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壶及集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87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流体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壶及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水壶是热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壶的作用是对热管理的冷却液除气,水壶为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排气以及冷却液提供了储存空间。流入水壶的冷却液产生的水花可能较大,可能造成水壶内的气体溶解至冷却液内,可能影响热管理系统的换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装置,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水壶,具有储液腔,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弧形壁,形成所述储液腔的壁包括弧形壁;
7.通道部,所述通道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限位连接或一体结构,所述通道部具有通道以及第一口,所述第一口位于形成所述通道的壁,所述第一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弧形壁相对设置。
8.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水壶,具有储液腔,水壶包括壳体与通道部,壳体的内壁包括弧形壁,通道部具有通道以及第一口,第一口位于形成通道的壁,第一口的至少部分与弧形壁相对设置;冷却液由第一口进入储液腔,进入储液腔的冷却液可以沿弧形壁流动,以能够降低冷却液在储液腔内产生水花,有利于降低储液腔内的气体溶解在冷却液内,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提高冷却液的换热能力,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9.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集成装置,包括连接部、腔部以及如以上所述的水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腔部具有腔体,围成所述腔体的壁包括所述连接部的部分侧壁与所述壳体的部分侧壁,所述通道部具有第三口,所述第三口位于形成所述通道的壁,所述第三口位于形成所述腔体的壁,所述连接部包括流道部,所述流道部具有流道以及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形成所述流道的壁,所述连通口位于形成所述腔体的壁。
11.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装置,包括连接部、腔部以及水壶,腔部具有腔体,通道部具有第三口,第三口位于形成通道的壁,第三口位于形成腔体的壁,连接部包括流道部,流道部具有流道以及连通口,连通口位于形成流道的壁,连通口位于形成腔体的壁;冷却液可以从第三口流入至腔体内,并经过流道流动,腔体有利于降低第三口处的冷却液受冲击围成腔体的壁反向回流的冷却液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冷却液的流动稳定性。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集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水壶与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15.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
16.图5为图4中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7.图6为图2中水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7为图2中水壶与连接部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8为图7中c-c剖视图;
20.图9为图8中的b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10为图7中d-d剖视图。
22.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3.100、水壶;101、储液腔;102、第一腔;103、第二腔;104、连接口;105、第三腔;106、第四腔;107、第一过口;108、第二过口;
24.10、壳体;11、弧形壁;12、第一壳;13、第二壳;14、第三通道;141、第四口;142、第五口;143、第一副通道;144、第二副通道;15、第一隔板;151、第二隔板;152、第三隔板;
25.20、通道部;21、通道;211、第一通道;2111、第一端口;2112、第一段;2113、第二段;212、第二通道;2121、第二端口;22、第二口;23、第三口;24、第一口;
26.200、集成装置;201、连接部;202、腔部;203、腔体;204、流道部;205、流道;206、连通口;207、功能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水壶100,具有储液腔101,水壶100包括壳体10与通道部20,,壳体10包括弧形壁11,形成储液腔101的壁包括弧形壁11;通道部20与壳体10固定连接、限位连接或一体结构,通道部20具有通道21以及第一口24,第一口24位于形成通道21的壁,第一口24的至少部分与弧形壁11相对设置;冷却液由第一口24进入储液腔101,进入储液腔101的冷却液可以沿弧形壁11流动,形成康达效应,以能够降低冷却液在储液腔101内产生水花,有利于降低储液腔101内的气体溶解在冷却液内,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提高冷却液的换热能力,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水壶10的使用状态下,冷却液位于储液腔101内,并浸没第一口24。其中,壳体10围成至少部分储液腔101。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壳体10的形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壳体10的形状大致呈矩形体结构。壳体10包括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围成至少部分贮液腔,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的设置能够便于壳体10的加工。其中,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密封连接。第一壳12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13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壳12具有第一端面,第二壳13具有第二端面,第一容纳腔的口成形于第一端面,第二容纳腔的口成形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一容纳腔的口与第二容纳腔的口至少部分相对设置。弧形壁11与
