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及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3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以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设有沿轴向前进且在轴端反转的水路的旋转机。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8818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上述那样的旋转机中,要求进一步提高水路的冷却效率。
8.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流路的旋转电机及驱动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一个方案具备: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在内部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多个轴向流路部,其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一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一侧的第一端部彼此相连;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轴向流路部具有:第一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一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二端部,且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轴向另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所述第二流路部而变小。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所述第一流路部而变小。所述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所述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一流路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侧的第三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所述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所述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二流路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侧的第四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
11.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案是搭载于车辆的驱动装置,其中,具备:上述的旋转电机;以及传递机构,其与所述转子连接,且将所述转子的旋转传递给所述车辆的车轴。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在旋转电机及驱动装置中,能够提高流路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从上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15.图2是从后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16.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中的第一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17.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中的第二壳体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18.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供油路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19.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20.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1.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流槽部的立体图。
22.图9是从轴向一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流槽部的图。
23.图1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立体图。
24.图1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流路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即,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与铅垂方向相关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至少在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满足即可。
26.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且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27.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包含大致正交的方向。
28.适当图示的中心轴j1是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假想轴。更详细而言,中心轴j1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也就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j1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侧(+y侧)称为“轴向一侧”,将右侧(-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29.适当图示的箭头θ示出周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周向中的从轴向一侧(+y侧)观察时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逆时针前进的侧、即箭头θ朝向的侧(+θ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轴向一侧观察时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顺时针前进侧、即与箭头θ朝向的侧相反的侧(-θ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30.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是搭载于车辆,使车轴64旋转的驱动装置。搭载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如图1及图2所示,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20、传递机构60、逆变器单元80以及泵94。
3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20是驱动驱动装置100的马达。旋转电机20具备:能够
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的转子30;隔着间隙与转子30对置的定子40;在内部容纳转子30及定子40的壳体10;以及轴承71~76。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也是驱动装置100的壳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具有在内部收纳转子30及定子40的马达壳体11和在内部收纳传递机构60的传递机构壳体12。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是被相互固定的分体。传递机构壳体12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轴向一侧。即,传递机构壳体12与马达壳体11的轴向一侧相连。轴承71~76例如是滚珠轴承。
32.转子30具有轴31和转子主体32。轴31能够以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轴31由轴承71、72、73、74可旋转地支撑。由此,轴承71、72、73、74将转子30支撑为可旋转。
33.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为中空轴。轴3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轴31设置有将轴31的内部和轴31的外部相连的孔部33。轴31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延伸。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到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在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有减速装置61。
34.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通过第一轴部件31a和第二轴部件31b在轴向上连结而构成。第一轴部件31a收纳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在第一轴部件31a设置有孔部33。第二轴部件31b与第一轴部件31a的轴向一侧连结。第二轴部件31b的外径比第一轴部件31a的外径小。第二轴部件31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一轴部件31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内部嵌合。第二轴部件31b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第一轴部件31a和第二轴部件31b例如通过花键嵌合相互连结。第一轴部件31a由轴承71、72可旋转地支撑。第二轴部件31b由轴承73、74可旋转地支撑。
35.转子主体32固定于轴31的外周面。更详细地说,转子主体32固定于第一轴部件31a的外周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32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
36.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固定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定子40包括定子铁芯41和线圈组件42。定子铁芯41为包围转子30的环状。线圈组件42具有沿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多个线圈42c。多个线圈42c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体安装于定子铁芯41。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42也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42c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42c彼此相连的连接线。线圈组件42具有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a和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b。
37.传递机构60与转子30连接。传递机构60将转子30的旋转传递至车辆的车轴6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60具有与转子30连接的减速装置61和与减速装置61连接的差动装置62。
38.减速装置61具有第一齿轮61a、第二齿轮61b、第三齿轮61c以及齿轮转轴61d。第一齿轮61a固定于轴31中的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部分。第二齿轮61b和第三齿轮61c固定于齿轮转轴61d。第二齿轮61b与第一齿轮61a啮合。齿轮转轴61d以与中心轴j1平行地延伸的齿轮轴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齿轮轴j2是位于比中心轴j1靠下侧的假想轴。齿轮轴j2例如位于比中心轴j1靠后侧(-x侧)。齿轮转轴61d由轴承75、76可旋转地支撑。
39.差动装置62具有齿圈62a。齿圈62a与第三齿轮61c啮合。齿圈62a的下侧的端部浸渍于在传递机构壳体12内所储存的油o中。通过齿圈62a旋转,油o被搅起。被搅起的油o例如作为润滑油供给至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差动装置62使车轴64绕差动轴j3旋转。差动轴j3是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延伸的假想轴。
40.马达壳体11具有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即,壳体10具有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
41.第一壳体部件13是在定子40的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0的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的内周面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壳体部件13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第一壳体部件13固定于传递机构壳体12。在第一壳体部件13的内部嵌合有定子铁芯41。第一壳体部件13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第一对置壁部13a、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3b、以及设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承保持部13c。
42.第一对置壁部13a在轴向上与传递机构壳体12对置。第一对置壁部13a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轴向另一侧。第一对置壁部13a固定于传递机构壳体12。第一对置壁部13a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的孔13d。孔13d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第二轴部件31b沿轴向穿过孔13d。
43.如图2所示,第一对置壁部13a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贯穿孔13e。贯穿孔13e是将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后述的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和马达壳体11的内部相连的贯穿孔。贯穿孔13e设置在第一对置壁部13a中的位于比轴承保持部13c靠下侧的部分。贯穿孔13e的下侧的端部与周壁部13b的内周面相连。
44.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3c设置在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3c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如图3所示,轴承保持部13c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3c具有沿径向贯通轴承保持部13c的贯通部13f。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部13f沿径向贯通轴承保持部13c中的位于比中心轴j1靠上侧且靠后侧(-x侧)的部分。贯通部13f从轴承保持部13c的内周面到轴承保持部13c的外周面向后侧且斜上侧延伸。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13c在内部保持轴承72。
