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和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90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和介入手术机器人。
背景技术:
2.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心脑血管微创介入疗法,该治疗方法多借助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进行操作,如利用导丝、导管等介入耗材在病人血管内进行的定位操作,可以提高定位操作精度和改善手术质量。
3.相关技术中都需要通过手术室外的主端操控台对导丝、导管等介入耗材进行控制操作,或者在手术室内通过手动方式对介入耗材进行初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介入手术的术前对准工作。
4.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通过显示面板主体上设置的控件实现对介入耗材的控制,可以提升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包括:
7.显示面板主体,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
8.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9.控制区域,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具有所述显示屏的一面的边缘附近,所述控制区域设置有用于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多个控件,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区域相邻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多个控件包括:
11.第一位移调节控件,用于控制所述介入耗材沿前进方向进行点动;
12.第二位移调节控件,用于控制所述介入耗材沿后退方向进行点动;
13.模式切换控件,用于选择当前受控的介入耗材类型。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第二位移调节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模式切换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所述第二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模式切换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多个控件在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列向排布。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控制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一面
边缘的台阶面结构,所述多个控件设于所述台阶面结构的下沉部分。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各所述控件在所述控制区域上正投影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用于显示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运行状态。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发光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正常运行时以第一显示效果亮起,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出现运行故障时以第二显示效果亮起,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处于待机状态时以第三显示效果亮起;
20.其中,所述第一显示效果、第二显示效果、第三显示效果的显示效果互不相同。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显示面板主体具有所述显示屏的一面相对于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表面的倾斜夹角设置在90度到120度之间。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
23.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24.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一方面,可通过显示面板主体上设置的控件实现对介入耗材的术前控制,以便于术前对准工作。其中,控件位于显示面板主体的一面的边缘附近,用户可以通过单手的大拇指按压或触碰控件,以控制介入耗材前进、后退以及模式切换,提升了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同时另外四个手指还可以扶住显示面板主体的另一面以起到稳定显示面板主体的作用,便于操作时对控件施力;另一方面,在显示面板主体上设置有与控制区域相邻的显示屏,用于向用户展示介入耗材的运动状态,以使用户可以直观地获取介入手术的实时信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而言,在进行血管介入手术时,都需要使用无菌膜将整个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罩设起来,这对用户操作本体显示面板上设置的控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本实用新型特将控件设置于显示面板主体的一面的边缘附近,以使用户隔着无菌膜也能够轻松操作控件,这样不仅能够便于用户在术前准备工作中的微调,还能够便于用户在微调过程中对控件的操作。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6.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在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在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在第三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控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上盖帽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上盖帽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显示面板主体;11、背板;12、盖板;13、侧板、14、连接结构;
35.2、按键区域;21、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2、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3、模式切换控件;211、上盖帽;212、下盖帽;213、控件本体;
36.3、显示屏;
37.4、发光组件;
38.5、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39.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40.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
″
上
″″
下
″
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
″
上
″
的组件将会成为在
″
下
″
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
″
上
″
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
″
直接
″
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
″
间接
″
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41.用语
″
一个
″
、
″
一
″
、
″
该
″
、
″
所述
″
和
″
至少一个
″
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
″
包括
″
和
″
具有
″
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
″
第一
″
、
″
第二
″
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
安装
″
、
″
相连
″
、
″
连接
″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命义。
43.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可以在执行端通过本体显示面板上设置的多个控件实现对介入耗材的术前控制。
44.如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主体1、控制区域2和显示屏3,其中:
45.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一端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固定连接,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二端远离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
