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罩组件以及干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74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衣物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罩组件以及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2.干衣机干衣筒在转动过程中,靠近干衣筒筒壁的衣物能够在较大的圆心角的范围内跟随筒壁一起转动,而包裹在靠近转动轴线的中心处的衣物不易抖散,不易烘干。相关技术中,为对容易出现衣物不易烘干的区域加大进风量,更好地对衣物进行差异性烘干,采用驱动机构控制挡板切换风道,实现向干衣筒的不同部位的送风,提升烘干效果的均匀性,但在差异性烘干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风道是否切换到位,出现部分衣物烘干时间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降低了干衣机的工作可靠性。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后罩组件以及干衣设备,准确检测风道的切换状态,增加后罩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后罩组件,包括:
7.后罩,包括罩壳,所述罩壳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送风子区和第二送风子区;
8.风道切换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挡板组件,所述驱动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挡板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挡板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
9.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后罩内,至少用于对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进行检测。
10.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开关具有触点,所述触点设置于所述后罩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以使得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触动所述触点。
11.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罩壳包括背板以及沿所述背板边缘设置的侧壁,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挡板组件、所述检测开关均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同侧。
12.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后罩包括间隔筋,所述间隔筋弯曲地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间隔筋的周向内表面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子区,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间隔设置并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间隔筋的周向外表面以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子区,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和/或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侧壁间隔设置并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
1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间隔筋上;和/或,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侧壁上。
1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间隔筋包括弧形子筋和设置于所述弧形子筋两端的两个导流筋,两个所述导流筋沿所述弧形子筋的两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导流筋上设置有所述检测开关。
15.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第一入口,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一挡板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挡板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入口。
16.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可分离地抵靠在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挡板可分离地抵靠在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挡板的摆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挡板的摆动方向相反。
17.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后罩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侧壁在所述背板表面围设的区域至少分隔出所述风道和电控件放置区,所述电控件放置区和所述风道分隔设置,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控件放置区。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
19.具有衣物处理腔的干衣筒;
20.后板;
21.控制装置;
22.以及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后罩组件,所述后板设置于所述后罩与所述干衣筒之间,所述罩壳压在所述后板上且与所述后板密封配合,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开关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送风子区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打开状态。
23.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干衣筒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子区连通的第一进风区、与所述第二送风子区连通的第二进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区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区的周围。
