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热水器和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45 评论:0


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热水器和洗碗机。


背景技术:

2.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01397号中公开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具有:主体外壳,其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和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其被收装于所述主体外壳。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主体部,其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延伸;文氏管流道,其通过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使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连通;上游侧嵌合部,其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游端,并且当从上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和下游侧嵌合部,其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游端,并且当从下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所述文氏管流道具有:缩径流道,其流道直径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缩径;扩径流道,其被设置于比所述缩径流道靠下游侧的位置,其流道直径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扩径。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间隙空间,缩径流道位于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之间,且形成于所述上游侧嵌合部与所述下游侧嵌合部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3]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01397号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从使主体外壳内的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姿态稳定的目的等出发,设置有上游侧嵌合部和下游侧嵌合部。然而,通过设置上游侧嵌合部和下游侧嵌合部,有时进入间隙空间的液体的排液性能降低。在此情况下,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之后,有可能在间隙空间内产生积液,可能会发生故障(例如由于积液的冻结而导致壳体破损等)。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的技术。[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4]
本说明书公开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具有主体外壳和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其中,所述主体外壳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被收装于所述主体外壳,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主体部、文氏管流道、上游侧嵌合部和下游侧嵌合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延伸;所述文氏管流道通过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连通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上游侧嵌合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游端,并且当从上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所述下游侧嵌合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游端,并且当从下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所述文氏管流道具有缩径流道和扩径流道,其中,所述缩径流道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缩径;所述扩径流道被设置于比所述缩径流道靠下游侧的位置,且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扩径。在
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间隙空间和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所述间隙空间位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之间且形成于所述上游侧嵌合部与所述下游侧嵌合部之间,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使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流出部相连通。
[0005]
根据上述结构,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以使主体外壳内的液体从流入部向流出部排出的情况下,间隙空间内的液体通过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而向流出部排出。因此,能够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
[0006]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液流道为多个,且具有第1排液流道和第2排液流道。
[0007]
根据上述结构,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以使主体外壳内的液体从流入部向流出部排出的情况下,间隙空间内的液体从多个部位向流出部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
[0008]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中的至少1个排液流道将铅垂向下作为下方而在所述间隙空间的最下部附近连接于所述间隙空间。
[0009]
通常,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的情况下,间隙空间内的液体随着重力向下方排出。因此,尤其是在间隙空间的最下部附近,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之后易于发生积液。根据上述结构,至少1个排液流道将铅垂向下作为下方,在间隙空间的最下部附近连接于间隙空间。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的排液之后在间隙空间内发生积液。
[0010]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小气泡发生装置还具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被收装于所述主体外壳,并且被设置于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轴部、外周部、多个叶片部、和回旋流道,其中,所述轴部沿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周部包围所述轴部的径向外侧;多个所述叶片部被设置于所述轴部与所述外周部之间,用于生成相对于所述轴部沿规定的回旋方向流动的回旋流;所述回旋流道通过所述轴部、所述外周部和多个所述叶片部之间的间隙。
[0011]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因此,流入到流入部的液体除了通过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文氏管流道以外,还通过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的回旋流道。在此情况下,由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的微小气泡通过在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生成的回旋流的剪切力,变为更微小的气泡,微小气泡的量变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大量地生成微小气泡。
