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板及散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115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均热板及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2.均热板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现有的均热板实现热源的散热通常是在均热板一面紧贴热源吸热在另一面设置散热鳍片组散热,然而,鳍片组贴合vc散热端解热不能很好的解决高功耗的散热需求,另一种方式是在具有热管贯穿的散热鳍片组将与热源接触的铜底面与均热板焊接,因为增加了焊接层进而会带来较大的接触热阻。
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热板及散热组件,结构简单合理,降低了接触热阻,且大幅提升了换热能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热板,设置在热源与散热机构之间,且均热板包括:下盖板以及上盖板。下盖板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以及上盖板盖设于下盖板的上方,并与下盖板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其中,散热机构的底部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多个组装槽内。
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且任意两个组装槽之间具有分隔凸肋。
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或矩形面。
8.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均热板还包括两个侧条,分别设置于多个组装槽中的左右两侧的组装槽的外侧,且剩余多个组装槽均位于左右两侧的组装槽的内侧之间。
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均热板还包括凸台,固定于下盖板的下方,且凸台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
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的深度相同或不同。
11.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设置在热源的上方,且散热组件包括:均热板、多个导热管以及至少一个散热鳍片组。均热板包括下盖板及上盖板。下盖板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及上盖板盖设于下盖板的上方,并与下盖板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多个组装槽内。以及至少一个散热鳍片组,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间隔垂直层叠固定设置,多个导热管的一端与散热鳍片组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且多个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散热鳍片组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
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金属盖板,紧配贴合在多个组装槽内的多个导热管上,多个组装槽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且任意两个组装槽
之间具有分隔凸肋。
1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为圆管或方管。
1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的底部为弧形面,两侧为方形面。
1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两个侧条,分别设置于多个组装槽中的左右两侧的组装槽的外侧,且剩余多个组装槽均位于左右两侧的组装槽的内侧之间。
1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凸台,固定于下盖板的下方,且凸台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
17.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的深度相同或不同,且多个导热管的高度相同或不同。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均热板及散热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组装槽与整个热管的直管部分紧配,且在垂直方向有不等高度的下沉设置根据发热源的发热部署设置对应的高度可充分换热;
20.2、组装槽和均热板的上盖板一体设计,相比较常规的焊接热管组装部分与均热板部分二次焊接,再次降低了接触热阻;
21.3、用具有较强相变散热能力的均热板替换常规的铜底板抵接热源,可以大幅提升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2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2.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5.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6.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7.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具有方形面导热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9.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具有方形面导热管的立体结构
示意图。
40.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41.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42.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3.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4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46.1-下盖板,2-上盖板,3-组装槽,4-分隔凸肋,5-侧条,6-圆柱,7-鼠尾导管,8-凸台,9-导热管,10-散热鳍片组,11-金属盖板,12-弧形面,13-方形面,14-凹槽,15-中部直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8.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4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上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均热板的下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如图1至图12所示,第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均热板,设置在热源与散热机构之间,且均热板包括:下盖板1以及上盖板2。下盖板1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以及上盖板2盖设于下盖板1的上方,并与下盖板1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上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3。其中,散热机构的底部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多个组装槽3内。其中,上盖板2与多个组装槽3为一体成型。
