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及其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11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拉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及其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现今服装上普遍使用到拉链,包括衣物的口袋、裤/裙头的开口或是外套的两门襟等处,然而只要是有内里的服装,当拉链头移动时,就可能夹到内里的布料,造成拉链头移动不顺。如果是严重的卷入内里布料,更将导致整个拉链头被卡死,完全无法进退,往往需要破坏式的修复。为此,先前的习知技术提出多种防夹拉链设计方案,例如wo2014033926a1、us6701584b2、ep3289908a1、cn107567291a、cn106333432a、cn104106888a、cn211298642u等所示。但以上的技术不尽理想,本案申请人曾提出一种防夹拉链(专利号m624460,并同时提出实用新型申请案),其主要特征为链布内侧边反折成一链齿带,再将链齿结合在链齿带前面,然后用一特殊结构的拉链头带动两链齿带相链合或分开,当拉链头滑动时,其背面的两翼会在链齿带下方的滑动空间中移动,利用链布阻隔作用,因此两翼不会接触衣物的内衬,可达成防夹的功能,可以应用成单开尾拉链上。
3.在习知拉链技术领域中有一种开尾拉链(例如us09549593b2所示),经常应用在外套的门襟,其在一条拉链的两链带之间设有两拉链头,两链带的下端设有可卡合与分离的下止装置。但是,上述本案申请人曾提出的防夹拉链构造具有链布内侧边反折的结构特征,与一般的开尾拉链的链布内侧边无反折的特征完全不同,因此造成习知的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不适于使用在双开尾防夹拉链。另外,习知的开尾隐形拉链结构中也有链布内侧边反折成一链齿带,及将链齿结合在该链齿带上的结构设计(例如us5586370a所示)。为此,如何提出一种适用于上述的双开尾防夹拉链及双开尾隐形拉链的下止装置,能够稳定住链布内侧边的反折状构造,使其具有更佳的抗横向拉力强度,且拉链下止端更容易穿插等效果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积极克服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及其组装结构,使其能应用在双开尾防夹拉链、双开尾隐形拉链或其他双开尾拉链的链带下端,对链布内侧边反折的链齿带实施固定,能阻止拉链头向下脱离拉链及使两链带能相链合或完全分离,并达到稳定住防夹拉链链布的反折状的链齿带形状及具有更佳的抗横向拉力效果,并通过下止装置的结构设计,使拉链头向下滑到下止装置时,能卡合在下止装置,同时具有较容易的穿插使用等功效。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用于分别结合在一双开尾拉链的两链带下端,作为该双开尾拉链的拉链头滑动的终止部,包含一挡止梢单元及一活动梢单元,该挡止梢单元与该活动梢单元的内侧边能彼此相互并拢及扣合在一起,其中:
6.该挡止梢单元系用于射出成型在该两链带其中之一链带的一第一链布下端处,其
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挡止梢、一第一背板、一第一链布槽、一挡块及一第一夹块;该挡止梢为形成在该第一背板前面的内侧边的一第一条形体,该挡止梢从该第一背板的顶边沿着该第一背板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一背板的底边,该挡止梢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一链布内侧边的链齿下端相对齐;该第一背板连接在该挡止梢的后方,并向该挡止梢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该第一链布槽形成在该挡止梢与该第一背板之间,其具有朝向该挡止梢上端与该挡止梢外侧边的一第一开口;该挡块形成在该第一背板的底边的前面,并从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向前突出,该挡止梢的下端连接于该挡块的内侧端;该第一夹块形成在该第一背板的前面的外侧边,其与该第一背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缝;
7.该活动梢单元系用于射出成型在该两链带其中另一链带的一第二链布下端处,其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活动插梢、一第二背板、一第二链布槽及一第二夹块;该活动插梢为形成在该第二背板前面的内侧边的一第二条形体,该活动插梢从该第二背板的顶边沿着该第二背板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二背板的底边或突出该第二背板的底边,该活动插梢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二链布内侧边的链齿下端相对齐;该第二背板连接在该活动插梢的后方,并向该活动插梢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该第二链布槽形成在该活动插梢与该第二背板之间,其具有朝向该活动插梢上端与该活动插梢的外侧边的一第二开口;该第二夹块形成在该第二背板的前面的外侧边,其与该第二背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缝。