[0012]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外壳具有沿着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内侧面。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由树脂形成。所述主体部在设置有所述缩径流道的部分具有缩径外侧面,所述缩径外侧面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缩径。所述主体部在设置有所述扩径流道的部分具有扩径外侧面,所述扩径外侧面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扩径。
[0013]
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使用树脂的情况下,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一般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尤其是主体部)的壁厚大,则易于发生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质量不良。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小主体部的壁厚。因此,在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的质量。并且,根据
上述结构,间隙空间的容积增大,因此,更显著地发挥本技术的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的提高效果。
[0014]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设置有1个或者多个缺口部,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通过使所述下游侧嵌合部的一部分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形成缺口而形成。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作为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来发挥作用。
[001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对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实施局部加工,能够形成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
[0016]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设置有1个或者多个凹部,1个或者多个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向内侧凹进的形状。1个或者多个所述凹部连接于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
[0017]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1个或多个凹部,间隙空间内的液体易于被向1个或者多个缺口部引导。即,间隙空间内的液体易于被向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
[0018]
本说明书公开的热水器具有上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0019]
根据上述结构,在热水器所具有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能够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
[0020]
本说明书公开的洗碗机具有上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0021]
根据上述结构,在洗碗机所具有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中,能够提高间隙空间的排液性能。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热水器100的结构的图。图2是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整体立体图。图3是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所具有的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整体立体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图7是从上游侧观察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所具有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图。图8是从与中心轴线a正交的方向观察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所具有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1、2所涉及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设置例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洗碗机510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实施例1: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热水器100)如图1所示,热水器100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供水管104、第1排水塞106、水量传感器108、水量伺服器110、热水器控制器112、热交换器114、气体燃烧器116、燃烧风扇
118、热水供给管122、热水供给热敏电阻124和第2排水塞126。
[0024]
供水管104的上游端连接于自来水厂等供水源。在供水管104的途中,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第1排水塞106、水量传感器108和水量伺服器110。水量传感器108检测在供水管104内流动的水的流量。水量伺服器110通过在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允许或者禁止通水。开启状态下的水量伺服器110的通水量根据水量伺服器110的开度而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在从供水源供给的水(例如,自来水)中溶解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0025]
热交换器114的上游端连接于供水管104的下游端。气体燃烧器116通过燃烧被供给的燃烧气体来加热在热交换器114内流动的水。热交换器114的下游端连接于热水供给管122的上游端。在热水供给管122的途中,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热水供给热敏电阻124、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和第2排水塞126。热水供给热敏电阻124检测在热水供给管122内流动的水的温度。热水供给管122的下游端连接于水龙头、浴缸等热水排出部位。下面,有时将连接于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上游端的热水供给管122称为“第1热水供给管122a”,将连接于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下游端的热水供给管122称为“第2热水供给管122b”。
[0026]
热水器控制器112具有cpu、rom、ram等。向热水器控制器112发送由水量传感器108检测到的水的流量、由热水供给热敏电阻124检测到的水的温度的信息。热水器控制器112能够通过调节水量伺服器110的开度来调节从供水管104流入热交换器114的水的量。另外,热水器控制器112能够通过调节向气体燃烧器116供给的燃烧气体的量来调节气体燃烧器116的火力。热水器控制器112能够通过根据由水量传感器108、热水供给热敏电阻124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水量伺服器110、气体燃烧器116的动作,来将在热水供给管122内流动的水的温度调节成所期望的温度。
[0027]
