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具及具有其的锚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102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锚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锚具及具有其的锚索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煤矿巷道综采工作面回采后,顶板依旧悬挂在巷道的顶部,巷道和顶板之间极易产生瓦斯聚集,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对两端头采空区的顶板的锚索装置进行拆卸,确保顶板及时垮落,保证后续工作的安全进行。
3.在现有技术中,锚索装置包括锚具、钢绞线和托盘,锚具包括锚环和夹片,夹片设置在锚环内,钢绞线的一端固定在巷道的顶部,钢绞线的另一端延伸至顶板外侧,锚具和托盘套设在钢绞线的另一端,托盘设置在顶板下方,并且托盘与顶板的底部抵接,锚具能够将托盘固定在顶板上,锚具、托盘以及钢绞线相互配合以对顶板进行支撑。在对锚索装置进行拆卸时,需要工作人员拉伸钢绞线,夹片跟随钢绞线同步向外移动,以将夹片拉至锚环外侧,完成锚索装置的拆除。
4.但是,采用上述方式,钢绞线必须在受力状态下再次被拉伸,钢绞线的拉伸难度增大,所需工作时间较长,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工作人员在对钢绞线进行拉伸时,操作不当极易造成顶板垮落,从而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并且,现有技术中,锚具与钢绞线通常配套使用,锚具的通用性较低,锚具无法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钢绞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锚具及具有其的锚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锚具的通用性较低以及锚索装置拆卸难度较高的问题。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锚具,锚具包括:套筒,套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套筒的内径沿套筒的第一端至套筒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设置在套筒内,内衬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内衬的外径沿内衬的第一端至内衬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的外侧壁与套筒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且内衬的外侧壁与套筒的内侧壁过盈配合,内衬的侧壁上设计有多个开口,开口沿内衬的轴向设置,多个开口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开口的第二端设置在内衬的第二端,且开口的第二端贯穿内衬的第二端,开口的第一端与内衬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夹片,设置在内衬内,夹片与内衬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限位结构。
7.进一步地,开口的第一端与内衬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设置在3mm至5mm之间。
8.进一步地,开口的宽度设置在1mm至1.5mm之间。
9.进一步地,内衬的外侧壁与内衬的轴线的夹角设置在3
°
至3.5
°
之间。
10.进一步地,内衬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环形设置。
11.进一步地,凹槽的开口的尺寸设置在内衬的长度的至之间。
12.进一步地,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夹片的外径沿夹片的第一端至夹片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减小;内衬的内侧壁具有相互连接的倾斜段和直线段,倾斜段的直径沿内衬的第一端至内衬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直线段设置在内衬的第二端,夹片的外侧壁与倾斜段的结构相适配,直线段与夹片的第二端配合形成限位结构。
13.进一步地,套筒的第一端设置有凸台,凸台环形设置,凸台的外径大于套筒的外径。
14.进一步地,凸台的外径与套筒的外径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mm至15mm之间。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锚索装置,锚索装置包括钢绞线、托盘以及上述提供的锚具,钢绞线穿设在夹片内,托盘套设在钢绞线上,且与套筒和内衬的端部抵接。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衬设置在套筒内,夹片设置在内衬内,并且内衬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套筒与内衬为分体结构,套筒能够与不同型号的夹片配合使用,从而能够与不同型号的钢绞线配合使用,提高锚具的通用性,并且便于对套筒和内衬进行维修和替换。并且,在对锚索装置进行拆卸时,使用拆卸工具夹持套筒,并且远程控制拆卸工具向远离顶板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将套筒由内衬外侧拆卸下来。在拆卸套筒的过程中,由于夹片与内衬之间的限位结构,能够避免内衬与套筒同步移动,同时内衬受到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与夹片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这样会导致开口的第一端与内衬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断裂,直至断裂完全。此时,内衬与夹片脱离,夹片与钢绞线之间的咬合力消失,从而完成对锚索装置的拆卸。如此设置,工作人员能够远程操控拆卸工具进行工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便于对锚索装置进行拆卸,同时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避免工作人员受到伤害。并且,套筒能够对内衬进行支撑,进一步地避免内衬由套筒内脱落。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锚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套筒;11、凸台;
23.20、内衬;21、开口;22、凹槽;23、倾斜段;24、直线段;
24.30、夹片;
25.40、钢绞线;