24.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干衣设备的干衣模式包括:
25.第一干衣模式: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衣物处理腔从所述第一进风区进风;
26.第二干衣模式:所述风道切换机构打开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衣物处理腔从所述第一进风区和所述第二进风区进风。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罩组件,通过风道切换机构切换后罩的送风状态,实现衣物处理腔的不同部位选择性地进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容易出现衣物不易烘干的区域加大进风量,从而减少不同部位之间的烘干程度的差异,提升烘干效果的均匀性。检测开关对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进行检测,确定第二送风子区的打开或者关闭状态,从而准确定位风道的打开状态,增加对后罩送风状态的把控,降低因风道切换机构工作不到位导致送风状态不确定产生的烘干问题。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后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后罩处于第二送风状态;
30.图3为后罩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后罩处于第一送风状态;
31.图4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干衣筒;1a-衣物处理腔;11-筒后盖;12-筒身;11a-第一进风区;11b-第二进风区;
34.2-后罩组件;
35.21-后罩;211-罩壳;2111-背板;2112-侧壁;212-间隔筋;2121-弧形子筋;2122-导流筋;212a-第一端;212b-第二端;21a-电控件放置区;21b-第一送风子区;21c-第二送风子区;21c'-第一入口;21c
″‑
第二入口;213-蜗舌;
36.22-驱动机构;23'-第一挡板;23
″‑
第二挡板;24-传动件;25-连接件;26-检测开关;26a-触点;
37.3-后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41.请参阅图2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罩组件2,用于干衣设备。
42.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箱体、循环风道、叶轮、设置于箱体内的干衣筒1、设置于干衣筒1后方的后板3、控制装置以及本技术任意实施例的后罩组件2。
43.干衣筒1具有用于放置衣物的衣物处理腔1a,干衣筒1的前侧敞开并限定出衣物投放口。示例性地,干衣筒1包括筒身12和筒后盖11,筒后盖11覆盖筒身12的后端。
44.循环风道与衣物处理腔1a连通,以形成气流循环流动路径,也就是说,气流在衣物处理腔1a中循环流动。
45.后罩组件2包括后罩21、风道切换机构以及检测开关26。
46.后罩21的前侧敞开,后板3设置于后罩21与干衣筒1之间,后罩21包括罩壳211,罩壳211罩设在箱体的后板3上,与后板3形成密封配合,以减少气流从两者的配合处向外漏风的几率。
47.示例性地,后罩21与后板3相接触的一面上贴附有密封件,使后罩21与后板3的配合处密封性更好。
48.密封件的具体材质不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毛毡。
49.罩壳211内具有风道,风道位于循环风道上,风道与衣物处理腔1a连通,也就是说,
循环风道的气流会流经后罩组件2的内部。即后罩21用于引导干衣设备的循环气流的流动。
50.叶轮转动地安装于风道中,后罩21从叶轮的轴向的前侧进风,沿叶轮的周向出风,也就是说,叶轮和风道的配合,大致形成一个离心风机的构造。
51.需要说明的是,干衣设备在循环风道上配置有用于降温除湿的冷凝装置、风机和用于对除湿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件,风轮用于使循环风道中的气流形成定向流动。
52.干衣设备的干衣过程和原理:干燥热气流从循环风道的下游进入衣物处理腔1a内,在衣物处理腔1a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成湿热气流,湿热气流进入循环风道的上游,在循环风道中的冷凝装置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经加热件加热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经后罩21的风道后再次进入衣物处理腔1a,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
53.风道包括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阻隔设置,其中,所述的阻隔设置指的是,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不会相互窜气,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的气流不会流动至第二送风子区21c中,进入第二送风子区21c中的气流也不会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中。
54.风道切换机构设置于后罩21上,风道切换结构包括驱动机构22和挡板组件,驱动机构22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挡板组件连接,并驱动挡板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
55.驱动机构22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地,驱动机构22为电机。
5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指的是,后罩21至少具有两种送风状态,即第一送风状态、第二送风状态,风道切换机构能够使得后罩21在上述的两种送风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57.在第一送风状态下,风道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子区21b送出,第二送风子区21c几乎没有风量。
58.在第二送风状态下,风道内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送出。
59.由上可以看出,第一送风子区21b在第一送风状态下的送风量大于第二送风状态下的送风量。
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对应干衣筒1的不同部位送风,如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向干衣筒1内的不同部位送风以及调节不同部位的送风量,以调节不同部位处的干衣速度。
61.检测开关26设置于后罩21内,至少用于对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进行检测。
62.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检测开关26的信息,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打开状态。