(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结构)如图2所示,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具有主体外壳10、流入部12和流出部14。主体外壳10具有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状。流入部12和流出部14被分别螺纹紧固于主体外壳10。在流入部12连接第1热水供给管122a(参照图1)的下游端。在流出部14连接第2热水供给管122b(参照图1)的上游端。因此,从第1热水供给管122a流入的水向流入部12流入,通过主体外壳10内之后,从流出部14向第2热水供给管122b流出。
[0028]
如图3所示,在主体外壳10内收装有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和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和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沿着中心轴线a设置。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下游侧排列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设置有4个。另外,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全部具有相同形状。
[0029]
(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结构)如图4所示,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具有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大致旋转体形状。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具有主体部30、内侧文氏管流道32、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上游侧嵌合部36和下游侧嵌合部38。在本实施例中,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使用树脂(例如,聚丙稀、聚苯硫醚等)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形成。因此,主体部30、上游侧嵌合部36和下游侧嵌合部38无缝地一体形成。如图3所示,主体部30在流入部12与流出部14之间延伸,具有缩径外侧面302和扩径外侧面304,缩径外侧面302沿着中心轴线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缩径;扩径外侧面304连接于缩径外侧面302的下游端,沿着中心轴线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扩径。
[0030]
在主体部30的下游端附近设置有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具有从扩径外侧面304向中心轴线a的径方向内侧凹进的形状。如图5所示,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以不与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相干涉的程度的深度来设置。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在中心轴线a的周向上,彼此隔开180
°
的间隔而配置。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以从主体部30的下游端向上游侧延伸的方式来设置。
[0031]
如图3所示,第1凹部306具有第1倾斜部306a和第1底部306b,第1倾斜部306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以接近中心轴线a的方式倾斜;第1底部306b连接于第1倾斜部306a,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第1倾斜部306a平滑地连接扩径外侧面304和第1底部306b之间。第2凹部308具有第2倾斜部308a和第2底部308b,第2倾斜部308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以接近中心轴线a的方式倾斜;第2底部308b连接于第2倾斜部308a,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第2倾斜部308a平滑地连接扩径外侧面304与第2底部308b之间。
[0032]
内侧文氏管流道32和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通过主体部30的内部连通流入部12和流出部14之间。内侧文氏管流道32在中心轴线a上延伸。如图4所示,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以围绕内侧文氏管流道32的周围的方式来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设置有7个。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在中心轴线a的周向上按规定的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中,约51
°
间隔)来配置。
[0033]
如图3所示,内侧文氏管流道32具有内侧缩径流道322和内侧扩径流道324,内侧缩径流道322沿着中心轴线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缩径;内侧扩径流道324设置于比内侧缩径流道322靠下游侧的位置,沿着中心轴线a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扩径。
[0034]
如图5所示,在内侧文氏管流道32形成有多个狭缝4,多个狭缝4从内侧文氏管流道32的内侧面向中心轴线a的径向外侧凹进。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狭缝4设置有2个。多个狭缝4在中心轴线a的周向上按规定的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中,180
°
间隔)配置。换言之,多个狭缝4在内侧文氏管流道32的内侧面以彼此相向的方式来配置。另外,多个狭缝4分别从与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下游端一致的第1端部42,连续地设置到位于比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下游端靠上游侧的第2端部44。多个狭缝4分别在与凹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大致一定的宽度。多个狭缝4的宽度例如位于从0.5mm到3.0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1.5mm。另外,多个狭缝4仅设置于内侧文氏管流道32,在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没有设置多个狭缝4。
[0035]
如图3所示,第2端部44位于比内侧缩径流道322的下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2端部44与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上游端一致。多个狭缝4分别在中心轴线a的径向上具有大致一定的深度。多个狭缝4的深度例如位于从0.5mm到3.0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1.8mm。多个狭缝4分别以从第1端部42到第2端部44大致直线状延伸的方式来设置。另外,如图4所示,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下游端具有喇叭口形状。因此,在第1端部42的附近,多个狭缝4的周缘部具有沿着内侧扩径流道324的喇叭口形状弯曲的形状。
[0036]
如图3所示,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具有外侧缩径流道342和外侧扩径流道344,外侧缩径流道342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缩径;外侧扩径流道344被设置于比外侧缩径流道342靠下游侧的位置,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扩径。外侧扩径流道344的下游端具有喇叭口形状。另外,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全部具有相同形状。
[0037]
如图4所示,上游侧嵌合部36具有以从主体部30的上游端向中心轴线a的径向外侧
展开的方式突出的凸缘形状。上游侧嵌合部36具有向中心轴线a的周向展开的外侧面36a。如图6所示,当从上游侧观察主体外壳10的内部时,上游侧嵌合部36的外侧面36a在涵盖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的整体而大致嵌合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因此,上游侧嵌合部36的外侧面36a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之间被机械密封。
