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8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瓶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进步,细胞和组织的体外培养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可培养的种类和数量均有了显著突破,一些细胞和组织可在悬浮状态下生长,但一些动物细胞却需要表面贴壁,所以培养的环境必须做到无毒无菌且易于观察,培养瓶成为较常规的选择,细胞培养主要针对免疫细胞进行培养,以观察免疫细胞的抵御能力,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免疫防疫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免疫细胞可识别和清除人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免疫细胞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3.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瓶存取盒【申请号:cn202022074809.2;公开号:cn214165663u】。这种细胞培养瓶存取盒,包括盒体、培养瓶。盒体,内部开设有存取腔,盒体正面设有门板,盒体背面开设有探头槽;培养瓶,设置于存取腔内,培养瓶的瓶头穿出探头槽,培养瓶的瓶头配有可拆卸的瓶盖。
4.该专利中公开的细胞培养瓶存取盒能够使培养瓶整齐摆放且稳定性更高,但是实验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将细胞培养瓶单个取出,并在生物超净台上将细胞培养瓶中的免疫细胞抽出,而该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使用时,实验人员不便对细胞培养瓶单个取出,若在实验过程中将若干细胞培养瓶统一取出,那么若干细胞培养瓶直接放置于实验上易因实验人员的意外触碰发生坠落,以致于影响后续实验使用,同时该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运输细胞培养瓶时,细胞培养瓶的瓶口和瓶颈直接暴露于外界易发生破损,从而易对后续的实验数据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仅可以便于实验人员取用单个培养瓶本体,同时还可增加剩余培养瓶本体在未取用时的安全性,此外培养瓶本体可完全放置于存放盒的内部,解决了现有的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使用时,实验人员不便于对单个细胞培养瓶进行拿取,且细胞培养瓶的瓶口和瓶颈易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包括存放盒、竖向板和培养瓶本体,所述存放盒一侧的表面铰接有密封门,所述存放盒另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存放盒另一侧的表面铰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与通槽对应设置,所述培养瓶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竖向板的表面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力机构,所述弹力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表面与卡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存放盒的顶部贯穿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与存放盒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螺杆和定位板,所述螺杆的底部贯穿存放盒的顶部并与其螺纹连接,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于螺杆的底部,所述定位板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的顶部相接触,所述螺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轴。
8.优选的,所述弹力机构包括滑杆、移动板和拉伸弹簧,所述滑杆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开槽内壁的底部和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杆贯穿移动板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套设于滑杆的表面,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开槽内壁的底部和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板与移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另一端与矩形框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移动板的表面与开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的底部与固定框的顶部相接触。
9.优选的,所述矩形框内壁的高度大于竖向板的高度,所述矩形框内壁的宽度等于弹力机构的宽度。
10.优选的,所述培养瓶本体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与固定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底部之间的距离与固定框的高度相等。
11.优选的,所述密封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表面与存放盒的内壁相接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弹力机构、卡板和卡槽的设置,实验人员可以此由上至下将单个培养瓶本体从存放盒中取出,这不仅可以便于实验人员取用,同时还可增加剩余培养瓶本体在未取用时的安全性,同时本装置通过矩形框的设置,在运输途中矩形框可对弹力机构和竖向板进行遮蔽保护,避免卡板脱离卡槽,以此增加培养瓶本体在运输时的稳定性,此外培养瓶本体可完全放置于存放盒的内部,解决了现有的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使用时,实验人员不便于对单个细胞培养瓶进行拿取,且细胞培养瓶的瓶口和瓶颈易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存放盒;2、密封门;3、定位机构;31、螺杆;32、定位板;4、培养瓶本体;5、固定框;6、竖向板;7、开槽;8、弹力机构;81、滑杆;82、移动板;83、拉伸弹簧;9、卡板;10、矩形框;11、底板;12、卡槽;1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6所示,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包括存放盒1、竖向板6和培养瓶本体4,存放盒1一侧的表面铰接有密封门2,存放盒1另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通槽,存放盒1另一侧的表面铰接有矩形框10,矩形框10与通槽对应设置,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5,固定框5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2,竖向板6的表面开设有开槽7,开槽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力机构8,弹力机构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9,卡板9的表面与卡槽12的内壁滑动连接,存放盒1的顶部贯穿设置有定位机构3,定位机构3与存放盒1螺纹连接,弹力机构8的另一端由通槽延伸至矩形框10的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弹力机构8、卡板9和卡槽12的设置,实验人员可以此由上至下将单个培养瓶本体4从存放盒1中取出,这不仅可以便于实验人员取用,同时还可增加剩余培养瓶本体4在未取用时的安全性,同时本装置通过矩形框10的设置,在运输途中矩形框10可对弹力机构8和竖向板6进行遮蔽保护,避免卡板9脱离卡槽12,以此增加培养瓶本体4在运输时的稳定性,此外培养瓶本体4可完全放置于存放盒1的内部,解决了现有的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使用时,实验人员不便于对单个细胞培养瓶进行拿取,且细胞培养瓶的瓶口和瓶颈易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