63.具体地,驱动机构22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检测开关26检测到此位置信息,控制装置接收到检测开关26的信息,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完全关闭,确定此时只有第一送风子区21b送风。驱动机构22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打开第二送风子区21c,检测开关26检测到挡板组件未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检测开关26的信息,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打开状态,从而确定此时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都送风。
64.可以理解的是,当干衣设备需要只有第一送风子区21b送风时,驱动机构22驱动挡板组件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控制装置无法准确判定挡板组件是否完全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或者挡板组件何时完全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检测开关26能够检测到挡板组件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信息,从而便于控制装置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完全关闭或者还是仍处于打开状态,便于确定后罩21的实时送风状态,增加风道切换的准确性。
65.可以理解的是,后罩21在干衣设备开机时的默认送风状态可以是第一送风状态、第二送风状态中的任一种;也就是说,干衣设备的每一次开机,后罩21都先恢复到默认送风状态。或者,后罩21以上一次干衣设备干衣程序结束时的送风状态为本次的起始送风状态。
66.使用检测开关26,干衣设备开机时,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检测开关26检测到的信息,判断出干衣设备的初始送风状态,便于调节送风状态以对衣物进行针对性地烘干。
67.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罩组件2,通过风道切换机构切换后罩21的送风状态,实现衣物处理腔1a的不同部位选择性地进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容易出现衣物不易烘干的区域加大进风量,从而减少不同部位之间的烘干程度的差异,提升烘干效果的均匀性。检测开关26对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进行检测,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的打开或者关闭状态,从而准确定位后罩21的实时送风状态,增加对后罩21风道切换的准确度,降低因送风状态不确定而导致衣物烘干时间过长或者过短的几率,提升后罩组件2的工作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68.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干衣筒1的筒后盖11设置有第一送风设置有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第一进风区11a连通第一送风子区21b和衣物处理腔1a,也就是说,从第一送风子区21b送出的气流经第一进风区11a进入衣物处理腔1a。第二进风区11b连通第二送风子区21c和衣物处理腔1a,也就是说,从第二送风子区21c送出的气流经第二进风区11b进入衣物处理腔1a。
69.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具体布置方式不限,例如,左右布置、上下布置等。
70.示例性地,第二送风子区21c环绕第一送风子区21b。相应地,第二进风区11b环绕在第一进风区11a的周围。
71.后罩21处于第一送风状态下,衣物处理腔1a从第一进风区11a进风,几乎没有风从第二进风区11b进入衣物处理腔1a。
72.后罩21处于第二送风状态下,衣物处理腔1a从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进风。
73.具体地,当衣物处理腔1a对应的第一进风区11a处的衣物湿度比其他部位的衣物湿度更大,则可使风道切换机构动作,使得气流仅从第一送风子区21b送出,此时,第一进风区11a的进风量较大,能够加快第一进风区11a的衣物快速烘干。当衣物处理腔1a内的各个部位处的衣物湿度差异不大,则可使风道切换机构动作,使得气流同时从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送出;当衣物贴附在衣物处理腔1a内的内壁时,气流经第一送风子区21b进入第一进风区11a,经第二送风子区21c进入第二进风区11b,第一进风区11a的气流与第二进风区11b的气流相遇,第二进风区11b的气流受到第一进风区11a的气流挤压而发生朝向衣物处理腔1a内壁的偏转,从而增加了贴附在衣物处理腔1a内壁的衣物与衣物处理腔1a内的气流的接触效率,有助于贴附在衣物处理腔1a内壁的衣物的烘干。
74.检测开关26检测到挡板组件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信息时,控制装置由此判断出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只有第一送风子区21b送风,第一进风区11a进风,对第一进风区11a处的衣物进行烘干,如此,在满足设定的第一进风区11a的衣物的烘干时间后,即可使风道切换机构切换送风状态或者关闭设备。同样地,检测开关26检测到挡板组件未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信息时,控制装置由此判断出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送风,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进风,对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处的衣物进行烘干,如此,在满足设定的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的衣物的烘干时间后,即可使风道切换机构切换送风状态或者关闭设备;从而降低出现烘干时间过长或者过短的问题的几率,增加干衣设备差异性烘干的可靠性。
75.检测开关26的材质不限,可以是微动开关,也可以是其他触发开关、按钮等机械开关,例如,检测开关26可以是微动开关,体积小,重量轻,耐热性强,使用寿命长。
76.检测开关26的检测方式不限。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检测开关26具有触点26a,触点26a设置在后罩21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一预设位置为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以使得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触动触点26a。
77.也就是说,驱动机构22驱动挡板组件运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挡板组件触动触点26a,控制装置获取检测开关26触点26a触动的信息,判断第二送风子区21c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78.检测开关26可以是常闭型开关,也可以是常开型开关,当检测开关26为常闭型开关时,挡板组件触动触点26a时,检测开关26呈断开状态,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开关26的断开状态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关闭完全;当检测开关26为常开型开关时,挡板组件触动触点26a时,检测开关26呈导通状态,控制装置根据检测开关26的导通状态确定第二送风子区21c关闭完全。