46.显示面板主体1上设有控制区域2和显示屏3。其中,显示屏3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控制区域2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具有显示屏3的一面的边缘附近,控制区域2设置有用于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多个控件,且控制区域2和显示屏3相邻设置。
47.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控件设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一面的边缘附近,便于用户对控件进行操作。具体的,用户可以通过单手的大拇指按压或触碰控件,以控制介入耗材前进、后退以及模式切换,提升了在术前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同时另外四个手指还可以扶住显示面板主体1的另一面以起到稳定显示面板主体1的作用。
48.另外,在显示面板主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3,用于向用户展示介入耗材的运动状态及相应信息,以使用户可以直观地获取介入手术的实时信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显示屏3的显示内容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选定。
49.下面对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50.如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主体1包括背板11、盖板12、侧板13和连接结构14,背板11和盖板12相对设置,背板11和盖板12均沿远离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方向延伸,侧板13连接于背板11和盖板12之间,且侧板13可以沿背板11和盖板12的边缘延伸,从而与背板11和盖板12围成一封闭的空腔,该空腔内可设置电路板等结构。其中,侧板13的轮廓可以是多个板体围成的多边形结构。
51.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背板11、盖板12、侧板13和连接结构14中至少两个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各自成型后,再进行固定,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举例而言,盖板12和侧板13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且该一体成型结构可分别与背板11和连接结构14通过卡接、铰接等方式连接。另外,背板11、盖板12和侧板13相接处可通过弧面过渡,以减少棱角。
52.类似的,连接结构14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壳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壳上,进而将整个显示面板固定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壳上。
53.显示面板主体1中各个板体的材质可以为塑料、金属等材料,盖板12的材质可以与背板11、侧板13和连接结构14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盖板12采用与背板11、侧板13和连接结构14不同的材质时,盖板12可起到装饰作用,增强显示面板的美观性。当然,还可以对背板11、侧板13等板体的表面设置原色层、电镀层、喷涂层等,以进一步增强显示面板整体的美观性,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各板体的作用。
54.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主体1的背板11可向靠近显示屏3的方向凹陷。例如,背板11可为向显示屏3弯曲的曲面板;或者,背板11也可包括多个沿弧形轨迹分布的平板,各平板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依次连接的独立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能使背板11向靠近显示屏3的方向弯曲即可。
55.背板11可以设有多个沿厚度方向贯穿背板11的散热孔,通过散热孔可实现背板11、盖板12、侧板13和显示屏3围成的空间与外界的空气对流,对本体显示面板进行散热。
56.其中,各个散热孔可呈矩形阵列分布,形成多行和多列;当然,也可呈圆形、环形、菱形或其他形状阵列分布,在此不对其分布方式做特殊限定。同时,散热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多边形,也可以是腰圆形等,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
57.由于背板11向显示屏3弯曲,而散热孔位于背板11,可利用背板11在远离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表面的方向上遮挡散热孔,减少散热孔进灰。此外,侧板13上也可以设置散热孔,进一步增强显示面板的散热效果。
58.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主体1上还形成有把手结构,以便于调节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姿态,把手结构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顶面呈平行设置,与显示屏3所在的平面呈钝角设置,即显示屏3相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顶面呈倾斜设置,以便用户观看。
5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显示面板主体1的具体结构和形状做特殊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整。
60.如图3所示,侧板13的靠近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一端设有穿线孔5,穿线孔5用于电性连接线缆的穿设,以将显示面板主体1和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进行连接,使本体显示面板能够对介入手术机器人上设置的介入耗材进行控制。另外,穿线孔5的形状为方形或圆形等,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
61.显示面板主体1可相对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顶面倾斜设置,当然,这是基于显示面板主体1设置于本体顶面上的情形来进行描述的,即显示面板主体1具有显示屏3的一面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用于设置显示面板主体1的本体外表面之间具有一定倾斜夹角,该倾斜夹角可以是90度到12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例如,显示面板主体1具有显示屏3的一面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表面的倾斜夹角可设为120度,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3中的显示画面。
62.如图1和图3所示,并且基于图1的方位,控制区域2与显示屏3相邻设置,且控制区域2可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左侧边缘附近。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区域2也可以设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右侧边缘附近,还可以设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上侧边缘附近,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便于用户操作即可。
63.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区域2设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边缘位置,便于用户对控制区域2中的各个控件进行操作,进而可以提升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
64.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控制区域2中设置的控件可包括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和模式切换控件23,各控件可为独立机械式的结构,也可以是多个控件同时设置在主板上的结构。各控件均与空腔内的电路板电连接,以对介入手术机器人上设置的介入耗材进行控制。
65.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可将介入手术过程中介入耗材靠近患者的移动方向定义为前进方向,对应的,将介入耗材远离患者的移动方向定义为后退方向。
66.示例性的,各个控件可为点动控件,使介入耗材进行单步或一次性的运动。相应的,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可用于控制介入耗材沿前进方向进行点动,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可用于控制介入耗材沿后退方向进行点动,模式切换控件23可用于选择当前受控的介入耗材类型,介入手术机器人通常至少需要控制导丝和导管两种介入耗材,模式切换控件23则可以切换当前受控的对象为导丝还是导管。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也可以用于控制介入耗材沿后退方向进行点动,相应的,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用于控制介入耗材沿前进方向进行点动,本公开对各个控件实现的功能不做限定。