26.50、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具,锚具包括套筒10、内衬20和夹片30。套筒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套筒10的内径沿套筒10的第一端至套筒1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20设置在套筒10内,内衬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内衬20的外径沿内衬20的第一端至内衬2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20的外侧壁与套筒10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内衬20的外侧壁与套筒10的内侧壁过盈配合,如此设置,当不需要对锚具进行拆卸时,套筒10与内衬20能够正常使用,保证锚具工作的可靠性。采用上述结构,在保证内衬20和套筒10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便于套筒10与内衬20进行分离。内衬20的侧壁上设计有多个开口21,开口21沿内衬20的轴向设置,多个开口21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开口21的第二端设置在内衬20的第二端,且开口21的第二端贯穿内衬20的第二端,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内,夹片30与内衬2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限位结构,钢绞线40穿设在夹片30内。
29.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内衬20设置在套筒10内,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内,并且内衬20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口21。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套筒10与内衬20为分体结构,套筒10能够与不同型号的夹片30配合使用,从而能够与不同型号的钢绞线40配合使用,提高锚具的通用性,并且便于对套筒10和内衬20进行维修和替换。并且,在对锚索装置进行拆卸时,使用拆卸工具夹持套筒10,并且远程控制拆卸工具向远离顶板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将套筒10由内衬20外侧拆卸下来。在拆卸套筒10的过程中,由于夹片30与内衬20之间的限位结构,能够避免内衬20与套筒10同步移动,同时内衬20受到与套筒10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与夹片30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这样会导致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断裂,直至断裂完全。此时,内衬20与夹片30脱离,夹片30与钢绞线40之间的咬合力消失,从而完成对锚索装置的拆卸。如此设置,工作人员能够远程操控拆卸工具进行工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便于对锚索装置进行拆卸,同时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避免工作人员受到伤害。并且,图2所示的锚具再逆时针旋转90
°
为锚具在工作时的方向,套筒10能够对内衬20进行支撑,进一步地避免内衬20由套筒10内脱落。
30.其中,在本技术中,拆卸工具可以为卡钳式千斤顶,智能锚钻车能够带动卡钳式千斤顶移动,内衬20可以采用合金钢材质。
31.具体地,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设置在3mm至5mm之间。如此设置,当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小于3mm时,内衬20的结构强度较小,极易断裂,无法保证正常的固定工作,从而影响锚索装置对顶板的支撑效果,同时增大了内衬20的加工难度,内衬20在加工过程极易断裂;当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大于5mm时,锚索装置在拆卸过程中,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处不易断裂,影响锚索装置的拆卸;因此,将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设置在3mm至5mm之间,这样既能够保证内衬20的结构强度,保证内衬20正常的固
定工作,降低内衬20的加工难度,又能够保证锚索装置在拆卸过程中,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处能够断裂。
32.其中,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可以设置为3mm、4mm或者5mm,在本技术中开口21的第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l设置为4mm。
33.进一步地,开口21的宽度d设置在1mm至1.5mm之间。其中,套筒10与内衬20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热处理,套筒10与内衬20在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当开口21的宽度d小于1mm时,开口21无法有效补偿套筒10与内衬20热处理带来变形的配合偏差;当开口21的宽度d大于1.5mm时,开口21的尺寸过大,这样会降低内衬20的结构强度,无法保证内衬20正常的固定工作,从而影响锚索装置对顶板的支撑效果;因此,将开口21的宽度d设置在1mm至1.5mm之间,这样既能够有效补偿套筒10与内衬20热处理带来变形的配合偏差,同时能够保证内衬20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内衬20正常的固定工作,保证锚索装置对顶板的支撑效果。
34.其中,开口21的宽度d可以设置为1mm、1.2mm或者1.5mm,在本技术中,开口21的宽度d设置为1.2mm。
35.具体地,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设置在3
°
至3.5
°
之间。如此设置,当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小于3
°
时,套筒10在脱离内衬20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过大,不便于对套筒10进行拆卸,同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过大,极易产生火花,从而提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当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大于3.5
°
时,套筒10与内衬20之间的摩擦力过小,套筒10与内衬20配合时,无法有效进行固定工作,可靠性较低,并且,套筒10在脱离内衬20时,套筒10无法有效对内衬20进行挤压,影响内衬20的断裂;因此,将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设置在3
°
至3.5
°