8.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挡止梢的第一条形体具有一第一上段部及一第一下段部,该第一上段部与该第一链布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一下段部的朝向该第一上段部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连接于该挡块的内侧端;该活动插梢的第二条形体具有一第二上段部及一第二下段部,该第二上段部与该第二链布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二下段部的朝向该第二上段部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该第二背板的底边。
9.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挡块设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挡块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用于容许该拉链头的部件穿入该通孔。
10.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第一夹块的下端连接于该挡块的外侧端,且该第一夹块与该挡块之间具有一凹弧面。
11.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第一背板内侧边的前面具有连接在该挡止梢后面的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相邻于该第一链布槽;该第二背板内侧边的前面具有连接在该活动插梢后面的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相邻于该第二链布槽。
12.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第一背板与该第一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二背板与该第二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梢相连在一起。
13.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中,挡止梢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一卡掣凸块,该活动插梢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二卡掣凸块,该第二卡掣凸块具有一卡掣凹槽;及该活动梢单元与该挡止梢单元相并拢时,使该第一卡掣凸块嵌入该卡掣凹槽。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能固定住双开尾防夹拉链两链布内侧边的反折状的链齿带形状。本实用新型能应用于专利号m624460所示的防夹拉链,使防夹拉链链布内侧边的反折装链齿带延伸到挡止梢单元及活动梢单元的链布槽中,稳固住反折状的链齿带及其滑动空间。
16.2、具有较佳的抗横向拉力。因为双开尾防夹拉链通常用在外套的两门襟,经常被使用者拉扯使其分离或插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射出成型在链布正反面的背板及夹
块等夹持及定型的构造,使双开尾防夹拉链的下止装置具有更佳的抗横向拉力作用,能够更有效维持链布反折状的防夹构造,并使拉链开合时更容易穿插。
17.3、挡止梢单元的挡块能作为拉链头的下止点及手指施力的部位。本实用新型该挡止梢单元的挡块突出在第一背板的底边的前面,能挡止拉链头作为拉链头的止点。同时该挡块的内侧端连接于挡止梢及外侧端连接于第一夹块的下端,藉此形成稳固的结构,能预防挡止梢往前翻转变形。再者,该第一夹块与该挡块之间具有一凹弧面,当使用者手持该活动梢单元的活动插梢插入拉链头或反向拉出时,该挡块能作为另一手拿持施力的点。
1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包含:一双开尾拉链,其具有两链带及带动该两链带彼此链合或分离的两拉链头;该两链带具有一第一链布与一第二链布,及分别结合在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两链齿;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内侧边分别朝向其正面反折向外侧边以分别形成反折的一链齿带,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分别与其链齿带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该滑动空间的开口侧朝向其链布的外侧边;该两链齿结合在该链齿带上,使该链齿分别位于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正面,而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反面分别遮蔽住该链齿;
19.该挡止梢单元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一链布的下端,该第一链布近下端及其反折的内侧边延伸进入并被固定在该第一链布槽内,该第一链布的滑动空间的下端对齐于该第一链布槽的上端,该挡止梢的上端接合在该第一链布的链齿带的端部;该第一链布近下端的背面贴合在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一夹缝,使该第一链布延伸突出该第一背板的外侧边,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密接在该第一链布的背面;该挡块从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向前突出于该第一链布的前面的下端,用于该拉链头向下滑动时阻挡该拉链头;该第一夹块贴合在该第一链布的前面,其并与位于该第一链布的背面的该第一背板一起夹住该第一链布;及