[0038]
如图4所示,下游侧嵌合部38以从主体部30的下游端向中心轴线a的径向外侧展开的方式突出,并且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到比主体部30的下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下游侧嵌合部38在下游端具有局部向下游侧突出的卡合凸部382。另外,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设置有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通过使下游侧嵌合部38的一部分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形成缺口而形成。第1缺口部6平滑地连接于主体部30的第1凹部306。第2缺口部8平滑地连接于主体部30的第2凹部308。
[0039]
如图5所示,当从下游侧观察主体外壳10的内部时,下游侧嵌合部38的外侧面38a除了形成有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的部分以外,涵盖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的大致整体而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大致嵌合。另外,卡合凸部382从上游侧卡合于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向内侧突出的定位部件10b。据此,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以在中心轴线a的轴向和周向上被定位于主体外壳10的状态下,被收装于主体外壳10。
[0040]
如图3所示,在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与主体部30的缩径外侧面302及扩径外侧面304之间,且在上游侧嵌合部36与下游侧嵌合部38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s。上游侧嵌合部36的外侧面36a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之间被机械密封,因此在间隙空间s的上游侧抑制水的出入。另一方面,在间隙空间s的下游侧,通过由第1缺口部6及第1凹部306构成的第1排水流道d1、和由第2缺口部8及第2凹部308构成的第2排水流道d2,允许水的出入。因此,间隙空间s通过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与流出部14相连通。
[0041]
(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结构)如图7所示,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具有:轴部52;外周部54,其包围轴部52;和多个叶片部56,其被设置在轴部52与外周部54之间,生成相对于轴部52朝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回旋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指沿着中心轴线a从上游侧观察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时的方向。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使用树脂(例如,聚丙稀、聚苯硫醚等),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形成。因此,轴部52、外周部54和多个叶片部56无缝地一体形成。
[0042]
轴部52具有圆柱形状。外周部54具有圆筒形状。外周部54具有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大致嵌合的外侧面。另外,轴部52和外周部54沿着中心轴线a设置。多个叶片部56连接轴部52的外壁和外周部54的内壁。多个叶片部56随着靠向顺时针方向而向下游侧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叶片部56设置有7个。多个叶片部56在中心轴线a的周向上按规定的角度间隔(在本实施例中,约51
°
间隔)配置。另外,在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设置有7个回旋流道64(图7的粗线部分)。7个回旋流道64分别设置于轴部52、外周部54、多个叶片部56之间的间隙。
[0043]
如图8所示,外周部54在上游端具有局部向上游侧突出的嵌合凸部66。外周部54在下游端具有局部向上游侧凹进的嵌合凹部68。嵌合凸部66和嵌合凹部68具有可彼此嵌合的形状。
[0044]
当着眼于相邻配置的2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时,下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嵌合凸部66与上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嵌合凹部68嵌合。据此,多个第2微小气泡
生成部5被彼此定位。另外,最上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嵌合凸部66从下游侧卡合于主体外壳10的定位部件10b(参照图5)。据此,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分别在相对于主体外壳10在中心轴线a的周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被收装于主体外壳10。
[0045]
(微小气泡的生成原理)如图1所示,在由供水源供给的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在流经第1热水供给管122a的水中也溶解有空气。因此,从第1热水供给管122a向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流入溶解有空气的水。下面,有时将溶解有空气的水称为“空气溶解水”。
[0046]
如图3所示,从流入部12流入主体外壳10内的空气溶解水流入文氏管流道32、34的缩径流道322、342。流入到缩径流道322、342的空气溶解水通过缩径流道322、342而流速上升,其结果被减压。通过将空气溶解水减压而产生气泡。通过缩径流道322、342的空气溶解水流入扩径流道324、344。流入到扩径流道324、344的空气溶解水通过扩径流道324、344而流速降低,其结果被增压。当通过减压而产生气泡之后的空气溶解水被增压时,空气溶解水所含有的气泡分裂而变成微小气泡。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内侧文氏管流道32和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统称为“文氏管流道32、34”。同样,有时将内侧缩径流道322和外侧缩径流道342统称为“缩径流道322、342”。同样,有时将内侧扩径流道324和外侧扩径流道344统称为“扩径流道324、344”。
[0047]
通过扩径流道324、344而从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流出的空气溶解水朝向最上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流动。此时,从内侧文氏管流道32流出的空气溶解水与最上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轴部52的上游端相碰撞,被推向中心轴线a的径向外侧,流入回旋流道64。另一方面,从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流出的空气溶解水不与轴部52相碰撞而流入回旋流道64。在此之后,空气溶解水在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各自的回旋流道64中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通过。流经回旋流道64的空气溶解水沿着叶片部56流动,由此成为向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回旋流。空气溶解水内的微小气泡通过旋流的剪切力,成为更微小的气泡,并且微小气泡的量变多。并且,从最下游侧的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回旋流道64流出的空气溶解水被导向流出部14。这样一来,在热水器100(参照图1)中,在热水排出处供给包含大量的微小气泡的热水。
[0048]
(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机构)如图1所示,通过使第1排水塞106和第2排水塞126为开放状态,能够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当使第1排水塞106和第2排水塞126为开启状态时,第1排水塞106与第2排水塞126之间的水随着重力流动,从第1排水塞106或者第2排水塞126流出。此时,在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中,水从流入部12向流出部14(参照图3)排出。