45.第二壳体部件14与第一壳体部件13分体。第二壳体部件14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第二壳体部件14堵塞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部件14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盖壁部14a和从盖壁部14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4b。如图1所示,周壁部1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壳体部件13的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接触。盖壁部14a具有凹部14c,该凹部14c从盖壁部14a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凹部14c中的轴向一侧部分是在内部保持轴承71的轴承保持部14d。
4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壳体11安装有逆变器单元80。逆变器单元80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后侧的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逆变器单元80具有与定子40电连接的逆变器电路。
47.传递机构壳体12在内部收纳有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如图2所示,传递机构壳体12比马达壳体11向下侧突出。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面位于比马达壳体11的内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面靠下侧。传递机构壳体12具有:固定在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第三壳体部件15;以及固定在第三壳体部件15的轴向一侧的第四壳体部件16。即,壳体10具有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
48.第三壳体部件15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第二对置壁部15a、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5b、以及设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承保持部15c、15d。第二对置壁部15a在轴向上与第一对置壁部13a对置。第二对置壁部15a固定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第二对置壁部15a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的孔15f。孔15f
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第二轴部件31b沿轴向穿过孔15f。
49.第二对置壁部15a具有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凹部15e。凹部15e的内周缘例如在沿轴向观察时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形。凹部15e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第一对置壁部13a堵塞。在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设有空间s。空间s由凹部15e的内部构成。
50.如图2所示,第二对置壁部15a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贯穿孔15h。贯穿孔15h是将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的贯穿孔。贯穿孔15h设置在第二对置壁部15a中的位于比轴承保持部15c靠下侧的部分。贯穿孔15h设置在凹部15e的底面的下侧的端部。凹部15e的底面是凹部15e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一侧且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贯穿孔15h的下侧的端部与凹部15e的内周面相连。贯穿孔15h例如配置成与设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贯穿孔13e的轴向一侧隔开间隙地对置。
5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对置壁部13a和第二对置壁部15a构成了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隔开的隔壁部19。即,壳体10具有隔壁部19。隔壁部19具有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的贯穿孔19a。贯穿孔19a在轴向上贯通隔壁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19a由设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贯穿孔13e、凹部15e的下侧的端部以及设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贯穿孔15h构成。
52.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5c、15d设置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5c、15d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如图5所示,轴承保持部15c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5d是以齿轮轴j2为中心的圆筒状。如图1所示,轴承保持部15c在内部保持轴承73。轴承保持部15d在内部保持轴承75。
53.第四壳体部件16具有在径向上扩展的盖壁部16a、从盖壁部16a的径向外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周壁部16b、以及设置于盖壁部16a的轴承保持部16c、16d。周壁部16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第三壳体部件15的周壁部15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轴向上接触。
54.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部16c、16d设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轴承保持部16c、16d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轴承保持部16c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6d是以齿轮轴j2为中心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6c在内部保持轴承74。轴承保持部16d在内部保持轴承76。
55.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容纳有油o。油o储存于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下部区域。油o被用作对旋转电机20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油o也作为润滑油用于减速装置61和差动装置62。作为油o,例如为了起到制冷剂及润滑油的功能,而优选使用粘度比较低的与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5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递机构壳体12安装有泵94。泵94安装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下侧的面。泵94是使油o在后述的第二供给流路92内流动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泵94是电动泵。另外,泵94也可以是通过轴31或齿轮转轴61d旋转的机械式的泵。
57.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壳体部件13与第二壳体部件14的轴向之间、第一壳体部件13与第三壳体部件15的轴向之间、以及第三壳体部件15与第四壳体部件16的轴向之间被密封部件密封。密封部件例如是液体垫圈等。
5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第二壳体部件14、第三壳体部件15以及第四壳
体部件16由螺栓固定。更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通过螺栓10a相互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通过螺栓10b相互固定。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通过螺栓10c相互固定。螺栓10a、螺栓10b以及螺栓10c分别包围中心轴j1地设置有多个。
59.多个螺栓10a分别固定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突出部13k和设于第二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的多个突出部14k。突出部13k设置在第一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突出部13k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7所示,多个突出部13k沿着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突出部13k具有从突出部13k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3p。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3p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3k。另外,内螺纹孔13p也可以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孔。
60.突出部14k设于第二壳体部件14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部14k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突出部14k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突出部14k的轴向一侧的面与突出部13k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突出部14k具有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4k的固定孔14p。沿轴向观察,固定孔14p和内螺纹孔13p相互重叠。螺栓10a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固定孔14p,拧入内螺纹孔13p。由此,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通过螺栓10a固定。
61.多个螺栓10b分别固定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的多个突出部13m和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的多个突出部15m。突出部13m设置在第一壳体部件13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部13m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突出部13m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突出部13m的周向位置相对于突出部13k的周向位置错开。突出部13m的周向位置例如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突出部13k彼此之间的周向的中央位置。突出部13m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突出部13m的固定孔13q。
62.突出部15m设置在第三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突出部15m向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突出部15m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突出部15m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突出部13m的轴向一侧的面接触。突出部15m具有从突出部15m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5q。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5q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5m。另外,内螺纹孔15q也可以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孔。
63.沿轴向观察,固定孔13q和内螺纹孔15q相互重叠。螺栓10b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固定孔13q,并拧入内螺纹孔15q。由此,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通过螺栓10b固定。
6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通过从与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的螺栓10a相同的侧拧入的螺栓10b相互固定。即,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螺栓10b以与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的螺栓10a相同的朝向插入固定孔13q和内螺纹孔15q。
65.如图6所示,螺栓10c将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的外周面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突出部15n和设于第四壳体部件16的外周面中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突出部16n固定。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突出部15n和突出部16n分别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突出部15n和突出部16n向径向外侧突出。突出部15n和突出部16n的周向位置可以与突出部13m和突出部15m的周向位置相同,也可以在周向上错开。
66.突出部15n具有从突出部15n的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5r。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5r沿轴向贯通突出部15n。另外,内螺纹孔15r也可以是在轴向
另一侧具有底部的孔。突出部16n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突出部16n的固定孔16r。螺栓10c从轴向一侧穿过固定孔16r,并拧入内螺纹孔15r。由此,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通过螺栓10c固定。