20.该活动梢单元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二链布的下端,该第二链布的近下端及其反折的内侧边延伸进入并被固定在该第二链布槽内,该第二链布的滑动空间的下端对齐于该第二链布槽的上端,该活动插梢的上端接合在该第二链布的链齿带的端部;该第二链布近下端的背面贴合在该第二背板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二夹缝,使该第二链布延伸突出该第二背板的外侧边,该第二背板的前面密接在该第二链布的背面;该第二夹块贴合在该第二链布的前面,其并与位于该第二链布的背面的该第二背板一起夹住该第二链布。
21.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中,第一背板与该第一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一连接梢穿过该第一链布。
22.在上述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中,第二背板与该第二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二连接梢穿过该第二链布。
23.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于双开尾防夹拉链之前面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于双开尾防夹拉链之背面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插梢插入双开尾防夹拉链两拉链头或反向拉出之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插梢插入双开尾防夹拉链两拉链头之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双开尾防夹拉链的上拉链头上拉使两链带相链合之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于双开尾防夹拉链之前面构造放大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开尾防夹拉链的下拉链头上拉使两链带分离之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之前视立体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之前视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之第一视角分离状态立体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之第二视角分离状态立体示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及拉链头之背面立体示意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挡止住拉链头之断面示意图;
38.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挡止住双开尾防夹拉链拉链头之背面立体示意图;
39.图15为本实用新型挡止梢单元较佳实施例与第一链布结合状态之断面示意图;
40.图16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梢单元较佳实施例与第二链布结合状态之断面示意图;
41.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于双开尾隐形拉链之背面示意图;
42.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于双开尾隐形拉链之正面示意图。
43.其中:
44.10、挡止梢单元;11、挡止梢;111、第一上段部;112、第一下段部;12、第一背板;13、第一链布槽;131、第一开口;14、挡块;141、通孔;142、凹弧面;15、第一夹块;16、第一夹缝;17、第一连接部;18、第一连接梢;19、第一卡掣凸块;
45.20、活动梢单元;21、活动插梢;211、第二上段部;212、第二下段部;22、第二背板;23、第二链布槽;231、第二开口;24、第二夹块;25、第二夹缝;26、第二连接部;27、第二连接梢;28、第二卡掣凸块;29、卡掣凹槽;
46.30、双开尾拉链;31(31’)、链带;311、第一链布;311’、第二链布;312(312’)、链齿带;313(313’)、滑动空间;32、链齿;
47.40、上拉链头;40’、下拉链头;41’、导槽;43(43’)、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9.实施例一:
50.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参阅图1至图7所示,包含:用于结合在一双开尾拉链30(例如有两拉链头的双开尾防夹拉链或图17、18所示的双开尾隐形拉链)的两链带31、31’下端的一挡止梢单元10及一活动梢单元20,通过挡止梢单元10及活动梢单元20的构造,使双开尾拉链30的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滑动到本实用新型之下止装置为止,然后使用者可将活动梢单元20及其链布311’插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如图3及图4所示),使挡止梢单元10及活动梢单元20相并拢,再拉动上拉链头40使两链带31、31’相链合(如图5及图6所示)。反之,也可以从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中抽出活动梢单元20的动插梢21(如
图3及图4所示),使双开尾拉链30的两链带31、31’完全分离,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下止装置能使该双开尾拉链30特别适用于外套的门襟。而且当两链带31、31’相链合时,也可以拉动下拉链头40’使挡止梢单元10及活动梢单元20分离形成开尾的状态(如图7所示)。
