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58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制造技术,具体涉及接触器的线圈引出结构。
背景技术:
2.接触器是一种自动化的控制电器,它是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现有技术的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在驱动线圈上设有控制电路板,因此其线圈引出结构就包括了与电路板的连接部分。在现有技术中,线圈引出端与电路板的往往是通过信号线焊接,然而由于电路板位于产品内部腔体中,受到空间限制常常无法建立可靠连接位置供信号线焊接使用,而且接触器内部腔体使用过程中温度极高,对信号线耐温等级是一大考验,另外,由于接触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极易磨损信号线连接位置,因此可靠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高压直流接触器。
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出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线圈、线圈引出端和用于控制线圈的电路板,还包括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线圈连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线圈连接部和线圈引出端电连接,所述线圈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线圈连接部面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朝所述电路板延伸,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电路板固定地电连接。
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弹性卡夹结构,所述线圈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线圈引出端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
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大致呈“u”型开口的片状结构,包括对立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的夹臂连接部,所述第一夹臂上设有内凹的第一弯拐,所述第二夹臂上设有内凹的第二弯拐,所述第一弯拐和第二弯拐相互错位,在内凹的第一弯拐和第二弯拐之间构成夹持所述线圈引出端的弹性窄口。
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对立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
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三弯拐,所述第三弯拐连接在所述第一弯拐远离所述线圈连接部“u”型开口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上还设有外凸的第四弯拐,所述第四弯拐连接在所述第二弯拐远离所述线圈连接部“u”型开口的一端。
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末端向外翘起,以使得所述线圈连接部的“u”型开口是外扩的形状。
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用于支承线圈的线圈架,所述线圈架包括从其轴向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立架,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和所述立架相对,所述线圈连
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立架之间,所述导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线圈连接部背向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并和所述立架相固定,从而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将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架。
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架设于所述线圈架的边缘位置,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立架的内侧。
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设于所述线圈连接部两相反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的方向延伸。
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大致呈“u”型开口的片状为弹性卡夹结构,包括对立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臂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设有两对,其中一对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相反侧,另一对连接在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相反侧。
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电路板焊接固定,所述立架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卡勾,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卡槽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的方向卡接固定。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线圈连接部设于电路板的板面一侧,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线圈连接部面向电路板的一侧并和电路板固定地电连接,从而很好地利用了电路板板面一侧的空间来安置导电连接件,导电连接件和电路板的结构非常紧凑,占用空间更小。而且,线圈连接部为弹性卡夹结构,通过线圈连接部弹性卡夹线圈引出端实现导电连接件和线圈引出端的电连接,既保证了二者电连接的可靠性,也十分便于线圈引出端和导电连接件的连接装配,产品组装时只需将线圈引出端插入导电连接件即可。
附图说明
17.图1是实施例中高压直流接触器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是实施例中高压直流接触器的剖视图;
19.图3是实施例中线圈、线圈架、电路板、导电连接件和线圈引出端的装配示意图;
20.图4是实施例中线圈、线圈架、电路板、导电连接件和线圈引出端的装配体的剖视图;
21.图5是图4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6是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23.图7是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弹性卡夹线圈引出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5.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6.参阅图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实现接触器开关动作的触头组件和控制触头组件中的动簧片动作的电磁驱动组件,其中电
磁驱动组件包括线圈3,线圈3绕制在线圈架4上,由线圈架4为线圈3提供支承。该接触器还包括电路板1、线圈引出端2和导电连接件5,电路板1和线圈3电连接以对线圈3进行控制(例如节能控制),线圈引出端2通过导电连接件5和电路板1电连接,线圈引出端2在本实施例中是一引针。
27.参阅图2-7,导电连接件5主体呈夹片状结构,包括线圈连接部50(见于图6)和分别固定连接在线圈连接部50两侧第一固定部58、第二固定部59,线圈连接部50为大致呈“u”型开口的片状弹性卡夹结构,包括对立设置的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以及连接在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之间的夹臂连接部53,第一夹臂51上设有内凹的第一弯拐54,第二夹臂52上设有内凹的第二弯拐55,线圈连接部50是由弹性材质制成,从而在内凹的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之间构成一弹性窄口。线圈连接部50设于电路板1的板面一侧,第一固定部58固定连接于线圈连接部50面向电路板1的一侧并朝电路板1延伸,第一固定部58和电路板1固定地电连接(例如焊接、铆接),线圈引出端2插入到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之间的弹性窄口中,由该弹性窄口所夹持,从而线圈连接部50弹性卡夹线圈引出端2,并通过线圈连接部50的弹性恢复力使线圈引出端2与线圈连接部50保持电接触,如此实现线圈引出端2和电路板1的电连接。
28.本实施例中,线圈连接部50设于电路板1的板面一侧,第一固定部58固定连接于线圈连接部50面向电路板1的一侧并和电路板1固定地电连接,从而很好地利用了电路板1板面一侧的空间来安置导电连接件5,通过第一固定部58实现导电连接件5在电路板1上的固定后,导电连接件5和电路板1成为一个整体,而由于线圈连接部50设于电路板1的板面一侧,导电连接件5成为一个安装在电路板1板面上的零件,因此导电连接件5和电路板1的结构非常紧凑,占用空间更小。而且,通过线圈连接部50弹性卡夹线圈引出端2实现导电连接件5和线圈引出端2的电连接,既保证了二者电连接的可靠性,也十分便于线圈引出端2和导电连接件5的连接装配,产品组装时只需将线圈引出端2插入导电连接件5即可。
29.除了采用本实施例特定的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结构的线圈连接部5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线圈连接部来弹性卡夹线圈引出端2,只要是能实现弹性卡夹效果的结构均是可行的。例如维持第一夹臂51的第一弯拐54的结构不变,但将第二夹臂52设为笔直的片体结构,这样也是可行的,但本实施例中设有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两个弹性夹持点,弹性夹紧的可靠性更高。进一步的,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是相互错位的,更能加强夹紧效果,保证导电连接件5和线圈引出端2的良好接触。