79.驱动机构22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挡板组件连接,可以是,驱动机构22直接与挡板组件连接,也可以是,驱动机构22间接地与挡板组件连接,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风道切换机构包括传动件24,驱动机构22的动力输出轴通过传动件24驱动挡板组件摆动。传动件24的设置可实现中心距较大的传动,传动距离远,行程大,并且加工制造方便,成本低。
80.一些示例中,驱动机构22的动力输出轴以及挡板组件的转动轴线平行设置,可使传动更加平稳。
81.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罩壳211包括背板2111以及沿背板2111边缘设置的侧壁2112,驱动机构22、挡板组件、检测开关26均位于背板2111的同侧,不会增大后罩21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使得后罩2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82.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挡板组件位于驱动机构22的同侧,使得驱动机构22不会挡板组件在后罩21内的运动,驱动机构22与挡板组件也不会发生碰撞从而影响对后罩21的送风,并且有利于将驱动结构靠近侧壁2112布置,使得后罩2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83.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后罩21包括间隔筋212,间隔筋212弯曲地设置于风道内。
84.具体地,间隔筋212的后端与背板2111固定连接在一起,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85.间隔筋212的周向内表面限定出第一送风子区21b,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和第
二端212b间隔设置并限定出第一送风子区21b的入口。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和第二端212b均靠近叶轮,来自叶轮的气流从第一送风子区21b的入口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
86.间隔筋212的周向外表面以及侧壁2112的内表面限定出第二送风子区21c,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和/或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与对应的侧壁2112间隔设置并限定出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
87.该实施例中,间隔筋212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得第二送风子区21c大致环绕在第一送风子区21b的周围,且结构简单。需要说明的是,间隔筋212的前端大致与侧壁2112平齐,当后罩21罩设在后板3上时,间隔筋212也与后板3抵接,如此,使得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之间不会相互窜气。
88.检测开关26在后罩21上的设置位置不限。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开关26设置于间隔筋212上;和/或,检测开关26设置于侧壁2112上。
89.如此,当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时,检测开关26能够准确地获取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关闭信息,增加检测开关26的检测准确度。
90.检测开关26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91.间隔筋212的轮廓呈弧形弯曲状,以降低气流的流动阻力。
92.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间隔筋212包括弧形子筋2121和设置于弧形子筋2121两端的两个导流筋2122,两个导流筋2122沿弧形子筋2121的两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导流筋2122上设置有检测开关26。
93.导流筋2122为来自叶轮安装区的气流导向使其流入第一送风子区21b和/或第二送风子区21c,而弧形子筋2121则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例如,当风道切换机构切换成第一送风状态时,来自叶轮安装区的气流顺着导流筋2122流向第一送风子区21b,弧形子筋2121减小气流流入第一送风子区21b时的阻力。
94.至少一个导流筋2122上设置有检测开关26,可以是只有一个导流筋2122上设置有检测开关26,也可以是两个导流筋2122上都设置有检测开关26,检测开关26靠近挡板组件设置,更为方便地获取挡板组件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位置信息,两个导流筋2122上都设置有检测开关26,可以增加检测准确性。
9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可以只有一个,例如,一些实施例中,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与侧壁2112间隔设置以形成入口,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与侧壁2112连接在一起;或者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与侧壁2112间隔设置以形成入口,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与侧壁2112连接在一起。
96.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也可以为两个。示例性地,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与侧壁2112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送风子区21c的第一入口21c’,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与侧壁2112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送风子区21c的第二入口21c
″
。即该实施例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数量为两个。此种入风形式可使风道内的气流从第一入口21c’和第二入口21c
″
进入第二送风子区21c,便于气流快速进入第二送风子区21c,且提升第二送风子区21c的风量分布的均匀性。
97.挡板组件的数量不限,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一些示例中,挡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第一挡板2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入口21c’,第二挡板23