51.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该挡止梢单元10系用于射出成型在上述该两链带31、31’其中之一链带31的一第一链布311下端处。并参阅图8至图16所示,其较佳的实施例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挡止梢11、一第一背板12、一第一链布槽13、一挡块14及一第一夹块15,其中:
52.该挡止梢11为形成在该第一背板12前面的内侧边且断面呈方形的一第一条形体,该挡止梢11的第一条形体从该第一背板12的顶边沿着该第一背板12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一背板12的底边。该挡止梢11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一链布311内侧边的链齿32下端相对齐(如图6及图7所示),该挡止梢11并用于该下拉链头40’滑向该挡止梢单元10时(如图6所示),使挡止梢11插入下拉链头40’第一侧的导槽41’中(如图13所示)。特别是,上述该挡止梢11的第一条形体具有一第一上段部111及一第一下段部112,该第一上段部111与该第一链布311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一下段部112朝向该第一上段部111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连接于该挡块14的内侧端。
53.该挡止梢单元10的第一背板12连接在该挡止梢11的后方,并向该挡止梢11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该第一背板12用于成型在该第一链布311的背面,稳定住第一链布311近下端的构造。该第一链布槽13形成在该挡止梢11与该第一背板12之间,其具有朝向挡止梢11上端与挡止梢11外侧边的一第一开口131,使第一链布槽13能用于容纳及固定该第一链布311的反折状链齿带312(如图15所示)。该挡块14形成在该第一背板12的底边的前面,并从该第一背板12的前面向前突出,使挡块14用于阻档住下拉链头40’(如图13所示)。而该第一夹块15形成在该第一背板12的前面的外侧边,从该第一背板12的顶边沿着该第一背板12的外侧边延伸到该第一背板12的底边,且该第一夹块15与该第一背板12之间形成一第一夹缝16,该第一夹缝16用于容纳该第一链布311(如图15所示)。其中,该挡止梢11的第一下段部112与该挡块14的内侧端相连成一l形体,使该挡止梢11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防止该挡止梢11向前翻转变形。
54.再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上述该第一背板12内侧边的前面具有一体连接在该挡止梢11后面的一第一连接部17,该第一连接部17相邻于该第一链布槽13。再参阅图6及图15所示,上述该第一背板12与该第一夹块15之间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梢18相连在一起,该连接梢18系用于穿过该第一链布311,使整个挡止梢单元10射出成型及固定在第一链布311的下端。
55.再参阅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的活动梢单元20系用于射出成型在该两链带31、31’其中另一链带31’的一第二链布311’下端处。并参阅图8至图16所示,该活动梢单元20较佳的实施例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活动插梢21、一第二背板22、一第二链布槽23及一第二夹块24,其中:
56.该活动插梢21为形成在该第二背板22前面的内侧边且断面呈方形的一第二条形体,该活动插梢21的第二条形体从该第二背板22的顶边沿着该第二背板22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或突出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该活动插梢21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二链布311’内侧边的链齿32下端相对齐(如图5所示),并能用于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滑向该
挡止梢单元10时,使活动插梢21插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中与上述该挡止梢11相并拢或反向抽离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如图3及图4所示)。其中,该活动插梢21的第二条形体较佳的具有一第二上段部211及一第二下段部212,该第二上段部211与该第二链布311’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二下段部212的朝向该第二上段部211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或突出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
57.该第二背板22连接在该活动插梢21的后方,并向该活动插梢21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使第二背板22用于成型在该第二链布311’的背面,稳定住第二链布311’近下端的构造。该第二链布槽23形成在该活动插梢21与第二背板22之间,其具有朝向该活动插梢21上端与活动插梢21的外侧边的一第二开口231,使第二链布槽23用于容纳该第二链布311’的反折状链齿带312’(如图10及图16所示)。而该第二夹块24形成在该第二背板22的前面的外侧边,从该第二背板22的顶边沿着该第二背板22的外侧边延伸到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且该第二夹块24与该第二背板22之间形成一第二夹缝25,该第二夹缝25用于容纳该第二链布311’(如图16所示)。
