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其送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8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送风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空调产业的发展,用户对空调的送风体验逐步越高。现有柜式空调器的出风口面积小,风量受限,送风模式单一,只能实现左、右、前三种送风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大风量、广域远距离送风、多风感的送风体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结构,以实现空调室内机多方式出风、多角度出风。
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送风结构的外形美观和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送风结构空调室内机。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结构,其包括:
7.机壳,所述机壳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所述机壳的横向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所述前向出风口具有中部出风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出风区域横向两侧的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邻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邻近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
8.第一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且封堵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以及
9.第二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且封堵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与第一驱动机构传动连接;
11.所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其中
1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独立受控。
13.可选地,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且
14.所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一竖向转轴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5.可选地,所述第一竖向转轴位于所述前向出风口所在的前面板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在的第一侧板之间的拐角处。
16.可选地,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且
17.所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配置成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二竖向转轴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8.可选地,所述第二竖向转轴位于所述前向出风口所在的前面板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所在的第二侧板之间的拐角处。
19.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处均设有出风格栅。
20.可选地,所述送风结构还包括:
21.多个导风板,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所述中部出风区域,以用于打开和/或封闭所述中部出风区域、并调节所述中部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
22.可选地,每个所述导风板均配置成绕第三竖向转轴独立地转动,以在横向上调节所述中部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且
23.每个所述导风板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板体。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根据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送风结构。
25.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包括机壳,机壳上不但开设有位于其前侧的前向出风口,而且还开设有位于其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向出风口,以通过前向出风口向前送风、通过两个侧向出风口朝向机壳的横向两侧送风,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26.更为特别地,前向出风口被分成中部出风区域、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三个不同的出风区域。送风结构还包括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内部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以通过第一风路调节机构选择性地打开第一侧向出风口或第一侧部出风区域、通过第二风路调节机构选择性地打开第二侧向出风口或第二侧部出风区域,从而选择性地实现机壳前侧的宽角度范围送风、或机壳前侧和机壳横向侧部同时送风的多种送风方式,满足了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
27.本实用新型将第一风路调节机构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均设置在机壳内,相比于将其设置在机壳外部,送风结构的外形更加美观。并且,第一风路调节机构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均是活动的,将其设置在机壳内,不会触碰或挤压到儿童手指,安全性更高。
28.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9.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31.图2至图7是具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在送风结构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结构,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图2至图7是具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在送风结构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结构
10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1。
33.机壳11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111,机壳11的横向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也即是,从前向出风口111流出的气流吹向机壳11的前侧,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流出的气流分别吹向机壳11的横向两侧。
34.特别地,前向出风口111具有中部出风区域1111、以及分别位于中部出风区域1111横向两侧的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邻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邻近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也即是,前向出风口111具有三个不同的出风区域,该三个不同的出风区域在横向上并排设置。
35.进一步地,送风结构10还包括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11的内部,且具有打开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且封堵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且打开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的第二状态。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11的内部,且具有打开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且封堵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且打开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的第二状态。
36.当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状态时,机壳11内部的气流可通过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流向机壳11的横向侧部,而不会通过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流向机壳11的前侧。当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状态时,机壳11内部的气流不会通过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流向机壳11的横向侧部,而是通过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流向机壳11的前侧。