[0049]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被设置为,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为铅垂向上,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为铅垂向下。因此,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时,主体外壳10内的水(间隙空间s内的水)随着重力向下方排出。换言之,随着水的排出,主体外壳10内的水位沿着中心轴线a向下游侧降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铅垂向上称为“上方”,将铅垂向下称为“下方”。
[0050]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第1排水流道d1连接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同样地,第2排水流道d2也连接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因此,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的情况下,间隙空间s内的水几乎全部流入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另外,在本说
明书中所说的“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是指,当设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到最上部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为l(mm)时,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观察位于上方l/4(mm)以内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到最上部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为40mm,因此,本实施例的“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是指,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观察位于上方10mm以内的部分。
[0051]
另外,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的情况下,有时在文氏管流道32、34的扩径流道324、344(尤其是扩径流道324、344的下游端附近)形成水膜。并且,当在扩径流道324、344上延展的水膜不消失而冻结时,即使在此之后使水通过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冻结的水膜也会阻止水通过,水可能不会立即流通。
[0052]
在本实施例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中,当水膜在内侧文氏管流道32的内侧扩径流道324上延展时,水膜会被多个狭缝4吸引而沿着内侧扩径流道324向上游侧移动。如图3所示,内侧扩径流道324随着靠向上游侧而缩径,因此,水膜的表面积随着向上游侧移动而缩小。此时,水膜伴随着表面积的缩小而凝结,成为水滴后消失。这样一来,在内侧文氏管流道32,能够消除在内侧扩径流道324延展的水膜。因此,即使在排水后外侧扩径流道344的水膜未消失而冻结,由于内侧扩径流道324的水膜被消除,因此至少在内侧扩径流道324不会由于冻结的水膜而妨碍水流通。因此,即使在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执行排水后再次使用时水也能立即流通,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便利性提高。
[0053]
(实施例2: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洗碗机510)图10是洗碗机510的纵剖视图。洗碗机510是拉出式的洗碗机。洗碗机510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主体512、清洗槽514、门515和洗碗机控制器560。本实施例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与实施例1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结构的说明。
[0054]
在门515设置有操作面板516和排气路径518。在操作面板516设置有启动按钮等各种按钮、灯等。排气路径518从清洗槽514的内侧到达外侧。
[0055]
清洗槽514被收装于由主体512和门515形成的空间。清洗槽514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主体512。清洗槽514连接于门515。清洗槽514形成为上部敞开的箱状。在清洗槽514的上方配置有盖556。盖556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与清洗槽514相连接。
[0056]
在清洗槽514的内部收装有:清洗喷嘴520、用于保持各种餐具519的餐具筐561、剩菜过滤器517、加热器530、热敏电阻555等。清洗喷嘴520由塔式喷嘴部523和水平喷嘴部524构成,塔式喷嘴部523由上部喷嘴521和下部喷嘴522构成。在清洗喷嘴520形成有多个喷射口521a、522a、524a。在清洗槽514的底面539附近安装有用于对清洗水、清洗槽51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电气式的加热器530。在清洗槽514的底面539安装有热敏电阻555。
[0057]
在清洗槽514的前部外侧的下部设置有检测清洗槽514内的水位的水位检测单元545。用附图标记554的双点划线来表示正常向清洗槽514供给清洗水的情况下的水位(下面记载为“清洗水位”)。在清洗槽514的底面539的下方设置有泵527。泵527通过内置的电动马达来使叶轮528旋转。在清洗槽514的底面539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有清洗喷嘴520。清洗喷嘴520和泵527的第1排出口511相连通。
[0058]
在清洗槽514的底部形成有吸入凹部531。吸入凹部531的上部开口部被剩菜过滤器517覆盖。水位检测单元545和吸入凹部531通过水位路径550相连接。泵527和吸入凹部531通过第1吸入流道532相连接。在第1吸入流道532连接着第2吸入流道574的一端。第2吸
入流道574的另一端连接于清洗槽514的后方壁551的开口572。在第1吸入流道532与第2吸入流道574的连接部安装有流道切换阀576。
[0059]
在清洗槽514的后方壁551的外侧安装有干燥风扇552。干燥风扇552通过内置的电机来旋转驱动风扇553。干燥风扇552和清洗槽514内通过干燥路径563相连通。干燥风扇552被配置在比清洗水位554高的位置。
[0060]
在主体512的后方壁533连接有排水软管534。排水软管534和泵527的第2排出口535通过排水流道536相连通。排水流道536的途中与清洗槽514内通过排气路径537相连通。在排水流道536的与排水软管534相连接的部位附近安装有排水止逆阀538。
[0061]
在主体512的后方壁533的中间水平形成的台阶部连接有供水软管540。可以向供水软管540直接供给由自来水厂等供水源(省略图示)供给的水,还可以向供水软管540供给被加热后的热水。在后方壁533的内侧安装有供水阀541。供水阀541的入口544和供水软管540通过第1供水流道542相连通。供水阀541的出口564和清洗槽514内通过第2供水流道543相连通。在第2供水流道543的途中安装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
[0062]
洗碗机控制器560具有cpu、rom、ram等,控制洗碗机510的动作。洗碗机控制器560执行清洗运转,清洗运转是指通过控制洗碗机510的动作来对清洗槽514内的餐具519进行清洗。
[0063]
(清洗运转)洗碗机控制器560在接收到用户对操作面板516进行的餐具清洗运转开始操作时,依次执行清洗工序、冲洗工序、干燥工序。
[0064]
洗碗机控制器560在清洗工序中将供水阀541打开,从供水软管540向清洗槽514供给清洗水。洗碗机控制器560在判断为向清洗槽514供给了在清洗工序中所需的量的清洗水时,关闭供水阀541。接着,洗碗机控制器560驱动泵527,使叶轮528正向旋转,并且启动加热器530。清洗水被从吸入凹部531吸入泵527。吸入泵527的清洗水被送入清洗喷嘴520,从喷射口521a、522a、524a强力喷出。洗碗机控制器560在从开始清洗工序起经过第1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时结束清洗工序。另外,洗碗机控制器560驱动泵527,使叶轮528反向旋转,据此排出清洗槽514内的清洗水。如上所述,在第2供水流道543的途中安装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并且,在从供水软管540供给的水中溶解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因此,通过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而供给到清洗槽514的水包含很多微小气泡。附着于餐具519的污染成分被吸附于清洗水所包含的微小气泡的表面。由于清洗水包含大量的微小气泡,据此能够吸附更多的污染成分。