67.举例而言,当按压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时可以控制介入耗材沿前进方向移动一定的预设距离,如预设距离为1mm或其他距离值,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而当松开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时,介入耗材可立即停止移动。
68.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控制介入耗材的点动设置具有灵活性高、精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因此,便于实现介入手术前对介入耗材的微调,以保证介入耗材能够更加准确地进入介入部位,从而提高介入手术的操作效率。
69.在控制区域2中,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与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与模式切换控件23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与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小于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与模式切换控件23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防止用户误触,避免在需要调节介入耗材移动时误将受控的介入耗材类型
进行切换,或者在需要切换受控的介入耗材类型时误将已调节好的介入耗材的位置进行更改,影响介入手术的进行。
70.其他实施方式中,控制区域2中也可以仅设有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和模式切换控件23中的部分控件。当然,控制区域2中还可以设有除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和模式切换控件23之外的其它功能控件,如用于控制介入耗材旋转的调节控件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71.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介入耗材包括但不限于介入手术机器人一次性无菌导管和导丝。例如,通过模式切换控件23可以选择控制导丝移动或是控制导管移动,从而实现对介入耗材的灵活控制。
72.控制区域2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左侧边缘附近或右侧边缘附近时,控制区域2中的各个控件可在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列向排布。控制区域2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上侧边缘附近时,各个控件可在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横向排布,本公开对各个控件的排布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73.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区域2可以是位于显示面板主体1的一面边缘的台阶面结构,多个控件设于台阶面结构的下沉部分。相应的,各个控件周围可配合设有防水材质的遮盖板,以起到密封和保护控件的作用。
74.如图4-图6所示,以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为例,对各控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75.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帽211、下盖帽212和控件本体213,下盖帽212扣设在控件本体213上,上盖帽211的底部设有凸起结构,下盖帽212的顶部设有与凸起结构相嵌合的凹槽,上盖帽211安装于凹槽中,从而实现了上盖帽211与下盖帽212的组装处理。通过上盖帽211安装于凹槽的结构设计便于拆卸安装,提高了便利性。
76.当然,上盖帽211和下盖帽212也可为一体成型设置,增强上盖帽211和下盖帽212的整体牢固性,具有美观、耐用及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同时,下盖帽212的底部设有连接杆,该连接杆用于将下盖帽212安装连接于控件本体213上,从而实现控件结构整体的安装。
77.上盖帽211可为塑胶、金属等材料,还可为透光材料,下盖帽212可为硅胶或其他弹性体材料,可以提升用户的按压手感,同时还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另外,在上盖帽211和控件本体213之间设置有下盖帽212,能够延长上盖帽211和控件本体213之间间隙的距离,进一步起到对控件本体213保护的作用。
78.本公开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上盖帽211进行说明:
79.一些实施方式中,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控制区域2的面积之间的比值可为1:4。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形状即为上盖帽211的形状,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面积即为上盖帽211的面积。
80.举例而言,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控制区域2的面积之间的比值设为1:4,且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形状设为方形时,不仅便于用户操作,在用户按压控件时还可以避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晃动,提高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稳定性。
81.可以理解的是,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控制区域2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也可为其它值,尽可能扩大各控件在控制区域2上正投影的面积,便于用户操作即可。
82.上盖帽211的形状可以根据本体显示面板的整体设计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其大小
尺寸也可以根据本体显示面板的整体设计需要进行灵活设置,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83.上盖帽211的顶部设有对应的功能标识,例如,可以通过喷涂、丝印、激光刻印等方式设置在上盖帽211的顶部,用于指示用户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84.举例而言,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的上盖帽211的顶部可以设有表示向前移动的标识,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的上盖帽211的顶部可以设有表示向后移动的标识,模式切换控件23的上盖帽211的顶部可以设有表示模式切换的标识,不同的功能控件对应的设有不同的功能标识,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85.例如,第一位移调节控件21或第二位移调节控件22对应的功能标识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图案,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指示方向即为介入耗材的移动方向,也可以是箭头图案,箭头的指示方向表示介入耗材的移动方向,还可以是用于表征移动方向的其他标识,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模式切换控件23对应的标识可以是
″
模式/mode
″
字样,也可以是循环箭头图案,还可以是用于表征模式切换的其他标识。
86.如图5所示,上盖帽211的顶部设有的功能标识为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外周设有圆环,可以提高功能标识的显示效果,便于用户理解,进而可以快速地获取对应控件的基本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例如,图5所示的功能标识可以表示介入耗材向后移动,对应于控制介入耗材沿后退方向进行点动的控件。
87.上盖帽211的边缘具有倒角,使边缘圆滑过度,可以降低上盖帽211与周围遮盖板连接处的损坏概率,从而提高盖帽211的使用寿命。
88.此外,上盖帽211的顶部也可设有防滑层,防滑层具有网状纹路,以起到防滑作用。
89.如图6所示,上盖帽211的顶部可设有一个凹陷区,用户按压控件时,手指可与凹陷区贴合,在无菌膜覆盖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时,便于操作人员按压控件,同时还能避免无菌膜空鼓。
90.一些实施方式中,上盖帽211顶部的外侧位置处可固定安装有发光灯条,通过发光灯条能够提高功能标识周围的光线亮度,可以防止功能标识周围的光线亮度较暗时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
