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

未命名 10-26 阅读:8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管道护理是临床常见护理工作内容,管道固定不善会造成非计划管路脱出,从而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以及重新置管的痛苦,目前要求所有管道均需要固定。腹部手术后通畅腹部会安置腹腔引流管或者其他管路,安置时间较长,腹壁缝线松脱后会导致引流管的非计划拔管,若安置时间不到的话,或导致胆瘘、胰瘘、出血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致病人二次手术,甚至危及生命。
3.若引流管周围渗液较多的话,会腐蚀引流管周围皮肤,造成局部皮肤的破溃、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造成病人焦虑、担心等。同时需要医务人员每日多次更换伤口敷料,增加病人费用的同时,也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包括:
7.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
8.防渗漏结构,用于收集腹部开口处所渗出的引流液;
9.底座,用于固定在患者的腹部开口处,给固定结构和防渗漏结构提供支撑;所述底座第一侧面与患者的腹部开口处可拆卸连接,底座第二侧面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防渗漏结构与底座可拆卸连接,防渗漏结构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外侧。
10.进一步,所述底座中心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为圆形;上述设置保证了引流管能够在第一开口内穿过。
11.进一步,所述底座第一侧面设置粘附结构,所述粘附结构两端都有粘附功能,能够将患者的皮肤和底座连接;粘附结构可更换。
12.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线、夹持头;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和夹持头固定连接。
13.进一步,所述连接线和夹持头至少设置两组,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底座的第二侧面。
14.进一步,所述夹持头为圆弧形,所述夹持头内侧的直径等于引流管的直径,夹持头能够夹住引流管实现固定。
15.进一步,所述夹持头内侧设置粘贴层,所述粘贴层外侧设置保护膜,使用时将保护膜撕掉即可粘附在引流管上,固定方便牢固,能够防止引流管在夹持头固定后发生滑动。
16.进一步,所述防渗漏结构上部为矩形片,下部为梯形片,矩形片和梯形片一体成
型。
17.进一步,所述防渗漏结构上端、下端和两侧的任意一侧设置黏胶,上端粘附在底座上,下端粘附在引流管上,两侧面密封粘附上;所述防渗漏结构的下端粘附在防渗漏结构的最低点以上,防渗漏结构安装后的剖视图为w形,上述设置保证了液体在渗出后不会聚集在下端的与引流管的粘连处,防止漏液。
18.进一步,所述防渗漏结构侧面设置一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后端设置一密封盖,在渗液过多时可先将内部的液体放出。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设置固定结构,保证了固定结构能够固定引流管,在拔管时,固定结构能够将引流管拉住,不会导致引流管的非计划拔管,保护患者的安全;通过设置防渗漏结构,可将引流管周围渗液收集起来,不会造成局部皮肤的破溃、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减少了病人焦虑、担心等,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防漏液结构时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和夹持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底座;2、引流管;3、粘附结构;4、连接线;5、夹持头;6、第一开口;7、出液口;8、密封盖;9、防渗漏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26.请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2二次固定装置,其包括:
27.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引流管2,防止引流管2脱出;
28.防渗漏结构9,用于收集腹部开口处所渗出的引流液;
29.底座1,用于固定在患者的腹部开口处,给固定结构和防渗漏结构9提供支撑;底座1第一侧面与患者的腹部开口处可拆卸连接,底座1第二侧面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防渗漏结构9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防渗漏结构9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外侧。上述设置固定结构能够固定引流管2,防止管路脱出给患者造成伤害;防渗漏结构9能够将引流管2周围渗液收集起来,不会一直接触在患者的皮肤上,不会造成局部皮肤的破溃、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实施例2
30.请参照图1-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增加以下技术特征:(对底座1的结构进行以下具体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设置为圆形,底座1中心设置第一开口6,第一开口6为圆形,第一开口6的直径大于引流管2的直径;上述设置保证了引流管2能够在第一开口6内穿过。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第一侧面设置粘附结构3,粘附结构3两端都有粘附功能,能够将患者的皮肤和底座1连接;粘附结构3可更换。
实施例3
32.请参照图2-4,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增加以下技术特征(对固定结构进行以下具体设置):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线4、夹持头5;连接线4的第一端和夹持头5固定连接。
33.连接线4和夹持头5至少设置两组,连接线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第二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4和夹持头5设置为四组。
34.夹持头5为圆弧形,夹持头5内侧的直径等于引流管2的直径,夹持头5能够夹住引流管2实现固定。
35.夹持头5内侧设置粘贴层,粘贴层外侧设置保护膜,使用时将保护膜撕掉即可粘附在引流管2上,固定方便牢固,能够防止引流管2在夹持头5固定后发生滑动。
实施例4
36.请参照图1-2,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增加以下技术特征(对防渗漏结构9结构进行以下具体设置):防渗漏结构9上部为矩形片,下部为梯形片,矩形片和梯形片一体成型。
37.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渗漏结构9上端、下端和两侧的任意一侧设置黏胶,上端粘附在底座1上,下端粘附在引流管2上,两侧面密封粘附上;防渗漏结构9的下端粘附在防渗漏结构9的最低点以上,防渗漏结构9安装后的剖视图为w形,上述设置保证了液体在渗出后不会聚集在下端的与引流管2的粘连处,防止漏液。
38.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渗漏结构9侧面设置一出液口7,出液口7后端设置一密封盖8,在渗液过多时可先将内部的液体放出。
39.使用时,将引流管2在底座1穿过,将底座1粘附在患者引流处的腹壁上,固定好之后,将各个夹持头5内侧的保护膜撕下并贴在引流管2上,在向外拉动引流管2时,固定结构会将引流管2拉住,防止非计划拔管再将防漏液结构粘附在该装置上,上述操作就能够实现固定引流管2和收集渗漏液的作用。
40.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引流管;防渗漏结构,用于收集腹部开口处所渗出的引流液;底座,用于固定在患者的腹部开口处,给固定结构和防渗漏结构提供支撑;所述底座第一侧面与患者的腹部开口处可拆卸连接,底座第二侧面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防渗漏结构与底座可拆卸连接,防渗漏结构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中心设置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为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第一侧面设置粘附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线、夹持头;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和夹持头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和夹持头至少设置两组,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底座的第二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头为圆弧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头内侧设置粘贴层,所述粘贴层外侧设置保护膜。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结构上部为矩形片,下部为梯形片,矩形片和梯形片一体成型。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结构上端、下端和两侧的任意一侧设置黏胶,上端粘附在底座上,下端粘附在引流管上,两侧面密封粘附上;所述防渗漏结构的下端粘附在防渗漏结构的最低点以上,防渗漏结构安装后的剖视图为w形。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结构侧面设置一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后端设置一密封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渗漏伞状引流管二次固定装置,其包括:固定结构,用于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防渗漏结构,用于收集腹部开口处所渗出的引流液;底座,用于固定在患者的腹部开口处,给固定结构和防渗漏结构提供支撑;所述底座第一侧面与患者的腹部开口处可拆卸连接,底座第二侧面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所述防渗漏结构与底座可拆卸连接,防渗漏结构设置在固定结构的外侧;上述设置固定结构能够固定引流管,防止管路脱出给患者造成伤害;防渗漏结构能够将引流管周围渗液收集起来,不会一直接触在患者的皮肤上,不会造成局部皮肤的破溃、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糜烂、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英 韩艳春 刘颖 周藜藜 田伯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