[0065]
洗碗机控制器560在冲洗工序中打开供水阀541,从供水软管540向清洗槽514供给清洗水。当在清洗工序中被向清洗槽514供给所需的量的清洗水时,洗碗机控制器560关闭供水阀541。洗碗机控制器560驱动泵527,使叶轮528正向旋转。据此,清洗槽514内的清洗水被从清洗喷嘴520向收容于餐具筐561内的餐具519喷射,进行餐具519的冲洗。洗碗机控制器560在从开始冲洗工序起经过第2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时结束冲洗工序。另外,洗碗机控制器560驱动泵527,使叶轮528反向旋转,排出清洗槽514内的清洗水。
[0066]
洗碗机控制器560在干燥工序中,通过加热器530对清洗槽51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行餐具519的干燥。当从开始餐具519的干燥起的经过时间达到第3规定时间时,洗碗机控制器560结束加热器530的加热,结束干燥工序。
[0067]
(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除了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以外具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可以仅具有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也可以不具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
[0068]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也可以不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例如,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也可以具有方形筒形状。在此情况下,上游侧嵌合部36、下游侧嵌合部38和外周部54可以具有与内侧面10a同样的方形筒形状,也可以大致嵌合于内侧面10a。
[0069]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主体部30具有缩径外侧面302和扩径外侧面304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部30也可以具有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圆筒形状的外侧面。另外,主体部30的外侧面可以平滑地连接上游侧嵌合部36的外侧面36a与下游侧嵌合部38的外侧面38a之间,也可以具有涵盖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的大致整体而与内侧面10a大致嵌合的形状。在此情况下,主体部30的壁厚增大,据此,能够提高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耐破坏性。
[0070]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由树脂形成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也可以通过金属(例如,铝、不锈钢等)形成。在此情况下,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由多个部分构成,也可以通过焊接使各部分紧贴而形成。
[007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多个狭缝4从第1端部42到第2端部44大致直线状地设置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狭缝4也可以为从第1端部42到第2端部44被设置为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螺旋状。
[0072]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多个狭缝4的第2端部44位于比内侧缩径流道322的下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结构(第2端部44与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上游端一致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2端部44也可以延伸到比内侧缩径流道322的下游端靠上游侧的位置。例如,第2端部44也可以与内侧缩径流道322的上游端一致。在此情况下,尽管内侧文氏管流道32中的微小气泡的发生量降低,但能够更可靠地消除水膜。并且,在另一实施例中,第2端部44也可以位于比内侧扩径流道324的上游端靠下游侧的位置。
[0073]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多个狭缝4被设置于内侧文氏管流道32,而未被设置于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狭缝4也可以未被设置于内侧文氏管流道32,而是被设置于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在此情况下,多个狭缝4也可以设置于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在另一实施例中,多个狭缝4也可以设置于内侧文氏管流道32和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的双方。
[0074]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第1缺口部6和第1凹部306(或者,第2缺口部8和第2凹部308)的双方作为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来发挥作用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1缺口部6和第1凹部306(或者,第2缺口部8和第2凹部308)中的一方。在此情况下,仅第1缺口部6和第1凹部306(或者,第2缺口部8和第2凹部308)中的另一方作为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来发挥作用。并且,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设置第1缺口部6和第1凹部306(或者,第2缺口部8和第2凹部308),而设置具有从下游侧嵌合部38的外侧面38a向内侧凹进的形状的凹部。在此情况下,设置于下游侧嵌合部38的凹部也可以作为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来发挥作用。
[0075]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通过使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形成缺口(或者凹进)而形成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也可以通过使主体外壳10从内侧面10a向中心轴线a的径向外侧凹进而形成。
[0076]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以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为铅垂向上,且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为铅垂向下的方式来设置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也可以不这样设置。例如,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也可以以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上游侧的方向相对于铅垂向上在-90
°
至90
°
的角度范围内倾斜,且沿着中心轴线a朝向下游侧的方向相对于铅垂向下在从-90
°
到90
°
的角度范围内倾斜的方式来配置。此时,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中的任一方也可以以连接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的方式来配置。即使在此情况下,当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时,间隙空间s内的水也几乎全部流入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
[0077]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排水流道设置有2条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排水流道也可以设置3条以上。另外,排水流道也可以仅设置1条。