37.当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一状态时,机壳11内部的气流可通过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流向机壳11的横向侧部,而不会通过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流向机壳11的前侧。当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二状态时,机壳11内部的气流不会通过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流向机壳11的横向侧部,而是通过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流向机壳11的前侧。
38.本实用新型的送风结构10包括机壳11,机壳11上不但开设有位于其前侧的前向出风口111,而且还开设有位于其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向出风口,以通过前向出风口111向前送风、通过两个侧向出风口朝向机壳11的横向两侧送风,扩大了送风结构10的可送风范围。
39.更为特别地,前向出风口111被分成中部出风区域1111、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三个不同的出风区域。送风结构10还包括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11内部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以通过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选择性地打开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或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通过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选择性地打开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或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从而选择性地实现机壳11前侧的宽角度范围送风、或机壳11前侧和机壳11横向侧部同时送风的多种送风方式,满足了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
40.本实用新型将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设置在机壳11内,相比于将其设置在机壳11外部,送风结构10的外形更加美观。并且,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是活动的,将其设置在机壳11内,可以避免触碰或挤压到儿童手指,安全性更高。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与第一驱动机构141传动连接,以在第一驱动机构141的驱动下运动。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与第二驱动机构142传动连接,以在第二驱动机构142的驱动下运动。
42.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141和第二驱动机构142独立受控。也即是,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分别在第一驱动机构141和第二驱动机构142的驱动下独立地运动,二者的运动与否、运动状态等均不会产生相互影响。
43.具体地,根据用户的需求或设定,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可均处于其第一状态,也可以均处于其第二状态,还可以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状态,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二状态,还可以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状态,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一状态。由此,丰富了送风结构的送风角度和送风形式。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向出风口11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扩大送风结构10在竖向上的送风范围。具体地,前向出风口11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宽度方向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45.进一步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配置成在第一驱动机构141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一竖向转轴151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也即是,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能够在水平面内转动,从而实现其状态切换。
46.优选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的转动轨迹处在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一侧向出风区域1112上游侧的气流流动路径中,充分地利用了该流动空间,不会与空调室内机1的处在机壳11内的其他结构产生结构干涉。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竖向转轴151位于前向出风口111所在的前面板114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所在的第一侧板115之间的拐角处,以在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第一状态时尽可能紧密地覆盖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在在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第二状态时尽可能紧密地覆盖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提高了气密性效果。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向出风口111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扩大送风结构10在竖向上的送风范围。具体地,前向出风口111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长度方向均沿竖向延伸,宽度方向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49.进一步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配置成在第二驱动机构142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二竖向转轴152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也即是,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能够在水平面内转动,从而实现其状态切换。
50.优选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的转动轨迹处在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和第二侧向出风区域1113上游侧的气流流动路径中,充分地利用了该流动空间,不会与空调室内机1的处在机壳11内的其他结构产生结构干涉。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向转轴152位于前向出风口111所在的前面板114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所在的第二侧板116之间的拐角处。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处均设有出风格栅16。出风格栅16可以对气流进行适当地分割,从而将气流适度地打散,由此,流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的风量相对较小,但送风较为柔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53.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结构10还包括多个导风板17,多个导风板17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中部出风区域1111,以用于打开和/或封闭中部出风区域1111、并调节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出风方向。也就是说,前向出风口11的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开闭、以及送风方向的调
节均通过多个导风板117来实现。
54.当多个导风板17打开中部出风区域1111时,中部出风区域1111可形成一个完整的、面积较大的出风区域,该出风区域对气流产生的阻力非常小,适用于大面积、大风量的送风。
55.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前向出风口111不同出风区域的区别设置,巧妙地利用了前向出风口111中部区域风量较大的优势进一步实现大风量送风,利用前向出风口两侧区域风量相对较小的特点进一步实现柔和送风的目的,丰富了送风结构10的送风形式。
56.本实用新型利用前向出风口111不同出风区域的结构差异、以及两个侧向出风口和前向出风口111的结构差异,通过两个风路调节机构和多个导风板17的配合实现了多种风量、多方式送风的目的,不需要设计其他复杂的结构,简化了送风结构10的结构。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风板17均配置成绕第三竖向转轴153独立地转动,以在横向上调节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出风方向。也即是,每个导风板17的转动与其他导风板17独立,便于通过多个导风板17转动角度的差异组合成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多种出风效果。
