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76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废气污水的产生与日俱增,因此保护环境,处理好废气污水已成为工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刮泥机是用于污水处理的大型设备,在污水处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沉淀的污泥,如何安全可靠的运行使用刮泥机就成为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目前在污水处理领域,对于污水中的污泥颗粒,普遍采用自然沉降的方式进行沉淀处理。为此,在污水处理系统中,一般都包括沉淀池和配设的刮泥机。刮泥机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以及工业废水处理中直径较大的圆形沉淀池中,排除沉降在池底的污泥和撇除池面的浮渣。
4.目前污水厂大都使用传统的辐流式沉淀池刮泥机,其下部刮泥装置包括刮泥板和立杆。为了提高刮泥机的可靠运行,大部分刮泥机下部的刮泥板都进行了粗略加固。但是,大部分刮泥装置的加固都仅限于对刮泥板与立杆的加固,对于立杆与桁架的加固设计较少。由于立杆与桁架使用焊接连接,下部荷载在立杆上的作用是均布的,刮泥机运行时立杆上部连接处接触面积小,受力最大,当污泥负荷浓度高时刮泥机转动时阻力大,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晃动,且当连接处出现裂缝时也不易观察,容易出现立杆脱落的现象,使刮泥板无法继续工作,必须进行停水维修,极大的影响了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大大提高了污水厂的运行成本。
5.为此,亟待开发一种沉淀池刮泥机刮泥装置的改进加固技术,确保立杆的稳定,减少由于立杆脱落造成的设备停工维修,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该刮泥装置有效加固了立杆与桁架之间的连接,解决了传统的辐流式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连接不牢固致使立杆脱落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由桁架、复数个刮泥单元组成;
8.其中,该桁架平行于沉淀池底面设置于可旋转的中心支座上;
9.该复数个刮泥单元顺序设置于桁架下方;
10.每个刮泥单元由两根立杆、一弧形刮泥板、四根钢筋和两条加固绳组成;
11.两根该立杆垂直连接于桁架,两根该立杆的底端连接该弧形刮泥板,两根立杆的中部和底端之间交叉连接两根钢筋,每根立杆的中部与相靠近的弧形刮泥板末端连接一根
钢筋,两根立杆的顶端和底端之间交叉连接两根加固绳。
12.如上所述地,所述加固绳与桁架的夹角为55
°
,所述加固绳与立杆的夹角为35
°
。
13.如上所述地,所述加固绳为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
14.如上所述地,所述复数个刮泥单元为偶数个。
15.本实用新型中以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为加固绳,能够传递长距离的负载;承载安全系数大,使用安全可靠;同时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自重重量轻,可减少刮泥机运转负荷;使用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能够承受多种载荷及变载荷的作用,该钢丝绳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抗疲劳强度和抗冲击韧性;耐磨、抗震、运转稳定性好;同时,钢丝绳材质耐腐蚀性好,能够在各种有害介质的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并且柔软性能好,适宜于牵引、拉拽。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计算立杆的下部与桁架之间的支撑刚度,来确定加固绳的角度,其中在加固绳锚点处荷载作用下,挠量当sin2αcosα的值为最大时,加固绳对主梁的支撑刚度最大,此时加固绳与立杆的夹角为55
°
。对于端部加固绳,计算位移当α为35
°
时,δ最小,端加固绳提供的支承刚度最大。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该刮泥装置通过对立杆进行了改进,使用加固绳进行加固,有效加固了立杆与桁架之间的连接,解决了传统的辐流式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连接不牢固致使立杆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安装于沉淀池中的侧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包含一刮泥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转动俯视图。
22.附图标记
23.1:桁架;2:刮泥单元;3:立杆;4:弧形刮泥板;5:钢筋;6:加固绳;8:工作桥;9:中心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完善的描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5.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其中图1为安装于沉淀池中的的刮泥装置的侧视图,图2为该刮泥装置中一刮泥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26.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由桁架1、复数个刮泥单元2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刮泥单元为6个;该桁架1平行于沉淀池底面设置于可旋转的中心支座9上;该复数个刮泥单元2顺序设置于桁架1下方;每个刮泥单元2由两根立杆3、一弧形刮泥板4、四根钢筋5和两条加固绳6组成;两根该立杆3垂直连接于桁架1,两根该立