23.定位机构3包括螺杆31和定位板32,螺杆31的底部贯穿存放盒1的顶部并与其螺纹连接,定位板32固定连接于螺杆31的底部,定位板32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相接触,螺杆3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本实施例中,实验人员可通过拧动转轴以此带动螺杆31转动,螺杆31在转动时,定位板32随之下降,当定位板32的底部与最上层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相接触后,若干培养瓶本体4在存放盒1中的位置可再次被固定。
24.弹力机构8包括滑杆81、移动板82和拉伸弹簧83,滑杆8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开槽7内壁的底部和顶部固定连接,滑杆81贯穿移动板82并与其滑动连接,拉伸弹簧83套设于滑杆81的表面,拉伸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开槽7内壁的底部和移动板82的底部固定连接,卡板9与移动板82的一端固定连接,移动板82的另一端与矩形框10的内壁相接触,移动板82的表面与开槽7的内壁滑动连接,移动板82的底部与固定框5的顶部相接触,本实施例中,通在拉伸弹簧83弹力的作用下,卡板9可始终位于卡槽12的内部,以便增加竖向板6与若干培养瓶本体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当实验人员需要取出其中一个存放有免疫细胞的培养瓶本体4时,可打开矩形框10,此时竖向板6和弹力机构8可暴露出来,随后实验人员便可抬升上层的移动板82,此时卡板9脱离卡槽12,实验人员可通过打开密封门2将上层培养瓶本体4取出,此时存放盒1可对剩余的培养瓶本体4进行保护。
25.矩形框10内壁的高度大于竖向板6的高度,矩形框10内壁的宽度等于弹力机构8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矩形框10内壁的宽度等于移动板82的宽度,通过对矩形框10内壁宽度和高度的设置,以便在运输途中矩形框10能够对移动板82和竖向板6进行保护,以此增加培养瓶本体4放置于存放盒1内的安全性。
26.培养瓶本体4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底板11,底板11的顶部与固定框5的底部固定连接,底板11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4底部之间的距离与固定框5的高度相等,本实施例中,当实验人员将培养瓶本体4取出后,可将培养瓶本体4的瓶盖打开并对其中的免疫细胞进行抽取,在此过程中,通过底板11的设置,以便实验人员能够将培养瓶本体4竖立放置于实验台上。
27.密封门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13,密封圈13的表面与存放盒1的内壁相接
触,本实施例中,通过密封圈13的设置,当实验人员关闭密封门2后,密封圈13的表面可与存放盒1的内壁相接触,存放盒1的内壁可对密封圈13产生挤压,据此可保证密封门2使用时的不会轻易转动,以便实验人员能够对存有免疫细胞的培养瓶本体4进行运输。
28.工作原理:实验人员将若干存放有免疫细胞的培养瓶本体4堆叠放置,随后实验人员便可将竖向板6放置于若干培养瓶本体4的一侧,此时实验人员可拉动移动板82的一端并移动竖向板6,以便在拉伸弹簧83弹力的作用下将卡板9可放入卡槽12的内部,据此实验人员便可将若干培养瓶本体4相连,随后实验人员可将连接在一起的若干培养瓶本体4放置于存放盒1的内部,在此过程中固定框5一侧的表面与存放盒1的内壁滑动连接,最下层培养瓶本体4的底部与存放盒1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随后实验人员便可拧动转轴以此带动螺杆31转动,螺杆31在转动时,定位板32随之下降,当定位板32的底部与最上层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相接触后,若干培养瓶本体4在存放盒1中的位置可再次被固定,最后实验人员关闭密封门2,密封圈13与存放盒1的内壁接触并受到挤压,据此可保证密封门2使用时的不会轻易转动,此后实验人员便可通过移动存放盒1对培养瓶本体4以及其内部的免疫细胞进行运输。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包括存放盒(1)、竖向板(6)和培养瓶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盒(1)一侧的表面铰接有密封门(2),所述存放盒(1)另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存放盒(1)另一侧的表面铰接有矩形框(10),所述矩形框(10)与通槽对应设置,所述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5),所述固定框(5)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2),所述竖向板(6)的表面开设有开槽(7),所述开槽(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力机构(8),所述弹力机构(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9),所述卡板(9)的表面与卡槽(12)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存放盒(1)的顶部贯穿设置有定位机构(3),所述定位机构(3)与存放盒(1)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3)包括螺杆(31)和定位板(32),所述螺杆(31)的底部贯穿存放盒(1)的顶部并与其螺纹连接,所述定位板(32)固定连接于螺杆(31)的底部,所述定位板(32)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4)的顶部相接触,所述螺杆(3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机构(8)包括滑杆(81)、移动板(82)和拉伸弹簧(83),所述滑杆(8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开槽(7)内壁的底部和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杆(81)贯穿移动板(82)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拉伸弹簧(83)套设于滑杆(81)的表面,所述拉伸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开槽(7)内壁的底部和移动板(8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板(9)与移动板(8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82)的另一端与矩形框(1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移动板(82)的表面与开槽(7)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82)的底部与固定框(5)的顶部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10)内壁的高度大于竖向板(6)的高度,所述矩形框(10)内壁的宽度等于弹力机构(8)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瓶本体(4)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底板(11),所述底板(11)的顶部与固定框(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1)的底部与培养瓶本体(4)底部之间的距离与固定框(5)的高度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门(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圈(13),所述密封圈(13)的表面与存放盒(1)的内壁相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瓶运输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便于运输的免疫细胞培养瓶用固定装置,包括存放盒、竖向板和培养瓶本体,所述存放盒一侧的表面铰接有密封门,所述存放盒另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存放盒另一侧的表面铰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与通槽对应设置,所述培养瓶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仅可以便于实验人员取用单个培养瓶本体,同时还可增加剩余培养瓶本体在未取用时的安全性,此外培养瓶本体可完全放置于存放盒的内部,解决了现有的细胞培养瓶存放盒在使用时,实验人员不便于对单个细胞培养瓶进行拿取,且细胞培养瓶的瓶口和瓶颈易在运输途中发生损坏,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后续试验使用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梦梦 张炳强 冯雨 孙新茹 周阳 赵毅 付学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5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