5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3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3。多个组装槽3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多个组装槽3均具有开口向上的矩形面。任意两个组装槽3之间具有分隔凸肋4,且分隔凸肋4的高度低于或等于相邻组装槽3的深度。
5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均热板还包括两个侧条5,分别设置于多个组装槽3中的左右两侧的组装槽3的外侧,且剩余多个组装槽3均位于左右两侧的组装槽3的内侧之间。
5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3的底面面积小于等于上盖板2的面积。上盖板2和下盖板1之间所形成的真空相变换热腔室内具有毛细结构。下盖板1的上表面上设
置有多个圆柱6。
5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均热板还包括鼠尾导管7,设置于下盖板1的外边缘一侧,并与真空相变换热腔室相连通,且真空相变换热腔室具有如纯水等相变介质,通过鼠尾导管7抽真空后注入。
5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均热板还包括凸台8,固定于下盖板1的下方,且凸台8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相同或不同。
56.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具有方形面导热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组件的具有方形面导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7.如图13至图18所示,第二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散热组件,设置在热源的上方,且散热组件包括:均热板、多个导热管9以及至少一个散热鳍片组10。均热板包括下盖板1及上盖板2。下盖板1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及上盖板2盖设于下盖板1的上方,并与下盖板1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上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3。多个导热管9的中部直管段15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多个组装槽3内。以及至少一个散热鳍片组10,散热鳍片组10由多个散热鳍片间隔垂直层叠固定设置,多个导热管9的一端与散热鳍片组10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且多个导热管9的另一端与散热鳍片组10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
58.具体的,如图17所示,图17中下方虚线示出了导热管9的中部直管段15的具体位置。
59.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金属盖板11,紧配贴合在多个组装槽3内的多个导热管9上。多个组装槽3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3。多个组装槽3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多个导热管9的中部直管段15为圆管。多个组装槽3均具有开口向上的矩形面,且多个导热管9的中部直管段15为方管。
6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3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多个导热管9的中部的底部为弧形面12,两侧为方形面13。任意两个组装槽3之间具有分隔凸肋4。
6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两个侧条5,分别设置于多个组装槽3中的左右两侧的组装槽3的外侧,且剩余多个组装槽3均位于左右两侧的组装槽3的内侧之间。
6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多个组装槽3的底面面积小于等于上盖板2的面积。上盖板2和下盖板1之间所形成的真空相变换热腔室内具有毛细结构。下盖板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圆柱6。
6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鼠尾导管7,设置于下盖板1的外边缘一侧,并与真空相变换热腔室相连通,且真空相变换热腔室具有如纯水等相变介质,通过鼠尾导管7抽真空后注入。
6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凸台8,固定于下盖板1的下方,且凸台8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相同或不同,且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相同或不
同。
65.具体的,当热源的核心发热带是均匀分布在热源外表面时,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为相同的,且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也相同(与多个组装槽3相对应适配),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
66.具体的,当热源的核心发热带是不均匀分布在热源外表面时,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为不同(热源分布密集的地方,对应的该部分的组装槽3的深度更深),且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也不相同(与多个组装槽相对应适配,即若组装槽的深度深,则导热管9的高度也高),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还能优化热管在有限的散热空间的位置布置。
67.如图19至图23所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上盖板2,其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盖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4(下沉),且多个组装槽3是设置于该凹槽14内的,且凹槽14预设空间足以使得直管段热管贯穿组装槽3后向外引出,也就是说,由于该凹槽14的存在,可以进一步降低接触热阻,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
68.具体的,当热源的核心发热带是均匀分布在热源外表面时,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为相同的,且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也相同(与多个组装槽3相对应适配),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
69.具体的,当热源的核心发热带是不均匀分布在热源外表面时,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为不同(热源分布密集的地方,对应的该部分的组装槽3的深度更深),且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也不相同(与多个组装槽相对应适配,即若组装槽的深度深,则导热管9的高度也高),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还能优化热管在有限的散热空间的位置布置。
70.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均热板及散热组件,均热板的上盖板2的上表面设置开口向上的多个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3,用以容置多个导热管9吸收热量。多个组装槽3可以是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也可以是开口向上的矩形面(方管)。任意两个组装槽3之间形成有一分隔凸肋4,且组装槽3具有相对设置的侧条5,多个组装槽3处于两个内侧面之间布置,且沿朝向弧形槽方向。多个组装槽3的底面面积不大于均热板的上盖板2面积,且多个组装槽3容置贯穿其中的直管段热管(导热管9的中部直管段15)。