67.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通过螺栓10c相互固定,该螺栓10c从与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的螺栓10a以及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螺栓10b拧入的侧相反的侧拧入。即,固定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的螺栓10c以与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的螺栓10a及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螺栓10b不同的朝向插入固定孔16r及内螺纹孔15r。
68.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从轴向中的与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通过螺栓10a固定的侧相同的侧通过螺栓10b固定。因此,能够从轴向的同一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的作业和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作业。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0的组装作业性。
69.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壳体12为比马达壳体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当想要对马达壳体11从传递机构壳体12所处的侧、即轴向一侧插入螺栓而将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固定时,为了避免与传递机构壳体12自身的干涉,有将螺栓的固定部配置于更靠径向外侧的需要等。因此,壳体10容易大型化。
70.对于此,例如,如果将第一壳体部件13、第三壳体部件15以及第四壳体部件16利用从轴向一侧插入的螺栓紧固在一起,则能够一边抑制壳体10大型化,一边将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固定。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想要拆下螺栓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分离时,构成传递机构壳体12的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也分离。因此,在将传递机构壳体12未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状态下,无法在组合的状态下进行操作。由此,壳体10的组装性容易变差。另外,在进行驱动装置100的维护时以及更换传递机构60时等,作业性容易变差。
71.另外,在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与第三壳体部件15的轴向之间的密封部件和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与第四壳体部件16的轴向之间的密封部件中,有时为了适当地维持密封性而所需要的螺栓的轴向力不同。因此,若利用同一螺栓将第一壳体部件13、第三壳体部件15以及第四壳体部件16紧固在一起,则有时难以对分别配置于各壳体部件之间的密封部件适当地施加轴向力。因此,容易产生各壳体部件间的密封性降低以及螺栓的轴向力的调整变得困难等问题。
72.以上所述的、将第一壳体部件13、第三壳体部件15以及第四壳体部件16通过从轴向一侧插入的螺栓紧固在一起的情况下的问题点对于将第一壳体部件13、第二壳体部件14以及第三壳体部件15通过从轴向另一侧插入的螺栓紧固在一起的情况也相同。
73.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从轴向中的与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通过螺栓10a固定的侧相同的侧通过螺栓10b固定。因此,即使将通过螺栓10b固定的部分的位置不变更到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也能够抑制螺栓10b与传递机构壳体12干涉。由此,能够一边抑制壳体10大型化,一边通过螺栓10b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另外,即使拆下螺栓10b,也仅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分离,第三壳体部件15和第四壳体部件16不会分离。因此,对于传递机构
壳体12,即使在未固定于马达壳体11的状态下,也能够在组合的状态下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组装性变差。另外,在进行驱动装置100的维护时以及在更换传递机构60时等,能够抑制作业性变差。另外,由于能够通过螺栓10b和螺栓10c分别改变轴向力,因此能够对位于第一壳体部件13与第三壳体部件15之间的密封部件和位于第三壳体部件15与第四壳体部件16之间的密封部件分别个别地施加不同的轴向力。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各壳体部件之间的密封性,也能够容易地调整螺栓10b、10c的轴向力。这对于第一壳体部件13与第二壳体部件14之间的密封部件也是同样的。
74.另外,例如,如果在马达壳体11与传递机构壳体12之间配置另外的壳体部件,并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固定于该另外的壳体部件,则也能够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分别以组装好的状态分离。但是,在该情况下,构成壳体10的部件数量增加设置该另外的壳体部件的量。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在不设置该另外的部件的情况下,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分别以组装好的状态分离。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壳体1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由于可以不设置该另外的部件,因此能够降低驱动装置100的重量。由此,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地将驱动装置100的构造设为利用水w冷却旋转电机20的水冷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整体的重量增加。
75.另外,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地,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突出部13m也可以沿轴向延伸。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突出部13m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接近突出部13k。由此,在从轴向另一侧进行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作业时,能够使使用用于拧入螺栓10b的夹具及工具的位置接近进行将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固定的作业时的使用夹具及工具的位置。另外,能够缩短夹具和工具等的轴向尺寸。由此,能够提高通过螺栓10b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作业的作业性。特别是,能够适当地拧入螺栓10b,适当地产生轴向力。
76.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突出部13m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的中心靠轴向另一侧。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突出部13m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突出部13k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突出部13m与突出部13k干涉。
77.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也通过与上述的多个螺栓10a不同的螺栓10d固定。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部件13具有从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3i。内螺纹孔13i在周向上位于后述的槽部93a与后述的第二流路50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之间。内螺纹孔13i位于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径向内侧。
78.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部件14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二壳体部件14的固定孔14e。固定孔14e在周向上位于后述的连接部93b与后述的第二流路50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之间。固定孔14e位于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径向内侧。从轴向另一侧穿过固定孔14e的螺栓10d拧入内螺纹孔13i。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在后述的回收流路93的径向内侧且与第二流路50在周向上相邻的位置相互固定。
79.壳体10具有第一流槽部17。第一流槽部17在轴向上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之间。即,第一流槽部17位于空间s内。如图8所示,第一流槽部17为在上侧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流槽状。油o在第一流槽部17内流动。第一流槽部17是能够在内部贮存油o
的贮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槽部17位于比中心轴j1靠后侧(-x侧)。第一流槽部17位于孔13d的后侧。
80.第一流槽部17将第一对置壁部13a和第二对置壁部15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槽部17具有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一部分17a和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二部分17b。第一部分17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二部分17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第二部分17b的轴向尺寸比第一部分17a的轴向尺寸大。
81.第一流槽部17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17c和从底面17c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向上侧突出的一对侧面17d、17e。底面17c和一对侧面17d、17e沿轴向延伸。底面17c和一对侧面17d、17e将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相连。一对侧面17d、17e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侧面17d位于侧面17e的前侧(+x侧)。
82.底面17c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倾斜。底面17c随着朝向前侧(+x侧)而位于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17c是随着接近设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第一孔部13g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利用重力将第一流槽部17内的油o沿着底面17c引导至第一孔部13g内。第一孔部13g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第一孔部13g例如为圆形的孔。第一孔部13g在第一流槽部17的内部中的前侧的端部开口。第一孔部13g与底面17c和侧面17d相连。
83.如图5所示,第一流槽部17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一孔部13g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二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第二孔部15g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第二孔部15g例如为圆形的孔。第二孔部15g在第一流槽部17的内部中的后侧(-x侧)的端部和第二流槽部18的内部中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
84.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二流槽部18。第二流槽部18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如图5及图9所示,第二流槽部18为在上侧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流槽状。油o在第二流槽部18内流动。第二流槽部18是能够在内部贮存油o的贮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槽部18位于比中心轴j1靠后侧(-x侧)。第二流槽部18位于轴承保持部15d的上侧。如图5所示,第二流槽部18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第一流槽部17的后侧的端部的轴向一侧(+y侧)。
85.如图2所示,第二流槽部18将第二对置壁部15a和盖壁部16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槽部18具有:第一部分18a,其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以及第二部分18b,其从盖壁部16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第一部分18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二部分18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彼此相连。
86.如图9所示,第二流槽部18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18c和从底面18c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向上侧突出的一对侧面18d、18e。底面18c和一对侧面18d、18e沿轴向延伸。底面18c和一对侧面18d、18e将第二对置壁部15a和盖壁部16a相连。一对侧面18d、18e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
87.侧面18d位于侧面18e的前侧(+x侧)。侧面18d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侧面18d随着朝向上侧而位于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18d是随着接近第二孔部15g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将进入到第二流槽部18内的油o利用重力沿着侧面18d引导至第二孔部15g内。
88.侧面18e相对于铅垂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侧面18d随着朝向上侧而位于后侧(-x
侧)。底面18c相对于前后方向向铅垂方向倾斜。底面18c随着朝向后侧(-x侧)而位于下侧。
89.如图5所示,第二流槽部18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二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在第二流槽部18设置有供给孔部18f、18g。供给孔部18f将第二流槽部18的内部与轴承保持部15c的内部相连。因此,进入到第二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供给孔部18f供给至轴承保持部15c内的轴承73。如图9所示,供给孔部18f在侧面18d开口。供给孔部18f从侧面18d向前侧(+x侧)且斜下侧延伸。