第二壳13一体结构,以能够加强弧形壁11与第二壳13的结构强度,以及能够降低弧形壁11与第二壳13的加工工艺难度。其中,弧形壁11的一端与围成第一口24的壁连接,弧形壁11的另一端背向所述第一口24延伸,沿第一口24的中心线,围成第一口24的壁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至弧形壁11,能够保证流出第一口24的冷却液能够在弧形壁11的引导下流动。其中,沿第一口24的中心线,围成第一口24的壁的投影全部落入至弧形壁11。弧形壁11的内弧面朝向第一口24,弧形壁11的外弧面背向第一口24,第一口24的至少部分与弧形壁11的内弧面相对设置;围成第一口24的壁与弧形壁11平滑连接;围成第一口24的壁与围成通道2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有利于冷却液由通道21流向第一口24以及第一口24流向弧形壁11时降低流阻。其中,弧形壁11的内弧面可以理解的是,弧形壁11所对应的圆心与内弧面同侧,弧形壁11的内弧面为内凹;弧形壁11的内弧面可以理解的是,弧形壁11所对应的圆心与外弧面不同侧,弧形壁11的外弧面为外凸。壳体10包括第一隔板15,第一隔板15的侧壁包括弧形壁11;第一隔板15大致为弧形板。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10所示,通道部20还具有第二口22以及第三口23,第二口22位于形成通道21的壁,第二口22位于壳体10的外侧壁,第三口23位于形成通道21的壁,第三口23位于壳体10的外侧壁;冷却液由第二口22进入通道21,部分冷却液经第三口23流出,其余部分冷却液由第一口24进入储液腔10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液也可以由第三口23进入通道21,部分冷却液经第二口22流出,其余部分冷却液由第一口24进入储液腔101。壳体10还具有第三通道14,第三通道14包括第四口141与第五口142,第四口141位于形成于储液腔101的壁,第五口142位于壳体10的外侧壁外;流入储液腔101内的冷却液经过除气之后,通过第三通道14流出储液腔101。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10所示,通道部20与第二壳13一体结构,以能够加强通道部20与第二壳13的结构强度,以及能够降低通道部20与第二壳13的加工工艺难度。通道21包括第一通道211以及第二通道212,第二口22位于形成第一通道211的壁,第三口23位于形成第一通道211的壁,第一通道211具有第一端口2111,第一口24位于形成第二通道212的壁,第二通道212具有第二端口2121,第二端口212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端口211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端口2111的中心线与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第一口24的中心线与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有利于冷却液在第一通道211的内的主流区域流入到第二通道212内,有利于第二通道212对第一通道211内的主流区域紊流流量摄取。第一通道211包括第一段2112以及第二段2113,第一段2112与第二段2113连通,第二口22位于形成第一段2112的壁,第一端口2111位于形成第一段2112的壁,第三口23位于形成第二段2113的壁,第一段2112的延伸路径与第二通道212的延伸路径大致平行设置。其中,第一段2112的延伸路径与第二段2113的延伸路径大致呈垂直设置。第一段2112的至少部分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第二通道212的至少部分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第二段2113的横截面大致呈腰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段2112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方形或椭圆形或腰形等;第二通道212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方形、椭圆形或腰形等;第二段2113的横截面也可以呈圆形或矩形等。围成第一端口2111的壁的内径大于围成第二端口2121的壁的内径,沿第一端口2111的中心线,第二端口2121位于第一端口2111的中间位置,有利于冷却液在第一段2112的内的主流区域流入到第二通道212内,有利于第二通道212对第一段2112内的主流区域紊流流量摄取。第二通道212的延伸路径的长度为l1,第二通道212的最小内径为d1,且满足,l1:d1
=(2.5-5):1,有利于降低冷却液流出第二通道212散射的现象。优选的,l1:d1=(3-5):1。第一段2112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1,第二通道212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2,且满足s1:s2=(6-12):1;第二段2113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3,第三通道1414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4,且满足s4:s3=(6-12):1,有利于冷却液的流量控制。优选的,s1:s2=9:1;s4:s3=9:1。第三通道14的延伸路径与第四口141的中心线大致平行设置,第三通道14的延伸路径与第五口142的中心线大致平行设置;第四口141与第五口142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第三通道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通道14包括第一副通道143与第二副通道144;第一副通道143的延伸路径与第二副通道144的延伸路径大致平行设置。第一副通道143的横截面大致呈弓形,第二副通道144的横截面大致呈弓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副通道143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矩形或圆形等,第二副通道144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矩形或圆形等。第三通道14的延伸路径与第四口141的中心线大致平行设置,第三通道14的延伸路径与第五口142的中心线大致平行设置;第四口141与第五口142的至少部分相对设置。第一副通道143与第二副通道144分别位于第二段2113的径向两侧,第一副通道143的延伸路径与第二段2113的延伸路径大致平行,第二副通道144的延伸路径与第二段2113的延伸路径大致平行,有利于第三通道14与第二段2113的布局更加紧凑。其中,第五口142与第一口24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其中,第一口24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穿过第一口24几何中心的线;第二口22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穿过第二口22几何中心的线;第三口23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穿过第三口23几何中心的线;第四口141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穿过第四口141几何中心的线;第五口142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穿过第五口142几何中心的线。