58.再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上述该第二背板22内侧边的前面具有连接在该活动插梢21后面的一第二连接部26,该第二连接部26相邻于该第二链布槽23。又,上述该第二背板22与该第二夹块24之间通过两个第二连接梢27相连在一起(如图7及图16所示),该连接梢27用于穿过该第二链布311’,使整个活动梢单元20射出成型及固定在第二链布311’的下端。
59.参阅图9至图11所示,上述该挡止梢单元10的挡止梢11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一卡掣凸块19,该第一卡掣凸块19为三角形突块;上述该活动梢单元20的活动插梢21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二卡掣凸块28,该第二卡掣凸块28具有匹配于第一卡掣凸块19的一卡掣凹槽29,该卡掣凹槽29为从活动插梢21前面往背面凹入的凹槽,当该活动梢单元20的活动插梢21插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时,使第一卡掣凸块19卡止于卡掣凹槽29,进而使活动梢单元20与该挡止梢单元10相并合对齐在一起(如图8及图13所示)。
60.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藉由该挡止梢11的第一下段部112朝向该第一上段部111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连接于该挡块14的内侧端的结构,以及该活动插梢21的第二下段部212的朝向该第二上段部211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或突出该第二背板22的底边的结构,当下拉链头40’滑动到本实用新型之下止装置时,可使排成图示中倒v形状的该第一下段部112与第二下段部212卡住下拉链头40’。且该挡止梢单元10的挡块14能挡住下拉链头40’的第一侧边,如此能防止下拉链头40’脱出本实用新型之下止装置。再者,该挡块14设有一通孔141,该通孔141连通于该挡块14的顶面与底面之间,可以容许该下拉链头40’第一侧的部件穿入该通孔141。
61.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该挡止梢单元10的挡块14系突出在第一背板12的底边的前面,能挡止下拉链头40’作为滑动的终止点。同时,该挡块14的内侧端连接于该挡止梢11,该挡块14的外侧端连接于第一夹块15的下端,藉此形成稳固的结构,能预防该挡止梢11往前翻转变形。再者,该第一夹块15与该挡块14之间具有一凹弧面142,当使用者手持该活动梢单元20的活动插梢21插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或反向拉出时,该挡块14还能够作为另一手拿持该挡止梢单元10的施力点。
62.实施例二:
63.再参阅图1至图7及图1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中下止装置的结构技术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能应用成为双开尾防夹拉链(如图所示的具有两拉链头的双开尾防夹拉链),包含:
64.一双开尾拉链30,该双开尾拉链30如同本实用新型案先前提出的专利号m624460所示,其具有两条用于相链合或分离的链带31、31’,及带动该两链带31、31’彼此链合或分离的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该两链带31、31’分别各有一第一链布311与一第二链布311’,及结合在该第一链布311与该第二链布311’的两链齿32。该第一链布311与该第二链布311’的内侧边分别朝向其正面反折向外侧边以分别形成反折的一链齿带312、312’,该第一链布311与该第二链布311’分别与其链齿带312、31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313、313’,该滑动空间313、313’的开口侧朝向其链布的外侧边。该两链齿32分别结合在该链齿带312、312’上,使该链齿32分别位于该第一链布311与该第二链布311’的正面(前面,如图1所示),而该第一链布311与该第二链布311’的反面分别遮蔽住该链齿32(如图2所示)。当该两拉链头40滑动时,系使各拉链头40、40’两侧的导板43、43’在滑动空间313、313’中移动,因此导板43、43’不会出现在双开尾拉链30的背面(如图2所示),使该双开尾拉链30能够达到防止夹到衣物内衬的功能。
65.上述该挡止梢单元10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一链布311下端,使该第一链布311近下端及反折的内侧边延伸并被固定在该第一链布槽13内(如图15所示),该第一链布311的滑动空间313的下端衔接到该第一链布槽13的上端,使该挡止梢11接合在该第一链布311的链齿带312前面。参阅图15所示,该第一链布311近下端的背面则贴合在该第一背板12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一夹缝16,使该第一链布311延伸突出该第一背板12的外侧边,因此该第一背板12的前面系密接在该第一链布311的背面,以维持第一链布311的构形。上述该挡块14从该第一背板12的前面向前突出于该第一链布311的前面的下端,能用于阻挡该两拉链头40。上述该第一夹块15射出成型在该第一链布311的前面(如图1及图6所示),以与该第一背板12夹住该第一链布311,以此产生较佳的抵抗横向拉力的夹持固定结构。