71.而均热板的上盖板2与下盖板1盖合密封形成的真空相变换热腔室,用以吸收来自底板热源的热量。上盖板2和下盖板1之间所形成的真空相变换热腔室内具有毛细结构。下盖板1的上表面具有分布的圆柱6,可以传热及支撑腔室结构稳定不形变。鼠尾导管7在下盖板1外边缘一侧,且下盖板1的底面有抵接热源平面尺寸大小的凸台8。
72.散热组件用以加速均热板的腔室顶部的热量的冷凝回流,提升散热。导热管9包括平行延伸的直管段(中部),至少部分直管段贯穿组装槽3后垂直弯折向上延伸到散热鳍片组10,且金属盖板11用来紧配贴合在多个组装槽3中的导热管9。
73.导热管9的形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圆管,底面与组装槽3接触面是弧形面12,侧面也是弧形面12(导热管9与导热管9之间线接触或通过凸肋间隔)。第二种为方管,而方管又分为两种情况:1、两个侧面方管,底面与组装槽3接触面是弧形面12,侧面是方形面13(导热管9与导热管9之间是面接触,且因为方形管长度《圆管的直径,所以单位长度可以容纳更多的热管数量);2、导热管9的两侧面及顶面和底面方管(此时组装槽3为矩形)。
74.导热管9的直管段(中部)与均热板的位置关系具体为:中部直管段15的弧形热管底部和均热板的上盖板2的组装槽3底面紧贴适配,或一个及多个中部直管段15的弧形热管
底部在上盖板2的组装槽3底面下沉一定高度设置(导热管9之间非共面有高度差),在发热源的核心发热带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设置组装槽3的不同深度让部分导热管9更接近发热源,进而减少了接触热阻更好的进行散热。
75.多个组装槽3的深度不同,且在组装槽3内的导热管9因为贴合组装槽3紧配安装,所以多个导热管9的高度也不同。其中,多个组装槽3为全部或部分下沉,从而降低了上盖板2的厚度(降低铜板厚度),进而降低了接触热阻,提高了散热性能。而适合方管的组装槽3,因为相较于纯圆管具有加工拍扁的侧方面,在多个导热管9水平排布时可以更紧凑,在导热管9容置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容纳更多导热管9,提高了散热性能。
76.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均热板及散热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7.1、组装槽3与整个热管的直管部分紧配,且在垂直方向有不等高度的下沉设置根据发热源的发热部署设置对应的高度可充分换热;
78.2、组装槽3和均热板的上盖板2一体设计,相比较常规的焊接热管组装部分与均热板部分二次焊接,再次降低了接触热阻;
79.3、用具有较强相变散热能力的均热板替换常规的铜底板抵接热源,可以大幅提升换热能力。
80.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均热板,设置在热源与散热机构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板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的下方与所述热源相抵接;以及上盖板,盖设于所述下盖板的上方,并与所述下盖板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所述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其中,所述散热机构的底部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多个组装槽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且任意两个所述组装槽之间具有分隔凸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或矩形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组装槽中的左右两侧的所述组装槽的外侧,且剩余多个所述组装槽均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组装槽的内侧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台,固定于所述下盖板的下方,且所述凸台的下方与所述热源相抵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的深度相同或不同。7.一种散热组件,设置在热源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均热板,所述均热板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的下方与所述热源相抵接;及上盖板,盖设于所述下盖板的上方,并与所述下盖板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所述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多个导热管,所述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多个组装槽内;以及至少一个散热鳍片组,所述散热鳍片组由多个散热鳍片间隔垂直层叠固定设置,所述多个导热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且所述多个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底部另一侧固定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盖板,紧配贴合在所述多个组装槽内的所述多个导热管上,所述多个组装槽为开口向上的且平行紧邻布置的组装槽,且任意两个所述组装槽之间具有分隔凸肋。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所述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为圆管或方管。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均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面,且所述多个导热管的中部直管段的底部为弧形面,两侧为方形面。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侧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组装槽中的左右两侧的所述组装槽的外侧,且剩余多个所述组装槽均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组装槽的内侧之间。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台,固定于所述下盖板的下方,且所述凸台的下方与所述热源相抵接。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组装槽的深度相同或不同,且所述多个导热管的高度相同或不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均热板及散热组件,其中均热板设置在热源与散热机构之间,且均热板包括:下盖板以及上盖板。下盖板的下方与热源相抵接。以及上盖板盖设于下盖板的上方,并与下盖板密封形成真空相变换热腔室,且上盖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组装槽。其中,散热机构的底部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多个组装槽内。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均热板,结构简单合理,降低了接触热阻,且大幅提升了换热能力。且大幅提升了换热能力。且大幅提升了换热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赵党生 张勇 娄耀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九州风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0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