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8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汽车在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智慧化等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日益增加,这将使车载连接器应用数量呈现增长的情形。
3.现有技术中的车载连接器中的外部壳体(分为前端壳体和尾端壳体)与内部绝缘体的固定方式通常有两种:一、先将前端壳体和尾端壳体互配,再将绝缘体夹在两者中间,然后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将两者固定在一起,或者先用点卯将两部分固定,最后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将两者加固在一起;二、直接将外部壳体做成一体成型结构,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绝缘子压配到一体结构里面。
4.第一种固定方式不仅装配工序多、操作复杂且成本高,而且在批量生产时无法检测每个产品的点卯情况、焊接效果以及漏焊情况,因此产品存在较高的质量风险。第二种固定方式中的外部壳体一般直接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由于弹性材料都普遍较贵,所以投入成本较高。如专利cn114069299a公开了一种车载通讯连接器插头端子结构,母端子同轴安装在屏蔽管内,在母端子与屏蔽管之间安装有内塑壳,在内塑壳的外表面中部制有环形凹槽,母端子由前段、中段以及尾部一体连续构成,前段为对称的两片式弹臂结构,在前段的前端通过冲压包圆制有外张喇叭口结构;中段为圆柱筒形结构,在中段的中部两侧对称制有外凸的翅片,尾部制成径向压线结构。虽然该发明结构简单、挂接可靠,且其内塑壳改进结构既满足注塑工艺要求也满足产品阻抗特性要求,但是其外部屏蔽管和母端子之间采用的是第二种固定方式,故其投入成本较高。
5.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产品质量高且投入成本低的车载连接器端子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包括绝缘子、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所述弹性接触头右侧设置有多个弹性外凸起,每个所述弹性外凸起下面还连接有内凸点,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左侧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弹性接触头右侧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左侧通过弹性外凸起和卡槽进行连接,所述绝缘子设置在所述弹性接触头内部,且所述绝缘子右侧与所述内凸点相互挤压。
8.优选的,所述卡槽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与所述弹性接触头右侧设置的弹性外凸起及内凸点一一相对应。
9.优选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内导体和电缆;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绝缘子内部,所述电缆设置在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内部,且所述内导体右端与所述电缆左端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电缆上还设置有内衬套,所述内衬套设置为v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中部。
11.优选的,所述内导体右端设置为片状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左端。
12.优选的,所述弹性接触头左侧设置有多个弹性接触凸点。
13.优选的,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右侧设置为锯齿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包覆有内衬套的电缆上。
14.优选的,所述弹性接触头、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均为冲压包圆产品。
15.优选的,所述弹性接触头采用弹性金属材料,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采用金属材料。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各组件的材料选用合理,极大地降低了材料成本。
18.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通过合理设计其中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结构组成,使得将上述两组件与绝缘子在装配完成后,三者在结构上能够实现互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
19.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内衬套、内导体、尾部压线端子壳体与电缆均采用铆压方式进行包覆式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更加简洁,组装更加方便、快捷,且结构完整性好。
20.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装配方法简单,装配工序少,在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
2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组成剖面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头的剖面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电缆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二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34.图中:1、绝缘子;2、弹性接触头;21、弹性接触凸点;22、弹性外凸起;23、内凸点;3、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1、卡槽;4、内导体;5、电缆;51、芯线;52、绝缘层;53、金属屏蔽层;54、保护套;6、内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实施例中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36.应该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37.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并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8.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39.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4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41.实施例1
42.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组成。
43.请参考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结构组成剖面
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4.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包括绝缘子1、弹性接触头2、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内导体4和电缆5,所述内导体4右端与所述电缆5左端连接,所述绝缘子1套设在所述内导体4和所述电缆5上,所述弹性接触头2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套设在所述绝缘子1和所述电缆5上,且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连接。
45.进一步地,所述电缆5上还设置有内衬套6,所述内衬套6设置为v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中部。
46.进一步地,所述内导体4左端设置为两片式弹臂结构,当其从绝缘子1右侧穿入时,由于绝缘子1内管径的限制,所述内导体4左端两片式弹臂结构处于收缩状态,当到达绝缘子1左侧端口时弹开,以实现所述内导体4左端与所述绝缘子1左侧端口的紧密连接。
47.进一步地,所述内导体4右端设置为片状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左端,以实现所述内导体4右端与所述电缆5左端的连接。
48.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接触头2、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均为冲压包圆产品。
49.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接触头2采用弹性金属材料,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采用价格便宜的金属材料。
50.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电缆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51.所述电缆5从里到外依次包括芯线51、绝缘层52、金属屏蔽层53、保护套54;所述金属屏蔽层53包括铜箔和金属编织层,所述铜箔包覆在所述绝缘层上,所述金属编织层套设在所述铜箔上。