30.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的对立方向平行于电路板1的板面,则线圈引出端2插入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之间而迫使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张开时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也不会抵触于电路板1。而且这样设置也使得线圈连接部50更紧贴于电路板1。
31.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夹臂51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三弯拐56,第三弯拐56连接在第一弯拐54远离线圈连接部50“u”型开口的一端,第二夹臂52上还设有外凸的第四弯拐57,第四弯拐57连接在第二弯拐55远离线圈连接部50“u”型开口的一端,其作用在于:当线圈引出端2插入线圈连接部50后撑开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而外凸的第三弯拐56和第四弯拐57将会与线圈架4接触产生一个支撑力阻碍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继续形变,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同时,第三弯拐56和第四弯拐57的外凸也是一种避位,以保证了线圈引出端2插入
后与导电连接件5的接触位置是在相对处于上方的第一弯拐54和第二弯拐55之间。
32.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的末端向外翘起,以使得线圈连接部50的“u”型开口是外扩的形状,以便于引导线圈引出端2插入线圈连接部50内。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只有第一夹臂51和第二夹臂52的其中一个末端向外翘起。
33.如图3-5,电路板1固定设置在线圈架4轴向的一端,线圈架4包括从其轴向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立架41,电路板1的板面和立架41相对,线圈连接部50设于电路板1和立架41之间,导电连接件5的第二固定部59固定连接在线圈连接部50背向电路板1的另一侧并和立架41相固定。从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立架41来对导电连接件5实现进一步的固定,导电连接件5是被夹持固定在立架41和电路板1之间,因此导电连接件5的可靠性和位置稳定性更高。同时,通过导电连接件5也将电路板1固定连接于立架41,实现了电路板1的固定。
34.本实施例中,立架41设于线圈架4的边缘位置,电路板1设于立架41的内侧,从而能更好地利用线圈架4的轴向空间,使得结构更为紧凑。
35.本实施例中,设于线圈连接部50两相反侧的第一固定部58和第二固定部59均沿垂直于电路板1的板面的方向延伸,如此设置更有利于第一固定部58和电路板1的固定连接以及第二固定部59和立架41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58和电路板1焊接固定,立架41上设有卡槽411,第二固定部59上设有卡勾,通过第一固定部58和电路板1焊接将导电连接件5和电路板1固定为一个整体后,则可以通过第二固定部59沿垂直于电路板1的板面的方向和卡槽411卡接固定,便于产品的组装。
36.如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58和第二固定部59设有两对,其中一对连接在第一夹臂51的两相反侧,另一对连接在第二夹臂52的两相反侧,对应的在电路板1的焊接点和立架41上的卡槽411也设有两组。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导电连接件5与立架41和电路板1固定连接的可靠性。
37.参阅图2,在立架41上还沿线圈连接部50“u”型开口的相反方向开设有插槽412,线圈连接部50的封闭端(即相反于“u”型开口端的另一端)插入到插槽412中,设置插槽412有利于导电连接件5和立架41组装时的定位。
38.本实施例的线圈连接部50是弹性卡夹结构,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的能够和线圈引出端2固定地电连接的连接部,如螺接结构、铆接结构。
39.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线圈、线圈引出端和用于控制线圈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线圈连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线圈连接部和线圈引出端电连接,所述线圈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线圈连接部面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朝所述电路板延伸,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电路板固定地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弹性卡夹结构,所述线圈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线圈引出端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大致呈“u”型开口的片状结构,包括对立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的夹臂连接部,所述第一夹臂上设有内凹的第一弯拐,所述第二夹臂上设有内凹的第二弯拐,所述第一弯拐和第二弯拐相互错位,在内凹的第一弯拐和第二弯拐之间构成夹持所述线圈引出端的弹性窄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对立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上还设有外凸的第三弯拐,所述第三弯拐连接在所述第一弯拐远离所述线圈连接部“u”型开口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上还设有外凸的第四弯拐,所述第四弯拐连接在所述第二弯拐远离所述线圈连接部“u”型开口的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或所述第二夹臂的末端向外翘起,以使得所述线圈连接部的“u”型开口是外扩的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承线圈的线圈架,所述线圈架包括从其轴向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立架,所述电路板的板面和所述立架相对,所述线圈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立架之间,所述导电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线圈连接部背向所述电路板的另一侧并和所述立架相固定,从而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将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立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设于所述线圈架的边缘位置,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立架的内侧。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线圈连接部两相反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的方向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接部为大致呈“u”型开口的片状为弹性卡夹结构,包括对立设置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夹臂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设有两对,其中一对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的两相反侧,另一对连接在所述第二夹臂的两相反侧。11.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电路板焊接固定,所述立架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有卡勾,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卡槽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的方向卡接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线圈、线圈引出端和用于控制线圈的电路板,还包括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线圈连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线圈连接部和线圈引出端电连接,所述线圈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的板面一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线圈连接部面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朝所述电路板延伸,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电路板固定地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线圈连接部设于电路板的板面一侧,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于线圈连接部面向电路板的一侧并和电路板固定地电连接,从而很好地利用了电路板板面一侧的空间来安置导电连接件,导电连接件和电路板的结构非常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占用空间更小。占用空间更小。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杰 李敏智 曾小坚 钟叔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矿料震动筛选输送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电机轮毂结构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