″
用于打开或者关闭第二入口21c
″
。
98.例如,当第一挡板23’关闭第一入口21c’,且第二挡板23
″
关闭第二入口21c
″
,气流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后罩组件2仅从第一送风子区21b送风。
99.例如,当第一挡板23’打开第一入口21c’,且第二挡板23
″
打开第二入口21c
″
,气流同时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后罩组件2同时向第一送风子区21b和第二送风子区21c送风。
100.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第一挡板23’的一端可分离地抵靠在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第二挡板23
″
的一端可分离地抵靠在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第一挡板23’的摆动方向与第二挡板23
″
的摆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驱动机构22驱动挡板组件的运动过程中,第一挡板23’、第二挡板23
″
反向摆动,使得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在运动过程中不产生接触,从而影响后罩组件2送风状态的切换;另外,可以同时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入口21c’和第二入口21c
″
,第一挡板23’、第二挡板23
″
抵靠在间隔筋212上,起到限位作用,也不影响气流进入第一送风子区21b。
101.当后罩21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打开第二送风子区21c的第一入口21c’和第二入口21c
″
,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大致顺着气流流动的方向布置,以减少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对气流的阻力。
102.当后罩21需要从第二送风状态切换至第一送风状态时,驱动机构22的动力输出轴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带动传动件24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相同角度,与传动件24相连的第一挡板23’也可沿图3的逆时针转动相同角度,第一挡板23’与第二挡板23
″
反向转动,即第二挡板23
″
沿图3的顺时针转动相同角度,使得第一挡板23’的一端抵靠在侧壁2112上,另一端抵靠在间隔筋212的第一端212a上,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第一入口21c’,第二挡板23
″
的一端抵靠在侧壁2112上,另一端抵靠在间隔筋212的第二端212b上,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第二入口21c
″
,并且将气流导向第一送风子区21b的入口。切换之后的状态请参见图2。
103.该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占用的空间较小,对气流的流动阻力较小,且只需要摆动较小的角度即可实现送风状态的切换。
104.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风道切换机构还包括连接件25,第一挡板23’通过连接件25连接以形成联动整体,驱动机构22直接或间接地驱动联动整体运动,也就是说,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一起运动。如此,可以通过单个驱动机构22驱动第一挡板23’和第二挡板23
″
运动来使得后罩21具有不同的送风状态,减少驱动机构22的数量,减少成本,只需要对一个驱动进行控制,控制方式简单。
105.连接件25的形状不限,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连接件25呈直线型;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连接件25呈弧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106.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后罩21包括分隔部,分隔部将侧壁2112在背板2111表面围设的区域至少分隔出风道和电控件放置区21a,电控件放置区21a和风道分隔设置,驱动机构22设置于电控件放置区21a。
10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分隔并不是完全隔离,可以理解为风道内的气流不会流经电控件放置区21a。
108.分隔部将后罩21内的空间至少分隔出风道和电控件放置区21a,驱动机构22设置于电控件放置区21a,该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2没有设置在背板2111的背侧,因此驱动机构
22不会增大后罩21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使得后罩2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后罩21对驱动机构22起保护作用,防止外部其他物件剐蹭驱动机构22,不需要对驱动机构22额外制作保护罩进行防护;同时可以节约模具投入成本,减少装配工序,使得装配更加简单。
109.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分隔部的局部朝向风道凸出以形成蜗舌213。蜗舌213呈弧形流线型设计,便于切割和引导气流流动。
110.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包括第一干衣模式和第二干衣模式。
111.第一干衣模式:风道切换机构关闭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后罩21处于第一送风状态,衣物处理腔1a从第一进风区11a进风;
112.第二干衣模式:风道切换机构打开第二送风子区21c的入口,后罩21处于第二送风状态,衣物处理腔1a从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进风。
113.当衣物处理腔1a内的各个部位的衣物湿度差异不大时,风道切换机构运动使得后罩21处于第二送风状态,后罩21相对均匀地出风,衣物处理腔1a从第一进风区11a和第二进风区11b进风,以使得各个部位具有差不多的风量,均匀烘干衣物。
114.当衣物处理腔1a对应的第一进风区11a处的衣物湿度比其他部位的衣物湿度更大,风道切换机构运动使得后罩21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此时,后罩21仅从第一送风子区21b出风,衣物处理腔1a仅从第一进风区11a进风,此时,第一进风区11a对应的风量比第二干衣模式下的风量大的多,能够加快第一进风区11a处的衣物的干燥速度。
115.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次干衣程序中,可能只有一种干衣模式,例如,衣物在干衣筒1内未出现明显地打结、包裹等现象,衣物烘干较为均匀,如此,干衣设备始终以第一干衣模式运行。再例如,在前半段时间内,以第一干衣模式运行,在后半段时间内,以第二干衣模式运行;或者,在前半段时间内,以第二干衣模式运行,在后半段时间内,以第一干衣模式和第二干衣模式切换往复运行至烘干程序结束。