90.供给孔部18g将第二流槽部18的内部和轴承保持部15d的内部相连。因此,进入到第二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供给孔部18g供给至轴承保持部15d内的轴承75。供给孔部18g在底面18c开口。供给孔部18g从底面18c向下侧且斜前侧(+x侧)延伸。
91.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一流路90和第二流路50。第一流路90是在内部流通作为第一流体的油o的流路。第二流路50是在内部流通作为第二流体的水w的流路。
9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路”是指流体流通的路径。因此,“流路”这一概念不仅包括稳定地形成朝向一方向的流体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流体临时滞留的路径及流体滴落的路径。所谓使流体临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流体的贮存器等。
93.第一流路90具有第一供给流路91、第二供给流路92以及回收流路93。第一供给流路91及第二供给流路92是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供给至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供给流路。
94.第一供给流路91具有搅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0a。搅起路径91a是通过差动装置62的齿圈62a的旋转使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被搅起而进入第二流槽部18内的路径。轴供给路径91b是使第二流槽部18内的油o通过设于盖壁部16a的未图示的流路流入轴承保持部16c内,并从轴承保持部16c内流入轴31内的路径。在轴供给路径91b中,油o流入轴承保持部16c内,从而向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6c的轴承74供给油o。在本实施方式的轴供给路径91b中,油o从轴31中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流入。
95.轴内路径91c是使从轴3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流入到轴31内的油o在轴31内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0a是使轴31内的油o从孔部33通过转子主体32的内部飞散到定子40的路径。这样,通过第一供给流路91向转子30及定子40供给油o。
96.如图1所示,第二供给流路92具有导入流路部92a、连结流路部92b、轴内路径92c以及转子内路径90a。导入流路部92a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更详细而言,导入流路部92a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穿过第二对置壁部15a、第一对置壁部13a以及周壁部13b延伸到第二壳体部件14。泵94从传递机构壳体12内吸引的油o流入导入流路部92a内。在导入流路部92a内,油o向轴向另一侧流动。
97.如图3所示,导入流路部92a的流路截面为在周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的尺寸比后述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的尺寸、后述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的尺寸以及后述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的尺寸小。因此,能够使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的尺寸较小。由此,能够降低在导入流路部92a内流动的油o产生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通过泵94容易地向导入流路部92a内输送油o。
98.导入流路部92a例如位于比中心轴j1靠前侧(+x侧)且下侧。导入流路部9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流路部92a中的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体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导入流路部92a位于第二流路50的下侧。
99.如图1所示,连结流路部92b设于第二壳体部件14的盖壁部14a。连结流路部92b从导入流路部9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上侧延伸,并与凹部14c相连。由此,油o流入凹部14c内。流入到凹部14c内的油o的一部分供给至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4d的轴承71。流入到凹部14c内的油o的另一部分从轴向另一侧流入轴31内。轴内路径92c是从轴3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流入到轴31内的油o在轴31内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路径。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供给流路91和第二供给流路92,油o从轴向两侧流入轴31内。因此,例如与使油o仅从轴31内的一端部流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油o在轴31的轴向的整体适当地流动。即,能够抑制从轴31内的一端部流入的油o不能到达轴31内的另一端部,油o不能遍及轴31内的整体。因此,容易向支撑轴31的轴向两端部的轴承71、74的每一个适当地供给油o。在轴内路径92c中流动的油o与轴内路径91c同样地在转子内路径90a中流动,供给至转子30及定子40。
100.通过第一供给流路91及第二供给流路92供给到定子40的油o从定子40夺取热量。对定子40进行了冷却的油o向下侧落下,积存在马达壳体1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壳体1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隔壁部19的贯穿孔19a或回收流路93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
101.如图2所示,回收流路93从马达壳体11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93设为跨第三壳体部件15、第一壳体部件13以及第二壳体部件14。回收流路93位于转子30和定子40的下侧。回收流路93具有槽部93a、连接部93b以及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槽部93a设置在马达壳体1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从第一壳体部件13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向下侧凹陷。槽部93a沿轴向延伸。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堵塞。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周壁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连接部93b相连。
102.槽部93a的底面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即,槽部93a的底面是随着朝向连接部93b而位于下侧的倾斜面。因此,能够容易地利用重力将进入到槽部93a内的油o沿着槽部93a的底面引导至连接部93b。槽部93a的底面是槽部93a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径向外侧且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的底面朝向上侧。如图10所示,槽部93a的周向尺寸比贯穿孔13e的周向尺寸小。
103.连接部93b将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相连。连接部93b与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f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93b设于第二壳体部件14的周壁部14b。连接部93b从周壁部14b的内周面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向下侧延伸。连接部93b在上侧开口。如图2所示,连接部93b的下侧的端部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g相连。由此,连接部93b将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f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g相连。
104.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比槽部93a靠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槽部93a的下侧。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沿轴向延伸并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p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跨第二壳体部件14、第一壳体部件13以及第三壳体部件15而设置。即,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具有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第一部分93h、设于第二壳体部件14的第二部分93i以及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的第三部分93j。第一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与第三部分93j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第一部分93h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m与第二
部分93i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相连。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从连接部93b的下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在轴向上贯通第一壳体部件13及第三壳体部件15,并在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开口。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位于比隔壁部19的贯穿孔19a靠下侧。
105.如图3及图4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流路截面为在周向上较长的形状。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尺寸比槽部93a的周向尺寸及连接部93b的周向尺寸大。因此,能够增多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的流量。由此,能够使从马达壳体11内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返回的油o的量增多。
106.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由此,回收流路9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如图10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一部分位于在周向上夹着第二流路50中的槽部93a配置的后述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位于第二流路50中的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后述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c以及在周向上夹着第二流路50中的连接部93b配置的后述的一对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下侧。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周向尺寸比槽部93a的周向尺寸及连接部93b的周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回收流路主体部93c比槽部93a及连接部93b在周向上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配置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
107.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在导入流路部92a的周向一侧(+θ侧)相邻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流路部92a与回收流路93在周向上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1中的设有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及导入流路部92a的部分马达壳体11的其他部分向下侧突出。
108.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设有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内部沿周向分隔的分隔壁部93d。分隔壁部93d从第一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p朝向轴向另一侧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93d从第一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延伸至第一部分93h的轴向的中央部。换言之,分隔壁部93d从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的中央部。分隔壁部93d将在周向上较长的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在大致周向上二等分。通过分隔壁部93d,能够提高壳体10中的设有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部分的强度。另外,能够使螺栓10b的轴向力更适当地传递至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
109.另外,分隔壁部93d也可以不延伸至第一部分93h的轴向中央部、即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中央部。例如,分隔壁部93d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r只要位于比第一部分93h的轴向一侧的端部93k靠轴向另一侧、且比第一部分93h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93m靠轴向一侧,就可以配置在任意位置。
110.如图3所示,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93e。凹陷部93e位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中的轴向另一侧部分的周向中央部。马达壳体11中的设有凹陷部93e的部分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固定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的螺栓10b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干涉。