[0078]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多个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多个外侧文氏管流道34、多个狭缝4和多个叶片部56各自的数量也可以适宜地变更。另外,尽管记载为“多个”,但也可以为1个。
[0079]
(对应关系)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具有主体外壳10和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主体外壳10具有流入部12和流出部14;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被收装于主体外壳10。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具有主体部30、文氏管流道32、34、上游侧嵌合部36和下游侧嵌合部38,其中,主体部30在流入部12与流出部14之间延伸;文氏管流道32、34通过主体部30的内部连通流入部12和流出部14之间;上游侧嵌合部36连接于主体部30的上游端,并且当从上游侧来观察主体外壳10的内部时,具有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36a;下游侧嵌合部38连接于主体部30的下游端,并且当从下游侧观察主体外壳10的内部时,具有与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38a。文氏管流道32、34具有缩径流道322、342和扩径流道324、344,缩径流道322、342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缩径;扩径流道324、344被设置于比缩径流道322、342靠下游侧的位置,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扩径。在主体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间隙空间s和第1排水流道d1及第2排水流道d2(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的例子),间隙空间s形成在主体外壳10的内侧面10a与缩径外侧面302及扩径外侧面304(主体部的外侧面的例子)之间,且形成于上游侧嵌合部36与下游侧嵌合部38之间;第1排水流道d1及第2排水流道d2使间隙空间s与流出部14相连通。
[0080]
根据上述结构,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来将主体外壳10内的水从流入部12向流出部14排出的情况下,间隙空间s内的水通过第1排水流道d1或者第2排水流道d2而被向流出部14排出。因此,能够提高间隙空间s的排水性能。
[0081]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排水流道为多个,具有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
[0082]
根据上述结构,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来将主体外壳10内的水从流入
部12向流出部14排出的情况下,间隙空间s内的水从两处被向流出部14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隙空间s的排水性能。
[0083]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中的至少一方将铅垂向下作为下方,连接于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
[0084]
通常,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的情况下,间隙空间s内的水随着重力而向下方排出。因此,尤其是在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之后易于发生积水。根据上述结构,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至少1个排液流道的例子)将铅垂向下作为下方,在间隙空间s的最下部附近连接于间隙空间s。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执行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的排水之后在间隙空间s内产生积水。
[0085]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还具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被收装于主体外壳10,并且被设置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与流出部14之间。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具有轴部52、外周部54、多个叶片部56和回旋流道64,轴部52沿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外周部54包围轴部52的径向外侧;多个叶片部56被设置于轴部52与外周部54之间,生成相对于轴部52向顺时针方向(规定的回旋方向的例子)流动的回旋流;回旋流道64通过轴部52、外周部54及多个叶片部56之间的间隙。
[0086]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因此,流入到流入部12的水除了通过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文氏管流道32、34以外,还通过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的回旋流道64。在此情况下,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生成的微小气泡通过在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5生成的回旋流产生的剪切力,变为更微小的气泡,并且微小气泡的量变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大量地生成微小气泡。
[0087]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主体外壳10具有沿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内侧面10a。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由树脂形成。主体部30在设置有缩径流道322、342的部分具有缩径外侧面302,缩径外侧面302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缩径。主体部30在设置有扩径流道324、344的部分具有扩径外侧面304,扩径外侧面304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扩径。
[0088]
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使用树脂的情况下,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一般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尤其是主体部30)的壁厚大,则易于发生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质量不良。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小主体部30的壁厚。因此,在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的质量。并且,根据上述结构,间隙空间s的容积增大,因此,能够更显著地发挥本技术的间隙空间s的排液性能的提高效果。
[0089]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设置有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1个或者多个缺口部的例子),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通过使下游侧嵌合部38的一部分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形成缺口而形成。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作为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来发挥作用。
[0090]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对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实施局部加工,能够形成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