杆3的底端连接该弧形刮泥板4,两根立杆3的中部和底端之间交叉连接两根钢筋5,每根立杆3的中部与相靠近的弧形刮泥板4末端连接一根钢筋5,两根立杆3的顶端和底端之间交叉连接两根加固绳6。
27.由于沉淀池底部往往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弧形刮泥板也带有一定横向弯曲以适应沉淀池底部,如图2所示。
28.所述加固绳6与桁架1的夹角为55
°
,所述加固绳6与立杆3的夹角为35
°
。在本实施例中加固绳6为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
29.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桁架1位于工作桥8下方,当中心支座9带动工作桥8旋转时,桁架1可跟随旋转。
30.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的运行俯视图,箭头表示旋转方向,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工作桥8下方的桁架1(图中未显示)跟随中心支座9旋转时,6个刮泥单元2刮泥单元跟随运动。由于污水阻力,在旋转时刮泥单元2会产生一定的扬角。
31.刮泥单元的数量根据沉淀池的大小确定,由于沉淀池为圆形,设置于中心支座9两边的桁架1呈对称分布,因此,两边所设置的刮泥单元的数量相同,总数量为偶数。
32.相对于传统的刮泥机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33.1)投资成本低。以本实施例中所示的6个刮泥单元计,加固一台刮泥机仅需要12根钢丝绳,市场价格约700元。这种改进结构简单,耗费材料少,重量较轻,固定于桁架上即可,低成本投入的同时,上增加了刮泥板的强度。
34.2)结构简单、便于日常运行维护。一旦刮泥装置损坏,维修极其不便,如今仅需要定期巡查,工作量可列入污水厂日常运行巡查,通过观察钢丝绳连接情况观察,若发生掉落可及时利用连接的钢丝绳进行打捞维修,避免了下水作业。
35.3)延长了二沉池维护周期,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通过污水厂实际运行记录分析,采用实施例中刮泥装置的每座二沉池不加钢丝绳前检修频率约为18月一次,每次停机维修金额约4万元;而使用钢丝绳加固后,检修频率可延长至48月一次。延长了维修周期后,可以有效的避免污水厂的停水时间,能尽多量的处理污水,避免管网溢水至环境和河道水系,具有较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36.4)安装简单、自重重量轻、安全可靠。相较于传统焊接加固需要考虑本身的高度及离地高度,对结构承重及支撑等多方面的要求。钢丝绳加固安装简单,承载安全系数大,使用安全可靠;自重重量轻,减少刮泥机运转负荷;能够承受多种载荷及变载荷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抗疲劳强度和抗冲击韧性;耐磨、抗震、运转稳定性好;柔软性能好,适宜于牵引、拉拽;耐腐蚀性好,能够在各种有害介质的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
3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桁架、复数个刮泥单元组成;其中,该桁架平行于沉淀池底面设置于可旋转的中心支座上;该复数个刮泥单元顺序设置于桁架下方;每个刮泥单元由两根立杆、一弧形刮泥板、四根钢筋和两条加固绳组成;两根该立杆垂直连接于桁架,两根该立杆的底端连接该弧形刮泥板,两根立杆的中部和底部之间交叉连接两根钢筋,每根立杆的中部与相靠近的弧形刮泥板末端连接一根钢筋,两根立杆的下部与桁架之间交叉连接两根加固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绳与桁架的夹角为55
°
,所述加固绳与立杆的夹角为35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绳为圆股三捻不锈钢钢丝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刮泥单元为偶数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由桁架、复数个刮泥单元组成;其中,该桁架平行于沉淀池底面设置于可旋转的中心支座上;该复数个刮泥单元顺序设置于桁架下方;每个刮泥单元由两根立杆、一刮泥板、两根钢筋和两条加固绳组成;两根该立杆垂直连接于桁架,两根该立杆的底端连接该刮泥板,两根立杆的中部和底端之间交叉连接两根钢筋,两根立杆的下部与桁架之间交叉连接两根加固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刮泥装置有效加固了立杆与桁架之间的连接,解决了传统的辐流式沉淀池刮泥机的刮泥装置连接不牢固致使立杆脱落的问题。装置连接不牢固致使立杆脱落的问题。装置连接不牢固致使立杆脱落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超 陈东磊 杨永录 于来鑫 孙凯 张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中设水处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