66.上述该活动梢单元20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二链布311’下端,使该第二链布311’近下端及反折的内侧边延伸并被固定在该第二链布槽23内(如图16所示),因此该第二链布311’的滑动空间313’的下端能够衔接到该第二链布槽23的上端,并藉此使该活动插梢21射出成型接合在该第二链布311’的链齿带312’前面。再参阅图16所示,该第二链布311’近下端的背面贴合在该第二背板22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二夹缝25,使该第二链布311’延伸突出该第二背板22的外侧边,因此该第二背板22的前面系密接在该第二链布311’的背面,以维持第二链布311’的构形。而上述该第二夹块24射出成型贴合在该第二链布311’的前面,以与该第二背板22夹住该第二链布311’,以此产生较佳的抵抗横向拉力的夹持固定结构。
67.参阅图6、图15及图16所示,当上述该挡止梢单元10与该活动梢单元20分别射出成型在第一链布311与第二链布311’时,上述该第一背板12与第一夹块15之间的第一连接梢18系穿过该第一链布311,而上述该第二背板22与该第二夹块24之间的第二连接梢27则穿过该第二链布311’。藉此,使挡止梢单元10与活动梢单元20更稳固结合在第一链布311与第二链布311’,并具有更佳的抵抗横向拉力作用。而且,本实用新型挡止梢单元10与活动梢单元20成型在第一链布311与第二链布311’,可通过其第一背板12与第二背板22作为使用者抓取的部位,方便使用者将活动梢单元20穿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使活动梢单元20
与挡止梢单元10合并在一起,反之也能方便地抽离活动梢单元20。
68.上述图1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下止装置应用在双开尾防夹拉链的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之下止装置亦可安装在链布内侧边具有反折的链齿带的双开尾隐形拉链,参阅图17及图18所示,该双开尾拉链30的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组装在第一链布311与第二链布311’之间的背面,使该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与背面的链齿32同一面,而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前面的拉片则从第一链布311与第二链布311’之间穿过位于双开尾隐形拉链的正面。如图1所示是双开尾防夹拉链的正面,其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及拉片与链齿32都在两链带31、31’的正面,因此使图2所示的背面看不到拉链头,如此有防夹功能。而图17所示为双开尾隐形拉链的背面,将上拉链头40和下拉链头40’及链齿32隐藏在两链带31、31’的背面,只有拉片在两链带31、31’的正面(如图18所示),其它结构与上述的双开尾防夹拉链相同,因此不用另外重复说明。
6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用于分别结合在一双开尾拉链的两链带下端,作为该双开尾拉链的拉链头滑动的终止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挡止梢单元及一活动梢单元,该挡止梢单元与该活动梢单元的内侧边能彼此相互并拢及扣合在一起,其中:该挡止梢单元系用于射出成型在该两链带其中之一链带的一第一链布下端处,其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挡止梢、一第一背板、一第一链布槽、一挡块及一第一夹块;该挡止梢为形成在该第一背板前面的内侧边的一第一条形体,该挡止梢从该第一背板的顶边沿着该第一背板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一背板的底边,该挡止梢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一链布内侧边的链齿下端相对齐;该第一背板连接在该挡止梢的后方,并向该挡止梢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该第一链布槽形成在该挡止梢与该第一背板之间,其具有朝向该挡止梢上端与该挡止梢外侧边的一第一开口;该挡块形成在该第一背板的底边的前面,并从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向前突出,该挡止梢的下端连接于该挡块的内侧端;该第一夹块形成在该第一背板的前面的外侧边,其与该第一背板之间形成一第一夹缝;该活动梢单元系用于射出成型在该两链带其中另一链带的一第二链布下端处,其包含一体成型的一活动插梢、一第二背板、一第二链布槽及一第二夹块;该活动插梢为形成在该第二背板前面的内侧边的一第二条形体,该活动插梢从该第二背板的顶边沿着该第二背板的内侧边延伸到该第二背板的底边或突出该第二背板的底边,该活动插梢的上端用于与该第二链布内侧边的链齿下端相对齐;该第二背板连接在该活动插梢的后方,并向该活动插梢的外侧边延伸成一板片体;该第二链布槽形成在该活动插梢与该第二背板之间,其具有朝向该活动插梢上端与该活动插梢的外侧边的一第二开口;该第二夹块形成在该第二背板的前面的外侧边,其与该第二背板之间形成一第二夹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止梢的第一条形体具有一第一上段部及一第一下段部,该第一上段部与该第一链布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一下段部的朝向该第一上段部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连接于该挡块的内侧端;该活动插梢的第二条形体具有一第二上段部及一第二下段部,该第二上段部与该第二链布的内侧边相平行,该第二下段部的朝向该第二上段部的外侧边斜向下方延伸直到该第二背板的底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