散热口11排出。
73.进一步的,排风口12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朝向散热口11流动,以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
74.进一步的,机体10连接有凸起部15。沿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方向,凸起部15至少部分位于散热口11的后方,并且凸起部15自散热口11所在平面向外凸起。
75.需要指出的是,机体10、回收桶20、电机30和负压风扇40已在上述实施例中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76.相应的,请一并参见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机体10。该机体10应用于清洁设备,并且可以独立于清洁设备,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具体的,机体10具有安装面16、散热口11和排风口12。散热口11位于安装面16内。排风口12所在的平面与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沿散热口11所在的平面流经散热口11,使得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抽取散热口11内的空气,加快散热口11内的空气排出。
77.并且,通过上述方式,散热口11位于安装面16内,当外附插件装配在安装面16时,外附插件可以覆盖散热口11排出的热空气直接吹向用户,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同时,由于外附插件覆盖散热口11,使得散热口11能够隐藏设置,相较于现有的散热口11裸露在外侧的方式,本技术既可以提高清洁设备的整体美观度,又可以降低液体意外通过散热口11进入清洁设备内部的可能性,提高清洁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78.进一步的,安装面16可以包括第一装配面162和第二装配面163。其中,散热口11形成于第一装配面162上,排风口12形成于第二装配面163上,并且第一装配面162和第二装配面163呈夹角设置。这样,从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可以直接吹向散热口11,从而在散热口11处产生负压。并且,由于排风口12也位于安装面16内,当外附插件装配在安装面16时,外附插件同样可以覆盖排风口12,从而可以避免排风口12外露,提高清洁设备的整体美观度。
79.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清洁设备为洗地机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80.应用场景一:
81.用户购置了一台散热口隐藏式的洗地机。该洗地机的散热口设置在污水桶和机体的安装面上,这样,当污水桶安装在机体上时,污水桶可以对散热口遮挡,并且从散热口排出的热风从污水桶和安装面之间的预留空间导流至机体的底部排出,避免散热口排出的热风吹向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
82.应用场景二:
83.用户购置了一台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洗地机。该洗地机将用于负压作用的排风口设置在安装面上,并且排风口排出的气流直接吹向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从而利用负压对散热口内部产生的抽风效果,加快电机内部散热空气的流速,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84.应用场景三:
85.用户购置了一台散热口隐藏式的洗地机,该洗地机的散热口设置在清水桶和机体的安装面上,这样,当清水桶安装在机体上时,清水桶可以对散热口遮挡,并且从散热口排出的热风从清水桶和安装面之间的预留空间导流至机体的底部排出,避免散热口排出的热风吹向用户,提高了用户体验。
8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电机和负压风扇;所述机体连接有回收桶,所述机体具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与所述机体内部连通;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机体上,并且所述电机与所述负压风扇连接;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负压风扇转动时,所述负压风扇抽取所述回收桶内的气流,所述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所述散热口,使得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通过所述散热口抽取所述机体内的热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连接有凸起部;沿所述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方向,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口的后方,并且所述凸起部自所述散热口所在平面向外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环形结构;所述凸起部环绕所述散热口,所述凸起部的外侧面被构造为:自所述凸起部的底端朝向所述凸起部的顶端方向呈向内聚拢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还具有排风口,所述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经所述排风口从所述机体内排出;所述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使得经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朝向所述散热口流动,以在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内连接有隔绝结构;所述隔绝结构将所述机体内划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并且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不连通;所述负压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排风口和所述回收桶分别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隔绝结构与所述负压风扇连接,所述散热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热风口,所述热风口通过通路与所述散热口连通;当所述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在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时,所述外壳体内的热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热风口、所述通路和所述散热口流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并且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外壳体内;当所述电机转动所述负压风扇转动时,所述电机同时驱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以使得所述散热风扇抽取所述外壳体内的热空气,并通过所述热风口排出。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口有两个,两个所述热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体的两侧;所述通路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三通管;所述第一支管的一端与其中一所述热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另一端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一端与另一所述热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支管另一端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二进口连通,所述三通管的出口与所述散热口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具有安装面,并且所述散热
口和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安装面内;当所述回收桶连接在所述安装面上时,所述回收桶覆盖所述散热口和所述排风口,并且所述回收桶与所述安装面围绕形成预留空间,以使得所述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所述预留空间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空间存在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机体的底部,以使得所述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从所述机体的底部排出至所述清洁设备的外侧。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清水桶;所述机体具有安装面,并且所述散热口和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安装面内;当所述清水桶连接在所述安装面上时,所述清水桶覆盖所述散热口和所述排风口,并且所述清水桶与所述安装面围绕形成预留空间,以使得所述散热口排出的气流和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所述预留空间内。12.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电机、负压风扇和回收桶;所述机体内连接有隔绝结构,所述隔绝结构将所述机体内划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并且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不连通;所述负压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隔绝结构与所述负压风扇连接;所述机体具有负压口、排风口和散热口,所述回收桶通过所述负压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所述散热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其中,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负压风扇转动时,所述负压风扇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形成第一气流带,所述第一气流带的气流从所述回收桶内通过所述负压口进入第一空间,并经过所述负压风扇从所述排风口排出;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流经所述散热口,使得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气压差通过所述散热口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形成第二气流带;所述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所述第二空间外部进入所述第二空间,并经过所述电机从所述散热口排出。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具有热风口,所述第二气流带的气流从所述外壳体的外部进入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并依次经过所述电机内的绕组和所述热风口从所述散热口排出。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朝向所述散热口流动,以在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连接有凸起部;沿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方向,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散热口的后方,并且所述凸起部自所述散热口所在平面向外凸起。16.一种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具有安装面、散热口和排风口;所述散热口位于所述安装面内;所述排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以使得经所述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沿所述散热口所在的平面流经所述散热口,使得所述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通过所述散热口抽取所述机体内的空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包括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所述散热口形成于所述第一装配面上,所述排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二装配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装配面和所述第二装配面呈夹角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和机体,该清洁设备至少包括机体、电机和负压风扇;机体连接有回收桶,机体具有散热口,散热口与机体内部连通;电机安装于机体上,并且电机与负压风扇连接;当电机驱动负压风扇转动时,负压风扇抽取回收桶内的气流,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负压差通过散热口抽取机体内的热空气。本申请的负压风扇排出的气流流经散热口,使得散热口处产生负压,以利用散热口处的负压差通过散热口抽取机体内的热空气,提高机体内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何星华 闫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