之间,这样既便于对套筒10进行拆卸,又能够保证套筒10与内衬20配合工作时的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内衬20的正常断裂。
36.其中,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可以设置为3
°
、3.2
°
或者3.5
°
,在本技术中,内衬20的外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α设置为3.2
°

37.进一步地,内衬2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凹槽22,凹槽22环形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套筒10与内衬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便于拆卸工具对套筒10进行拆卸。同时,便于对凹槽22进行加工,凹槽22的深度可以设置在1mm至1.1mm之间,这样既能够有效减小内衬20与套筒10之间的摩擦,同时能够保证内衬20的结构强度。
38.具体地,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设置在内衬20的长度的至之间。如此设置,当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小于内衬20的长度的时,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过小,无法有效地减小套筒10与内衬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无法有效地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不便于套筒10脱离内衬20,从而影响锚索装置的正常拆卸工作;当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大于内衬20的长度的时,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过大,套筒10与内衬20的接触面积过小,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摩擦过小,套筒10与内衬20配合时,无法有效进行固定工作,可靠性较低,并且,套筒10在脱离内衬20时,套筒10无法有效对内衬20进行挤压,影响内衬20的断裂;因此,将凹槽22的开
口的尺寸设置在内衬20的长度的至之间,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减小套筒10与内衬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便于套筒10脱离内衬20,同时能够保证内衬20和套筒10配合的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内衬20的正常断裂。
39.其中,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可以设置为内衬20的长度的或者在本技术中,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为内衬20的长度的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为凹槽22沿内衬2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
40.进一步地,夹片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夹片30的外径沿夹片30的第一端至夹片3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减小。内衬20的内侧壁具有相互连接的倾斜段23和直线段24,倾斜段23的直径沿内衬20的第一端至内衬2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直线段24设置在内衬20的第二端,夹片30的外侧壁与倾斜段23的结构相适配,直线段24与夹片30的第二端配合形成限位结构。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将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内,操作方便。
41.其中,在本技术中,对锚具进行安装时,先将过盈配合的套筒10和内衬20套设在钢绞线40上,再将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与钢绞线40之间,以此完成对托盘50的固定。具体地,夹片30的第一端的侧壁上设置有环形开槽,当部分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内后,环形开槽位于内衬20的外部,环形开槽上套设弹簧圈,弹簧圈的一端与内衬20的第一端的端部抵接,以此完成对夹片30的固定。
42.具体地,内衬20的内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β设置在6
°
至7
°
之间,这样既能够减小内衬20与夹片30之间的摩擦,便于将夹片30设置在内衬20与钢绞线40之间,同时能够保证夹片30放置在内衬20与钢绞线40之间的稳定性,便于弹簧圈对夹片30进行固定。其中,内衬20的内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β可以设置为6
°
、6.5
°
或者7
°
,在本技术中,内衬20的内侧壁与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β设置为6.5
°

43.进一步地,套筒10的第一端设置有凸台11,凸台11环形设置,凸台11的外径大于套筒10的外径。如此设置,便于拆卸工具抓取套筒10,从而能够保证拆卸工具在拆卸套筒10的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中,在本技术中,卡钳式千斤顶的端部具有卡钳,千斤顶拆卸套筒10时,卡钳固定在凸台11上,操作方便。
44.进一步地,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mm至15mm之间。如此设置,当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值小于10mm时,不便于拆卸工具抓取套筒10,降低拆卸效率;当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大于15mm时,凸台11的尺寸过大,这样会导致套筒10的成本增加,同时会导致套筒10的重量增加,不便于套筒10的使用;因此,将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mm至15mm之间,这样既便于拆卸工具抓取套筒10,同时能够降低凸台11的生产成本,减小套筒10的重量。
45.其中,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可以设置为10mm、12mm或者15mm,在本技术中,凸台11的外径与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设置为12mm。
46.具体地,在本技术中,凸台11的厚度,即凸台11沿套筒10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设置在10mm-15mm之间,这样在保证凸台11的抗拉强度的同时,能够避免凸台11的尺寸过大,降低套筒10的生产成本,减小套筒10的重量。其中,凸台1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0mm、12mm或者