[0091]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3设置有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1个或者多个凹部的例子),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具有从扩径外侧面304向内
侧凹进的形状。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连接于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
[0092]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1凹部306和第2凹部308,易于将间隙空间s内的水向第1缺口部6和第2缺口部8引导。即,易于将间隙空间s内的水向第1排水流道d1和第2排水流道d2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间隙空间s的排水性能。
[0093]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热水器100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
[0094]
根据上述结构,在热水器100所具有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中,能够提高间隙空间s的排水性能。
[0095]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洗碗机510具有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
[0096]
根据上述结构,在洗碗机510所具有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2中,能够提高间隙空间s的排水性能。
[0097]
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实现其中的一个目的本身也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具有主体外壳和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其中,所述主体外壳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被收装于所述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主体部、文氏管流道、上游侧嵌合部和下游侧嵌合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流入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延伸;所述文氏管流道通过所述主体部的内部连通所述流入部和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上游侧嵌合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上游端,并且当从上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所述下游侧嵌合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下游端,并且当从下游侧观察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时具有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的形状的外侧面,所述文氏管流道具有缩径流道和扩径流道,其中,所述缩径流道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缩径;所述扩径流道被设置于比所述缩径流道靠下游侧的位置,且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流道直径扩径,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间隙空间和1个或者多个排液流道,所述间隙空间位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内侧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之间且形成在所述上游侧嵌合部与所述下游侧嵌合部之间,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使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流出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流道为多个且具有第1排液流道和第2排液流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中的至少1个排液流道将铅垂向下作为下方而在所述间隙空间的最下部附近连接于所述间隙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该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被收装于所述主体外壳,并且被设置于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与所述流出部之间,所述第2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轴部、外周部、多个叶片部、和回旋流道,其中,所述轴部沿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所述外周部包围所述轴部的径向外侧;多个所述叶片部被设置于所述轴部与所述外周部之间,用于生成相对于所述轴部沿规定的回旋方向流动的回旋流;所述回旋流道通过所述轴部、所述外周部和多个所述叶片部之间的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具有沿着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内侧面,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由树脂形成,所述主体部在设置有所述缩径流道的部分具有缩径外侧面,该缩径外侧面随着从上游侧靠向下游侧而缩径,所述主体部在设置有所述扩径流道的部分具有扩径外侧面,该扩径外侧面随着从上游
侧靠向下游侧而扩径。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设置有1个或者多个缺口部,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通过使所述下游侧嵌合部的一部分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形成缺口而形成,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作为1个或者多个所述排液流道来发挥作用。7.根据权利要求6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设置有1个或者多个凹部,1个或者多个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向内侧凹进的形状,1个或者多个所述凹部连接于1个或者多个所述缺口部。8.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9.一种洗碗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总结
本说明书公开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具有主体外壳和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主体外壳具有流入部和流出部;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被收装于主体外壳。第1微小气泡生成部具有主体部、文氏管流道、上游侧嵌合部和下游侧嵌合部,文氏管流道连通主体部的内部;上游侧嵌合部连接于主体部且与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下游侧嵌合部在比上游侧嵌合部靠下游侧的位置连接于主体部且与主体外壳的内侧面大致嵌合。在主体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排液流道,排液流道使间隙空间与流出部相连通,间隙空间位于主体外壳的内侧面与主体部的外侧面之间且形成于上游侧嵌合部与下游侧嵌合部之间。部与下游侧嵌合部之间。部与下游侧嵌合部之间。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将二 松枝和辉 古川真也 雨宫一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林内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10.20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