111.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子4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50中的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大致整体位于定子40的径向外侧。第二流路50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在径向上位于回收流路主体部93c与定子40之间。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50为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流路。第二流路50具有多个轴向流路部51、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以及多个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由多个轴向流路部51、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以及多个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构成了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第二流
路主体50a。
112.多个轴向流路部51沿轴向延伸。多个轴向流路部5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流路部51设置于马达壳体11。更详细而言,轴向流路部51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13。如图10所示,多个轴向流路部51中的位于下侧的两个轴向流路部51在周向上夹着槽部93a配置。
113.如图11所示,各轴向流路部51具有:第一流路部54,其具有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y侧)的第一端部54a;以及第二流路部55,其具有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第二端部55a。第一流路部54是轴向流路部51中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第二流路部55是轴向流路部51中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第二流路部55与第一流路部54的轴向另一侧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54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三端部54b和第二流路部55的轴向一侧的第四端部55b在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的中央部彼此相连。第三端部54b是第一流路部54中的靠近第二流路部55的侧的端部。第四端部55b是第二流路部55中的靠近第一流路部54的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54的轴向尺寸和第二流路部55的轴向尺寸彼此相同。
114.第一流路部54的周向尺寸从第一端部54a到第三端部54b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而变小。即,第一流路部54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变小。第一流路部54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侧面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在周向上相互接近。第一流路部54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侧面相对于轴向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比第三端部54b的周向尺寸l3大。尺寸l3相对于尺寸l1的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8以上且0.95以下左右。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54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轴向相同。
115.第一流路部54的流路截面积从第一端部54a到第三端部54b随着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而变小。即,第一流路部54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变小。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比第三端部54b的流路截面积大。第三端部54b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的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8以上且0.95以下左右。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流路截面积”是指与流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流路的面积。
116.如图11所示,第二流路部55的周向尺寸从第二端部55a到第四端部55b随着朝向轴向一侧(+y侧)而变小。即,第二流路部55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小。第二流路部55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侧面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在周向上相互接近。第二流路部55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侧面相对于轴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比第四端部55b的周向尺寸l4大。尺寸l4相对于尺寸l2的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8以上且0.95以下左右。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55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轴向相同。
117.第二流路部55的流路截面积从第二端部55a到第四端部55b随着朝向轴向一侧(+y侧)而变小。即,第二流路部55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小。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比第四端部55b的流路截面积大。第四端部55b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的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0.8以上且0.95以下左右。
118.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和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彼此相同。第三端部54b的周向尺寸l3和第四端部55b的周向尺寸l4彼此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第三端部
54b的流路截面积和第四端部55b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
119.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沿周向延伸。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第一端部54a彼此相连。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55a彼此相连。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交替地相连,从而第二流路50成为矩形波状。
1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相连的角部52f、52g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相连的角部52h、52i为圆弧形状。角部52f是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和第一端部54a相连的角部。角部52g是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一侧(+θ侧)的端部和第一端部54a相连的角部。角部52h是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和第二端部55a相连的角部。角部52i是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周向一侧(+θ侧)的端部和第二端部55a相连的角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经由角部52f、52g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第一端部54a彼此相连。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经由角部52h、52i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的第二端部55a彼此相连。
121.沿径向观察,角部52f、52g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曲率半径为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的一半以上的圆弧形状。沿径向观察,角部52h、52i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曲率半径为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的一半以上的圆弧形状。各角部52f、52g、52h、52i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例如彼此相同。
122.角部52f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图11中表示角部52f的箭头所指的部分,是角部52f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一侧(+y侧)且周向另一侧(-θ侧)的面。角部52g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图11中表示角部52g的箭头所指的部分,是角部52g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一侧(+y侧)且周向一侧(+θ侧)的面。角部52h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图11中表示角部52h的箭头所指的部分,是角部52h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且周向另一侧(-θ侧)的面。角部52i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图11中表示角部52i的箭头所指的部分,是角部52i的内表面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且周向一侧(+θ侧)的面。
1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彼此相同。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的差为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与第三端部54b的周向尺寸l3的差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彼此相同。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的差为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与第四端部55b的周向尺寸l4的差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彼此相同。
1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是指,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彼此隔开的分隔壁部52d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面和与分隔壁部52d的轴向一侧对置配置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内表面的轴向之间的距离。分隔壁部52d在周向上将通过第一周向流路部52a所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隔开。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遍及整个周向相同。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周向相同。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遍及整个周向相同。
1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是指,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彼此隔开的分隔壁部52e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面和与分隔壁部52e的轴向另一侧对置配置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内表面的轴向之间的距离。分隔壁部52e在周向上将通过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所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隔开。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遍及整个周向相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周向相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遍及整个周向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
126.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三端部54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
127.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四端部55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
128.如图10所示,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包括在周向上跨过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c。第一周向流路部52c是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中的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第一周向流路部52c的周向尺寸比其他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周向尺寸大。贯穿孔13e位于第一周向流路部52c的周向另一侧(-θ侧)部分的上侧。
129.多个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包括在周向上夹着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连接部93b的一对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连接部93b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彼此之间。