1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11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罩,包括罩壳,所述罩壳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送风子区和第二送风子区;风道切换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挡板组件,所述驱动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挡板组件连接,并驱动所述挡板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后罩内,至少用于对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进行检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开关具有触点,所述触点设置于所述后罩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为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以使得所述挡板组件运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置时能够触动所述触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包括背板以及沿所述背板边缘设置的侧壁,所述驱动机构、所述挡板组件、所述检测开关均设置于所述背板的同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包括间隔筋,所述间隔筋弯曲地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间隔筋的周向内表面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子区,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间隔设置并限定出所述第一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间隔筋的周向外表面以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子区,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和/或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侧壁间隔设置并限定出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间隔筋上;和/或,所述检测开关设置于所述侧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筋包括弧形子筋和设置于所述弧形子筋两端的两个导流筋,两个所述导流筋沿所述弧形子筋的两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所述导流筋上设置有所述检测开关。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第一入口,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第二入口,所述第一挡板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入口,所述第二挡板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入口。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可分离地抵靠在所述间隔筋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挡板可分离地抵靠在所述间隔筋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挡板的摆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挡板的摆动方向相反。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侧壁在所述背板表面围设的区域至少分隔出所述风道和电控件放置区,所述电控件放置区和所述风道分隔设置,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电控件放置区。10.一种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衣物处理腔的干衣筒;后板;控制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罩组件,所述后板设置于所述后罩与所述干衣筒之间,所述罩壳压在所述后板上且与所述后板密封配合,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开关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送风子区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打开状态。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筒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送风
子区连通的第一进风区、与所述第二送风子区连通的第二进风区,所述第二进风区环绕所述第一进风区的周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设备的干衣模式包括:第一干衣模式: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关闭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衣物处理腔从所述第一进风区进风;第二干衣模式:所述风道切换机构打开所述第二送风子区的入口,所述衣物处理腔从所述第一进风区和所述第二进风区进风。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后罩组件以及干衣设备,后罩包括罩壳,罩壳内具有风道,风道包括第一送风子区和第二送风子区;风道切换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挡板组件,驱动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挡板组件连接,并驱动挡板组件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送风子区;检测开关设置于后罩内,至少用于对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进行检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后罩组件,有针对性地对容易出现衣物不易烘干的区域加大进风量,从而减少不同部位之间的烘干程度的差异,提升烘干效果的均匀性。检测开关对挡板组件运动至关闭第二送风子区的位置进行检测,确定第二送风子区的打开或者关闭状态,准确定位风道的打开状态,提升后罩组件的工作可靠性。可靠性。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志远 马德荣 牟秋启 商勇 谢邦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5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喷雾造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点烟器盖子自动插针机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