挡块设有一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挡块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用于容许该拉链头的部件穿入该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夹块的下端连接于该挡块的外侧端,且该第一夹块与该挡块之间具有一凹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背板内侧边的前面具有连接在该挡止梢后面的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相邻于该第一链布槽;该第二背板内侧边的前面具有连接在该活动插梢后面的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相邻于该第二链布槽。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背板与该第一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二背板与该第二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梢相连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止梢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一卡掣凸块,该活动插梢的内侧边突出一第二卡掣凸块,该第二卡掣凸块具有
一卡掣凹槽;及该活动梢单元与该挡止梢单元相并拢时,使该第一卡掣凸块嵌入该卡掣凹槽。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双开尾拉链,其具有两链带及带动该两链带彼此链合或分离的两拉链头;该两链带具有一第一链布与一第二链布,及分别结合在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两链齿;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内侧边分别朝向其正面反折向外侧边以分别形成反折的一链齿带,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分别与其链齿带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该滑动空间的开口侧朝向其链布的外侧边;该两链齿结合在该链齿带上,使该链齿分别位于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正面,而该第一链布与该第二链布的反面分别遮蔽住该链齿;该挡止梢单元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一链布的下端,该第一链布近下端及其反折的内侧边延伸进入并被固定在该第一链布槽内,该第一链布的滑动空间的下端对齐于该第一链布槽的上端,该挡止梢的上端接合在该第一链布的链齿带的端部;该第一链布近下端的背面贴合在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一夹缝,使该第一链布延伸突出该第一背板的外侧边,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密接在该第一链布的背面;该挡块从该第一背板的前面向前突出于该第一链布的前面的下端,用于该拉链头向下滑动时阻挡该拉链头;该第一夹块贴合在该第一链布的前面,其并与位于该第一链布的背面的该第一背板一起夹住该第一链布;及该活动梢单元一体射出成型在该第二链布的下端,该第二链布的近下端及其反折的内侧边延伸进入并被固定在该第二链布槽内,该第二链布的滑动空间的下端对齐于该第二链布槽的上端,该活动插梢的上端接合在该第二链布的链齿带的端部;该第二链布近下端的背面贴合在该第二背板的前面并横向延伸通过该第二夹缝,使该第二链布延伸突出该第二背板的外侧边,该第二背板的前面密接在该第二链布的背面;该第二夹块贴合在该第二链布的前面,其并与位于该第二链布的背面的该第二背板一起夹住该第二链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背板与该第一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一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一连接梢穿过该第一链布。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之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背板与该第二夹块之间通过一第二连接梢相连在一起,该第二连接梢穿过该第二链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开尾拉链之下止装置及其组装结构,使其能应用在双开尾防夹拉链及双开尾隐形拉链,其包含用于射出成型在两链带下端的一挡止梢单元和一活动梢单元,使两拉链头能滑动到挡止梢单元为止,而活动梢单元的活动梢能插入两拉链头以与挡止梢单元嵌合,也能反向从两拉链头抽离活动梢单元以使两链带彼此分离。特别是,该挡止梢单元与活动梢单元分别设有链布槽、夹持结构及其他特殊结构,能达到维持住链布内侧边的反折状链齿带的构型,能抵抗施加于链布的横向拉力以及容易插入与拔出活动梢等目的。与拔出活动梢等目的。与拔出活动梢等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钟俊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垦青(浙江)拉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1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