130.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周向流路部52a设为跨越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更详细地说,第一周向流路部52a设为跨越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第一周向流路部52a通过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的部分和从第三壳体部件15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凹陷的槽在轴向上连结而构成。
1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周向流路部52b设为跨越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50设为跨越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第二周向流路部52b通过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的部分和从第二壳体部件14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在轴向上连结而构成。
132.将由第一周向流路部52a所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在周向上隔开的分隔壁部52d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成比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一侧的端面向轴向另一侧分离。将由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所连结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彼此在周向上隔开的分隔壁部52e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比第一壳体部件1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向轴向一侧分离。
133.在轴向流路部51内,水w沿轴向流动。在沿周向相邻的轴向流路部51内,水w流动的方向彼此相反。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水w向周向一侧(+θ方向)流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将水w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第一端部54a和水w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一侧的第一端部54a相连。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将水w向轴向另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55a和水w向轴向一侧流动的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55a相连。
134.如图1所示,第二流路50具有上游侧流路部51a和下游侧流路部51b。上游侧流路部
51a和下游侧流路部51b在轴向上被分隔壁部51d隔开。上游侧流路部51a位于比分隔壁部51d靠轴向一侧。下游侧流路部51b位于比分隔壁部51d靠轴向另一侧。上游侧流路部51a和下游侧流路部51b沿轴向延伸。
135.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上游侧流路部51a的形状与第一流路部54的形状相同。下游侧流路部51b的形状与第二流路部55的形状相同。上游侧流路部51a配置在沿周向相邻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的第一流路部54彼此之间。上游侧流路部51a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与第二流路主体50a的上游侧的端部相连。下游侧流路部51b配置在沿周向相邻的一对轴向流路部51的第二流路部55彼此之间。下游侧流路部51b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与第二流路主体50a的下游侧的端部相连。
136.第二流路50具有流入流路部53a和流出流路部53b。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53a和流出流路部53b通过逆变器单元80的内部。水w从驱动装置100的外部向流入流路部53a流入。流入到流入流路部53a的水w流入上游侧流路部51a。流入到上游侧流路部51a的水w一边沿着由轴向流路部51、第一周向流路部52a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构成的矩形波状的第二流路主体50a流动,一边绕定子40的周围一周,从下游侧流路部51b流入流出流路部53b内。流入到流出流路部53b内的水w向驱动装置100的外部流出。
137.如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供油路95。供油路95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而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路95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并延伸至马达壳体11的内部。如图5所示,供油路95具有向由轴承保持部13c所保持的轴承72供给油o的供给口13h。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口13h是在第一孔部13g中的在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开口的开口部。供给口13h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供给口13h位于比中心轴j1靠上侧。供给口13h在贯通部13f的内部开口。沿轴向观察,供给口13h与贯通部13f重叠。
138.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油路95具有第一孔部13g、第二孔部15g、第一流槽部17以及第二流槽部18。如图5中虚线箭头所示地,被齿圈62a搅起而进入到第二流槽部18内的油o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孔部15g流入空间s内的第一流槽部17内。流入到第一流槽部17内的油o在第一流槽部17内流动,通过第一孔部13g,从供给口13h供给至马达壳体11内。从供给口13h吐出的油o经由贯通部13f流入轴承保持部13c的内部而供给至轴承72。
139.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子4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冷却定子40。另外,回收流路9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回收流路93靠近第二流路50配置。由此,容易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冷却在回收流路93内通过的油o。因此,能够降低从回收流路93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流入的油o的温度。因此,能够使从传递机构壳体12内通过第一供给流路91及第二供给流路92向马达壳体11的内部供给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由此,能够向容纳于马达壳体11内的转子30和定子40供给温度比较低的油o。因此,能够利用温度比较低的油o适当地冷却旋转电机2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水w和油o适当地冷却旋转电机20。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20的冷却效率。另外,即使不为了冷却油o而设置油冷却器等冷却器,也能够容易地冷却旋转电机20。因此,能够将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数量减少未设置冷却器的量。
14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流路50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因此,能够扩大壳体10中的设有第二流路50的部分,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更适当地冷却定子40。
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流路50的冷却效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电机2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地将壳体10分成多个部件的情况下,通过由构成壳体10的各部件构成第二流路50,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二流路50。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沿轴向贯通第一壳体部件13的孔,并利用第二壳体部件14和第三壳体部件15堵塞该孔的轴向两侧,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二流路50。
14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流路部54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变小,第二流路部55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小。因此,能够使在第一流路部54内朝向第二流路部55流动的水w的流速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变大,能够使在第二流路部55内朝向第一流路部54流动的水w的流速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大。由此,能够使在轴向流路部51内流动的水w的流速比较大,能够提高在轴向流路部51内流动的水w的热传递率。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流路50对定子40的冷却效率。
142.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流路部54中的靠近第二流路部55的侧的第三端部54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流路部55中的靠近第一流路部54的侧的第四端部55b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因此,能够使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相同或接近。能够使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相同或接近。由此,能够抑制在水w从轴向流路部51流向第一周向流路部52a时、以及水w从轴向流路部51流向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时,水w的流速降低。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的水w的流速降低,能够抑制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的水w的热传递率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对定子40的冷却效率。另外,还能够抑制水w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的一部分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的一部分滞留等,还能够抑制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流动的水w产生压力损失。由此,能够使水w在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高效地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对定子40的冷却效率。
143.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水w的流速在轴向流路部51内比较大而提高水w的热传递效率,并且抑制水w的流速在水w的流动折返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中降低而抑制水w的热传递效率降低。另外,也能够降低水w的流动折返时产生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流路50的冷却效率。
14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w的流速在水w从轴向流路部51流向第一周向流路部52a时、以及水w从轴向流路部51流向第二周向流路部52b时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的水w的流速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内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内的水w的热传递率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对定子40的冷却效率。
14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流路部54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而变小,第二流路部55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小。因此,能够一边使第一流路部54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轴向相同,一边使第一流路部54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55
而变小。另外,能够一边使第二流路部55的径向尺寸遍及整个轴向相同,一边使第二流路部55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54而变小。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一流路部54及第二流路部55。
14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轴向尺寸l4之差为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与第三端部54b的周向尺寸l3之差以下。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轴向尺寸l5之差为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与第四端部55b的周向尺寸l4之差以下。因此,能够一边使第一端部54a的径向尺寸和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径向尺寸相同,一边使第一端部54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流路截面积相同或接近。另外,能够一边使第二端部55a的径向尺寸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径向尺寸相同,一边使第二端部55a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流路截面积相同或接近。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轴向流路部51、第一周向流路部52a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
147.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端部54b和第四端部55b在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中央部互相相连。因此,容易使水w的流速在轴向流路部51的轴向中央部最大。由此,容易减小轴向流路部51内的水w的流速的偏差,容易使轴向流路部51内的水w的流速遍及整个轴向比较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的冷却效率。
