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117 评论:0

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回弹氨纶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高回弹氨纶生产中,dmac(二甲基乙酰胺)需要大量使用,使用后的dmac会被别的物质污染,如油剂、聚合添加剂等(简称abs尾气),不能随意排放到自然中,需要回收处理。被污染的dmac气体需要先进入冷却塔进行降温冷凝,将卷绕各线下甬道口被丝束带出来的气态dmac通过风机送入冷却塔;经过冷却塔三道冷媒冷却后,气态dmac转化为冷凝后的液态dmac,冷凝后的dmac液体从冷却塔下方管线流到回收储罐,然后通过泵打到精制系统进行循环回收,得到纯度较高的dmac后再次利用。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冷却后的dmac气体从冷却塔进入喷淋塔,使用脱盐水对残余的气态dmac进行循环喷淋从而稀释;稀释过的dmac气体再经过尾气处理塔一、塔二,里面添加盐酸进行中和残留的气态dmac,最终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3.如图1所示,现有的冷却塔一般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顶部设置有出气口11’,塔体下部设有进气口12’,塔体1’底部设置有集水池13’,所述集水池13’底部设有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塔体1’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并联连接的表冷器14’,每个表冷器单独控制,且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并联在冷媒进管和冷媒回管上。外部风机将要处理的尾气从进气口处送入,来自制冷机的冷却水(即冷媒)流过表冷器的金属管道内腔,使尾气流过金属管道外壁进行热交换来达到冷却的目的,最后冷凝的dmac液体由集水池13’底部排出,没有完全冷却后的dmac气体从顶部的出气口排出。
4.因添加尾气盐酸喷淋,需要保证冷却塔的温度不能高于15℃。车间一般采用开关阀门手动调节冷却塔的冷媒温度,费时费力,而且温度控制不准确,浪费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提高冷却效率。
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塔体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塔体底部设置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所述塔体内部设有表冷器,所述表冷器的进水口与冷媒进管连接,所述表冷器的出水口与冷媒出管连接;所述冷媒出管上设有自动调节阀,所述出气口设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自动调节阀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锁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调节阀、所述温度传感器与dcs控制系统通过信号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将温度信号发送给dcs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发出信号调节自动调节阀的开度。
9.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脑终端。
10.进一步地,所述表冷器设有三个,且每个表冷器串联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与喷淋塔的进气口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依次连接回收储罐、精制系统。
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改进后的冷媒控制,在冷媒出管上增加自动调节阀,并在冷却塔出口加装温度控制器,实现冷媒自动控制,提高冷却效率。另外将三道表冷器串联连接后,用自动调节阀对整体温度进行调控,无需单独控制每个表冷器,温度控制标准,还节省冷媒用量。
附图说明
14.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15.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整个尾气处理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21.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顶部设置有出气口11,所述塔体下部设有进气口12(位于集水池13上方),所述塔体底部设置有集水池13,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所述塔体1内部设有表冷器14,所述表冷器14的进水口与冷媒进管2连接,所述表冷器14的出水口与冷媒出管3连接;所述冷媒出管3上设有自动调节阀4,所述出气口11设有温度传感器5,且所述自动调节阀4与所述温度传感器5连锁设置。
2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自动调节阀4、所述温度传感器5与dcs控制系统通过信号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5用于将温度信号发送给dcs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发出信号调节自动调节阀4的开度。
23.具体原理如下:
24.将温度信号传送到dsc控制系统,dsc控制自动调节阀4的开度,从而控制冷媒的流量大小,进而实现温度的变化。通过控制系统设定一个温度值,根据该温度值,实际温度高了将自动调节阀4开大,实际温度低了将调节阀4关闭。
25.具体操作如下:
26.温度探头5将实际温度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气动调节阀4(电磁调节阀)的开度。如果实际温度偏高,气动调节阀4便会自动将阀门开度往上调整,增加冷媒通过量,后面的温度便慢慢下降;如果实际温度偏低,气动调节阀4便会自动关闭,后面的温度便慢慢上升。
2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表冷器14设有三个,且每个表冷器串联连接。原有的三个表冷器为并联连接,每段都有阀门控制。改进后温度探头显示的是冷却塔的整体温度,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28.如图3所示,经过上述技术改进,由生产线产生的dmac气体通过风机进入冷却塔,气态dmac在冷却塔内转化为冷凝后的液态dmac,并从集水池底部的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流到回收储罐,然后通过泵打到精制系统进行循环回收。在冷却塔内没有完全冷却后的dmac气体从冷却塔顶部出气口进入喷淋塔顶部进气口,使用脱盐水对残余的气态dmac进行循环喷淋从而稀释;稀释过的dmac气体通过风机依次进入尾气处理塔一、塔二,里面添加盐酸进行中和残留的气态dmac,最终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2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塔体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塔体底部设置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所述塔体内部设有表冷器,所述表冷器的进水口与冷媒进管连接,所述表冷器的出水口与冷媒出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管上设有自动调节阀,所述出气口设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自动调节阀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锁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调节阀、所述温度传感器与dcs控制系统通过信号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将温度信号发送给dcs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发出信号调节自动调节阀的开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脑终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冷器设有三个,且每个表冷器串联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与喷淋塔的进气口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依次连接回收储罐、精制系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回弹氨纶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回弹氨纶纺丝ABS冷媒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顶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塔体下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塔体底部设置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DMAC冷凝液体排出口,所述塔体内部设有表冷器,所述表冷器的进水口与冷媒进管连接,所述表冷器的出水口与冷媒出管连接;所述冷媒出管上设有自动调节阀,所述出气口设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自动调节阀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锁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改进后的冷媒控制,在冷媒出管上增加自动调节阀,并在冷却塔出口加装温度控制器,实现冷媒自动控制,提高冷却效率。提高冷却效率。提高冷却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 王金科 肖林霞 谢文莹 吴玉金 陈建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02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