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10所示,储液腔101包括第一腔102、第二腔103以及连接口104,形成第一腔102的壁包括弧形壁11,第一口24位于形成第一腔102的壁,第一腔102通过连接口104与第二腔103连通,第四口141位于形成第二腔103的壁;第一腔102与第二腔103可以增加第三口23至第四口141的流动路径,以能够增加冷却液在储液腔101内的流动路径,延长冷却液在储液腔101内的流动时间,有利于冷却液中的气体析出,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沿第一口24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口24与连接口104至少部分错位设置,能够避免冷却液从第一口24中流入第一腔102内后直接从连接口104流出,有利于增加冷却液在第一腔102体内的波动,有利于降低冷却液在第一腔102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有利于冷却液中的气体析出,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其中,沿第一口24的中心线方向,第一口24与连接口104的全部错位设置;连接口104位于弧形壁11。
33.在本实施例中,储液腔101还包括第三腔105、第四腔106、第一过口107以及第二过口108,连接口104位于形成第三腔105的壁,第三腔105通过连接口104与第一腔102连通,第一过口107位于形成第三腔105的壁,第一过口107位于第四腔106的壁,第三腔105通过第一过口107与第四腔106连通,第二过口108位于形成第四腔106的壁,第二过口108位于形成第二腔103的壁,第二腔103通过第二过口108与第四腔106连通。壳体10还包括第二隔板151以及第三隔板152,第一隔板15与壳体10围成至少部分第一腔102,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51以及壳体10围成至少部分第三腔105,第二个隔板、第三隔板152以及壳体10围成至少部分第四腔106,第四隔板与壳体10围成至少部分第二腔103。第一过口107位于第二隔板151;第三隔板152与壳体10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二过口108。第一隔板15与第二壳13一体结构;第二隔板151与第二壳13一体结构;第三隔板152与第二壳13一体结构。
34.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装置200,包括连接部201、腔部202以及以上各实施例中的水壶100,连接部201与壳体10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腔部202具有腔体203,围成腔体203的壁包括连接部201的部分侧壁与壳体10的部分侧壁,第三口23位于形成腔体203的壁,连接部201包括流道部204,流道部204具有流道205以及连通口206,连通口206位于形成流道205的壁,连通口206位于形成腔体203的壁;冷却液可以从第三口23流入至腔体203内,并经过流道205流动,腔体203有利于降低第三口23处的冷却液受冲击围成腔体203的壁反向回流的冷却液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冷却液的流动稳定性。其中,沿第三口23的中心线,连通口206与第三口23的至少部分错位设置,围成第三口23的壁至围成腔体203的壁的距离大于15mm;冷却液从第三口23流入至腔体203内,进一步有利于降低第三口23处的冷却液受冲击围成腔体203的壁反向回流的冷却液的作用力。优选的,沿第三口23的中心线,围成第三口23的壁至围成腔体203的壁的距离大于20mm。
3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01大致呈板状;连接部201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与壳体10固定连接。流道部204与连接部201一体结构;集成装置200还包括功能部件207,功能部件207与连接部20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功能部件207能够控制流道的换向或通断。例如,功能部件207为水泵、水阀和/或换热器等。水泵通过螺栓与连接部201固定连接;水阀通过螺栓与连接部201固定连接;换热器通过螺栓与连接部201固定连接。
3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3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水壶,具有储液腔(101),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弧形壁(11),形成所述储液腔(101)的壁包括弧形壁(11);通道部(20),所述通道部(20)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限位连接或一体结构,所述通道部(20)具有通道(21)以及第一口(24),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一口(2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弧形壁(11)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壁(11)的一端与围成所述第一口(24)的壁连接,所述弧形壁(11)的另一端背向所述第一口(24)延伸;沿所述第一口(24)的中心线,围成所述第一口(24)的壁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至所述弧形壁(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壁(11)的内弧面朝向所述第一口(24),所述第一口(24)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弧形壁(11)的内弧面相对设置;围成所述第一口(24)的壁与所述弧形壁(11)平滑连接,围成所述第一口(24)的壁与围成所述通道(21)的至少部分壁平滑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12)与第二壳(13),所述第一壳(12)与所述第二壳(13)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第一壳(12)与所述第二壳(13)围成至少部分所述储液腔(101);所述通道部(20)与所述第二壳(13)一体结构,和/或所述弧形壁(11)与所述第二壳(13)一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部(20)还具有第二口(22)以及第三口(23),所述第二口(22)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二口(22)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所述壳体(10)还具有第三通道(14),所述第三通道(14)包括第四口(141)与第五口(142),所述第四口(141)位于形成于所述储液腔(101)的壁,所述第五口(142)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部(20)还具有第二口(22)以及第三口(23),所述第二口(22)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二口(22)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所述壳体(10)还具有第三通道(14),所述第三通道(14)包括第四口(141)与第五口(142),所述第四口(141)位于形成于所述储液腔(101)的壁,所述第五口(142)位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21)包括:第一通道(211),所述第二口(2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道(211)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道(211)的壁,所述第一通道(211)具有第一端口(2111);第二通道(212),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第二通道(212)的壁,所述第二通道(212)具有第二端口(2121),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口(21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口(21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所述