91.如图3所示,显示屏3可采用平板状的显示器,并限定于盖板12的下凹区内。显示屏3可以通过粘接层与背板11和侧板13粘接,也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将显示屏3固定于背板11和侧板13上。显示屏3可以为非触摸式显示屏,也可以是可触摸式显示屏,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92.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通过显示屏3可向用户展示介入耗材如导丝、导管的实时移动画面以及移动位置、移动速度等运行参数,用户可以直观地获取介入手术的实时信息,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93.如图1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二端设置有发光组件,用于显示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运行状态。例如,可围绕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二端设置发光组件,并与空腔内的电路板连接,从而可通过电路板控制发光组件发光。
94.发光组件可设置成能够在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正常运行时以第一显示效果亮起,在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出现运行故障时以第二显示效果亮起,在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处于待机状态时以第三显示效果亮起。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显示效果、第二显示效果、第三显示效果的显示效果互不相同。
95.示例性的,发光组件可以是灯带,灯带可包括基板和设于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基板可为控制电路板,灯带的形状即为控制电路板的形状。发光元件可采用led等可发光的元件,发光元件的数量可为多个,且沿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也可以按照矩形或其他形状阵列分布,可以集中分布于基板的局部,也可以分散分布。
96.灯带还可以包括光转换介质层,光转换介质层覆盖在发光元件上,用于对每个发光元件发出的第一色光进行转换。光转换介质层可以是荧光胶层,也可以是qd(quantumdot,量子点)胶层。例如,通过荧光胶层可将发光元件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得到不同的显示效果。
97.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主体1的第二端设有的灯带可包括至少三种颜色的发光元件,同一颜色的发光元件可同时亮起,由此,可通过点亮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显示介入耗材的不同状态。
98.举例而言,灯带可具有绿色、红色和白色的发光元件,绿色的发光元件亮起时,表示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正常运行,即意味着介入耗材可正常移动;红色的发光元件亮起时,表示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出现运行故障,即意味着介入耗材移动出现异常,如设备急停,或是导丝/c型管等发生故障,再或是无法控制导丝/导管移动等故障;白色的发光元件亮起时,表示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处于待机状态待机,即意味着介入耗材未发生移动。
99.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介入手术机器人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手术室内的执行端,执行端包括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与本体固定连接的本体显示面板、机械臂等,另一部分是位于手术室外的控制端,医生在控制端对手术室内的执行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执行端的介入耗材的控制操作。其中,本体显示面板的结构可参考上文中的本体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100.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技术特征:
1.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主体,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二端远离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控制区域,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具有所述显示屏的一面的边缘附近,所述控制区域设置有用于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多个控件,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区域相邻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件包括:第一位移调节控件,用于控制所述介入耗材沿前进方向进行点动;第二位移调节控件,用于控制所述介入耗材沿后退方向进行点动;模式切换控件,用于选择当前受控的介入耗材类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第二位移调节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模式切换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以及所述第二位移调节控件与所述模式切换控件之间的间隔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件在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列向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一面边缘的台阶面结构,所述多个控件设于所述台阶面结构的下沉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控件在所述控制区域上正投影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中的任意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用于显示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的运行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正常运行时以第一显示效果亮起,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出现运行故障时以第二显示效果亮起,在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处于待机状态时以第三显示效果亮起;其中,所述第一显示效果、第二显示效果、第三显示效果的显示效果互不相同。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具有所述显示屏的一面相对于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外表面的倾斜夹角设置在90度到120度之间。10.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入手术机器人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本体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显示面板和介入手术机器人;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体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主体,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一端与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固定连接,显示面板主体的第二端远离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本体,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显示屏,设置在显示面板主体上且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控制区域,位于显示面板主体具有显示屏的一面的边缘附近,控制区域设置有用于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多个控件,显示屏与控制区域相邻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用户在术前的对准工作,提升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升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升控制介入耗材运动的便利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万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9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