14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相连的角部52f、52g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相连的角部52h、52i为圆弧形状。因此,在水w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经由角部52f、52g向另一方流动时,容易使水w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水w产生压力损失。由此,能够使水w更高效地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流向另一方。另外,在水w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经由角部52h、52i向另一方流动时,容易使水w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水w产生压力损失。由此,能够使水w更高效地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的冷却效率。
14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径向观察,角部52f、52g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是曲率半径为第一端部54a的周向尺寸l1的一半以上的圆弧形状。因此,在水w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经由角部52f、52g向另一方流动时,容易使水w更顺畅地流动,能够进一步抑制水w产生压力损失。由此,能够使水w更高效地从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流动。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径向观察,角部52h、52i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外侧的面为曲率半径为第二端部55a的周向尺寸l2的一半以上的圆弧形状。因此,在水w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经由角部52h、52i向另一方流动时,容易使水w更顺畅地流动,能够进一步抑制水w产生压力损失。由此,能够使水w更高效地从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和轴向流路部51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流路50的冷却效率。
150.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向流路部51设于第一壳体部件13。第一周向流路部52a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第二周向流路部52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14。因此,能够由沿轴向贯通第一壳体部件13的孔的至少一部分构成轴向流路部51。由此,例如,在通过压铸等模具铸造制作第一壳体部件13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轴向上组合的一对模具各自的一部分将第一流路部54和第二流路部55分别成型。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
第一流路部54和第二流路部55。另外,第一流路部54和第二流路部55各自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在轴向上远离另一个流路部而变大。因此,容易将各流路部的形状设为具有拔模斜度的形状,能够容易地将制作第一流路部54的模具的一部分和制作第二流路部55的模具的一部分沿轴向拆下。因此,能够通过压铸等模具铸造更容易地制造具有第一流路部54和第二流路部55的轴向流路部51。
151.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周向流路部52a跨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三壳体部件15而设置。因此,与例如第一周向流路部52a整体设于第三壳体部件15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三壳体部件15在轴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在轴向上大型化。另外,使第二流路50适当地延伸至比定子40靠轴向一侧,因此能够扩大通过第二流路50能够冷却的定子40的范围。由此,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更适当地冷却旋转电机20。
15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93具有:槽部93a,其设于马达壳体11的内周面上,并沿轴向延伸;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其位于比槽部93a靠径向外侧,沿轴向延伸,并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以及连接部93b,其将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相连。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一供给流路91及第二供给流路92供给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从槽部93a流入回收流路93内。另外,能够将流入到槽部93a的油o经由连接部93b及回收流路主体部93c输送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由此,能够通过回收流路93,在马达壳体11内使油o容易地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容易将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通过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冷却。
15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93b将槽部93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相连。即,能够使通过连接部93b将槽部93a和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相连的位置为在轴向上比较远离传递机构壳体12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油o从连接部93b流入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后直至到达传递机构壳体12内所流动的距离。由此,能够延长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冷却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的时间。因此,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适当地冷却在回收流路主体部93c内流动的油o。因此,能够容易地向旋转电机20供给更低温的油o。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电机20的冷却效率。
15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一周向流路部52a包括在周向上跨槽部93a的轴向一侧的第一周向流路部52c。连接部93b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周向流路部52b彼此之间。这样,在轴向中的与设有连接部93b的侧相反的侧,利用第一周向流路部52c跨过槽部93a,从而能够使连接部93b不会与第二流路50干涉地从比第二流路50靠径向内侧延伸至比第二流路50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不会与第二流路50干涉地将回收流路主体部93c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
15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供给流路92具有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的导入流路部92a。导入流路部9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导入流路部92a靠近第二流路50配置。由此,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容易冷却在导入流路部92a内通过的油o。因此,能够使通过第二供给流路92向马达壳体11的内部供给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因此,能够利用油o更适当地冷却旋转电机20的容纳于马达壳体11内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电机20的冷却效率。
15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入流路部92a与回收流路93在周向上相邻地配置。因此,能够将导入流路部92a和回收流路93汇集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结构变得复杂。
15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回收流路93和第二流路50分别设置为跨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因此,能够使回收流路93和第二流路50分别在轴向上增大。由此,容易增多回收流路93中的靠近第二流路50而配置的部分。因此,通过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能够更容易地冷却在回收流路93内流动的油o。另外,通过能够在轴向上增大第二流路50,能够在轴向上扩大能够通过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冷却的旋转电机20的范围。由此,能够利用在第二流路50内流动的水w容易地对定子铁芯41整体以及从定子铁芯41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42a、42b进行冷却。根据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电机20的冷却效率。
15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在回收流路93的径向内侧且在周向上与第二流路50相邻的位置相互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拧入内螺纹孔13i中的螺栓10d,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在该位置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将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固定在接近回收流路93和第二流路50双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中的分别构成回收流路93的部分彼此相互分离。另外,能够抑制第一壳体部件13和第二壳体部件14中的分别构成第二流路50的部分彼此相互分离。由此,能够抑制油o从回收流路93内泄漏以及水w从第二流路50内泄漏。另外,能够抑制从回收流路93内泄漏的油o浸入第二流路50内而与水w混合。另外,能够抑制从第二流路50内泄漏的水w浸入回收流路93内而与油o混合。
159.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隔壁部19具有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的贯穿孔19a。因此,供给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除了回收流路93,还能够从贯穿孔19a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由此,能够增加从马达壳体11内向传递机构壳体12内返回的油o的量。
160.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地将壳体10由构成马达壳体11的两个分体部件和构成传递机构壳体12的两个分体部件构成的情况下,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被分开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在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每一个中分别设置用于润滑轴承的结构。因此,壳体10的构造复杂化,或者由于使用不需要供给润滑油的比较昂贵的轴承等,存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不需要供给润滑油的比较昂贵的轴承是指,例如设有半固体状的润滑脂的轴承。
161.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10具有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而延伸的供油路95。供油路95具有供给口13h,该供给口13h向保持于马达壳体11的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承72供给油o。供给口13h位于比中心轴j1靠上侧。因此,能够使从供给口13h吐出的油o受重力而落下,供给至支撑能够绕中心轴j1旋转的转子30的轴承中的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即,通过供油路95,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的一部分供给至设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这样,能够利用设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轴承润滑结构对设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进行润滑。即,在驱动装置100中,能够一边将马达壳体11和传递机构壳体12构成为可分离,一边使用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对设于马达壳体11的轴承72进行润滑。因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结构的复杂化,作为轴承72,也不需要使用不需要供给润滑油的轴承。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162.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13c设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供油路95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而延伸至马达壳体11的内部。供给口13h在马达壳体11的内部开口。因此,即使在保持于轴承保持部13c的轴承72位于马达壳体11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油路95向轴承72供给油o。
16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保持部13c具有沿径向贯通轴承保持部13c的贯通部13f。供给口13h在贯通部13f的内部开口。因此,容易将从供给口13h吐出的油o从贯通部13f供给至轴承保持部13c的内部。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向轴承72供给油o。
16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供油路95具有沿轴向贯通第一对置壁部13a的第一孔部13g、沿轴向贯通第二对置壁部15a的第二孔部15g、以及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且将第一对置壁部13a和第二对置壁部15a相连的第一流槽部17。第一流槽部17与第一对置壁部13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一孔部13g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二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因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依次经由第二孔部15g、第一流槽部17以及第一孔部13g供给至马达壳体11内。由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更适当地供给至马达壳体11内的轴承72。