58.进一步地,每个导风板17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板体,以便于整体地打开中部出风区域1111或关闭中部出风区域1111。
59.具体地,每个导风板17均具有打开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至少部分过流面积的多个打开位置和封堵中部出风区域1111的相应区域的关闭位置。当所有的导风板17均处于关闭位置时,整个中部出风区域1111被完全封堵,中部出风区域1111关闭。此时,所有的导风板17可形成连续且完整的一个整体,以避免漏风。当导风板17处于不同打开位置时,其相对于关闭位置所发生的偏转角度有所不同。
60.具体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处于其第一状态,多个导风板17均处于关闭位置。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处于其第二状态,多个导风板17均处于关闭位置。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二状态,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一状态,多个导风板17均处于关闭位置。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处于其第一状态,多个导风板17中的部分导风板17处于关闭状态、部分导风板17处于打开位置。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处于其第一状态,多个导风板17中的部分导风板17处于关闭状态、部分导风板17处于角度不同的打开位置。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处于其第一状态,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处于其第二状态,多个导风板17均处于打开位置。
6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列举的图2至图7仅是送风结构10的部分状态,送风结构10还可以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和多个导风板17的状态组合得到更多的送风模式,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6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空调室内机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送风结构10。
63.由于送风结构10不但包括前向出风口111,而且还包括两个侧向出风口,以通过前向出风口111向前送风、通过两个侧向出风口朝向机壳11的横向两侧送风,扩大了送风结构10的可送风范围。
64.更为特别地,前向出风口111被分成中部出风区域1111、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和
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三个不同的出风区域。送风结构10还包括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11内部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两个风路调节机构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以通过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选择性地打开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或第一侧部出风区域1112、通过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选择性地打开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或第二侧部出风区域1113,从而选择性地实现机壳11前侧的宽角度范围送风、或机壳11前侧和机壳11横向侧部同时送风的多种送风方式,满足了用户不同的送风需求。
65.本实用新型将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设置在机壳11内,相比于将其设置在机壳11外部,送风结构10的外形更加美观。并且,第一风路调节机构12和第二风路调节机构13均是活动的,将其设置在机壳11内,可以避免触碰或挤压到儿童手指,安全性更高。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优选为柜式空调室内机。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形成空调室内机1的前壳,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连接在机壳10后侧的后壳40、设置于后壳40内的换热器20和气流驱动装置30。由于换热器20和气流驱动装置3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获得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6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位于后壳40内的摆叶结构50,以通过摆叶结构50调节空调室内机1在竖向上的送风方向。
69.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送风结构10和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1.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侧开设有前向出风口,所述机壳的横向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所述前向出风口具有中部出风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部出风区域横向两侧的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邻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邻近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第一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且封堵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以及第二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且封堵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且打开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与第一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独立受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且所述第一风路调节机构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一竖向转轴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转轴位于所述前向出风口所在的前面板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在的第一侧板之间的拐角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风口;且所述第二风路调节机构配置成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绕第二竖向转轴转动,以在其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向转轴位于所述前向出风口所在的前面板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所在的第二侧板之间的拐角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区域处均设有出风格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导风板,沿横向并排地设置于所述中部出风区域,以用于打开和/或封闭所述中部出风区域、并调节所述中部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板均配置成绕第三竖向转轴独立地转动,以在横向上调节所述中部出风区域的出风方向;且每个所述导风板均为竖向延伸的条形板体。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送风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及其送风结构,送风结构包括:机壳,机壳上开设有前向出风口、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前向出风口具有中部出风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横向两侧的第一侧部出风区域和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第一侧部出风区域邻近第一侧向出风口,第二侧部出风区域邻近第二侧向出风口;第一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第一侧向出风口且封堵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第一侧向出风口且打开第一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以及第二风路调节机构,可活动地设置于机壳的内部,且具有打开第二侧向出风口且封堵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一状态、以及封堵第二侧向出风口且打开第二侧部出风区域的第二状态。第二状态。第二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佳 李伟 姜晓露 黄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6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