第一口(24)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21)包括:第一通道(211),所述第二口(2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道(211)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通道(211)的壁,所述第一通道(211)具有第一端口(2111);第二通道(212),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第二通道(212)的壁,所述第二通道(212)具有第二端口(2121),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端口(21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口(21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所述第一口(24)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端口(2121)的中心线大致重合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11)包括第一段(2112)以及第二段(2113),所述第二口(22)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2112)的壁,所述第一端口(2111)位于形成所述第一段(2112)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第二段(2113)的壁,所述第一段(2112)的延伸路径与所述第二通道(212)的延伸路径大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通道(212)的延伸路径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通道(212)的最小内径为d1,且满足,l1:d1=(2.5-5):1,所述第一段(2112)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二通道(212)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2,且满足s1:s2=(6-12):1,所述第二段(2113)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3,所述第三通道(14)的有效流通面积为s4,所述且满足s4:s3=(6-12):1。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01)包括第一腔(102)、第二腔(103)以及连接口(104),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包括弧形壁(11),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所述第一腔(102)通过所述连接口(104)与所述第二腔(103)连通,所述第四口(141)位于形成所述第二腔(103)的壁,沿所述第一口(24)的中心线方向,所述第一口(24)与所述连接口(104)至少部分错位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01)包括第一腔(102)、第二腔(103)以及连接口(104),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包括弧形壁(11),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所述第一腔(102)通过所述连接口(104)与所述第二腔(103)连通,所述第四口(141)位于形成所述第二腔(103)的壁,沿所述第一口(24)的中心线方向,所述第一口(24)与所述连接口(104)至少部分错位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9项所述的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101)包括第一腔(102)、第二腔(103)以及连接口(104),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包括弧形壁(11),所述第一口(24)位于形成所述第一腔(102)的壁,所述第一腔(102)通过所述连接口(104)与所述第二腔(103)连通,所述第四口(141)位于形成所述第二腔(103)的壁,沿所述第一口(24)的中心线方向,所述第一口(24)与所述连接口(104)至少部分错位设置。13.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201)、腔部(202)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水壶(100),所述连接部(201)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腔部(202)具有腔体(203),围成所述腔体(203)的壁包括所述连接部(201)的部分侧壁与所述壳体(10)的部分侧壁,所述通道部(20)具有第三口(23),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通道(21)的壁,所述第三口(23)位于形成所述腔体(203)的壁,所述连接部(201)包括流道部(204),所述流道部(204)具有流道(205)以及连通口(206),所述连通口(206)位于形成所述流道(205)的壁,所述连通口(206)位于形成所述腔体(203)的壁。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三口(23)的中心线,所述
连通口(206)与所述第三口(23)的至少部分错位设置,围成所述第三口(23)的壁至围成所述腔体(203)的壁的距离大于15m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壶及集成装置,水壶具有储液腔,水壶包括壳体以及通道部,所述壳体包括弧形壁,形成所述储液腔的壁包括弧形壁;所述通道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限位连接或一体结构,所述通道部具有通道以及第一口,所述第一口位于形成所述通道的壁,所述第一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弧形壁相对设置;有利于降低冷却液中的气体,提高冷却液的换热能力,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9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