165.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供油路95具有位于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的第二流槽部18。第二流槽部18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一侧的面中的位于第二孔部15g的下侧的部分相连。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流槽部18接住例如由于齿圈62a的搅起而飞散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的一部分。另外,能够使由第二流槽部18接住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流到第二孔部15g内。由此,能够将传递机构壳体12内的油o依次经由第二孔部15g、第一流槽部17以及第一孔部13g更适当地供给至马达壳体11内的轴承72。
16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对置壁部15a具有贯穿孔15h,该贯穿孔15h将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因此,能够将例如从第一流槽部17内泄漏的油o经由贯穿孔15h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由此,能够抑制油o滞留在空间s内。
167.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对置壁部13a具有贯穿孔13e,该贯穿孔13e将位于第一对置壁部13a与第二对置壁部15a的轴向之间的空间s和马达壳体11的内部相连。因此,通过贯穿孔13e、空间s以及贯穿孔15h,能够将马达壳体11的内部和传递机构壳体12的内部相连。由此,构成上述贯穿孔19a,能够将供给到马达壳体11内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返回到传递机构壳体12内。
168.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和其他的方法。第一流路只要具有供给流路和回收流路,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给流路,采用了设置有第一供给流路91和第二供给流路9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作为供给流路,也可以仅设置第一供给流路91和第二供给流路92中的任一方。
169.从马达壳体的内部延伸至传递机构壳体的内部的回收流路只要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流路的径向外侧,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在马达壳体具有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的情况下,在马达壳体中,回收流路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槽部的形状及大小、连接部的形状及大小、以及回收流路主体部的形状及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槽部和连接部。
170.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第二流路只要具有轴向流路部、第一周向流路部以及第
二周向流路部,也可以具有其他任何部分。轴向流路部只要具有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也可以具有其他任何部分。轴向流路部也可以在第一流路部与第二流路部的轴向之间具有将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相连的第三流路部。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可以在轴向流路部的轴向的任意位置相连。第一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只要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而变小,怎样变化都可以。第一流路部的周向尺寸也可以遍及整个轴向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一流路部的径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而变小。第二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只要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而变小,怎样变化都可以。第二流路部的周向尺寸也可以遍及整个轴向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二流路部的径向尺寸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而变小。
171.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可以彼此不同。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比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小,也可以比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和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可以彼此不同。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可以比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小,也可以比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
172.第一周向流路部也可以不是跨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三壳体部件而设置。第二周向流路部也可以不是跨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而设置。也可以将整个第一周向流路部设置于第三壳体部件。也可以将整个第二周向流路部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整个轴向流路部、整个第一周向流路部以及整个第二周向流路部可以设为同一单一部件。轴向流路部的数量只要为三个以上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数量和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轴向流路部设置三个,将第一周向流路部和一个第二周向流路部各设置一个。第一周向流路部和轴向流路部相连的角部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和轴向流路部相连的角部可以是任何形状。
173.在第一流路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体的种类和在第二流路的内部流动的第二流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可以是相同类型的流体。第一流体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第一流体为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第二流体可以是油。
174.只要从传递机构壳体的内部沿轴向贯通上述第二对置壁部而延伸的供油路具有位于比中心轴靠上侧且向轴承供给油的供给口,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在设于马达壳体的第一对置壁部的轴承保持部设于第一对置壁部的轴向一侧的面、即第一对置壁部中的朝向传递机构壳体侧的面的情况下,供油路也可以仅贯通第二对置壁部,而不贯通第一对置壁部。在该情况下,例如,供油路的供给口在第一对置壁部与第二对置壁部之间的空间开口。供油路可以不具有第一孔部、第二孔部、第一流槽部以及第二流槽部中的至少一个。供油路例如可以由管等管状的部件构成。也可以不设置供油路。
175.构成壳体的壳体部件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壳体可以通过将两个壳体部件相互固定而构成,也可以通过将三个壳体部件相互固定而构成,还可以通过将五个以上的壳体部件相互固定而构成。构成壳体的壳体部件可以包括具有马达壳体的一部分和传递机构壳体的一部分的壳体部件。
176.应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用途及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例如可以以使车轴旋转的用途以外的用途搭载于车辆,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使用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时的姿势没有特别限定。旋转电机的中心轴可以相对于与铅垂方向正交的
水平方向倾斜,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旋转电机也可以搭载于驱动装置以外的设备。旋转电机不限于马达,也可以是发电机。以上在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177.符号说明
178.10—壳体,13—第一壳体部件,14—第二壳体部件,15—第三壳体部件,20—旋转电机,30—转子,40—定子,50—第二流路(流路),51—轴向流路部,52a、52c—第一周向流路部,52b—第二周向流路部,52f、52g、52h、52i—角部,54—第一流路部,54a—第一端部,54b—第三端部,55—第二流路部,
179.55a—第二端部,55b—第四端部,60—传递机构,64—车轴,100—驱动装置,
180.j1—中心轴。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在内部容纳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流路,所述流路具有:多个轴向流路部,其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一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一侧的第一端部彼此相连;以及第二周向流路部,其将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彼此相连,所述轴向流路部具有:第一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一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其具有所述第二端部,且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轴向另一侧相连,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所述第二流路部而变小,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所述第一流路部而变小,所述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所述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一流路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侧的第三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所述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所述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所述第二流路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侧的第四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和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所述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和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彼此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所述第二流路部而变小,所述第二流路部的周向尺寸随着接近所述第一流路部而变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周向尺寸与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的轴向尺寸之差为所述第一端部的周向尺寸与所述第三端部的周向尺寸之差以下,所述第二端部的周向尺寸与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的轴向尺寸之差为所述第二端部的周向尺寸与所述第四端部的周向尺寸之差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在所述轴向流路部的轴向的中央部彼此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和所述轴向流路部相连的角部以及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和所述轴向流路部相连的角部为圆弧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筒状的第一壳体部件,其包围所述定子;第二壳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轴向另一侧;以及第三壳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轴向一侧,所述轴向流路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部件,所述第一周向流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三壳体部件,所述第二周向流路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8.一种驱动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以及传递机构,其与所述转子连接,且将所述转子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车辆的车轴。

技术总结
旋转电机的壳体具有沿周向以矩形波状延伸的流路。流路具有多个轴向流路部、将轴向流路部的第一端部彼此相连的第一周向流路部、以及将轴向流路部的第二端部彼此相连的第二周向流路部。轴向流路部具有第一流路部和与第一流路部相连的第二流路部。第一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二流路部而变小。第二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接近第一流路部而变小。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一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流路部中的靠近第二流路部的侧的第三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周向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为第二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二流路部中的靠近第一流路部的侧的第四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的第四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的第四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之差以下。


技术研发人员:梶川哲 高田响 园田贵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尼得科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