52.进一步地,在实际装配过程中,所述电缆5最左端部分剥除至只剩芯线51,中端剥除至金属屏蔽层53;所述内衬套6包覆在所述电缆5中部(即金属屏蔽层53上),所述内导体4右端包覆在所述电缆5左端(即芯线51上)。
53.本实施例所介绍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各组件的材料选用合理,极大地降低了材料成本。
54.实施例2
55.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结构组成及其与绝缘子的连接关系。
56.请参考图3-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弹性接触头的剖面图。
57.所述弹性接触头2左侧设置有2个或2个以上的弹性接触凸点21,右侧设置有2个或2个以上均匀分布的弹性外凸起22。
58.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弹性外凸起22下面还连接有内凸点23。
59.请参考图5-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60.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设置有2个或2个以上均匀分布的卡槽31,右侧设置为锯齿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包覆有内衬套6的电缆5上。
61.进一步地,所述卡槽31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与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设置的弹
性外凸起22及内凸点23一一相对应。
6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连接是通过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设置的弹性外凸起22卡在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设置的卡槽31里面,由于卡槽31将弹性外凸起22钩住,使得弹性接触头2与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紧密连接、难以分离。
63.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子1设置在所述弹性接触头2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连接形成的组件内,且其右侧与所述内凸点23相互挤压,不仅使得绝缘子1被轴向固定、不易脱落,还会导致所述弹性外凸起22向内形变空间受限,进而使得所述弹性外凸起22与所述卡槽31连接更加紧密、不易分离。
64.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子1、弹性外凸起22、内凸点23、卡槽31形成互锁结构,使得绝缘子1、弹性接触头2、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三者之间连接紧密、不易分离。
65.本实施例所介绍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冲压包圆的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在与绝缘子装配完成后,三者在结构上能够实现互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
66.实施例3
67.基于实施例1和2,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装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8.s1:将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设置的弹性外凸起22卡在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设置的卡槽31里,并将绝缘子1从所述弹性接触头2左侧塞入使其右侧与所述内凸点23相互挤压,从而使得绝缘子1、弹性接触头2、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三者之间连接紧密,形成第一组件;具体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69.s2:将所述内衬套6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中部后将金属编织层折翻后包覆在所述内衬套6上进行固定,并将所述内导体4右端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左端,从而使得内衬套6、电缆5、内导体4三者之间连接紧密,形成第二组件;具体请参考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70.s3:将s2形成的第二组件与s1形成的第一组件进行组装,并将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右侧以铆压方式包覆在包覆有内衬套6的电缆5上,至此,一个完整的车载连接器端子装配完成;具体请参考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71.本实施例所介绍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的装配方法简单,装配工序少,在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其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通过常规的替代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参数变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子(1)、弹性接触头(2)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设置有多个弹性外凸起(22),每个所述弹性外凸起(22)下面还连接有内凸点(23),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设置有多个卡槽(31);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左侧通过弹性外凸起(22)和卡槽(31)进行连接,所述绝缘子(1)设置在所述弹性接触头(2)内部,且所述绝缘子(1)右侧与所述内凸点(23)相互挤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31)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与所述弹性接触头(2)右侧设置的弹性外凸起(22)及内凸点(23)一一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导体(4)和电缆(5);所述内导体(4)设置在所述绝缘子(1)内部,所述电缆(5)设置在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内部,且所述内导体(4)右端与所述电缆(5)左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5)上还设置有内衬套(6),所述内衬套(6)设置为v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中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4)右端设置为片状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所述电缆(5)左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头(2)左侧设置有多个弹性接触凸点(2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右侧设置为锯齿型包覆结构,并以铆压方式包覆在包覆有内衬套(6)的电缆(5)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头(2)、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均为冲压包圆产品。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头(2)采用弹性金属材料,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3)采用金属材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连接器端子,包括绝缘子、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所述弹性接触头右侧设置有多个弹性外凸起,每个所述弹性外凸起下面还连接有内凸点,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左侧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弹性接触头右侧与所述尾部压线端子壳体左侧通过弹性外凸起和卡槽进行连接,所述绝缘子设置在所述弹性接触头内部,且所述绝缘子右侧与所述内凸点相互挤压。本申请不仅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材料及人工投入成本低,还通过合理设计弹性接触头和尾部压线端子壳体的结构组成,使得上述两组件与绝缘子装配完成后,三者在结构上能够实现互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拥有较高的可靠性。拥有较高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 张卫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4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