15mm,在本技术中,凸台11的厚度设置为12mm。
47.如图3所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锚索装置,锚索装置包括钢绞线40、托盘50以及上述提供的锚具,钢绞线40穿设在夹片30内,托盘50套设在钢绞线40上,且与套筒10和内衬20的端部抵接。托盘50设置在顶板的下方,且托盘50与顶板的底部抵接,锚具能够固定托盘50,锚具、托盘50以及钢绞线40相互配合以对顶板进行支撑。采用上述结构,便于对锚索装置进行拆除,从而能够解决顶板的悬顶问题,避免瓦斯聚集在顶板和巷道之间。
4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9.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1.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2.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具包括:套筒(10),所述套筒(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套筒(10)的内径沿所述套筒(10)的第一端至所述套筒(1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20),设置在所述套筒(10)内,所述内衬(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衬(20)的外径沿所述内衬(20)的第一端至所述内衬(2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衬(20)的外侧壁与所述套筒(10)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且所述内衬(20)的外侧壁与所述套筒(10)的内侧壁过盈配合,所述内衬(20)的侧壁上设计有多个开口(21),所述开口(21)沿所述内衬(20)的轴向设置,多个所述开口(21)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开口(21)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内衬(20)的第二端,且所述开口(21)的第二端贯穿所述内衬(20)的第二端,所述开口(21)的第一端与所述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夹片(30),设置在所述内衬(20)内,所述夹片(30)与所述内衬(20)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限位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1)的第一端与所述内衬(20)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隔设置在3mm至5m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1)的宽度设置在1mm至1.5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20)的外侧壁与所述内衬(20)的轴线的夹角设置在3
°
至3.5
°
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2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凹槽(22),所述凹槽(22)环形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2)的开口的尺寸设置在所述内衬(20)的长度的至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片(3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夹片(30)的外径沿所述夹片(30)的第一端至所述夹片(3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减小;所述内衬(20)的内侧壁具有相互连接的倾斜段(23)和直线段(24),所述倾斜段(23)的直径沿所述内衬(20)的第一端至所述内衬(20)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直线段(24)设置在所述内衬(20)的第二端,所述夹片(30)的外侧壁与所述倾斜段(23)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直线段(24)与所述夹片(30)的第二端配合形成所述限位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0)的第一端设置有凸台(11),所述凸台(11)环形设置,所述凸台(11)的外径大于所述套筒(10)的外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1)的外径与所述套筒(10)的外径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mm至15mm之间。10.一种锚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装置包括钢绞线(40)、托盘(50)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锚具,所述钢绞线(40)穿设在所述夹片(30)内,所述托盘(50)套设在所述钢绞线(40)上,且与所述套筒(10)和内衬(20)的端部抵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锚具及具有其的锚索装置,锚具包括:套筒,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套筒的内径沿套筒的第一端至套筒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内衬的外径沿内衬的第一端至内衬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衬的外侧壁与套筒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内衬的侧壁上设计有多个开口,开口沿内衬的轴向设置,多个开口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开口的第二端设置在内衬的第二端,开口的第一端与内衬的第一端之间具有间隔;夹片,设置在内衬内,夹片与内衬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限位结构。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锚具的通用性较低以及锚索装置拆卸难度较高的问题。通用性较低以及锚索装置拆卸难度较高的问题。通用性较低以及锚索装置拆卸难度较高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雄 郭爱军 杨俊彩 王亚军 范润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6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